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林
摘要:言語實踐,是語文學科教學的特質,也是實現(xiàn)語文學科價值的最佳路徑?;谖谋镜难哉Z實踐價值分析,可以這樣搭建學生言語實踐的平臺:指向閱讀能力,設計“1+X”匹配性與對比性拓展閱讀練習;指向表達能力,設計“1=1”點段與篇章寫作遷移練習。
關鍵詞:言語實踐;拓展閱讀;寫作遷移;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6B-0068-04
語文學科的本質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學科的性質是綜合性與實踐性,學習的方式是聽說讀寫。然而在當前的練習設計上,指向不明、機械、重復、呆板的練習還仍有存在,偏離了語文學科的本質任務,忘記了最初出發(fā)的“原點”。因此,我們需要理性思考,適時糾偏。只有為學生搭建適切的學習言語的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才能有效落實語文練習的“減負增值”,才能更好、更快、更優(yōu)地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課程目標,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文本的言語實踐價值分析
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大部分由單篇美文組成,課內閱讀教學依托語文教材進行??梢?,作為語言學習主陣地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責無旁貸地肩負著引領學生言語實踐的使命。教師應基于文本情境搭建豐富的言語實踐平臺,讓學生開展言語實踐活動。
教材文本選擇的豐富性呈現(xiàn)了文體的異同,當然也決定了教材的言語實踐價值追求的不同。教師應基于文本的個性訴求,站在文體的角度,去尋找適切的言語實踐平臺,創(chuàng)造學生能夠充分進行言語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學會駕馭語言文字,形成言語技能,沉積語文素養(yǎng)。
葉圣陶老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怎么用好這個“例子”開展言語實踐活動?這需要我們基于教材進行言語實踐價值分析。我們必須站在“用教材”的意識上,分析好教材富有個性的“樣本”,尋找到與教材最適切的言語實踐的核心價值。
1.明晰篇章結構,尋求“篇感”實踐價值
“識文先辨體,解文先理序?!盵1]“基于‘篇感培養(yǎng)的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2]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有培養(yǎng)學生“篇感”的教學意識。篇感是指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思想感情及謀篇布局產(chǎn)生比較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最終將文本內容、文本結構、局部詞語、敘述角度、敘述方式以完整的印象存留于腦海之中而后形成的對于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超越局部,整體把握文本,要有意識地不斷提高學生的篇感能力。篇感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例如:學會給文章搭架子,學會用好過渡句、過渡段,學會記敘的方法(如倒敘、插敘),學會鋪墊,學會對語段進行概括和總結,等等。
《莫高窟》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一篇說明性散文。文本結構較嚴謹,采用“總—分—總”的構篇方式,首尾呼應。每一自然段的首句均為中心句,且文本在第三自然段之前運用了過渡句。顯然,這樣的篇章結構具有很強的典范性,是培養(yǎng)學生在有效閱讀中形成篇感能力的極好的“例子”。
2.發(fā)現(xiàn)言語范式,尋求“遷移”實踐價值
所謂的言語范式其實就是文本中典型的語言形式,指的是教材文本在言語形式上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特點,具有普遍性與典型性特點。我們在鉆研教材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特別關注那些形式獨特、與眾不同的“陌生化”的語言現(xiàn)象。教師應利用這些言語片斷指導學生練筆實踐,學習文章的寫法,經(jīng)歷“認識—理解—運用”的語言習得歷程,習得文章的語言表達特色與技巧。
《莫高窟》的文本語言鮮活凝練,課文短短五百字就用了三十幾個四字詞語。還有,對稱排比句式較多,僅僅五個自然段就有五處對稱句式、三處排比句式??梢?,文本中呈現(xiàn)了諸多典型的言語表達范式,其中第二自然段與第三自然段都采用由面及點的方式進行景物描寫,為安排表達遷移的言語實踐提供了“例子”模板。
3.洞察編寫意圖,尋求實踐價值方向
一篇文本在未進入教材之前,為讀者提供的信息價值是多元的、雜亂的。而文本一旦進入語文教材成為課文,就被賦予了語文課程的意義以及其教學價值。我們就必須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洞察其在教材中的地位,明晰編者的意圖,尋求文本教學的核心價值,辨清學生言語實踐的價值方向,以便于為學生搭建適切的言語實踐平臺,促進學生的對言語的學習、掌握和消化、吸收。
《莫高窟》的課后習題中安排了背誦課文描寫彩塑、壁畫、藏經(jīng)洞的三個自然段,在練習5“語文與生活”板塊中,安排了把句子與事物寫具體的言語實踐,設計了模仿描寫彩塑、壁畫、藏經(jīng)洞三個自然段寫具體的方法,將家鄉(xiāng)的某處自然景物(或名勝古跡)寫具體的寫作任務。教材這樣編寫指明了本課教學的言語實踐方向。
二、搭建學生言語實踐的操練平臺
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主要依靠學生對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只有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充分運用好語文教學言語實踐的主要方式——“讀”與“寫”,學生方能掌握語言的操作本領,形成應有的語文素養(yǎng)。這樣的言語實踐才是最有價值的,也是閱讀教學中言語實踐的應然樣態(tài)。
基于《莫高窟》的言語實踐價值分析,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典型篇章結構與言語范式,立足學生語用能力的養(yǎng)成,努力設計適切的練習,為學生搭建言語學習實踐平臺,才是讓學生能夠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
1.“1+X”:指向閱讀能力的言語實踐練習設計
讀書習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核心[3]?!伴喿x能力”則是語文教學中的核心能力。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提出的“1+X”的教學理念指明了學生閱讀素養(yǎng)形成的路徑與操作策略,指向了更加廣泛的閱讀空間,要求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緊密勾連。課內教學是教會學生閱讀“這一篇”,獲取并掌握閱讀方法,其目的是把學生引向更廣泛的課外閱讀實踐,最終實現(xiàn)學生閱讀技能的形成?!伴喿x這一篇,會讀這一類(本)”,這應該是閱讀教學的應然之道[4]。
(1)匹配性文本拓展閱讀
匹配性文本拓展閱讀就是教師根據(jù)課內的教學,教給學生應有的閱讀方法,而后尋找到與教材相似的文本,讓學生進行“舉一反三”的閱讀實踐,最終掌握教師所傳授給學生的、有關這類文本的閱讀方法,從而在拓展閱讀中穩(wěn)固其閱讀技能。
《莫高窟》這一課的課內教學,顯然要關注文本中“四字詞語的語言簡練”“言語形式的對稱工整”“文章脈絡的清晰明了”這些典型的教學價值,教給兒童品鑒言語與文本的方法。為了擦亮兒童捕捉言語意識的眼睛,必須尋找具有與《莫高窟》相似的典型教學價值的文本讓學生閱讀,最終讓學生形成閱讀“這一類”文本的能力。故此,筆者選擇了《九龍壁》這篇文本,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關注四字詞語、對稱句式、文章結構,在這樣的練習閱讀實踐中增強兒童的“語文意識”,熟練掌握“這一類”的閱讀方法,形成閱讀技能。
(2)對比性文本拓展閱讀
對比性文本拓展閱讀就是教師根據(jù)課內閱讀的內容,尋找到內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對的表達文本供學生閱讀。其目的是讓學生對兩篇或一組文本異同進行比較,從而發(fā)現(xiàn)言語表達的玄妙,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對文本的研究意識與鑒賞能力[5]。
為了增加兒童對《莫高窟》的閱讀廣度與深度,活躍思想,開闊閱讀視野,筆者設計了“同內容不同表達”的閱讀,推薦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道士塔》兩篇文本讓他們閱讀,同時為他們提供如下閱讀導航:關注“同一內容,不同寫法”。學生在文本拓展性的對比閱讀中發(fā)現(xiàn)了其在言語表達上的異同,豐富了自身的言語表達方式,增強了閱讀同類文本的興趣,同時也把學生引向了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打破了兒童習慣于選擇單一閱讀文本的現(xiàn)狀。
2.“1=1”:指向表達能力的言語實踐的練習設計
言語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小學語文教學理應承擔兒童言語建構的應然之責。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范例、言語表達圖式必須遷移到兒童的言語表達,形成兒童的言語表達習慣,從而讓學生形成本民族的母語表達范式與表達文化。
“內容人人可得,形式未必人人得知?!贝颂幍摹靶问健奔囱哉Z表達范式。教師只有充分發(fā)現(xiàn)言語表達之秘密,開掘文本中隱藏的言語表達范式,才能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言語表達圖式”,并能加以運用,最終實現(xiàn)“言語的建構與運用”這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要求,實現(xiàn)由言語表達范式到言語表達圖式的“1=1”的有效遷移。[6]
(1)“點段”的寫作遷移
學生寫作方法的獲得,是從文本中某個獨特而陌生化的言語表達以及富有藝術化的言語片段中汲取的。這一發(fā)現(xiàn)獲得的過程包括兒童言語思維方式的習得以及言語審美的追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勇于從文本中尋找到能夠進行微遷移的“點段”,讓學生進行“微表達”,聚沙成塔,積少成多,最終習得言語表達技能。
《莫高窟》在言語表達風格上,采用了較多的四字詞語與對稱工整的排比句式,行文表述上尤為簡練濃縮,結構條理分明,描繪意境濃郁,讀起來朗朗上口。在表達圖式上,從整篇文章來看是“總—分—總”的構篇方式;從構段方式來看,第二、三自然段采用同一的“縮小聚焦”的寫作方法,即“總寫—分類—一類(個)—感受”,段與段之間運用了過渡句,兩部分聯(lián)系緊密。以上列舉的這些鮮明的表達圖式,旨在引領學生進入“發(fā)現(xiàn)—理解—運用”的言語實踐歷程。
故此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的寫作遷移情境:家鄉(xiāng)泗陽是全國的“最美縣城”?!般羲艊薄捌皆趾!薄耙司蛹覉@”“美酒之都”都是她的名片。請你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任選一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家鄉(xiāng)吧!
老師為了強化第二、三自然段具有的言語表達圖式,提供以下表達支架:一是總起句。如:“泗陽有大大小小上百個公園?!薄般絷柕奶禺a(chǎn)豐富,數(shù)不勝數(shù)。”“泗陽被稱為平原林海,是樹的王國。”二是分類提示。如:家鄉(xiāng)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有運河風光帶、生態(tài)公園、森林公園、林中自駕游、成子湖風景區(qū)等等;家鄉(xiāng)豐富的特產(chǎn)有洋河美酒、八集小花生、王集小團餅、穿城大餅、高新袁羊肉、泗陽膘雞等等。三是四字詞語。如:描寫風景優(yōu)美的有風景秀麗、綠樹成蔭、百花爭艷、佳木蔥蘢、桃紅柳綠、山清水秀、美不勝收、繁花似錦等。
學生在這樣的引領下,能夠寫出與文本非常相似的、屬于自己的文字。如:“泗陽有大大小小上百個公園。這些公園風景如畫,各具特色。有綠樹成蔭的森林公園,有山清水秀的生態(tài)公園,還有美不勝收的聚寶公園。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shù)風光迷人的運河風光帶了。它一年四季花開不敗,游人如織?!薄般絷柋环Q為平原林海,是樹的王國。這里的樹木種類繁多,特點鮮明。有婀娜多姿的柳樹,有四季常青的松樹,有高聳入云的杉樹,還有香飄十里的桂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高大挺拔的楊樹。這些茂茂盛盛的楊樹,有的聳立路旁,威武如兵;有的扎根河岸,守護大堤;有的長于原野,裝扮大地??粗@些樹木,就像是走進了如詩如畫的仙境一般!”
(2)篇章的寫作遷移
篇章的寫作遷移是基于年段的教學目標,在第三學段理應培養(yǎng)學生“篇”的意識,只有讓學生感知“篇”的結構中蘊藏的言語表達秘密,喚醒學生“篇感”的意識,學生才能對整篇文本進行積極的言語審美價值探尋,才能在自己的文章中進行“篇”的建構。
通過《莫高窟》二、三自然段的“點段”遷移,學生擁有了家鄉(xiāng)某一方面“段”的言語材料。而后,又進行了篇的寫作遷移。
首先,提供了《莫高窟》構篇的關鍵言語信息: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jīng)洞。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學生根據(jù)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很快發(fā)現(xiàn)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的構篇方法。而后,巧妙地利用小組成員已完成的家鄉(xiāng)某一方面的片段材料,合作組合《泗陽我的家》,此時教師給出組合建議:《莫高窟》仿制版。學生有了《莫高窟》這篇文本的“例子”,“照葫蘆畫瓢”,寫出了在言語表達范式上極其相似的美文——《泗陽,我的家》,實現(xiàn)了表達圖式“1=1”的有效遷移。
教科書的文本教學,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設計、構思,為學生搭建讀(聽)與寫(說)的適切的言語實踐平臺,強化兒童對文本言語范式的理解與建構,讓學生形成言語審美追求。在讀寫的設計中,應充分地讓學生進行言語實踐練習,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習得語言的運用技巧,
參考文獻:
[1]孟紀軍.識文先辨體,解文先理序[J].小學語文教學, 2016(4):49-50.
[2]蔡亞.篇感:不僅僅是“只言片語”的感悟[J].江蘇教育, 2011(1):39-40.
[3]吳忠豪.讀書習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核心[J].小學教學研究, 2017(5):15-18.
[4]溫儒敏.如何用好“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 2018(2):4-9.
[5]謝建萍,陳群.對比閱讀教學之“三破三貴”[J].上海教育科研, 2015(1):94-96.
[6]劉仁增.建構“語用型”小學語文教材的思考與設想[J].課程·教材·教法, 2007(11):20-24.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