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形象建構日益成為重要議題。拉美是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主義之風席卷全球時,加強中拉理解和互信十分重要。
兩會作為中國一年一度的議政平臺,也是國際社會近距離觀察中國的窗口,從各國媒體報道的不同視角中可看出其利益所在和對華傾向。拉美33國遵循不同的政治傳統,分析這些國家媒體對華報道有助于了解其立場,勾勒出一幅拉美的“中國形象地形圖”。
一、研究對象分析
1.報道數量分布
本文根據拉美各國綜合實力及不同媒體在國家中的地位,選擇18家報紙為研究對象,選取自2019年3月3日兩會開幕至3月15日閉幕的報道,前后順延幾天保證新聞選取完整性。報道共計39篇,按會議時間計算,兩會期間每天至少2篇。最早一則源于3月1日,說明會議開始前已進行議程設置,會后也有跟蹤報道,話題持續(xù)發(fā)酵。
2.報道主題分布
本研究以框架理論視角,把有關兩會議題的主體框架作為分析對象。在該主體框架中,各國媒體陳述兩會的“框架邏輯元素”被視為分析單位,這些邏輯元素往往表現為語意段落并被歸類到不同的次級主題類目下面。
如圖1所示,發(fā)展趨勢及經濟政策為報道焦點,幾乎占據了一半的報道量(49%);其后是政治議題和兩會介紹,達26%;臺灣問題、對外關系、科技等也有涉及。
3.內容分析
依據內容分析法,作為分析單位的不同語義段被歸類到不同次級主題類目下進行分析。
發(fā)展趨勢:多援引《政府工作報告》,直觀反映中國經濟減速態(tài)勢。委內瑞拉《環(huán)球報》指出:“中國2019年增長目標降至6%~6.5%,比2018年低十分之一?!敝抢稌r代評論者報》表示:“作為美國貿易戰(zhàn)的主要針對目標,中國面臨經濟增長放緩趨勢,2018年增速降至6.6%,為28年來最低水平?!?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9/08/07/qkimagesdwcbdwcb201907dwcb20190713-1-l.jpg"/>
經濟政策:集中在擴大內需、保護外資等方面。秘魯《商報》指出:“中國將采取更有力的財政政策,削減近20億人民幣稅收和關稅,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和對小企業(yè)貸款,新增1100萬個就業(yè)機會,將城市失業(yè)率保持在4.5%?!敝抢稌r代評論者報》稱:“全國人大通過的新《外商投資法》對外資引進、促進、保護和管理有統一的規(guī)定,目的是提高外國投資政策透明度,確保國內外公司規(guī)則統一,在平等條件下競爭?!?/p>
政治議題:態(tài)度以中立為主,也不乏負面評價。委內瑞拉《環(huán)球報》突出了減貧方面的努力:“習近平表示,近年來中國減貧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任務依然艱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阻礙了行動有效進展。應糾正官員不良行為,以實際行動消除貧困。”古巴《格拉瑪報》稱:“習近平呼吁文藝工作者加強對文化的信念,以優(yōu)秀作品回饋大眾,引導高尚的道德標準。”秘魯《商報》則在人權問題上對華加以詬病。
兩會介紹:集中于兩會基本情況及功能介紹。阿根廷《民族報》表示:“全球焦點集中在全國人大宣布的經濟預測和軍事預算上,這是中國政壇一年來最重要的事件?!卑湍民R《星報》稱,“3月4日,成千上萬條發(fā)展提案在中國政府最高咨詢機構——全國政協熱議,盡管該機構缺乏實權。與往年一樣,該會議先于中國最高立法機構——全國人大召開,會議期間,政府將制定該年度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秘魯人報》報道,“兩會期間,近3000名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政協委員參與了關于中國最重要問題的討論?!?/p>
對外關系:集中在中美與中拉兩個層面。就中美關系而言,洪都拉斯《論壇報》表示:“去年12月1日,加拿大應美國要求逮捕孟晚舟的行動引發(fā)了外交沖突?!敝欣P系的報道較樂觀,認為“一帶一路”框架下雙方關系將持續(xù)升溫,《秘魯人報》稱,“中國將在中拉論壇框架下加強對拉合作,擴大同中美洲加勒比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粠б宦烦h為中國-秘魯合作提供了新平臺?!?/p>
臺灣問題:以正面中性為主,但就國別而言,可看出個別國家明顯負面態(tài)度。古巴《格拉瑪報》明確支持中國:“中國政府將打擊臺灣分裂陰謀,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領袖敦促‘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卑湍民R《星報》較客觀:“全國人大重申習近平強硬政策,將在‘一國兩制基礎上實現統一作為對話先決條件。中國發(fā)起獎勵運動,同時展示強硬一面,臺灣專家稱之為‘胡蘿卜加大棒戰(zhàn)略”。與臺灣保持所謂“外交關系”的洪都拉斯等國持負面態(tài)度。
科技:以正面報道為主。秘魯《商報》稱:“中國將很快向世界展示其在月球背面的發(fā)現,這是由嫦娥4號探測器完成的??茖W家吳偉仁說,中國計劃在2020年發(fā)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笨萍颊叻矫妫槎祭埂墩搲瘓蟆诽岬剑骸爸袊蔀殡娦旁O備、太陽能和其他技術領域競爭者,擴大了消費者可得的產品范圍,有助于降低價格?!?/p>
4.立場分析
拉美“兩會”報道立場基本正面中性,據統計,占比分為中性23%,正面51%,負面26%。但不同議題態(tài)度也不同,總體說來,經濟政策、發(fā)展趨勢及科技領域多積極正面,占比為91%,政治議題、臺灣問題較負面,占比為50%,兩會報道和對外關系則較中性,占比達57%。
不同國家媒體偏向性也不同。尚未與華建交的巴拉圭和洪都拉斯媒體以負面報道為主,尤其是臺灣問題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而對華友好國家,如古巴和玻利維亞態(tài)度正面,古巴《格拉瑪報》肯定了中國維護主權的努力;玻利維亞《改革報》則肯定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
西方媒體是拉美媒體的重要信源,這對其報道立場影響深刻。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安莎社、彭博社信源占報道28.2%。中美洲小國如薩爾瓦多、委內瑞拉較多引用西方報道,而較發(fā)達國家如阿根廷、墨西哥有自己的采編能力和對華報道專員。與此同時,中國官媒也發(fā)揮其作用,新華社、央視及《人民日報》信源占比達15.4%,新華社尤為突出,占10.3%,在亞洲新聞界負有盛名的香港《南華早報》相關報道也被智利媒體引用。
此外,若報道由某特約評論員撰寫,其價值觀對報道價值取向有重大導向作用,如洪都拉斯《論壇報》專欄評論家內里·亞力克西·蓋坦及牛津大學學者朱利安·蓋維茨,其政見在拉美新聞界影響重大,前者對華多負面批判,后者則結合政治歷史因素,較客觀中立。
通過賦碼工具對語料庫賦碼,用檢索工具檢索文本內容,排除干擾項后所得高頻形容詞可知,表達經濟現象的形容詞居前列。與此同時,報道中多次出現“軍事的”“共產主義的”等形容詞,“軍事的”主要強調中國軍費預算龐大,軍事政策頗受關注。
二、原因分析
拉美媒體呈現的中國是個具有巨大經濟影響力的大國,中拉合作前景廣闊。但也有媒體反映了較負面的形象。總體來說,拉美媒體對西方媒體存在信源依附,西方媒體高談“中國威脅論”,這是外媒對華屢屢發(fā)難的問題所在。對其態(tài)度進行分析,可得以下成因。
1.中拉經貿往來日益增多,雙方成為重要合作伙伴
中國外交戰(zhàn)略中拉美地位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向型增長為拉美提供了重大機遇,中國是拉美大宗商品重要出口市場,也越來越多地進口其農產品和工業(yè)制成品,雙邊貿易結構不斷優(yōu)化。①2017年來,巴拿馬、多米尼加、薩爾瓦多相繼與華建交,促進了中拉整體關系發(fā)展?!耙粠б宦贰背h、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則符合拉美利益。
2.國家利益因素不可忽略
在臺灣所謂的“對外關系”布局中拉美“邦交國”扮演著關鍵角色,臺灣歷任“領導人”都高度重視與拉關系。蔡英文上臺后重啟陳水扁時期“攻防”戰(zhàn)術,通過政治、經濟等手段,全力“固邦護盤”;重啟“金元外交”,臺灣2018年“財政預算”中5.8億新臺幣用于鞏固拉美“邦交國”。這些國家與臺關系久遠且接受其大量援助及投資,在對臺問題上堅決站在臺灣一邊。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平等傳播秩序未發(fā)生根本改變
拉美媒體對西方媒體存在信源依附,從文化帝國主義理解,這決定了其對華認知仍是西方濾鏡下扭曲的信息。②歷史上的移民與殖民及文化傳承使相關國際傳播更容易,而不同文化淵源的跨邊界傳播因語言文化差異面臨巨大挑戰(zhàn)。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西方媒體對中國形象較負面。拉美長期匱乏致力于中國話題的新聞從業(yè)者,嚴重影響了中國形象的輸出。
4.拉美媒體及普通民眾對中國缺乏基本認知,傳播過程失焦
拉美各國歷史、國情和政治傳統不同,各國不同階層及教育群體對同一傳媒產品的理解也不同。由于長期形成的知識體系,拉美普通受眾缺乏對華基本常識,對某些意象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同時,拉美國內政治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投射至國際新聞領域。
三、對外傳播建議
1.強化議程設置,增強國際傳播話語權
全球傳播時代,西方媒體壟斷了傳播資源,全球新聞出現議程同化現象。對此,中方應增強議程設置能力,在重大政治議題宣傳中,解構和制定對己有利的新聞議程,利用密集的信息發(fā)布主動設置外媒議程。③議程設置效果與過程密不可分,中方應從過程入手,倒推回去影響外媒議程,尋求其報道需求。④為此,中方應多渠道、多途徑、多層次地進行國際傳播,發(fā)揮主流媒體作用的同時主動促進雙方學者、NGO組織等重點群體的溝通。
2.推行本土化策略,進行差異化、精準化傳播
對外傳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系統間的傳播活動,拉美國家眾多、國情各異,隨著中拉交往不斷深入,拉美對華信息需求不斷增加,但中方仍將其作為概念性整體進行傳播,缺乏針對性。對此,中方應推行本土化戰(zhàn)略,從個體差異出發(fā),落實“一國一策”傳播策略;與對象國權威媒體互邀訪問,解釋兩會政策及中國政治體制,提高對拉傳播本土化水平。
3.培養(yǎng)國際傳播人才,與時俱進地改變媒體工作者工作方式
高素質的國際傳播人才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關鍵,從事對拉傳播的新聞工作者在具備現代傳播技能、深厚的人文功底和傳播理論基礎的同時,還需成為專家型人才,具備拉美對象國政治、經濟、歷史等方面知識,堅定的政治立場,敏銳的政治嗅覺。最后,還需學習掌握對象國語言,減少傳播過程中因翻譯產生的誤解,于細微處提高傳播效果。
4.弘揚中國價值觀,打消疑慮和刻板印象,展現大國擔當
受西方媒體影響,拉美媒體時常曲解我國政策目標,認為中拉合作實質是經濟擴張和滲透,是為占據美國放棄的權力領域所形成的巨大真空。對此中方應堅決否定,強調中國不會回避大國責任,也不會強力干涉拉美事務,推行所謂“新殖民主義”。還應宣揚以和為貴,以禮待人的儒家思想,強調中國將發(fā)揮所長,通過合作共贏方式為拉美經濟社會發(fā)展作貢獻。
「注釋」
①《2017年中國與拉美加勒比經貿合作穩(wěn)步發(fā)展》,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 mofcom.gov.cn/article/i/jyjl/l/201802/20180202710448.shtml。
②陳菁菁:《中國形象:拉美地區(qū)跨文化傳播研究——以墨西哥、古巴孔子學院為例》,復旦大學碩士論文 2014年。
③李希光,郭曉科:《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力及提升路徑》,《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
④陳林:《〈紐約時報〉的中國“兩會”報道與中國形象塑造》,《傳媒觀察》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