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江
關鍵詞:農民戰(zhàn)爭,危機與威脅,明朝滅亡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09-0020-05
部編教材第17課“明朝的滅亡”從三個方面陳述史事:官場腐敗、李自成進京、清兵入關。大明王朝在內外交困中走向滅亡。李自成進北京結束了明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但是明朝的香火又延續(xù)了十幾年,史稱“南明”。鄭成功就是效忠南明王朝的大臣,他收復臺灣的初衷是為了光復明朝。最后,南明王朝被清軍剿滅。李自成占領北京僅有43天,1644年5月1日清軍進駐北京,9月順治帝登基,清朝遷都北京。因此應該說是農民軍與清軍合力推翻了明朝,滿族也是受明朝壓迫,且最早提出推翻明朝,并先于李自成建立政權,完全歸功于農民軍更多的是因為我們歌頌農民起義。
自2000年以來,中學歷史課程已經10多年不講李自成起義了。初中教科書最多在課前引言中說一兩句,實驗課標的高中必修專題則沒有古代農民戰(zhàn)爭的一席之地。2011年版初中課標提出“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這個思路與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致,前面有陳勝吳廣起義,后面保留李自成起義,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文革”之后至2001年前,國家教育部(委)總共頒布了7個初中歷史教學大綱。粗略統(tǒng)計其中對古代農民戰(zhàn)爭的教學要求,可以回味階級斗爭學說對歷史學及歷史課程的影響。1978年和1980年的大綱,農民戰(zhàn)爭有10多處,明末農民戰(zhàn)爭作為一節(jié),開列3個子目10條要點,大學歷史系的中國通史不過如此。這可以理解,“文革”剛剛過去,盡管中共中央明確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但是歷史學的清理工作尚未展開。1986年的大綱中,這10多處仍然保留,只是內容縮減,說明階級斗爭思維的慣性還存在。1980年代,學術界思想開始活躍,首先清理的就是對古代農民戰(zhàn)爭的認識,并且大體達成共識。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農民起義只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階級斗爭不是推動歷史進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以后有關農民戰(zhàn)爭的專著幾乎為零,有關文章仍不斷深入反思過去的觀念。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史學發(fā)展趨勢的影響下,1988年的大綱只保留了秦末、漢末、唐末、明末4次農民起義。但是,1990年的大綱又全面恢復到1978年的水平,10多次農民起義貫穿成一條線索。這大概與那場政治風波有關。很快,兩年以后的1992年大綱又刪減到4個,退回到1988年大綱。產生這種極具跳躍性的變化,似乎與鄧小平南行講話有關,但更多的反映了大綱和教材編寫者的思想。因為中學歷史課程內容與學術發(fā)展開始拉開距離,不光是中國古代農民戰(zhàn)爭,世界近代史的反差更大,以至于高考試題與高中教材唱反調,迫使高中教師閱讀學術著作。而后,2000年大綱保留了“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朝的滅亡”“明末農民戰(zhàn)爭和清軍入關”,以下沒有要點。2001年頒布的實驗稿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則只有“陳勝吳廣起義”,課程標準研制組也起用了另外一批人。這些變化反映了歷史課程與政治氣候的關系,以及大綱和課標編寫人的學術認知。
歌頌農民戰(zhàn)爭,當然要掩蓋農民戰(zhàn)爭的負面影響。其實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軍的惡行很多,他們雖然與官吏、官軍為敵,但殺富濟貧、紀律嚴明的也比較少見,濫殺無辜可稱殘暴的卻不少,典型如張獻忠。1630年到1644年的14年間,張獻忠?guī)ьI的起義軍縱橫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數(shù)省,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做的就是大肆搶掠,然后縱火燒房,再就是殺人,凡是不愿意隨軍的全部殺掉。張獻忠的隊伍殺人成性,最令人發(fā)指的是殘殺婦女,即使是年輕漂亮的女子,陪宿一夜后第二天也要殺。占領成都建立大西政權的初期,張獻忠曾一度約束部下,但撤離前夕他不僅屠殺了全城居民,隊伍中的四川人也被拉出來斬首。盡管長期以來歷史課本歌頌農民戰(zhàn)爭,正面肯定張獻忠起義,但是張獻忠屠蜀的殘暴并沒有被川人忘卻。如今川蜀有紀念巾幗英雄秦良玉的塑像和墓碑——秦良玉兩次抵抗張獻忠入川,在張獻忠成都稱帝后仍然堅持反抗;而尋遍四川重慶各地,沒有人為張獻忠造像立碑。那些頌揚張獻忠的書籍和文章如今看來都是滿紙荒唐,一文不值。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確實存在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都是典型。課程內容選擇農民起義,問題在于如何解讀農民起義的作用。陳勝吳廣的首義之功,古往今來都沒有人否定;但是要說秦朝是被農民戰(zhàn)爭推翻的,那就是無視六國貴族群起的事實。過去課本的說法是,楚漢之爭以前包括劉邦項羽都屬于農民起義,之后性質就變了。其實,農民起義只能起到改朝換代的作用。最初造反的是走投無路的農民,但最后成功的不是他們。有壓迫不見得就有反抗,沒有組織領導的抗爭不能成事;有組織有領導還要看領袖的素質和斗爭的策略。宋朝的幾次農民起義規(guī)模都不算小,清朝的白蓮教起義規(guī)模更大,但都被鎮(zhèn)壓下去了。一個政權核心的內斗及官僚群體的貪腐和不作為,是自取滅亡,也是這個政權瓦解的前兆。全面介紹秦朝滅亡和明朝滅亡的各種因素,才能培養(yǎng)歷史唯物主義和獨立思考,避免單一的立場。盡管明朝政府是被李自成直接推翻的,但是導致明朝滅亡絕不是農民起義一舉之力。必須改變以往套路,盡管學生還很小,也要訓練其全方位地觀察歷史。
1571年,明朝與蒙古終于和解,此后九邊軍費逐漸下降,這時倭患也已絕跡。沒有軍費壓力,又有張居正主持改革,大明王朝的財政狀況迅速好轉,國庫開始有了存銀,最多時達400萬兩,北京糧庫存糧可供8年食用。1582年張居正去世,19歲的萬歷皇帝開始親政。這個皇帝心胸狹窄又熱衷斂財,疑心病重又貪圖安逸、沉湎酒色。他從23歲開始“怠政”,一方面不上朝也不批復奏章,另一方面揮霍無度。光祿寺主管皇帝的伙食,一年開支最高達到29萬兩白銀。當時一個二品高官的年薪不過153兩銀子。據(jù)黃冕堂的統(tǒng)計,萬歷年糧價在5至7錢銀兩1石。① 1石大約折合現(xiàn)今120~150斤,價格不到一銀兩,29萬兩可以買到大約4000萬斤米,大約是8萬人一年的口糧。為皇帝購買的食物要比市價高出許多,因為宮里養(yǎng)著兩萬多太監(jiān),他們要加碼找回扣,弄點兒油水。每個活著的皇帝都要為自己建陵墓,定陵是萬歷帝的陵寢,為此耗銀800余萬兩。萬歷皇帝在位48年,前13年有些積累,后35年基本耗盡了帝國財富。黃仁宇以《萬歷十五年》作為書名,意指萬歷中期已經顯示出明朝氣數(shù)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