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初中教材“辛亥革命”研究

2019-06-22 02:19許春鳳
歷史教學·中學版 2019年5期
關鍵詞:辛亥革命唯物史觀

關鍵詞:部編初中教材,辛亥革命,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09-0010-05

部編初高中歷史教材即將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研究教材再次成為教師必修的功課。目前,初中教材已見新版本,高中教材也在試教中。如此,以初中教材為主,參照高中教材開展研究,對初高中教學都有實際意義。“辛亥革命”在初高中都是重點,本文就此研究教材的變與不變,聯(lián)系相關學術成果,討論課程內容的時代性,以求比較完整的史實。

一、部編初中教材與以往初中教材的比較

2018年投入使用的部編初中八年級教材,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為題,設置一個單元四課: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第9課“辛亥革命”、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立”和第11課“北洋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前三課敘述辛亥革命的大小字,很明顯是單一的革命敘事。與此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比較,2013年版初中教材中有“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介紹了“收回利權的斗爭”“國會請愿運動”和清末“新政”。而2001年版的辛亥革命,直接敘述了孫中山創(chuàng)建革命團體、革命政黨,提出三民主義,等等,刪去了新政、立憲等其他內容。為了進一步研究教材,我們找出20世紀的舊教材。1994年版初中教材,用兩課陳述辛亥革命的背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和“清政府的‘新政和各地武裝起義”,其第17課分成三個子目: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各地的武裝起義”、“保路運動”。但是,三個子目仍是以革命為中心的敘事:“在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之際,清政府為了加強統(tǒng)治,用‘新政來穩(wěn)定政局;革命黨人用武裝起義進行回答?!薄八拇ǜ锩h人組織保路同志軍,發(fā)動起義……湖北革命黨人乘機在武昌發(fā)動起義?!边@里雖然提到新政,但沒有將新政10年造就的動蕩局勢作為辛亥革命的背景,還無視立憲派在保路運動中的領導作用。

總的來說,初中教材中的辛亥革命,基本沒有變化的是革命敘事,或增或刪的是清末新政及其立憲運動。以革命敘事為主題,保路運動作為武昌起義的契機,在部編教材中也被刪除,只羅列了萍瀏醴起義、徐錫麟秋瑾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然后就是武昌起義。初二學生初步了解辛亥革命,他們如果認真閱讀教材,留下的印象就是不間斷的武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但事實絕非如此。

二、部編初、高中教材的比較

為了更好地適應初高中教學的銜接,筆者翻看了電子版的高中必修課程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發(fā)現(xiàn)高中教材的辛亥革命增添了很多內容,改變了初中教材單一的革命線索。

變化一:客觀評價清末“新政”。指出,“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這就指明了戊戌維新與清末新政一脈相承,改革是歷史的趨勢。

變化二:明確了立憲派在推翻清王朝中的作用。指出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立憲運動造成很大聲勢”,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不少立憲派認為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變化三:補充了保路運動與武昌起義的關系。高中教材在“歷史縱橫”欄敘述了清政府派兵屠殺保路人士,使人民更充分看清了清王朝的反動本質,保路運動推動了辛亥革命在全國的總爆發(fā)。

顯然,高中教材將辛亥革命的背景放大到清末新政,改革與革命殊途同歸,而非僅僅孫中山及其革命活動這一條線索,且非常看重立憲派在革命中的作用。這是否意味著高中教材在初中教材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呢?初中教材如果在第三單元的引言或前三課的引言中,多少透露一些1901至1911年10年間全國形勢的變化,那么也可以說為高中深入學習奠定了基礎,但遺憾的是,相關內容只字未提?;蛟S這要歸因于初中課程標準?!冻踔袣v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確只要求了解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但是,課程標準不同于教學大綱,后者規(guī)定到子目,前者只是一個最低或中等標準。《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必修課程“1.8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中,也沒有提出了解革命之外全國的形勢,為什么高中教材就可以增添那么多內容呢?顯然,這是兩部分教材編寫者認知水平的差異造成的結果。在筆者看來,單以革命史觀解釋清王朝的滅亡,眼界過于狹窄。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才能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

很多年輕教師還不熟悉革命史觀。革命史觀強調革命的斗爭形式,夸大革命的作用,對不贊同革命的持批判態(tài)度,無視甚至蔑視其他力量的存在。這樣視野下的辛亥革命敘事強調三大特點:一是以孫中山為中心,突出孫中山的理論和武裝起義;二是批判和否定立憲派,忽略立憲派在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遮蔽革命派的不足,夸大各次起義的影響,強調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戰(zhàn)斗精神。革命黨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的確應該肯定,但是也應看到,革命黨人的幾次起義都在南方,起義規(guī)模小、持續(xù)時間短,當時對全國的影響很難說,后來國民黨人書寫的歷史有夸大之嫌。

這種“革命史觀”由來已久。蔣廷黻于1938年寫的《中國近代史》就這樣描述辛亥革命。民國時期有關近代中國史的著作,幾乎半數(shù)以上都因襲蔣廷黻的史學觀點,他的著述是那時大學歷史系的教本。后來范文瀾和翦伯贊的通史著作也承襲了革命史觀,中學教材更不例外。1990年代以來,中學教材開始提及革命黨人以外的力量,但仍作為革命的陪襯。

改革開放以來,辛亥革命一直是學術研究的焦點,新成果不斷涌現(xiàn),對辛亥革命成敗及原因的分析也被重新定位,代表作即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三、學術界關于辛亥革命的新認識

(一)關于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推動力,史學界在一些問題上逐漸取得共識

1.立憲派是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陳旭麓指出:“革命與改良之于社會,如燕雀之有雙翼,舟車之有兩輪?!鼈兗仁窍嗷ヒ来娴?,又是矛盾對立的,二者交叉地出現(xiàn),或緩或急地促進社會的新陳代謝。近代中國就是在革命與改良的不斷變革中曲折前進的?!雹僭诿裰鞲锩枷氲男麄靼l(fā)動中,革命派與維新派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兩個最早的資產階級團體——興中會和強學會成立的時間來看,維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幾乎是同時出現(xiàn)的,一個以革命為宗旨,一個以改良為依歸,但他們的反封建目標是一致的,都在尋求“救亡圖存”的出路。甲午戰(zhàn)敗后,維新運動代替洋務運動成為時代的中心。這一時期,革命派也曾被當時的潮流所吸引,對改良派(或更早的洋務派)的首領寄予希望。孫中山、章太炎分別于1894年、1898年上書李鴻章,要求他支持政治革新。1899年,梁啟超在日本東京創(chuàng)辦高等大同學校,謀求與興中會合作,計劃共同組織革命團體。①興中會參與自立軍起義,則是兩派合作的標志性事件。改良派在斗爭中分化,一部分人贊成革命或轉化為革命派,如鄒容。原維新領袖梁啟超后來也轉向革命,認為革命為“今日救中國獨一無二之法門”,②其“言論與前判若兩人,激烈不下革命黨”。③

清末新政中發(fā)生的立憲運動則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盡管立憲派希望通過君主立憲避免和阻止革命,但是,立憲運動客觀上卻助長了革命聲勢。1910年,立憲派連續(xù)發(fā)動了4次國會大請愿運動,動員的力量十分廣泛,參與請愿的社會群體涉及紳、商、學、警、軍、報,以及海外華僑,聲勢浩大,前所未有,請愿簽名者多達30余萬人。革命黨創(chuàng)辦的《神州日報》《民立報》也連續(xù)發(fā)表社論,聲援和支持國會請愿運動。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皇族內閣,立憲派徹底失望。6月,同盟會會員與立憲派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民總會”,共同謀劃救國救民。8月,立憲派領導的保路運動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地風生水起。9月,革命黨與哥老會攻打成都,10月,武昌起義發(fā)生,革命成“風起云涌”之勢。僅從武昌起義前5個月發(fā)生的事件就可以看出革命與改良的關系密切。

在武昌起義發(fā)生后,獨立各省的立憲派領袖直接參與革命?!案魇〉钠鹆x幾乎均得到原立憲派的響應和支持,從而才有辛亥革命凱歌行進的局面。”④武昌起義的第二天,湖北立憲派領袖、咨議局議長湯化龍主動出面,與革命黨合作維持局面,通電各省,呼吁響應獨立。湖南咨議局議長譚延闿在革命爆發(fā)后擔任都督,穩(wěn)定了湖南的秩序。全國立憲派領袖張謇等人支持江蘇獨立,直接參與謀劃中華民國的成立。立憲派與革命黨合力推翻清王朝,在南京臨時政府中,陸軍、外交、教育總長屬同盟會,內務、實業(yè)、交通總長屬立憲派,海軍、司法、財政總長無所屬,形成革命黨與立憲派“共造共和大業(yè)”⑤的局面。

2.清末新政10年助力革命到來

清政府想借“新政”和預備立憲來挽救統(tǒng)治,但是新政的實際結果與主觀目的相差甚遠,它助力了革命的爆發(fā)。新政的舉措比洋務運動或戊戌變法的力度大得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從改革官制到仿行憲政;從改革司法制度到嘗試建立近代法律體系和司法制度;從獎勵農工商業(yè)到建立近代產權制度;從編練新式陸軍到建立近代軍制;從設立新式學堂到廢除科舉,建立近代學制。新政時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社會新動向:因新政加重了捐稅而激化了社會矛盾;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了近代學生,造就了大批的反封建志士;新軍淘汰了綠營練勇,結果卻鑄成了革命先發(fā)力量。所以有人說,清政府是“革命制造廠”,新政不但沒有緩解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反而成為辛亥革命的“催化劑”。⑥

3.民變——民主革命的基石

晚清最后10年的民變,風起云涌,“無論在次數(shù)上還是在廣泛性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從1902年起到1911年間,各地民變多達1300余起,平均每兩天半發(fā)生一次。這些民變席卷全國各地,觸及了城鄉(xiāng)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抗捐抗稅、搶米風潮;為求鹽而導致的城鄉(xiāng)騷亂;會黨和農民起義;罷工斗爭;兵變和學潮;義和團式的反教會與反對外國侵略者的斗爭,等等?!熬d綿不絕的民變同前仆后繼的革命黨人發(fā)動的武裝起義交錯迭出,彼此助推。”“清末的民變已經不是歷史不自覺的工具了,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石?!雹咝梁ジ锩某晒σ彩嵌喾N力量合力作用的結果。

(二)關于立憲派在籌建中華民國中的作用,史學界有以下認知

1.立憲派在籌建民國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武昌起義成功后,南方革命陣營面臨如何組建統(tǒng)一政權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關于怎樣“建立民國”,孫中山也沒有給出可操作的具體方案。當時頗有影響的是湖北方案和上海方案。上海方案的策劃人是張謇、趙鳳昌、張元濟等立憲派首領,他們與宋教仁、章太炎等革命黨人共同協(xié)商草擬了上海方案。①上海方案規(guī)劃的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的政治目標與路線,與孫中山的政治理想高度吻合。根據(jù)上海方案,建立民國的第一步是組建各省代表會,作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臨時國會性質的機關。后來,各省代表會成立后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以下簡稱《大綱》),1911年12月3日,來自10個省的22個代表在《大綱》上面簽字?!洞缶V》成為臨時民國中央政府組建和運行的法律根據(jù),它顯示了辛亥革命與以往歷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換代的根本區(qū)別——奉行民主與法治的政治原則。這個《大綱》規(guī)定民國政體以美國為藍本,如集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于一身的總統(tǒng)制,各部部長直接對總統(tǒng)負責,總統(tǒng)選舉每省為一票也是模仿美國13州代表會議的先例。雖然《大綱》不夠完整,后屢經修正,但這是中國近代立法史乃至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獻,它以法律形式否定了王權專制制度,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2.立憲派率先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和“五族共和”思想

據(jù)研究,梁啟超最早創(chuàng)造和使用了將漢、滿、回、苗、藏等民族包括在內的“中華民族”一詞。繼梁啟超之后,1907年立憲派代表楊度也是“中華民族”早期的自覺使用者。楊度曾反復強調:“中國之在今日世界,漢、滿、蒙、回、藏之土地,不可失其一部,漢、滿、蒙、回、藏之人民不可失其一種?!嗣窦炔豢勺?,則國民之漢、滿、蒙、回、藏五族,但可合五為一……則此后中國,亦為至要之政?!雹谥腥A民族的概念是在辛亥革命時期形成并得到廣泛認可的,而立憲派是最早提出者。以五族共和表達中華民族大家庭,也是立憲派提出來的。

辛亥革命后,最初動議用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國旗圖樣由江蘇都督程德全設計,得到多數(shù)代表的贊同。③而孫中山主張用青天白日旗(原興中會的旗幟),并在旗上增加了紅色,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還有主張十八星旗(寓意十八?。?。不同的旗式代表不同的寓意,但共同表達了國家和民族至上的觀念。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1912年1月初函致參議院,請其“正式追認”以五色旗為民國國旗。④1912年6月5日,北京臨時參議院最終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十八星旗成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從“中華民族”的概念到“五族共和”,再到五色旗的誕生,集中體現(xiàn)了立憲派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立憲派的思想并不比革命派落后,在國家和民族的觀念上甚至可以說更勝一籌。

四、關于辛亥革命的成果

用“竊取”,還是用“落入”,描述袁世凱獲取辛亥革命成果,是兩個不同的含義。部編初中教材仍以“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為標題,高中新教材則兩次提到革命成果最終“落入”袁世凱手中。史學界大都認為用“落入”更恰當,其理由如下。

首先,從當時的輿論和從各派的態(tài)度來看,舉袁之意明顯。1911年10月28日的《民立報》,發(fā)表了革命黨人以《敬告袁項城》為題的“短評”:“今幸天誘其衷,清廷屬治兵柄,此誠千載一時之嘉會也。人心歸漢,公不宜妄自菲薄,致辜物望?!薄半m今日世界不能容有子孫帝王萬世之觀念,但以渺然之躬,代表四萬萬眾,為第一期之大政長,與總統(tǒng)、君主相周旋于玉帛壇坫之上,抑最快意也。公其勉之!”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報》,刊登了倫敦華僑、留德學生和芝加哥旅美學商全體等,鼓吹爭取袁世凱做總統(tǒng)的三封電報。

其次,早在1911年10月27日,湖北軍政府首腦就以“全鄂士民”名義寫信給袁世凱,勸袁“率部下健兒,回旗北向,犁掃虜廷”,并稱“漢族之華盛頓惟閣下之是望”。當時黎元洪通過劉承恩帶信給袁世凱,再一次明確表示,只要袁氏“能來歸”,“與吾徒共扶大義,將見四百兆之人,皆阪心于公。將來民國總〔統(tǒng)〕選舉時,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國〕大總統(tǒng),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黃興也以南方民軍司令的名義至電袁世凱:“以拿破侖、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侖、華盛頓之事功,直搗黃龍,滅此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為拿破侖、華盛頓,即南北各省當亦無有不拱手聽命者。蒼生霖雨,群仰明公,千載一時,祈勿坐失?!雹賹O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tǒng)后,于12月31日和1912年1月2日,兩次致電袁世凱,表示臨時大總統(tǒng)一職,他只是“暫時承乏”,只要袁擁護共和,自己一定“讓位”。革命黨人的致電,相當于許下政治諾言,而袁世凱要的就是這種承諾。

再次,南北議和初步達成“袁反正則舉為大總統(tǒng)的協(xié)議”。12月23日,在帝國主義干涉下的南北議和中,黎元洪、伍廷芳分別向《大陸報》公開聲明,只要袁世凱“不再遲延承認共和政體,必可選為共和國總統(tǒng)”。

最后,各省代表聯(lián)合會,以法律程序正式確定“虛位以待袁君反正來歸”,1911年11月30日到12月7日,各省軍政府代表聯(lián)合會會議在漢口召開。決定“虛臨時總統(tǒng)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這一決議后來得到上海會議和南京會議的一再認可。

盡管后人對這一結果不滿,甚至憤慨,但是其發(fā)展過程是合情、合理的,其程序是合法的。新政時期,袁世凱是立憲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一定的政治威望,張謇對他信之不疑。孫中山當初的愿望則是:“今日中國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開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雹谌藗兌紱]有想到日后袁世凱要當皇帝。

回顧辛亥革命的歷史,革命派、立憲派、漢族官僚,甚至清政府,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清政府以自己“退位”的方式,認可了共和政治;立憲派舍棄了君主立憲的主張,支持共和,“共造”共和;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勢力,“投靠”了共和;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以讓出民國最高統(tǒng)治權的方式,為建立現(xiàn)代民族國家做出了貢獻。政治是客觀形勢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各種力量迂回的結果。無論教材內容變與不變,無論教材陳述是詳是簡,這都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厘清的道理。課程內容的時代性要求反映學科的新成果,教師應關注學術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再考慮教學設計,針對教學對象選擇史事、設計問題。

近幾十年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但中學教材幾十年變化不大,與時代性要求相距甚遠。教師怎么辦呢?筆者認為,中學教師要堅持廣泛閱讀,及時了解學術動態(tài),拓寬視野,而不要拘泥于教材。應該辯證而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用唯物史觀研究教材,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教學。反之,死守教材,抱著有限的教學資源,只會誤會歷史,誤導學生。

【作者簡介】許春鳳,中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華羅庚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

猜你喜歡
辛亥革命唯物史觀
“分配正義”概念的歷史追溯與唯物主義重構
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辛亥革命評價的“變”與“不變”
《辛亥革命親歷記》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踐研究的思考
論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解析歷史虛無主義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論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觀
“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試論中國近代民權政治發(fā)展的歷史走向
石景山区| 灵寿县| 盘山县| 宁化县| 孟州市| 瓦房店市| 乐亭县| 梅州市| 迁西县| 胶南市| 温宿县| 新干县| 周至县| 涞源县| 河南省| 读书| 房产| 屏山县| 扎囊县| 保亭| 共和县| 塔城市| 马边| 青铜峡市| 汉沽区| 保山市| 烟台市| 达拉特旗| 调兵山市| 略阳县| 东乡县| 怀安县| 万源市| 新河县| 遂川县| 石棉县| 拉萨市| 江城| 绥中县| 灵丘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