曹佳佳
摘 ?要: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可以細致入微的撫慰人的心靈。
關鍵詞:情感教育 ?想象 ?創(chuàng)造力
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是我一直不斷追求和探索的,如何讓德育寓教于樂,潤物有情,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是重中之重。柏拉圖說:“節(jié)奏與音調以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以美來浸潤心靈,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變得高尚優(yōu)美。”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可以細致入微的撫慰人的心靈,它不僅是一種聲音的存在,更是道德主體內化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概念的鏡像。在教學中怎樣巧妙的融入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真正以生為本,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是我一直不斷探索和追求的。
一、音樂育人潤物有聲
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從生理到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發(fā)展與形成的一個重要過程,校園音樂能為個體提供的德育實踐空間,從而更利于個性的培養(yǎng)??鬃诱J為,音樂能夠對人精神上產(chǎn)生影響,所以具有教育作用。他說:“安上治民,真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毙傺览逃龑W家柯達伊說:“讓孩子置身于民族音樂的叢林中,一種對祖國深厚的感情自然就會被培養(yǎng)出來。”在他的思想影響下,匈牙利的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民歌和其他的民族民間音樂,這其中所滲透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單純的說教要主動和易于接受的多。長期以來,校園德育活動的形式都比較單一:班會、看電影、運動會、藝術節(jié)、國旗下講話。這些活動中,多數(shù)同學要么做了觀眾,要么做了道具,大多數(shù)都不是真正的參與者,然而這些收效也只局限在一個時間段,過了這個活動時間,影響就慢慢消解。校園音樂以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體現(xiàn)音樂育人,潤物有聲的效果。
二、校園音樂寓教于樂
《中學德育大綱》里明確要求要充分發(fā)揮校歌對學生的激勵和約束作用。校園音樂將德育的內容與形式處理成一首首動聽的歌,一幅幅美麗的畫,讓學生在動聽的歌聲與美麗的圖畫中學習人生道德規(guī)范,這樣就能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無論個人資質如何,音樂對孩子完全的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但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他沒有機會發(fā)展自己的才華,于是便成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男子寄宿學校名為“池塘畔底輔育院”。這里的學生大部分是一些頑皮的兒童,所以這所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用教育家夏丐尊的話說,這是一個沒有愛的無水池塘的底部,看不到陽光,不管什么方法逃出不了一個虛空。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制這些學生。這所輔育院像是人性池塘的底部,終年見不到人性的陽光,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善這種狀況,他會在閑時創(chuàng)作一些合唱曲,教學生合唱,最后他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三、以情感體驗獲得情感共鳴
音樂教育以審美對象來激發(fā)人的審美情感,使學生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而獲得心理的滿足和情感的共鳴,從而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在理解音樂內在情感的基礎上,進入角色的意境,也可以通過表演、為作品創(chuàng)編伴奏或通過樂器的演奏,引導學生在音樂流動的同時,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音響中自己親身體驗并感受其形式美、內容美,進而在知識的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延伸情感,達到創(chuàng)造美。隨著目前素質教育的盛行,人們越來越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注重情感與學生理智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感性發(fā)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場地。教師要從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作品內在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讓學生感受輕快、熱烈、優(yōu)美、悲傷等等情緒,體會寬闊、深遠、平緩、寧靜等意境,使美妙的音樂伴隨著老師抑揚頓挫、充滿感情和富于表現(xiàn)力的講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
四、科學技術為音樂的情感教育插上翅膀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怎樣巧妙的融入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至關重要?!锻馄诺呐旌场愤@課利用暢言課件制作時間軸讓學生參與其中有較強的親身感受,并借用交互式教學系統(tǒng)中的翻翻卡功能讓學生把想象的畫面具體化,更加直觀的感受歌詞中描述的美麗景致,感受歌曲內在的情感。法國作家雨果說:“科學到了最后階段,便遇上了想象!”音樂也是一門科學,因此我在教學中常常引導學生想象歌曲畫面,進入詞境。例如在《外婆的澎湖灣》這課的教學中,;由校園歌曲《童年》這首歌曲引導學生暢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回憶快樂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課上我以照片視頻的形式產(chǎn)生視覺聽覺的雙重沖擊,感同身受,更加深刻的感受親情的可貴、家的溫暖。最后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啟發(fā)學生珍惜當下時光,學會感恩!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要豐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沒有涂鴉的白色紙張,我愿在他們的心里畫上一顆感恩的小種子,靜待開花!
參考文獻
[1]商友敬.過去的而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2[M].朱衣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網(wǎng)絡文章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