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軍 代亞萍 韓春玲 李藝華
[摘 ? 要]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屬于本土化的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學習者通過協(xié)作討論建構知識。如何設計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討論及如何促進學習者參與在線討論,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內容。文章通過梳理社會互動理論的基本觀點,分析了社會互動理論的符號互動論、表演互動論、常人方法論、社會交換論對協(xié)作式學習中在線討論的作用;通過分析影響在線討論的四種可控因素,指出教師或助學者應重視在線討論環(huán)境(討論區(qū)),尤其是討論區(qū)禮儀,能設計適當?shù)挠懻撛掝}及討論契約,以及運用適時、適度的干預和多維度評價等方式促進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討論。
[關鍵詞]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 社會互動理論; 在線討論;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王衛(wèi)軍(1976—),男,甘肅通渭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研究、在線課程設計研究。E-mail:wwjnwnu@gmail.com。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是以在線協(xié)作學習為理論基礎,以學習交互、學習者知識建構作為教學關鍵的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學習者通過討論表達觀點、組織觀點,在線討論能促進對話、反思、知識建構和自我評價等教學實踐的延伸[1],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性實踐、批判性評價和領導能力[2]。Spatariu Alexandru等人指出,在線討論也被稱為在線話語或計算機介入的通信,可以是同步的或異步的,并且這種形式被普遍應用于許多類型的在線課程中[3]。依據(jù)不同的分類方式,在線討論的類型有:第一,按照討論時間是否同步,分為同步討論和異步討論;第二,按照討論的人員組成,分為小組討論與集體討論[4]。一般而言,在線討論類型的設計有同步討論與小組討論、同步討論與集體討論、異步討論與小組討論、異步討論與集體討論等幾種類型。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討論以異步討論為主,通過不同討論類型的有效組合,促使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在線討論,以實現(xiàn)學習者的心智交融與知識建構。
一、社會互動理論
(一)基本觀點
社會互動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班杜拉(A . Bandura)提出,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個人、行為、環(huán)境三個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5]。個人和行為影響環(huán)境因素,能創(chuàng)造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而環(huán)境因素為個人的互動提供了廣闊的物理空間。社會互動是在社會的相互作用下,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等在心理和行為上相互影響的過程[6]。個體置身于群體之中,其行為受群體行為的影響,即個體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發(fā)生于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和互動過程中。在社會中,個體行為能夠受到群體的認可,產生正效應,反之,則產生負效應。同時,社會中教師、朋友、家長等與學習者之間交往互動時,可以促進學習的有效開展。如維果茨基(L. S. Vygotsky)指出,社會互動是智力產生和發(fā)展的源泉,個體的學習和認知發(fā)展通過參與社會活動來獲得實踐經驗[7];費厄斯坦(Feuerstein)在“中介理論”(Mediation Theory)中指出,中介人對學習者的身心發(fā)展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有效的學習來源于個人和中介人之間的互動[8]。因此,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交往雙方互動的質量。
(二)對協(xié)作式在線討論的作用
社會互動理論以不同活動形式為標準,形成了符號互動論、表演互動論、常人方法論、社會交換論四種觀點[9]。協(xié)作式在線學習中,個體通過參與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討論,產生與具體情境適宜的心理反應,從而改變行為?;诜柣诱?、擬劇論、常人方法論、社會交換論等觀點,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的設計要創(chuàng)造與學習者心理相適應的情境,以改變學習者參與討論的心理與行為。(1)符號互動論認為,符號是社會互動的媒介,互動可以通過符號進行,要理解他人活動的意義必須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參與者可以運用符號表達特定情境意義及運用非語言符號傳達知識信息的方法,以增加在線討論中知識與內容的可接收程度,調動學習者通過多種感官學習,不斷完成討論任務、達成共識。(2)擬劇論認為,運用表演體現(xiàn)日常生活中成員之間的互動,即在不同場合變換不同角色,以適應互動環(huán)境的變化。在線討論中可以運用角色扮演進行互動,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境,使知識向生活滲透,促進學習者理解他人觀點,實現(xiàn)知識建構和經驗分享。(3)常人方法論認為,互動發(fā)生在一定的環(huán)境與規(guī)則下,重視討論主體對環(huán)境的釋義及結果。在線討論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在遵守規(guī)則的基礎上,圍繞某一主題,開展有效互動,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中消化知識與內容。(4)社會交換論認為,互動是獎賞與懲罰的平衡運用,通過給予互動雙方獎勵或懲罰,不斷強化、改善個人行為。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可以運用獎懲制度,促進學習者通過發(fā)表個人見解、評論他人觀點等方式參與在線討論,確?;淤|量,并使學習者在討論中不斷修改和調整自己的觀點與行為。
二、影響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的因素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學習者依靠教師來塑造他們的互動[10]。有效的在線討論能創(chuàng)造一個動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并且一個成功的在線課程與在線討論的質量緊密相關[11]。然而,在線學習中普遍存在學習者不積極參與在線討論的現(xiàn)象。Hew等人總結出,影響在線討論的主要因素有未看到在線討論的必要性、其他參與者的行為、個人特質、難以跟上討論、不知道貢獻什么、缺乏批判性思維或只回答問題、技術等幾個方面[12]。余明媚等人認為,影響學生投入在線討論的直接因素是討論平臺和討論社區(qū)成熟度,中層次因素是教師的反饋、教師的評價、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者的個性特征、討論話題,深層次因素是教師教學組織方法、討論的預期教學目標,根本因素是教師對待在線討論的態(tài)度[13]。這說明影響在線討論的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在線討論的設計、教師的態(tài)度與策略、同伴行為、學習者個性特質及技術等方面,其中學習者的個性特質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一旦成型便難以改變。因此,本文從討論的設計、教師的態(tài)度與策略、同伴行為及技術等方面探討影響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的因素。
(一)在線討論的設計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討論包含話題和契約兩方面。討論話題,即在線學習中,為達到某一特定學習目標,由課程設計者給出的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的討論主題,學習者通過與同伴、教師或助學者開展激烈的討論,達到內化知識的目的。討論話題設置是影響網上討論成效的最顯著因素[14],討論話題的趣味性、啟發(fā)性、新穎性等都會影響學習者參與在線討論的積極性。在線討論契約是為構建良好討論環(huán)境、促進學習者參與而設計的要求與規(guī)則。Chen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契約是管理在線課程討論的潛在有用策略,并且使用契約后學習者的表現(xiàn)更好[15]。
(二)教師的態(tài)度與策略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教師既是學科知識的輸出者,又是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能幫助、引導學習者建構知識。教師的態(tài)度表現(xiàn)為其對在線討論的重視程度,以及對不同觀點的接受程度等。教師的態(tài)度會影響教師教學組織方法和教學反饋[13],以及學生的興趣及參與課程的態(tài)度[17]。策略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討論時所使用的方法,如提供反饋或評價的時間、技術手段及使用的語氣等。Lee等人的研究顯示,如果學生獲得滿意的討論分數(shù),就會有更強的參與動機[16]。教師的態(tài)度與策略會影響學生在線學習中的歸屬感,進而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程度。
(三)同伴行為
學習者與同伴之間的交流是在線討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學習者建構知識的重要方式。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主要關注學習者發(fā)帖和回帖兩種交流行為。發(fā)帖是當討論話題發(fā)布后,學習者在討論區(qū)發(fā)布討論內容的行為,主要表達自己對話題的觀點和看法;回帖是學習者針對同伴的發(fā)帖進行回復的行為,內容可以是提出的問題或給予的建議等。Seo的研究表明,學習者與同伴討論時,對信息的反應更積極,參與的討論也更深入[18]。學習者使用同伴提供的建議或引用同伴共享的觀點,能夠提高在線討論中學習者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并創(chuàng)建良好的互動環(huán)境。
(四)技術方面
在線課程的開展必須依托相應技術,影響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學習者參與討論的技術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平臺功能及學習者遇到的技術難題兩方面。平臺的功能是外在因素,包括結構完整的討論區(qū)、簡潔明了的導航、美觀的界面等。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學習者主要關注討論區(qū)的功能,如進入討論區(qū)的便利性、新消息的提醒設置及對討論帖的編輯與刪除操作等。趙呈領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線討論系統(tǒng)或軟件的可用性影響在線討論的效果,如良好的用戶界面與體驗、開放的作品上傳功能等[19]。學習者遇到技術困難時,獲得幫助的便利程度會對其參與在線討論產生影響。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學習者獲取技術幫助的對象主要是教師與助學者,因此,教師與助學者應提前預見可能出現(xiàn)的技術困難,并及時為學習者提供解決方案。
三、重視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環(huán)境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環(huán)境即在線討論區(qū),也可稱為論壇、討論板、討論模塊或話題討論等。在線討論區(qū)能創(chuàng)建一個實質性的對話、交流和知識協(xié)作場所,促進學習者自我反思與評價。
(一)在線討論線程
線程論壇是最流行的異步討論環(huán)境之一,能促進有效在線討論的發(fā)生[1]。線程討論主要有短線程、擴展線程和分裂線程三種模式[20]。短線程模式中,討論話題一般由學生創(chuàng)建,擴展內容多為“灌水”帖,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學習者缺乏學習興趣或不愿意進一步交互,因此,討論帖的這種增長模式只具備有限的深度,表明沒有進行有效討論,基本不會超過兩個討論帖;擴展線程模式中,擴展的討論均建立在前面內容基礎之上,參與者主要對前一個討論帖發(fā)表新的見解與觀點,并且擴展是有序進行的,討論帖的數(shù)量一般在三個及以上;分裂線程模式中,一個討論帖會產生兩個及以上的注釋,稱為“分裂注釋”,每個分裂注釋也會產生不同的討論內容,擴展內容與分裂內容以一種隨機的方式交織在一起。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所有討論帖都按時間順序排列,參與者可以發(fā)起一個新主題或任意選擇一個已有主題進行回復。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討論模式以擴展線程及分裂線程為主,較少出現(xiàn)短線程的討論。(1)短線程討論中的“灌水”帖,一般在學習者表達情感態(tài)度時出現(xiàn),僅作為社交互動,其在評價時不計入成績。(2)擴展線程討論是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出現(xiàn)最多的討論模式。學習者針對討論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后,其他參與者會進行補充或提出意見與建議,討論是有效的、持續(xù)的。學習者在參與的時候既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能從中獲取新的知識內容。(3)分裂線程討論對教師或助學者及學習者都有較高的要求。教師或助學者應能掌握整個討論過程,并提出能啟發(fā)學習者思考或更有價值的話題;學習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并有足夠的興趣深度參與討論。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討論的持續(xù)時間也可以較為短暫,這取決于學習者對話題的認知清晰程度。并且,在線討論過程中教師、助學者和學習者都能平等地響應其他參與者的話題。
(二)在線討論禮儀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學習者需從字里行間去讀、去感受其他參與者的發(fā)帖,從而獲取信息。由于每個人的認知、理解能力及對信息提取程度的不同,學習者可能會對其他觀點產生歧義或誤解。這要求參與者對在線討論的禮儀有一定認識與了解,以避免混淆和減少個人沖突。Osborne等人研究認為,尊重、敏感、積極參與、給他人反饋及相互交流思想都顯著影響在線課程中的禮儀[21]。因此,為營造一個相互信任的協(xié)作式在線學習環(huán)境,參與者應做到以下幾點禮儀要求:
1. 尊重討論區(qū)中其他參與者
尊重其他參與者是在線討論的前提,其主要表現(xiàn)在尊重每位參與者的獨立人格、信仰及發(fā)表觀點的習慣等。尊重每個參與者意味著無關身份地位或等級,在線討論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是平等的個體。協(xié)作式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中,有很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因此,在討論前,參與者應適當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相關知識,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避免在討論中出現(xiàn)敏感話題或有歧義的符號,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2. 對學習者的觀點保持敏感
在討論過程中,學習者的觀點存在分歧是常有現(xiàn)象,對待不同的觀點,需要持開放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每個參與者都有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也都可以對他人的觀點表達疑問。遇到不同的聲音時,每個參與者都應保持警覺性,查閱更多的資料,共同尋找出現(xiàn)理解偏差的原因,并用多個維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自身的批判性思維。當表達不同的言論時,要注意方式和語氣,應先肯定合理的地方,再具體指出分歧的內容,并給出支撐的論據(jù),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3. 積極參與在線討論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應積極參與在線討論,包括教師、助學者和學習者。教師應肯定優(yōu)秀的發(fā)帖,并在學習者出現(xiàn)專業(yè)知識方面的疑惑時,對學習者理解偏差的地方進行引導,提出啟發(fā)性的建議,促使學習者往正確的方向建立討論。助學者應及時發(fā)覺學習者學習上的困難,并在其學習警覺性較高的時間提供反饋,使學習者及時補充完善討論內容,高效完成在線討論任務。學習者應在新的討論話題發(fā)布后,及時關注并發(fā)布自己對話題的理解,并對其他參與者發(fā)起的話題給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4. 相互討論交流
對于其他參與者提出的建議或疑問,參與者應及時響應,讓其感受到自己的貢獻,以保持話題的持續(xù)進行。教師或助學者應和學習者一同探索在線討論主題內容的多個方面,而不應對提出的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或助學者應能準確稱呼其他參與者,或者以參與者的昵稱進行交流,這有助于學習者獲得存在感、歸屬感與認同感。教師或助學者也可以設置昵稱,方便學習者稱呼,以拉近與學習者之間的關系,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在討論話題結束后,助學者應對學習者的觀點進行總結歸納,幫助學習者了解討論主題的整體學習情況。
四、設計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
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在線討論,使這種基于文本書寫的交流形式真正促進學生高級思維的發(fā)展,是許多教育研究者關心的問題[22]。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討論是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設計時需選擇適合學習者討論的話題,并和學習者建立契約,以促進學習者參與和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一)在線討論話題的類型
不同的研究者對討論話題的類型有不同的觀點,有研究者將討論話題按照問題的知識層次和結構分為頭腦風暴、限制焦點、開放焦點和應用型等,也有研究者將討論話題按照問題的難易程度分為基于問題解決的主題、基于事實問題的主題、基于蘇格拉底式提問的主題。本文按照問題的難易程度,解釋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討論的話題。
1. 基于問題解決的話題
基于問題解決的話題可以提升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順序基本符合問題解決模式:首先,提出問題,即基于學習內容或學習經驗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討論解決方法,即通過參與者之間不停地思考與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次,分析、比較得出優(yōu)先解決方案;最后,收集過程性材料信息,并得出結論。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選擇基于問題解決的主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內容,提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促使學習者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2. 基于事實問題的話題
基于事實問題的話題能幫助學習者進行深層次思考與實踐應用。事實問題通常是已知的或易查找答案的問題,題型為是非題、簡答題、論述題等。一般情況下,基于事實提問的話題不設置為討論話題,然而,部分事實問題(如基本知識、原則、指導方針等內容)需要設置為討論話題,幫助學習者鞏固已學內容。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選擇基于事實提問的話題時,通常設計為短線程討論,促進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反復記憶,有利于學習者建構知識體系。
3. 基于蘇格拉底式提問的話題
基于蘇格拉底式提問的話題能鼓勵學習者分享自己知道的知識,從而推動討論的發(fā)展。蘇格拉底式提問以有意義的對話為依據(jù),激發(fā)學習者以邏輯推理方式驗證觀點的正確性和合理性。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選擇基于蘇格拉底式問題的主題時,主要解決探究性話題,需要教師表現(xiàn)出對話題的疑惑,以提問的方式與學習者對話,并借助于問答交流,為學習者預留思考時間,使學習者獨立思考,最大限度掌握與該話題相關的內容與知識,發(fā)展其高階思維能力。
(二)設計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話題
在線課程中討論話題的設計需要反復斟酌、多次實踐。教師或助學者應選擇適合學習者討論的話題,從而促進學習者積極參與討論。有研究顯示,如果一個討論話題允許多個觀點被提出、支持和爭論,那么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就會更大[10]。因此,設置討論話題時,首先應選擇并規(guī)劃適合在線課程討論的話題;其次,撰寫清晰有效的在線討論話題;最后,分析和評價話題的有效性,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完善成話題集。
1. 規(guī)劃在線討論話題
規(guī)劃在線討論話題是話題設計的構思階段,需要教師或助學者反復分析。在線討論的主題與課程材料相聯(lián)系,能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23]。向學生提出一系列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開放式問題,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在線討論中[24]。因此,在線討論應根據(jù)學習內容與目標確定話題類型和內容主題,根據(jù)學習者認知水平確定話題的難易程度,并盡量選擇開放性話題,如有關學習者態(tài)度及親身實踐的話題,為學習者提供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2. 擬寫在線討論話題
擬寫在線討論話題是思路的呈現(xiàn)過程,是話題的原型。首先,教師或助學者應根據(jù)課程內容的進度,不斷更新討論話題,而不是在課程開始時給出全部討論話題;其次,教師或助學者應運用學習者能夠理解的詞匯、語法清晰地表述話題內容,使話題具備發(fā)散性、結構化和簡單化等特點,并盡量運用輕松愉快的話語描述話題內容,不能將知識點原封不動地照搬為討論話題。此外,教師或助學者在設計時還應關注與當?shù)叵嚓P的話題、基于之前問題的話題、與學習目標相關的話題、時事話題,并提供學習者可選擇的話題或讓學習者創(chuàng)造話題等[25]。
3. 評價在線討論話題的有效性
評價擬寫的在線話題內容是對討論話題有效性的測試。一方面,設計討論話題的教師或助學者可先通過一些標準進行自評,確保話題的適用性和可用性;也可和其他教師或助學者一起討論,通過經驗分享,以設置難易程度適中的話題。另一方面,教師或助學者可邀請已學習過該課程的學習者參與評價,使其根據(jù)自己的經歷提出意見和建議;或邀請其他學生進行試驗,對話題內容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進行修正。此外,教師或助學者可在生活中不斷積累有效話題,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以促進高質量的在線討論。
(三)設計在線討論契約
在線討論契約指討論開始前制定的約束條件,有助于參與者了解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的規(guī)則與要求,旨在幫助參與者明晰學習任務、加強溝通、增強集體思維及建立知識等。建立清楚的溝通契約和參與要求,對于成功的討論至關重要[26],一方面,契約能為學習者提供支架,使其更容易地參與在線討論;另一方面,契約能為教師或助學者評價與反饋提供依據(jù),并為其節(jié)省時間[27]。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契約的元素主要包含內容要求、數(shù)量限制和時間期限等。(1)討論帖內容的要求是教師教學策略的體現(xiàn),有助于學習者將課程材料與親身經歷或現(xiàn)實生活結合,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能為初學者搭建討論帖的內容框架,引發(fā)學習者系統(tǒng)地思考討論話題。(2)數(shù)量限制包含發(fā)帖內容的字數(shù)及回帖數(shù)量等。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通過限制討論帖的字數(shù),促使學習者考慮討論帖質量,盡量避免討論中產生“灌水”帖;根據(jù)討論話題的類型和難易程度設置學習者參與討論帖的數(shù)目,促進參與者分享知識,不僅對學習者有督促作用,還能引發(fā)學習者深度思考。(3)協(xié)作式在線學習同其他在線學習一樣,具備時間和地點上的靈活性,參與者可以根據(jù)討論的時間期限,合理規(guī)劃并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及參與討論的時間,以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汲取更多觀點,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此外,設置時間限制可激勵學習者盡早參與討論,并不斷更新發(fā)帖。
五、促進學習者參與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
討論的策略
教師或助學者作為在線課程的引導者,對促進學習者參與在線討論起著重要作用。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教師或助學者主要的任務有:引導學習者向預期方向開展討論,及時限制不利于群體學習的言論;當學習者遇到困難時,及時提供幫助與反饋;思考總結學習者的發(fā)帖內容,將討論引向更高、更深層次;表揚鼓勵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習者,引導表現(xiàn)不佳的學習者;對學習者的表現(xiàn)進行多維度評價。結合教師或助學者在討論中的任務與作用發(fā)揮,我們從教師或助學者干預引導學習者及評價學習者的表現(xiàn)兩方面探討促進學習者參與在線討論的策略。
(一)適時、適度實施干預
對學習者參與在線討論進行干預是教師或助學者的一種必備能力,也是一門藝術。按照性質劃分,干預可分為教學干預和社會干預兩種類型[28]。教學干預指教師或助學者為促進學習者思考使用的策略或建議等;社會干預指教師或助學者在情感方面的支持,如鼓勵性話語、親和的語氣等。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的干預包括對在線討論中表現(xiàn)欠佳(不滿足討論契約要求)的學習者進行提醒和引導,以及對表現(xiàn)好(達到契約要求)的學習者進行鼓勵兩種類型。在實施中,教師或助學者的一切行為,如語言表達、反饋時間、態(tài)度與情感等都會影響在線學習者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以及在線討論的效果。
1. 干預的框架
教師或助學者根據(jù)在線討論的目標與內容,通過瀏覽學習者的討論帖,了解學習者關注的話題、學習興趣與疑惑等,確定干預的時間、方式和內容,進而引導學習者學習。(1)進行優(yōu)先級排序。教師或助學者在決定是否干預之前,需要先閱讀學習者的發(fā)帖,然后對需干預的內容進行重要程度排序,按照優(yōu)先級進行干預,以幫助學習者完成討論。(2)再次干預。教師或助學者對學習者發(fā)布的討論進行反饋后,仍持續(xù)關注,以了解學習者掌握知識的動態(tài)及干預的效果。若學習者還未達到要求,可通過該學習者之前的動態(tài)了解其學習風格和學習方式,重新組織話語進行解說,實現(xiàn)干預效果的最大化。(3)轉換方式與角色。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及不同特質的學習者,教師或助學者應采取不同的策略實施個性化干預。如通過解答學習者普遍存在疑惑的問題總結討論,用蘇格拉底式問題來刺激進一步的討論,或者混合使用問題和答案等[29]。
2. 干預的方法與策略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教師或助學者對學習者的提醒與引導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針對不符合在線討論契約的討論帖,按照內容質量、時間期限及數(shù)量要求等采取適當干預措施;二是對符合在線討論契約的討論帖進行適當激勵,促使學習者繼續(xù)參與討論。按照時間順序,可將干預分為準備干預和實施干預兩個階段。(1)準備干預階段,教師或助學者應先根據(jù)討論契約將需要干預的討論帖進行分類,并了解學習者的個性特征和學習風格,然后制定不同的干預計劃,為實施干預做好準備工作。如對主題帖不符合在線討論契約的學習者,助學者應及時提醒,并具體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對討論帖存在知識偏差的學習者,教師或助學者可提供與討論話題有關的資料文獻,幫助學習者重新建構知識體系;對未按時參與在線討論的學習者,助學者應根據(jù)討論周期選擇合適的干預時間和方式,干預時間和方式可征求學習者的意愿或提前與學習者約定,并保持一定規(guī)律性,使學習者形成思維習慣,以提醒學習者在時間期限之內完成在線討論;而對討論規(guī)范的學習者,教師或助學者可給予激勵與鼓勵,或在學習者消極參與時進行干預,促使其持續(xù)參與討論、貢獻自己的想法與建議等。(2)實施干預階段,教師或助學者應根據(jù)前期制定的計劃,確定干預內容以實施干預。確定的干預內容應使用親切、友好的語氣,降低學習者產生厭煩情緒的概率;委婉且清晰地表達討論帖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幫助學習者及時修正討論帖;表達對學習者的期望,促進學習者更高層次的發(fā)展等。
(二)及時且多維度的評價
評價的主要作用是指導、激勵、監(jiān)督、診斷、調節(jié)及管理學習者的在線討論表現(xiàn),旨在促進學習的有效發(fā)生。給予學習者評價既能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還能規(guī)范學習者的行為。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對學習者參與討論情況的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第一,根據(jù)在線討論契約,制定并發(fā)布詳細的在線討論評價量表;第二,應用多種評價方式,有效結合同伴互評、學生自評及教師或助學者評價等多種方式;第三,及時向學習者個人發(fā)布評價結果,幫助學習者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
1. 根據(jù)契約制定并發(fā)布詳細的在線討論評價表
制定并發(fā)布詳細的在線討論契約,既能幫助學習者規(guī)范自己的發(fā)帖,又能為教師或助學者評價學習者提供支架。根據(jù)在線討論契約和課程目標,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的討論評價表可分為主題帖內容質量、回帖數(shù)量與質量、引用和支持、清晰度和結構等維度,每個維度可從優(yōu)秀、良好、合格與不合格四個等級進行評定。并且,每個評價維度下的評價等級都應詳細說明,如主題帖內容質量,可根據(jù)主題帖的事實性、完善性、擴展性及邏輯性等方面評價;回帖數(shù)量與質量,可根據(jù)學習者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對內容的補充、表達的疑惑等方面評價;引用和支持,可根據(jù)學習者在討論中使用文獻的規(guī)范程度進行評價;清晰度和結構,可根據(jù)討論內容中出現(xiàn)的字詞與標點符號的正確性進行評價等。此外,在討論開始前,教師或助學者應將在線討論評價表發(fā)布至討論區(qū)或公告區(qū),便于學習者了解評價規(guī)則,發(fā)布更規(guī)范、更高質量的討論帖,以及持續(xù)參與在線討論等。
2. 結合自我評價及同伴互評的方式全面評測
在線學習的評價不能過于注重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習過程,因此,對學習者進行多維度評價是必要的。自我評估及同伴互評能提高學習者在線學習中的參與度[30],也能更真實和全面地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自我評價是學習者根據(jù)預先標準,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及期望的判斷與評價,旨在通過反思提高學習效率。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討論中,自我評價是學習者對自己完成討論的質量、對待討論的態(tài)度、存在的差距等方面的分析與反思,能提高學習者的高階思維,也能幫助教師或助學者更深入地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同伴互評是學習者根據(jù)一定量規(guī)互相評價其他參與者討論情況的一種評價方式,其能促進兩者之間的相互學習。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學習者需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自評與互評,這不僅能減輕教師或助學者的負擔,而且能幫助學習者學習他人的學習方式,反思自己的優(yōu)點與缺點,并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與判斷推理能力。
3. 及時向學習者個人發(fā)布評價結果
協(xié)作式在線課程中,助學者將教師評價、學習者自評及同伴互評的結果進行匯總,并按照一定權重整合學習者的最終成績。在每個在線討論話題結束后,助學者應將評價結果及時發(fā)送至學習者個人,而不是直接公開學習者的整體成績。及時發(fā)布評價結果可幫助學習者反思自己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改進不足之處、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如果學習者想獲取更高的成績,及時反饋有助于其在下次討論中表現(xiàn)得更好。向學習者個人發(fā)布結果而不公開是保護學習者的隱私的做法,能鼓勵表現(xiàn)較好的學習者、保護表現(xiàn)欠佳的學習者,從而促進全部學習者積極參與在線討論。
[參考文獻]
[1] GAO F,ZHANG T Y,F(xiàn)RANKIN T. Designing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 environments:recent progress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3,44(3):469.
[2] MCKINNEY B K. The impact of program-wide discussion board grading rubrics on students and faculty satisfaction[J]. Online learning,2018,22(2):289-299.
[3] SPATARIU A,WINSOR D L,SIMPSON C,et al. Further classific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evaluations for online discussion in instructional settings[J].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TOJET,2016,15(1):43-52.
[4] 王衛(wèi)軍,王文君. 教師如何設計網絡課程[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69.
[5] 阿爾伯特·班杜拉. 社會學習理論[M]. 陳欣銀,李伯黍,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4.
[6] BECKER G S . 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6):1063-1093.
[7] WERTSCH J V. From social interaction to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 cla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ygotsky's theory[J].Human development,1979,22(1):1-22.
[8] SEABI J. Feuerstein's 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as a vehicle for enhancing cognitive functioning of remedial school learners in South Afric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2(12):35-45.
[9] 杜靜,王曉芳. 論基于社會互動理論的教師合作[J]. 教育研究,2016,37(11):113-118.
[10] DENNEN V P. From message posting to learning dialogues:factors affecting learner participation in asynchronous discussion[J]. Distance Education,2005,26(1):127-148.
[11] MADDIX M. Generating and facilitating effective online learning through discussion[J]. Christian education journal,2012,9(2):372-385.
[12] HEW K F,CHEUNG W S,NG C S L. Student contribution in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J]. Instructional science,2010,38(6):573-576.
[13] 余明媚,李文光,王新輝. 學生投入在線討論的影響因素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20(4):85-90.
[14] 吳筱萌,蔣靜,吳杰偉. 混合式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網上討論的成效及影響因素研究[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5):59-65.
[15] CHEN B Y,DENOYELLES A,PATTON K,et al. Creating a community of inquiry in large-enrollment online courses: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rotocols within online discussions[J]. Online learning,2017,21(1):165-188.
[16] LEE J,MARTIN L. Investigat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motivating factors of online class discussion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7,18(5):148-172.
[17] XIE K,DEBACKER T K,F(xiàn)ERGUSON C. Extend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rough online discussion:the role of student motiv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06,34(1):67-89.
[18] SEO K K. Utilizing peer moderating in online discussions:addressing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eacher moderation and nonmoder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7,21(1):21-36.
[19] 趙呈領,閆莎莎,楊婷婷. 非正式網絡學習共同體深度互動影響因素分析[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1):101-107.
[20] CHAN J C C,HEW K F,CHEUNG W S.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 thread development:examining growth patterns and peer-facilitation techniques[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0,25(5):438-452.
[21] OSBORNE R E,KRIESE P,TOBEY H,et al. Putting it all together:incorporating "SoTL Practices" for teaching interpersonal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an online course[J]. Insight a journal of scholarly teaching,2009,4(1):45-55.
[22] POWELL R M,MURRAY O. Using storytell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student comprehension in online classes[J].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2012,12(1):46-52.
[23] MILLS J.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statistics from a distance[J].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2015,15(1):59-68.
[24] STEPHENS G E. CSI:an engaging online classroom introduction activity[J].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2015,15(2):69-77.
[25] WOODS K,BLISS K. Facilitating successful online discussions[J]. Jour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2016,16(2):76-92.
[26] DARABI A,LIANG X,SURYAVANSHI R,et al.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discussion strategies:a meta-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3,27(4):228-241.
[27] MCDONALD J P,ZYDNEY J M,DICHTER A,et al. Going online with protocols:new tool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M].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2:128.
[28] 李艷燕,馬韶茜,黃榮懷. 學習分析技術:服務學習過程設計和優(yōu)化[J]. 開放教育研究,2012,18(5):18-24.
[29] MAZZOLINI M,MADDISON S. When to jump in:the role of the instructor in online discussion forums[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07,49(2):193-213.
[30] GIKANDI J W,MORROW D,DAVIS N E. Online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1,57(4):2333-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