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玲
[摘 要]語言是語文傳情達意的載體,也是學生進入文本意蘊的憑借。在語文教學只有立足于語言的動情點、空白點、支架點、沖突點以及膠著點,激活學生涵泳語言的熱情,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遷移、運用等,才能讓學生感悟語言的魅力,讓語文課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
[關鍵詞]涵泳語言;語文根本;支架點;沖突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3-0032-02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豐富學生的語文積淀,增強學生語言感悟能力,促進語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梢?,語文教學的根本在于語言。只有立足于語文之根本,才能感悟語言的魅力,涵泳語言的意蘊,讓語文課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
一、立足語言動情點,喚醒涵泳熱情
語言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與它凝聚的情感有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或聚焦某一個感人的細節(jié),或抓住一個動作、眼神、表情等,構建出一個動情點,從而在作者與讀者之間形成一個極具磁性的情感場。這些動情點,能叩響學生情感之弦,在學生心湖投下一顆石子,喚醒學生涵泳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如,《桂花雨》一文,作者刻畫了“我”的母親與父親的一處細節(jié):“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边@一處細節(jié),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就不難看出父親與母親以獨特的方式慶賀豐收。通過“洗凈”“點上檀香”兩個細節(jié),我們又進一步感受到父母在慶賀豐收時的那種敬畏、虔誠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凝聚在桂花中,桂花無疑成為這篇文章情感的載體。父親與母親敬畏、虔誠的方式又構成濃濃思鄉(xiāng)之情的動情點。抓住這個動情點,我們就能夠架設起作者、文本、學生之間對話的橋梁,從而在“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等句中感受到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情。在豐富的情感活動中,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情感也在心底漸漸萌發(fā)。
二、立足語言空白點,誘發(fā)涵泳想象
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輸入過程,而是一項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不僅是由學生的好奇心決定,也是由文本特點所決定。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或局限于文本篇幅,或有意在文本中留有空白,從而使文本言簡義豐,誘發(fā)讀者參與閱讀創(chuàng)造的愿望,使讀者在漸入文本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去召喚文本,讓閱讀期待成為一種美麗的邂逅。
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在肖邦生命的最后時刻,作者刻畫了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這一動作。這一動作高度濃縮了肖邦在生命彌留之際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是肖邦對祖國情感的最后表達。但是,作者并沒有將肖邦此刻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直接地表達出來。為此,我抓住這一語言空白點,引導學生結合肖邦彌留之際的最后留言:“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斌w會將肖邦的內(nèi)心世界。在還原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肖邦十八年來對祖國至死不忘的熱愛,即使在生命彌留之際,即使在生不能回國的情況下,仍然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死后也要長眠于祖國懷抱。
借助想象還原文本,無疑拓展了文本空間,將學生帶入一個更高層次的情感世界,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受到強烈的沖擊,并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深化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也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能力的發(fā)展。
三、立足語言支架點,促進語言遷移
每一篇能夠進入教材文章,都是經(jīng)過精心選擇的,承載著語言的支架功能。這就需要我們基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立足于文本語言支架點,發(fā)掘文本語言出彩點,抓住文采斐然、匠心獨運的語言,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模仿借鑒,從而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風格。
如,《黃山奇松》一文,在文末有這樣一段:“黃山松千姿百態(tài)。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臥;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這一段對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語文思維具有支架作用。我們可以圍繞該段組織學生開展欣賞與仿寫活動。“黃山松千姿百態(tài)”一句總寫,后面幾句從多個角度分寫,表現(xiàn)“千姿百態(tài)”,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寫作思維訓練點;“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臥”句式工整,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學習借鑒這一表達方式,此為第二個訓練支架點;“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一句,除了運用“有的”句式進行表達外,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強化學生修辭運用意識,此為第三個語言訓練支架點。這樣,抓住語言支架點,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能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以發(fā)展。
四、立足語言沖突點,發(fā)展語言思維
在文本中,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與常規(guī)思維相?;蛘咔昂笳Z境不相協(xié)調(diào)卻意味深長的地方。對這樣的地方,如果我們能抓住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獨特的匠心,就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提升學生思維的高度,擴展語言思維的廣度,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如,《暖流》一文的首句寫道:“寒冬里的南開大學涌動著一股暖流?!睆某R?guī)思維分析,寒冬涌動的理應是“寒潮”,然而該句中卻是“暖流”,這就引發(fā)學生的疑惑。教學時,我們可以以此為立足點,引導學生探究“暖流”的含義。通過思考,學生明白此處的“暖流”不是指自然意義的暖流,而是另有深意。在這一思維的誘發(fā)下,學生了解本課所敘之事——江澤民同志在寒冬之際來到南開大學看望師生員工,他們感受到江澤民主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和對青年人的關懷?!芭鳌笔侵附飨o南開大學師生員工帶來的關懷,讓師生員工感受到溫暖,而寒冬這一特殊的時令,更加突出了江主席的形象。
通過潛入語言沖突點,學生在經(jīng)歷思維困惑到解困的過程中,矛盾得到解決,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這樣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立足語言膠著點,涵泳語言意蘊
“反復吟唱處,每有好風光?!弊鳛橐幻錾恼Z文教師,要關注文本語言的膠著點,從作者反復吟唱之處發(fā)掘出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意,觸摸作者心靈深處的吟唱,抵達作者情感的最深處,從而理解語言本初的意義,促進學生生命的生長。
如,《長江之歌》一詩,作者反復詠唱:“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痹诮虒W中,我們只要抓住這樣的句子,朗讀成誦,就能使學生感受到長江的厚重歷史以及長江母親般的情懷,感受到中華兒女對長江的依戀、贊美之情,激發(fā)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言是語文傳情達意的載體,也是學生進入文本意境的憑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立足語文的根本,將語文教學之根深植于語言之中,引導學生在涵泳語言中漸入佳境,開啟一段“悅讀”之旅,感受語文的脈搏,獲得生命的滋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蹤紅.讀出自我,讀出意蘊[J].小學教學參考,2018.7
[2] 澤玲.魅力教育:品味文本的意蘊[J].新課程(綜合版), 2017.8
[3] 谷思慧.品味雋永語言 領悟深層意蘊——《紫藤蘿瀑布》文本解讀[J].亞太教育,2016.8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