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迎
(上海市徐匯區(qū)大華醫(yī)院,上海200237)
肺癌是因支氣管黏膜表面產生惡性腫瘤而形成的,又稱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肺癌是繼心血管疾病之后對人類生命健康安全威脅最大的一種疾病,主要因肺癌發(fā)病隱匿,初期不易察覺,多在中晚期才得到確診,故而肺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臨床常規(guī)治療還以放化療為主,但長期治療會致使患者身體機能受到嚴重影響,嚴重降低了患者生存體驗,因此給予患者合理干預,以緩解疼痛,幫助患者減輕癌癥治療期間的病痛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在癌癥疼痛及護理上的發(fā)展,腕踝針協(xié)助減輕癌癥患者疼痛也被大多醫(yī)護人員所接受,但目前關于腕踝針在中晚期肺癌患者中的應用報道甚少,為此,筆者采取對比實驗的方式,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有關腕踝針應用的理論依據(jù),現(xiàn)整理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間我院接收的102例中晚期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惡性腫瘤癌癥疼痛診斷標準[2];②年齡29~79歲,預計生存期大于1個月;③入組前48h未使用過鎮(zhèn)痛藥;④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非癌性疼痛,如手術切口痛等1.2方法;③有心、腦、腎等嚴重并發(fā)癥或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2例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1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齡27~68歲,平均(47.5±5.7)歲;病程2~7年,平均(3.9±1.8)年;病理類型:鱗癌13例,未分化癌18例,腺癌15例,肺泡細胞癌5例;干預組,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齡22~67歲,平均(45.8±7.6)歲;病程2~6年,平均(3.9±1.6)年;病理類型:鱗癌21例,未分化癌10例,腺癌13例,肺泡細胞癌7例,兩組患者在病理類型、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在行常規(guī)放化療基礎上加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健康教育、運動指導、加強營養(yǎng)和注意休息,并給予患者及其家屬疾病相關知識科普。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基于腕踝針的中西醫(yī)結合干預,即(1)針灸組: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在給予患者疼痛部位皮膚局部消毒后,以30°斜刺入皮下淺層組織,針體刺入32mm,且以醫(yī)用膠布固定12h,每日行針一次。選穴:①踝部進針點,約于內外踝高點上9.9cm處,②腕部進針點,約在腕橫紋上6.6cm處,以橫膈為界做一橫線,病癥位于橫線下部針踝部,位于上部針腕部;病癥位于前后中線上時分別針下1或上1和下6或上6。若脅肋部疼痛,選右上3和上4行針,若肝疼痛則選右上1和上2行針,以帶脈劃分并根據(jù)疼痛范圍選擇上6和上5或下6和下5行針,若右肩疼痛則選右上2和上5。②藥物組:參考WHO相關陣痛給藥原則,給予患者適合的口服藥物陣痛。
①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PSQI可從7個維度共同評價患者睡眠質量,單個項目滿分3分,總分21分,以7分為界,患者得分低于7分證明睡眠質量較好且得分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好,相反高于7分且得分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不好。②采用2015版美國《成人癌痛臨床實踐指南》中的NRS數(shù)字評分表,滿分10分,患者所選分數(shù)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強。
應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行t檢驗。以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PSQI評分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1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維度 對照組(n=51)干預組(n=51)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睡眠質量2.01±0.582.06±6.31*2.12±0.351.21±0.31*# 入睡時間2.36±0.872.14±23.87*2.43±0.871.35±0.29*# 睡眠時間2.47±0.652.32±18.32*2.34±0.851.21±0.21*# 睡眠效率2.85±0.982.15±13.01*2.87±0.961.31±0.28*# 睡眠障礙2.76±0.562.32±17.85*2.86±0.631.12±0.25*# 安眠藥物2.32±0.492.11±28.32*2.68±0.981.87±0.67*# 白天功能2.57±0.652.29±18.68*2.50±0.861.51±0.33*# 總分14.66±4.3113.67±4.86*14.96±4.237.97±2.38*#
干預前,兩組NRS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N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比較兩組患者NRS疼痛評分(±s,分)
表2比較兩組患者NRS疼痛評分(±s,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組(n=51)7.79±2.212.68±5.98對照組(n=51)7.03±2.676.67±4.68 x2 1.563.75 P 0.120.00
據(jù)WHO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治療的癌癥患者中有近5成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有近3成的癌癥患者伴有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究其原因為,目前臨床治療癌癥主要方法任以放化療為主,長期的治療必然會對患者身體機能和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從而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中有近7成的癌癥患者認為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目前,臨床有研究表明[3],單純給予患者藥物鎮(zhèn)痛效果并不理想,且若長期服用止痛藥,患者的用藥劑量會逐漸上升而止痛效果卻會呈下降趨勢。因此,有學者[4]提出在口服藥的基礎上引入中醫(yī)腕踝針進行疼痛干預,協(xié)助患者減輕疼痛,提升用藥療效及減緩或推遲升級用藥。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NR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對中晚期肺癌患者行腕踝針進行干預治療,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癥狀,可對中晚期肺癌患者生命質量起到積極意義。筆者推測這可能與中醫(yī)治療特點有關,中晚期肺癌患者大多飽受疾病的折磨,對就醫(yī)的積極性難免下降,而中醫(yī)外治療法操作簡單、安全有效,且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等諸多優(yōu)勢,可增加患者治療依從性,從而發(fā)揮其穴位敷貼、針灸和穴位按摩的緩解疼痛的效果。
在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熏陶下,張心曙教授于上世紀70年代創(chuàng)制并在臨床推廣,屬微針療法,針刺部位僅于四肢的腕和踝,較體針而言緩解疼痛效果更佳明顯且還具有安全性強和操作簡便等特點。張教授認為,皮下針刺可改善神經末梢的傳導,致使病灶部位解痙,且有研究表明[5-6]腕踝針可抑制SP、促進血漿β-內啡肽釋放和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從而減輕患者疼痛癥狀。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PSQI評分改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腕踝針可通過緩解中晚期肺癌患者疼痛癥狀,間接幫助患者提升睡眠質量,從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是證明腕踝針可幫助中晚期癌癥患者改善疼痛癥狀的又一力證。
綜上所述,腕踝針是一種操作簡便、安全綠色的中醫(yī)外治方法,對中晚期肺癌患者行腕踝針進行干預,不僅可減少爆發(fā)性疼痛的發(fā)生概率,還能提升患者睡眠質量和生存質量,從而提升治療依從性,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