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屏 劉芹 楊懷念
內(nèi)容摘要:昭君出塞有其特殊的政治意義和文化意義,它從歷史走進詩歌,成為歷代詩人們反復吟詠的題材。唐代昭君詩結(jié)合社會現(xiàn)實,在傳統(tǒng)的悲怨主題上,融入了詩人自身的人生感悟,充分體現(xiàn)了文學作品“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一特點。
關(guān)鍵詞:昭君詩 主題 唐代 士人
昭君出塞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故事。王昭君,名嬙,秭歸人,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昭君作為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被封為“寧胡閼氏”。昭君出塞,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時人改稱王昭君為“明君”或“明妃”。歷代與昭君有關(guān)的文學作品很多,本文主要針對唐代昭君詩的主題思想略作分析。
一.昭君故事的流傳
班固的《漢書》是最先記錄昭君故事的文獻,但只記載了漢元帝把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并沒有記載昭君自請出塞?!稘h書·匈奴傳》記載:“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庇纱丝梢姡敃r是絕對沒有所謂昭君自請出塞的。
后來范曄的《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該書記載了昭君自愿請行和親之說,這可能是作者根據(jù)當時民間的傳說寫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漢書》高,而昭君自請出塞卻因此變成了所謂的“史實”。
第一次將毛延壽寫入昭君故事的是西晉的葛洪《西京雜記》,但因其小說的虛構(gòu)性特點,其言尚不可信。不過,這一表述卻為后人在分析昭君悲劇因素的時候增添了新的思考。比如,梁代詩人沈愿滿的《王昭君嘆》就有“早信丹青巧,重貨洛陽師?!钡⑽刺峒奥尻枎熅唧w為何人。直到隋代的侯夫人,其《自遣詩》“毛君真可戮,不肯寫昭君?!钡谝淮螌⒄丫瘎≡驓w之于畫師毛延壽。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昭君詩
魏晉南北朝時期,昭君詩數(shù)量不多,現(xiàn)存僅19首,多是對昭君出塞故事的復述,同時表達了昭君遠嫁胡地的悲怨之情。
晉代的石崇的《王明君辭》(又名《明妃辭》)是現(xiàn)存最早的昭君詩,詩歌描寫了昭君遠嫁的悲怨。陳昭《明君詞》:“跨鞍今永訣,垂淚別親賓。漢地隨行盡,胡關(guān)逐忘新。交河擁塞霧,隴日暗沙塵。唯有孤明月,猶能遠送人?!边@首詩描寫了昭君前往胡地時孤苦悲傷的情景,詩人賦予明月以人的感情,寫出了昭君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抒發(fā)了作者對昭君的悲憫與憐惜。南北朝庾信《明君辭應(yīng)詔》:“……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diào)琴上曲,變?nèi)牒章暋!备柙伒囊彩钦丫鮿e漢宮遠赴塞外的悲怨離情。
三.唐代的昭君詩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思想兼容并包,文化中外融合,唐代士人多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詩歌在唐代達到頂峰時期。唐詩題材多樣,其中,詠史詩數(shù)量繁多,在唐詩中占據(jù)了一席之位。在《全唐詩》中,僅以昭君出塞為題材的詠史詩就多達70首。可見,昭君出塞在唐代,仍是文人熱議的話題。不過,唐代昭君詩的主題思想在繼承傳統(tǒng)主題的基礎(chǔ)上,還增添了其他相關(guān)元素。
1.表達昭君的思鄉(xiāng)之情與孤獨寂寞
李氏唐朝向來“一視華夷”。李氏本鮮卑化的漢人,有著鮮卑的血統(tǒng),他們長期居住北方,深受胡族文化影響。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所以,唐代對外來文化采取的是兼容政策。而且,為了促進與鞏固大唐與周邊民族的關(guān)系,唐朝即使很強大,也先后派出了20多位公主去和親。所以,唐代昭君詩中,悲怨氛圍不似前朝那么濃厚,多抒發(fā)昭君遠在他鄉(xiāng)的思鄉(xiāng)之情與孤獨寂寞。
武則天時候的東方虬作《昭君怨》三首,其三:“胡地無花草,春來不似春。自然衣帶緩,非是為腰身?!睙o名氏《昭君怨》:“銜悲出漢關(guān),落淚灑胡鞍。關(guān)榆三夏凍,塞柳九春寒。眉任愁中結(jié),腰隨帶里寬。別曲易凄斷,哀弦不忍彈?!眱墒自娒鑼懥苏丫跉夂驉毫?、環(huán)境悲涼的塞外,思念著故鄉(xiāng)的春天與明月,她愁怨結(jié)眉、衣帶漸寬。抒發(fā)了昭君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
對昭君來說,僅僅是環(huán)境的惡劣,并不可怕,“從胡俗”才是讓她更難以忍受的。昭君嫁入胡地大約沒有幾年,呼韓邪就逝世了,由大閼氏的長子即位。王嬙不得不遵照匈奴習俗,下嫁給新單于。這對一位來自中原地區(qū)的女人來說,無異于一種精神上的放逐,其內(nèi)心的苦悶可想而知。唐人對昭君這種痛苦理解得似乎更為深刻。比如,儲光羲的《明妃曲四首》(其三):“日暮驚沙亂雪飛,傍人相勸易羅衣。強來前殿看歌舞,共待單于夜獵歸?!绷芾毂M致地表達了昭君遠處塞外的孤獨寂寞。
又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將昭君的孤獨寂寞從生前寫到死后,具有深刻地思想性和厚重的歷史感。
2.論昭君出塞的得與失
唐朝興盛繁榮,唐代士人普遍持有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有著較前人更為恢宏的胸懷、氣度與抱負。所以,唐代士人的功名心特別重。在對待昭君出塞這件事情上,唐人圍繞其命運的得與失進行了新的思考。
比如,王睿的《解昭君怨》:“莫怨工人丑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一舞人?!痹谠娙丝磥恚鋈麑φ丫齺碚f,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為,如果她繼續(xù)留在漢宮,她很有可能終生得不到元帝的寵愛,被永鎖宮中,虛度青春;她去了塞外,還被封為“寧胡閼氏”,為漢胡兩地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很大的貢獻,最終實現(xiàn)了她功成名就的人生。所以,王睿認為,出塞對昭君來說,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3.諷刺統(tǒng)治階層的軟弱無能
唐朝雖然強大,但也難免要用和親的方式來穩(wěn)定邊疆。這對部分積極進取的士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在唐人的詠史詩中,有很多就是借古諷今,諷刺當朝統(tǒng)治階層的無能,昭君詩亦無例外。
比如,東方虬《昭君怨三首》(其一):“漢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何須薄命妾,辛苦遠和親?!边€有,汪遵《詠昭君》:“漢家天子鎮(zhèn)寰瀛,塞北羌胡未罷兵。猛將謀臣徒自貴,蛾眉一笑塞塵清?!眱墒自娋浴罢丫鋈睘轭}材,高度贊頌了王昭君為了促進民族團結(jié)融合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批判了漢朝文貪武懦的政治狀況,實則以古諷今,辛辣地諷刺了唐朝政府的無能,軍隊的軟弱。
4.由昭君出塞感嘆人生無常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zhuǎn)衰,士人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水深火熱的的生活,士氣大受挫傷。社會衰敗,權(quán)力易主,士人們?nèi)嗽诮?,身不由己,情愿或不情愿地卷入政治的漩渦,頻繁地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曾經(jīng)激昂的唐人普遍帶著一種仿徨的思緒,他們常常在文學作品中感嘆人生的變幻無常。這種感嘆在昭君詩中亦有流露。比如,白居易《昭君怨》:“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yīng)四星。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痹姼枳詈笠痪潼c明,昭君的悲劇不能歸罪于畫師,而是“君恩”本來就淺薄,人的命運本來就不可捉摸,更何況昭君作為一名小小的宮女,更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5.批判昭君自恃貌美不懂人情世故
古代文人多因貶而吟。唐代文人多經(jīng)歷坎坷的貶謫生活。他們多因不諳世故,不懂鉆營之道而沉浮官場。在貶謫生涯中,他們或吟詠自己的悲憤之情,或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這在昭君詩中也有體現(xiàn)。如,劉長卿《王昭君歌》:“自矜嬌艷色,不顧丹青人。那知粉繪能相負,卻使容華翻誤身。上馬辭君嫁驕虜,玉顏對人啼不語。北風雁急浮云秋,萬里獨見黃河流。纖腰不復漢宮寵,雙蛾長向胡天愁。琵琶弦中苦調(diào)多,蕭蕭羌笛聲相和。誰憐一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詩中認為,昭君自恃貌美,不懂人情世故,得罪了畫師,所以才釀成自己的悲劇,同時,也借昭君的悲劇,暗喻了當時很多有才華的文人的悲劇,他們因不能適應(yīng)官場的爾虞我詐而最終遭受排擠。
6.抨擊現(xiàn)實,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憤懣
晚唐時期,宦官專權(quán),藩鎮(zhèn)割據(jù),驕兵難制,戰(zhàn)亂頻仍,統(tǒng)治階層腐敗,民間賦稅苛重,科場風氣敗壞,朝中要職被朋黨及權(quán)勢者所掌控,出身寒微或不善鉆營的有才之士基本與仕無緣。面對衰敗的國勢,聯(lián)想自身前途的黯淡與渺茫,文人內(nèi)心多壓抑、悲涼。晚唐的部分昭君詩就體現(xiàn)了這種悲憤與傷悼。
比如,李商隱《王昭君》:“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痹姼杞韫胖S今,以毛延壽制造的昭君悲劇,來隱射當時宦官軍閥及朋黨之流依仗權(quán)勢,一手遮天,造成廣大寒士被排擠壓制的社會現(xiàn)實。整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感傷之情。
綜上所述,唐代昭君詩已不再像六朝時期那樣,只會做單一的故事復述或簡單地抒發(fā)悲怨之情。唐代詩人傳承了中國古代文學香草美人的寫作手法,結(jié)合唐代的社會現(xiàn)實,在昭君詩中融入了自身的人生感悟,對昭君出塞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使唐代昭君詩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主題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一文學特點。
參考文獻
1.郭瑪麗.唐人昭君詩研究[J].陜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117-119.
2.王紹東.陳緒忠.歷代悲憫昭君詩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蘊[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5):15-18.
3.吳河清.論唐宋詩人的昭君詩[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3):10-13.
4.李世忠.論唐代的昭君詩[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5):78-80.
5.劉潔.論先唐詠昭君詩的主題傾向和表述方式[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3(5):163-168.
(作者介紹:董彥屏,昭通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語言文化學;劉芹,昭通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語言文化學;楊懷念,昭通學院美術(shù)與設(shè)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shù)學、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