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考工記》所集中講述的,是一個“舊”人如何遭遇“新”時代的故事。事實上,《考工記》并非王安憶第一部思考表現(xiàn)這一主題意向的作品。早在作家問世于新時期文學之初的獲獎中篇小說《流逝》中,王安憶筆下就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歐陽端麗這樣一位曾經(jīng)的資本家少奶奶形象,主要講述她以及她所歸屬于其中的那個資本家家庭在十年“文革”中的生活境遇與命運變遷,集中描寫展示歐陽端麗從一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資本家少奶奶向一位生存能力超強的普通家庭主婦的角色轉(zhuǎn)型過程。進入1990年代之后,王安憶更是在以《長恨歌》這樣的一種“鴻篇巨制”,集中書寫民國時期曾經(jīng)的海上名媛王琦瑤,在遭遇到新時代之后發(fā)生的一系列可謂是波瀾起伏的命運變遷。在其中,曾經(jīng)的“上海小姐”的名號似乎構(gòu)成了一條無形但卻結(jié)實的繩索,牢牢地綁架束縛著她的全部精神世界。她最后因“上海小姐”名號而死于非命,在凸顯某種懷舊心理的同時,其實有著明顯不過的宿命色彩。雖然并沒有從王安憶處得到過相應的證實,但就她的創(chuàng)作軌跡來看,自覺地以小說創(chuàng)作的形式為上海作傳的她,似乎一直在思考著來自于一個過去時代的“舊”人,究竟應該以怎樣的一種方式與早已發(fā)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新”時代相處的問題。如果說1980年代的《流逝》中依然殘存有時代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痕跡,歐陽端麗的轉(zhuǎn)型過程中多多少少遺留有勞動光榮的思想印記。如果說1990年代《長恨歌》中王琦瑤的命運變遷有著難以回避的傳奇性色彩,那么,在進入21世紀將近二十年的時間之后,當王安憶再一次觸碰到所謂“舊”人與“新”時代這一主題意向時,就不僅徹底過濾掉了曾經(jīng)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而且也明顯地“去傳奇化”了。在剝離掉生活周邊的一切枝枝蔓蔓之后,作家將敘事視野聚焦到身為小說主人公的“舊”人陳書玉身上,借助于他所寄身于其中的一所老宅子,以極其內(nèi)斂的筆法不動聲色地書寫了一段“舊”人遭逢“新”時代之后的“浮萍”人生。
整部《考工記》共由六章內(nèi)容組成,除第一章集中書寫陳書玉他們幾位在民國末期的生活狀況之外,另外五章全部用來描寫展示陳書玉在1949年進入所謂“新”時代之后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涌動的人生歷程。陳書玉初始登場時的具體身份,是上海灘上所謂“西廂四小開”中的一位。何謂“小開”?“上海地方,‘小開的本意是老板的兒子,泛指豪門富戶的子弟,陳書玉大約屬于后者。事實上,在他可視范圍內(nèi),家中無一人有經(jīng)營,相反,多是無業(yè),也不知坐吃多少代了,至此尚可繼續(xù)。雖談不上錦衣玉食,但也不缺,所以就沒有勞動的概念?!北M管說陳書玉也曾經(jīng)一度進入過交通大學鐵道系讀書,但卻因“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的爆發(fā)所致的學校南遷而中途廢止。學校一走,陳書玉便只好重新回到他那個被世人渾稱為“西廂四小開”的朋友淘里:“‘西廂指的是經(jīng)常出入的地方,公共租界的西區(qū),至于‘小開,即如前面說的,富貴門戶的晚輩?!本唧w來說,“‘西廂四小開里,那三位一姓朱,一姓奚,一姓虞,互相昵稱為:朱朱,奚子,大虞,陳書玉叫‘阿陳?!睂嶋H的情形是,雖然被籠統(tǒng)地渾稱為“西廂四小開”,但陳書玉與另外三位的情況卻又有著明顯的不同。這里,首先是大虞、奚子與朱朱、陳書玉他們兩位的區(qū)別,前兩位家道殷實,家境處于上升階段,后兩位盡管勉強可稱為有淵源的世家,但卻已經(jīng)衰落至末梢上了。然后,是朱朱與陳書玉自己,雖然都可被稱為世家,但與陳書玉一家的只知一味坐吃不同,朱朱他們家后來還是有所經(jīng)營。也因此,雖然都被稱為小開,但就經(jīng)濟境況來說,四位中相對最差的,其實是陳書玉自己:“阿陳家?guī)状x閑,與社會斷了聯(lián)系,沒什么人脈,且囊中羞澀,沒有剩余資源作出例外的奉獻,要說也有,那就是他的秉性了。在他紈绔的風流外表下,其實有一顆赤子的心,為人相當實在。”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王安憶對語言的某種特別使用。比如,“赤子的心”,就完全可以被更替為“赤子之心”,而意義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但,后者卻是約定俗成的成語。以我愚見,王安憶之所以一定要把這句成語改換為“赤子的心”這樣一種表達方式,盡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成語的規(guī)避。一方面,我們深知小說寫作過程中肯定無法完全實現(xiàn)對成語的規(guī)避,但在另一方面,不管怎么說,能夠盡可能地避開成語,卻是作家實現(xiàn)語言個性化的有效路徑之一。借助于“赤子的心”這樣一個語詞,作家道出的,是陳書玉一種可謂是宅心仁厚的突出性格特征。歸根結(jié)底,陳書玉走過的之所以會是如同小說中所描寫展示的那樣一種人生軌跡,與他的這種性格特征,其實有著根本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唯其宅心仁厚,有著一顆可謂是淳樸的“赤子的心”,陳書玉才會在“西廂四小開”中扮演一個特別的“核心”角色:“實際上,沒有他,‘四小開就成了散沙,‘姐姐們會變得沒著落?!笔聦嵣?,也只有陳書玉自己才特別清楚,在一個名叫采采的“姐姐”對自己動情,意欲有所接近的時候,自己之所以會不管不顧地以去內(nèi)地尋訪早已南遷的交通大學復學的名義離開上海,正是因為家道衰落的緣故。采采看中陳書玉,是因為慧眼識人的她,“看見阿陳浮浪底下的仁厚心,又是世家——物質(zhì)的世界,單有心不夠,還要有力?!钡挥嘘悤褡约鹤钋宄^的“世家”,“往往與‘式微連在一起,日久天長,內(nèi)囊已經(jīng)空洞,阿陳其實在拮據(jù)中長大。對采采的畏懼,多少來自于此,預料終有穿幫的一日?!蔽ㄆ淙绱?,他才退避三舍遠遁他鄉(xiāng)。等到他漂泊兩年時間重返上海的時候,卻早已物是人非?!拔鲙男¢_”中,奚子據(jù)說遠走他鄉(xiāng),去浙西做了教書匠(通過后來的故事情節(jié),我們才知道,奚子與革命或者說與稍后到來的那個“新”時代的結(jié)緣,實際上也正在這個時候)。朱朱竟然已經(jīng)結(jié)婚成為人夫,“女方據(jù)說是盛宣懷外家的小姐,姿色一般,但性情安靜,看上去有些主張,不大像是朱朱的所愛,而唯其如此,方才轄得住這個人。”只有大虞一人,似乎還停留在原來的狀態(tài)之中;“大虞且是萬變中的不變(請一定注意這句話與我們前面所分析過的“赤子的心”的異曲同工之處。所謂“萬變中的不變”,乃可以被看作是“以不變應萬變”一種王安憶式的巧妙化用)依然在木器行里幫父親看店,手藝卻有精進,埋頭做一副和式拉扇門,細木條的格子,榫頭比釘子還咬得緊?!边@樣一來,能夠繼續(xù)廝混在一起的,也就剩下了陳書玉和大虞這一個對子了。
關鍵還在于,陳書玉回到上海與大虞重新廝混在一起的時候,已經(jīng)是1940年代的末期,已然到了一個朝代更替的特別時刻。值此關鍵時刻:“最為惶遽的是中產(chǎn)人家,資本市場發(fā)起,保守黨和革命黨都是對頭,又都是靠山,不知何去何從,有奈何的投石問路,無奈何的測字算命,哪有心思置產(chǎn)!”但陳書玉和大虞所歸屬的,卻偏偏就是這樣的一種中產(chǎn)人家。既不可能像真正的上層社會那樣遠走異國他鄉(xiāng),也不可能像無產(chǎn)階層那樣任他風雨飄搖,只能以一種忐忑不安的心態(tài)來面對一個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不管身處怎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動蕩時代,日常生活終歸還得延續(xù)下去。就像《考工記》中對陳書玉家的描述:“像陳書玉家,那宅子里擁簇著人,但被生計壓迫著,分不出閑心和閑氣,所以,日子難歸難,卻同心同德,倒比以往安靜。”事實上,這里的安靜,已經(jīng)不再是尋常意義上的安靜,更多地帶有無奈的意味。實際上,也正是在如此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中,借一次為陳家老太爺祝壽的機會,已經(jīng)與陳書玉交往多年且對木器這一行當擁有天生一份敏感的大虞,才有了第一次進入陳書玉老宅的機會。不來不要緊,大虞一來,就生出了一種強烈的驚艷之感:“大虞頭一回來到陳書玉家,頗有驚艷之感。他知道些陳家的淵源,也知道已然在末梢,沒承想還有這么一處宅子,就想起一句古話,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痹陉悤裱劾镌缫咽煲暉o睹乃至于視若無物的這座老宅子,其突出的建筑美學價值在大虞這樣的行家眼里一下子就凸顯出來了。在借用大虞的眼光對陳家老宅進行了一番切合建筑學原理的描述之后,王安憶最終讓大虞的眼光停留在了陳家老宅的屋脊上:“頂上一列脊獸,形態(tài)各異,琉璃的材質(zhì);檐口的瓦當,瓦當上的釘帽,前端的滴水,全是釉陶。前一夜下了雨,今日太陽出,于是晶瑩剔透,光彩熠熠。”非常遺憾,身為文學批評工作者的我,建筑學方面的知識幾近于零。也因此,對于作家在《考工記》中借大虞之眼對陳家老宅所進行的各種精細描述,我自己雖然反復琢磨,但卻依然不甚了了。因是之故,無論如何都必須加以強調(diào)的一點,就是我對于作家王安憶小說創(chuàng)作過程中各方面知識博學程度的由衷佩服。具體到這部《考工記》,最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恐怕就是建筑學相關理論的熟練把握與運用。
事實上,王安憶對建筑學相關理論的把握運用,早在她數(shù)年前那部影響頗大的《天香》中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對于這一點,我曾經(jīng)做出過專門的分析:“‘柯海的新房就在花廳旁的一個小套院,三間平房,十來步深的庭院,鋪著細白石子,面上用暗紅暗綠卵石嵌成圖案,一孔月洞門隔成內(nèi)外兩進。外院僅兩步,兩面墻爬了常春藤。內(nèi)院中央一棵香樟樹,樹下安一具石桌,四具石繡墩。正屋檐下是趙孟頫字的橫額,堂上掛了古人的楹聯(lián),月洞門上鑿了兩個字:蕉風。多少是迎合世家的風范,生怕受新媳婦的挑眼。(第一卷第二節(jié))說實在話,如同王安憶這般舒緩嫻雅的關注描寫建筑布局的文字,在當下的長篇小說中,真的是非常少見了。在這樣一個包括作家的敘事速度在內(nèi)什么都越來越快的時代,換了其他作家早就舍棄建筑直奔人物或者情節(jié)而去了,大約只有王安憶能夠真正地慢下來,能夠如此不急不躁地潛心細細勾勒描寫申府的建筑構(gòu)造。申府是貴族世家,既是貴族世家,那么,在方方面面就都得有個貴族世家的樣子。很顯然,如果舍棄了類似的建筑描寫,雖然不至于影響到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性,但對于申府肌質(zhì)內(nèi)里的藝術表現(xiàn)或多或少要受到一些損害,卻又是毫無疑問的一種情形。以上文字是關于柯海與小綢結(jié)婚時新房的描寫,雖然看起來顯得有些隨意,但從‘正屋檐下是趙孟頫字的橫額,堂上掛了古人的楹聯(lián),月洞門上鑿了兩個字:蕉風來看,隨意間透露出的卻隱隱然是大戶人家的講究和底氣十足。我們或者也可以這么說,大約只有如此這般的建筑,方才真正配得上如同小綢這樣粉雕玉琢的大家閨秀呢。這樣,王安憶也就把對于人物和器物的描寫難能可貴天衣無縫地編織結(jié)合在了一起?!盵1]或許與作家一種構(gòu)建“百科全書”式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動機緊密相關,在《天香》中,除了建筑之外,其他諸如園林、刺繡、飲食、服飾等方面,也都有著足以令人驚嘆的精細描寫。到了這部《考工記》中,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趣已經(jīng)由“百科全書”式的長篇小說而轉(zhuǎn)向具有 “深刻、輕逸與快捷”性質(zhì)的“現(xiàn)代型”長篇小說之后,王安憶自然也就把自己的筆觸集中到了以上各種中的某一個方面也即建筑學方面。更進一步說,之所以是建筑學而不是其他方面,與作家思想題旨的設定緊密相關。實際上,只要我們認真地閱讀《考工記》,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部旨在透視表現(xiàn)“舊”人與“新”時代關系之一種的長篇小說中,除了身為小說主人公的“舊”人陳書玉最為重要外,另一位重要的“事物形象”,就是陳書玉一直寄身于其中的這座陳家老宅。在我看來,這座陳家老宅在文本中的重要性,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出場人物,成為了事實上的“二號人物”,盡管它說到底只不過是一座老宅子而已。作為一位一向把物的描寫放置到特別重要位置的帶有突出“物道主義”傾向的作家,王安憶創(chuàng)作《考工記》的一大意圖,就是讓人(“舊”人陳書玉)與物(“舊”物陳家老宅)彼此映照,既借物寫人,也借人寫物,讓“舊”人陳書玉攜帶著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伴隨著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舊”物老宅子,一起從一個“舊”時代踏入到“新”時代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人與物二者之間象征隱喻關系的存在,乃是一種非常顯豁的文本事實。大約也正因為陳家老宅在文本中有著太過重要的地位,所以王安憶才會把這部長篇小說最終命名為“考工記”。仔細想來,“考”,自然是考證或者考辨的意思?!肮ぁ蹦?,則很顯然是工程、做工的意思。什么工程?做什么工?聯(lián)系文本實際,恐怕只能是主人公陳書玉長期寄身于其中的這座陳家老宅了。這樣一來,“考工記”這一標題的涵意,恐怕就是“如同考古學一樣地認真考辨這座陳家老宅的建筑工藝與歷史傳延”。但千萬請注意,出現(xiàn)在《考工記》中的這座陳家老宅,絕不僅僅只是一座建筑,在其中,很顯然凝結(jié)著足夠豐富的人文與歷史內(nèi)涵。具體來說,作為一個具有突出象征意味的物事,王安憶煞費苦心地將這座老宅子特意設定成了“舊”人陳書玉的對應物。就此而言,一部《考工記》,就是一部“舊”人陳書玉與“舊”物陳家老宅被迫進入“新”時代之后的遭際史。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之所以劈頭就是:“一九四四年秋末,陳書玉歷盡周折,回到南市的老宅”,就把陳書玉連同老宅一起凸顯出來,原因端在于這一“舊”人和這一“舊”物的特別重要。
既然陳家老宅在小說中占據(jù)著如此一種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王安憶對其做一種可謂是傾盡心力的工筆描寫,就是合乎邏輯的事情。且讓我們來看這座老宅子最早的“凜然”出場:“門里面,月光好像一池清水,石板縫里的雜草幾乎埋了地坪,蟋蟀??地鳴叫,過廳兩側(cè)的太師椅間隔著幾案,案上的瓶插枯瘦成金屬絲一般,腳下的青磚格外干凈。他看見自己的影,橫斜上去,綴著落葉,很像鏤花的圖畫。走上回廊,美人靠的闌干間隔里伸出雜草,還有一株小樹,風吹來還是鳥銜來的種子,落地生根?;乩确聦m制的歇山頂,三角形板壁上的紅綠粉彩隱約浮動??邕M月洞門,沿墻的花木倒伏了,卻有一株芭蕉火紅火紅地開花,映著一片白——防火墻的內(nèi)壁?!边@是出現(xiàn)在好不容易方才從內(nèi)地輾轉(zhuǎn)回到上海后的陳書玉眼里的老宅情景。唯其因為一路旅途勞頓,早已身心俱疲,所以面對著自家老宅,陳書玉才會頓生無限感慨:“他不過走開二年半,卻像有一劫之長遠,萬事萬物都在轉(zhuǎn)移變化,偏偏它不移不變。”這里的感慨,與其說是陳書玉的,莫如說是作家王安憶的。從表面上看,這種感慨固然與陳書玉長達兩年半的漂泊有關,但如果聯(lián)系整部《考工記》的書寫主旨,聯(lián)系陳書玉那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涌動的大半個人生,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此處之“移”與“變”或者“不移不變”,其實更是作家對于總體人生之“?!迸c“變”,或者說是對人生“無?!钡囊环N由衷感嘆。老宅的“不移不變”,首先映襯出的正是陳書玉的命運無常。更何況,即使是看似“不移不變”凝固如這座陳家老宅本身,在遭遇到“新”時代之后,也會不可避免地被迫發(fā)生很多的“移”與“變”。也正是在經(jīng)歷了一番奔波跋涉之苦,初步體驗品嘗人生的艱辛之后,出現(xiàn)在陳書玉面前的陳家老宅變成了第一次出場時的那副模樣。雖然看似一種平靜客觀的建筑描述,但無論是那如水的月光,叢生的雜草,還是蟋蟀的鳴叫,無名樹影的飄搖,倒伏的花木,甚至,就連那株開得火紅火紅的芭蕉,所映襯傳達出的,都是某種簡直就是一言難盡的凄清與苦楚意味。質(zhì)言之,作家如此一種關于陳家老宅的描寫,直令我們聯(lián)想起王靜安先生那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更進一步說,這里的“景語”也已經(jīng)不復再是“景語”,在王安憶已經(jīng)把它作為一個僅次于陳書玉的重要物事做出處理之后,所謂“景語”干脆也就變成了“情語”本身。
無論是從作家的基本寫作動機考慮,抑或還是從小說藝術結(jié)構(gòu)的完整與縝密來說,《考工記》的第一章都特別重要。既然是一部旨在描寫呈現(xiàn)“舊”人與“新”時代之間關系的長篇小說,那一個重要的前提,就必須是首先把“舊”人既往也即“舊”的生存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而第一章所承擔的,便是這樣的一個任務。具體來說,“舊”人陳書玉一種“舊”的生存狀態(tài),也就是以一位正處于衰落過程中的世家子弟的身份,而與另外三位同階層的朋友奚子、朱朱以及大虞一起被渾稱為“西廂四小開”。他們一貫游手好閑,尋??偸菬o所事事地出入于歌廳舞廳,既有來頭,又頗顯摩登,其實完全可以被看作是過著一種聲色犬馬的紈绔子弟生活。以一種中產(chǎn)階層的紈绔子弟身份而在遭逢社會巨變后被拋入只能夠想方設法自食其力的“新”時代,如同陳書玉所經(jīng)歷的這樣一種情形,自然也就是我們標題中的所謂“昔日王謝堂前燕”了。因為“劫后余生”,而且“劫后余生”后又攜帶著陳家老宅這樣的“舊”物一起“飛入尋常百姓家”,被迫成為“新”時代“新”社會中的普通一員,類似于陳書玉的這樣一種“昔日王謝”的人生軌跡,正是王安憶在《考工記》中意欲集中聚焦諦視并作出真切描寫的。
注釋:
[1]王春林《閨閣傳奇,風情長卷》,載《文藝爭鳴》2011年第12期。
王春林,1966年出生,山西文水人。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第八、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第五、六、七屆魯迅文學獎評委,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曾先后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南方文壇》《文藝爭鳴》《當代文壇》《揚子江評論》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三百余萬字。出版有多部批評專著與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