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湘
編者按:
爐是古代的一種生活用具和焚香用具。分熏爐和香爐,繁昌窯燒制的香爐以青白釉為主,其釉色清麗,紋飾簡潔流暢、造型高古雋永,備受世人青睞。本文以安徽博物館藏繁昌窯青白瓷香爐為研究對象,旨在討論繁昌窯香爐的種類、制作和裝燒工藝,以及宋人“置爐、焚香、品香”等性靈生活。
古人所用之爐可分為熏爐與香爐,前者帶蓋,而后者無。先秦至漢代,多為青銅質地熏爐,當然,在戰(zhàn)國秦漢墓葬中也有仿銅式陶熏爐,或者釉陶熏爐隨葬,其主要造型為豆式、博山式;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盛行,銅制熏爐更是作為一種禮佛神器被供奉于廟堂之上。宋以后,瓷質香爐風靡一時,在江西景德鎮(zhèn)窯、南豐白舍窯、吉州窯、安徽繁昌窯、廣東潮洲窯、河北磁縣、河南鞏縣、陜西耀州窯等均有燒制,造型多樣,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宋代香爐的功用也逐步世俗化,成為文人、尋常百姓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具。本文以安徽博物館藏繁昌窯青白瓷香爐為研究對象,旨在討論繁昌窯生產瓷爐的種類、制作和裝燒工藝,以及香爐在宋人的性靈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圖2 繁昌窯青白釉花口爐
圖3 繁昌窯青白釉刻劃蓮瓣紋(爐身)
圖4 繁昌窯青白釉杯式爐
繁昌窯位于安徽繁昌縣高潮村、李村等地,是宋代最早燒制青白瓷的窯口之一。始燒于五代,毀于宋末。燒制器類有青白釉唇口碗、曲花口碗、隱圈足碟、花口碟、動物瓷枕、杯式爐、豆式爐、花口爐、鏤孔爐、雙系執(zhí)壺、溫碗、各類動物和人物塑像等。裝飾技法以印花、劃花、貼塑為主。目前繁昌窯經正式發(fā)掘的有兩處窯址:柯家沖窯和駱沖窯。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繁昌窯青白釉瓷爐,不論是釉色、造型、還是制作工藝、裝飾紋樣,均反映了五代-宋代時期繁昌窯先進的制瓷工藝。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批精美的青白釉香爐。
繁昌窯青白釉斜直紋杯式爐,高11、口徑12、底徑6.5厘米。侈口、深弧腹、細腰、長柄、餅足,其柄部常飾一道凸棱,便于抓握。爐膛內底常有一圓孔,青白釉泛黃,有小開片,器身飾斜直紋(圖1)。
繁昌窯青白釉花口爐,高9.6、口徑11.7、底徑6厘米。花口、圓唇外侈,四缺花口,細短柄,餅足底座,腹部壓抑四條出筋,施青白釉泛黃,釉層?。▓D2)。
繁昌窯青白釉刻劃蓮瓣紋爐,僅存爐身,斂口、尖唇、深腹,折腰,餅足,器腹外壁刻劃仰蓮瓣紋,施青白釉泛黃,底部無釉,缺爐座(圖3)。
繁昌窯青白釉杯式爐,由杯和爐座套燒而成,杯為侈口,弧壁略直,平底,圈足斜嵌在爐座內燒結,爐座為圓筒形,寬沿外撇,沿呈鋸齒形,喇叭形高圈足(圖4)。
繁昌窯青白釉豆式爐(爐座),高10、口徑13.2厘米。僅存豆形爐座,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為侈口,圓唇微外翻卷,上腹較直,內平底,器壁外刻劃弧形線條紋,下腹斜收,并有波浪形出檐,腹以下有短而粗的柄。下部為臺式座,形似一倒扣的碗,淺直腹,剛好與爐身上的柄部上下套合,喇叭形圈足外撇,爐座外圍刻劃短直線紋一周。通體施青白釉,有小開片。該爐的爐身藏于繁昌縣博物館,爐身造型為造型為侈口、尖唇、束頸,深圓腹,腹下部有覆蓮形出檐。爐座成臺階狀,柄部有一層凸棱(圖5)。這兩件器物均出自繁昌老壩沖宋墓M8,出土時被當成兩件器物對待,分別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和繁昌博物館。繁昌窯遺址2015年發(fā)掘時,出土了與之相似的組合式爐,說明老壩沖宋墓出土的這兩件器物屬于同一個組合式爐,分別是爐和爐座。
圖5 (左)繁昌窯青白釉豆式爐(爐座) (右)繁昌窯青白釉長柄爐
繁昌窯青白釉鏤孔爐,高17、口徑12、底徑14厘米。此類爐結構復雜,由爐身和爐座兩部分組成,下部為六瓣蓮花形爐座,器腹中空,雙唇口,外唇為花瓣形口沿,內唇為短圓唇口,爐座中央束腰,下刻劃仰蓮瓣紋。爐身由內外層結構組成,內部為爐膛,置一長柄淺盤口豆形器。外層為圓筒扣合于一碗上,筒敞口外突沿,口沿上有十九枚乳丁,腹壁飾六個碟形和寶塔形鏤孔,下沿外撇,有鋸齒一周。碗為敞口,弧腹,餅足,小平底,外腹壁刻劃豎條紋。爐身外層的小平底餅足碗剛好套置在腹部中空的爐座內唇上。整器施青白釉,釉層較薄,釉色泛黃(圖6)。
上述器物均為繁昌窯燒制,根據造型、使用方式、場所的不同瓷爐分為兩類,一是手持爐,造型類似于飲酒用的高足杯,亦稱為杯式爐。主要用于禮佛行香或日常焚香。如青白釉斜直紋杯式爐、繁昌窯青白釉花口爐等;一是坐式爐,如繁昌窯青白釉豆式爐(安徽博物院所藏為爐座,爐身現藏于繁昌縣博物館)、繁昌窯青白釉鏤孔爐等。此類爐造型復雜、裝飾古樸幽雅,可能作為室內陳設和焚香之用。
從裝飾工藝上看,繁昌窯青白釉瓷爐十分注重瓷爐的造型設計,爐身、爐座通常被設計成蓮花的形狀,或者模仿先秦禮器,將爐身設計成青銅禮器豆的形狀,并集刻劃、捏塑、鏤孔、印花等技法修飾爐身、爐座及圈足部位,紋飾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幾何紋飾和清麗脫俗的蓮花為主,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瑩潤透亮,施釉工藝主要采用蘸釉法。從裝燒工藝上看,杯式爐一般為匣缽和墊餅或墊圈組合裝燒,館藏瓷爐器部均能看到墊燒痕跡;座式爐采取分段制作、組合、燒造。如青白釉豆式爐座的盤和底座,鏤孔爐的爐座、爐身(又由一碗形器和筒形器構成)、漏斗式爐座是分別制成后再進行組合裝燒,這種方式也會帶來弊端,例如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便會釉導致料粘連,這就使得原先設計為可以拆分使用的器物,燒成后不可拆開,偏離了設計者的本義。
“置爐、焚香”在宋代可以說是一場高雅而別致的修行,不同與魏晉、隋唐時期的禮佛焚香,宋人對香爐的鐘愛,對香品的鑒賞又有了新的詮釋。
不同類型的人群在不同場合使用的香爐有區(qū)別。如杯式爐主要用于普通百姓日常焚香和禮佛行香。2008年發(fā)掘的河南滎陽槐西宋墓壁畫中即為普通人使用杯式爐焚香的場景。而坐式爐制作講究、裝飾精美,可能是文人雅士放置在書房的陳設之器。高阿申曾經說過文房四寶和香爐是文人書房中的兩大法寶。另外,在考古學上也有同樣的實證。如上述這件青白釉鏤孔爐出自老壩沖宋墓M8中,與其同出的還有水盂等文房用具,香爐與文房用具同出的案例,在宿松吳荃夫妻合葬墓、包拯家族墓中均有發(fā)現。
圖7 日常焚香或禮佛焚香場景
他們看重香的質量和焚香數量,在《雞肋篇》中記錄了北宋徽宗時,有個叫蔡京的人,焚香十兩宴客,以至于賓客衣裳上香氣十余天都散不掉,因此受到世人稱贊。焚香時宋人講究自覺、隨性,這場神秘而高雅的修行與任何慶典無關,只為遵從內心。所以,大文豪蘇軾熱衷于“烹團茶,燒衙香”。他認為,這才是人生中最愜意的事情。此外,尋常百姓家中日常焚香或禮佛焚香,已不再受繁縟的程式和場地約束,如2008年發(fā)掘的河南滎陽槐西宋墓壁畫中記錄普通百姓之家日常焚香或禮佛焚香的場景:夫婦對坐桌前,侍女立于旁,手持執(zhí)壺待命,男主人雙手執(zhí)叉手禮,雙目凝視,十分虔誠,桌面放置,一對托盞,一具杯式爐,爐內余煙裊裊(圖7)。
品香,宋人注重香味類型、香料等級、香霧形狀。他們對品香的程式也有要求,如聞香過程中的坐姿、捧爐、傳位等都有一定的程式與講究、香品形狀以及氣味帶給心靈的愉悅,種種跡象都要用筆及時記錄下來??傊?,焚香、品香在宋代是一種十分流行而時尚的活動。
兩宋時期,是瓷爐生產和使用的高峰期。這與文人地位崛起、宋代社會習俗以及普通百姓推崇有一定的聯系。受當時社會風氣和人們審美傾向的影響,繁昌窯瓷爐以青白釉為主,瓷爐種類分杯式爐和坐式爐兩類。香爐的功用由敬佛禮器逐步演變成一種生活實用器具,從禮佛行香到日常焚香,宋人都有一套新的使用程式。置爐、焚香、品香已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