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摘 要?數形結合的方法帶給教學以蓬勃的生命力,賦予教學以持續(xù)性的活力,使有效教學的策略更豐富,更清晰。
關鍵詞?數形結合;意義建構;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1-0164-01
學生學習活動并非是對于教師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數學意義建構所指的“意義”是人們一致公認的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而“數形結合”是促進學生意義建構的有效策略。
一、數形結合,能變“機械學習”為“意義建構”
數形結合,能有效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學習”,很好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積計算時,一般的教學過程是學生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之后,讓學生運用面積公式解決圖形面積問題。那么,如何使學生在經歷面積公式的推導之后,不是機械套用公式解決問題,而是進一步地理解面積公式意義呢?
我設計練習時采用了由數想形的教學方法,如《三角形面積》的教學,在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之后,讓學生獨立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積,提問:“你是怎樣求的?為什么?”在反饋下面圖(1)的解題思路時,要求學生說清楚8×5所表示的面積在哪里?在圖上畫一畫,指一指,隨后老師在課件上展示正確的圖像加以強化。8×5÷2呢?反饋下面圖(2)、(3)的解題思路同樣強化數與形的緊密結合,以此促進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原理,同時強化“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數形結合,能變“隔靴搔癢”為“入木三分”
數形結合,能有效防止學生學習數學“一知半解”,防止出現“隔靴搔癢”的教學現象,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入木三分”。
在學生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因為同一意義可以表示為兩種乘法算式,而同一算式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之一數形結合,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往往處于云里霧里的“一知半解”狀態(tài)。如下圖一共有多少人?
在看圖的基礎上,學生清楚的理解:橫看圖形,得到4+4+4,可以表示成3×4或4×3;豎看圖形,得到3+3+3+3,可以表示成3×4或4×3。
但是,老師問學生:3×4、4×3表示什么?如果在學生表達乘法意義時,不結合圖形,學生會含糊地表述3×4既表示3個4連加,也表示4個3連加,4×3既表示3個4連加,也表示4個3連加。
大家知道,3個4連加和4個3連加是不一樣的意義,同一個算式有著不同的意義?這是怎么回事?如果不進行數形結合分析,學生腦中所構建的意義是模糊不清的。
本人認為:在學生表述3×4既表示3個4連加,也表示4個3連加時,老師應該結合圖形強調,3個4連加應該怎樣看?(橫看)4個3連加又應該怎樣看?(豎看)指一指嗎,說說相同加數是多少?幾個這樣的相同加數?通過數與形的一一對應,來意義建構乘法算式所表達的每一種意義。
三、數形結合,能變“山窮水盡疑無路”為“柳暗花明又一村”
數形結合,能有效防止“生搬硬套”,能很好地促進學生聯系實際,靈活解決數學問題。如四年級有這樣一道數學題:醫(yī)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底和高各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現在有一塊長72分米,寬18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這樣的三角巾多少塊?
就文字的理解,得出的數量關系是“長方形白布的面積÷三角巾的面積=三角巾的塊數”,即72×18÷(9×9÷2)=1296÷40.5,還沒有學習小數除法的四年級學生連喊不能解答這道題。那么這道題是不是只有這種解題方法呢?
在學生處于“山窮水盡疑無路”之際,老師引導學生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看著圖形,有些學生的思維茅塞頓開,“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先求出共有幾個正方形,再求有幾個三角形呀!于是,有的學生想:72÷9×(18÷9)×2;有的學生想:72×18÷(9×9)×2。
這樣還能有效防止當白布長度不是9分米的整數倍時,簡單地用面積包含關系來解答這類習題的失誤。
四、數形結合,能變“含糊不清”為“水落石出”
在文字表述的解決問題中數量關系錯綜復雜時,采用數形結合,能很好地幫助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明確解題思路,甚至拓寬解題思路。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分數應用題:一本書已經看了58頁,還剩下全書的?少1頁,這本書共有多少頁?
就文字的理解,大多數學生都感到納悶,58所對應的分率時多少?所對應的數量又是多少?總之,覺得數量之間的關系含糊不清。如果采用數形結合,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這道題中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就非常清楚:
從中可知,(1-?)所對應的具體數量是(58-1)頁。該問題就迎刃而解:(58-1)÷(1-?)。
在數形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慎重考慮“先形后數”還是“先數后形”。因為“先形后數”與“先數后形”的呈現,其結果是不一樣的。數形結合的方法帶給教學以蓬勃的生命力,賦予教學以持續(xù)性的活力,使有效教學的策略更豐富,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