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越王墓里的小人物

2019-02-20 05:52黃子立
收藏家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南越國長袖嶺南

□ 黃子立

圖1

船紋銅提桶羽人

提筒是駱越人青銅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在嶺南的兩廣地區(qū)以及云南、越南等地出土不少,以銅器和陶器為主,南越王墓共出土9件銅提筒和2件陶提筒。其中,東耳室出土的一件船紋銅提桶(圖2)的器身上有四組暈帶,紋飾內(nèi)容極為豐富。第一、三、四組為幾何形紋暈帶,器腹中部的第二組陰線紋帶飾有4組首尾相連的船紋,形象大同小異,船上站立著許多舉止怪異的小人。從著裝上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頭戴羽毛狀的長羽冠,冠下有雙羽翼,額頂豎羽纛,上身赤裸,下身著羽毛短裙打著赤腳。從行為來看,他們有的立于高臺之上、有持弓執(zhí)箭、有持靴形鉞、有執(zhí)首級、有執(zhí)棒擊鼓、有持短劍殺人、有執(zhí)漿劃船等造型。汪寧生曾指出:“頭上羽飾,是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普遍喜好”②,這些人的頭上之所以戴著長長的羽冠,很可能寓意著與上天神靈進行交流,具有一絲神秘的色彩。這些羽人的行為也非常奇特,有些羽人手里拿著古越人青銅時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鉞”?!般X”是越人常用的兵器,外形有點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俗稱的斧頭,不僅可以自衛(wèi)和殺敵,還是一把伐木的好工具,而且可能還具有身份地位和禮儀的象征。有不少專家認為“越人”一詞的由來,可能源于手握“鉞”的人。通過觀察紋飾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羽人似乎正在從事殺人的行為,在兩廣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古代銅鼓或銅提筒中,也發(fā)現(xiàn)不少羽人殺俘獵頭的圖案。古籍記載,越族人有獵首的風俗,這種行為,往往與原始宗教的祭祀禮儀息息相關(guān)。這些羽人通常都位于船紋之上,據(jù)文獻記載,《淮南子·齊俗訓》:“越人便于舟”③;《漢書·嚴助傳》說越人“習于水斗,便于用舟”④;《越絕書》記載,越人“以舟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而南越王墓東耳室出土船紋銅提桶上的紋飾,就是越人善為舟的典型表現(xiàn)。船紋(圖3)反映出當時的造船技術(shù),船身上可見清晰的水密艙結(jié)構(gòu),水密艙的作用是將船體內(nèi)部以隔艙板分成若干艙室,航行途中若有部分艙室受損漏水,不至使船只顛覆,同時還增加了船體的強度與安全性,使得遠航成為了可能。從目前考古出土地器物來看,水密艙技術(shù)較早可見于南越國時期。船紋的船尾處都有一條長形物,可能是操控船只的工具—櫓。櫓是用于船舶推進的工具,在槳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擺動時,櫓的前后面與水產(chǎn)生壓力差,進而產(chǎn)生推進的動力。水密艙和櫓都是造船史上的重要發(fā)明,反映出當時嶺南地區(qū)高超的造船技術(shù),也印證了“越人便于舟”。而船紋所描繪的畫面應是古越人海事歸來,獵頭祭祀的場面,反映出濃厚的越人文化。

圖2

玉人

漢人崇玉、愛玉,并將葬玉發(fā)展到極致,遠在嶺南的南越王墓也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有10件玉人。這些玉人無論工藝、造型、紋飾都各有特點。例如出土于西耳室C258玉人(圖4),長2.65、寬1.2、厚0.2厘米,形象為兩并肩站立的小人,雖然五官及肢體形態(tài)均難以分辨,背面尚可見線刻的發(fā)紋、衣紋、裙裾紋。與此玉人相似的還有主棺室墓主人組玉佩上的4件小玉人構(gòu)件(圖5),它們大同小異,都是平頭、圓臉,雙手合攏于胸前,似作垂拱交襟狀的小人造型,呈跪坐的姿勢。在禮儀規(guī)范、等級制度森嚴的漢朝,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必備的。雙膝在前,腳底踩著地面坐在地上,是現(xiàn)代人常見的坐姿。漢代人的標準坐姿是兩膝著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稱之為跽坐,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跪坐方式。這4件小玉人行漢人的坐姿禮儀。

圖3

南越王墓中還出土了5件玉舞人。玉舞人在戰(zhàn)國時期已有出現(xiàn),盛行于漢代,在漢代玉制裝飾品中最為獨特,極具時代特征和藝術(shù)特色。從目前已發(fā)掘的漢代墓葬中出土的眾多精美的玉舞人可知,玉舞人是當時極為流行的佩飾之一。南越王墓中出土的5件玉舞人,蘊含了許多信息。例如,C137圓雕玉舞人(圖6)出土于西耳室,高3.5、寬3.5、厚1厘米,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漢代圓雕工藝的玉舞人,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它的造型為一舞者,長袖飄舉、折腰扭胯,猶如楚辭漢賦中的“翩若驚鴻、宛若游龍”,跳的正是漢代流行的長袖舞。不少專家認為,長袖舞源于楚舞,據(jù)《墨子·兼愛》中記載:“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說明楚王喜歡纖細的身材,當時的楚人為了迎合楚王喜好,寧可不吃飯也要保持身材的苗條。從出土文物中跳長袖舞人的形象來看,裊裊長袖纖纖細腰是它們共有的特征,為此我們可以認為舞人以細腰為美,某種程度上是受楚國風尚的影響。由于漢代受楚文化的影響,使得長袖舞風靡一時。從兩漢詩賦和漢墓出土實物表明,身為楚人的漢代統(tǒng)治者們對楚舞非常迷戀,劉邦的戚夫人“擅為翹袖折腰之舞”、漢武帝的李夫人“妙麗善舞”、漢成帝身邊的趙飛燕“身姿輕盈,能作掌上舞”。但是,從目前嶺南地區(qū)考古情況來看,當時嶺南地區(qū)的舞蹈主要可分為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笙舞、建鼓舞、盤鼓舞、群舞、杵臼舞,這些舞蹈形象具有明顯的祭祀意義,與古越人的禮儀文化息息相關(guān),大多現(xiàn)于銅鼓、畫像石、壁畫上。從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的情況來看,南越國宮廷可能并不盛行越式舞,而盛行長袖舞。玉舞人的發(fā)飾為梳一右向橫出的越族發(fā)飾—螺髻,表明應該是一位越族女子,其穿著卻是右衽長袖衣、繡裙。史料記載,漢民族服飾的特點是交領(lǐng)、右衽,古越人身著左衽服飾。玉舞人的右衽服飾穿著應為漢服,具有典型的漢文化特征?!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曾描述南越王趙佗魋結(jié)箕倨見陸賈⑤,可見南越國時期的服飾還是以越族服飾為主。這件小巧的玉舞人身著漢服,頭盤越族螺髻,跳著楚舞,口部微張,似喃喃細語作詠歌狀,是漢越文化交融最好的印證。

圖5

圖4

圖9

另外3件玉舞人出土于埋葬四位夫人的東側(cè)室。E135玉舞人(圖7)是右夫人組玉佩上的構(gòu)件。其做工精細,運用線雕手法刻畫出一人身著長袖連衣裙,右手舉至頭頂,左手放置于細腰前,長袖下垂,整體似舞蹈的形態(tài)。玉舞人頭頂和腳底各有一小孔,且在腰部還掛系著一套線雕玉佩飾。E125玉舞人(圖8)做工稍顯粗簡,是部夫人組玉佩上的構(gòu)件,線雕一人左手上揚至頭頂,右手下垂于身下,并衣袖及地,作翹袖折腰的舞蹈狀,正反兩面內(nèi)容相同,是部夫人組玉佩上的構(gòu)件。E158玉舞人(圖9)是從東側(cè)室清理出的泥土中篩出,紋飾、造型與E125玉舞人相似,左右上揚,右手和衣袖下垂于身下,作翹袖折腰的舞蹈狀。C259玉舞人(圖10),為小人跳舞的形象,兩面均以線刻勾勒出五官、肢體動作、衣裾。右手高揚甩在頭頂,聳左肩,左臂卷曲向后。扭胯,提右腿抬膝。舞姿稍微與其它玉舞人不太一樣,類似于猴舞。這幾件玉舞人的做工包含了線雕、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體現(xiàn)出當時漢代高超的制玉工藝,這些工藝出現(xiàn)在南越王墓的隨葬品中,是漢越交融的見證。從玉舞人的精細程度看,每個玉舞人的質(zhì)量各不相同,或許是為了體現(xiàn)使用者身份地位的差別。從4位夫人身上出土的玉舞人我們可以窺探出南越王4位陪葬夫人的身份高低,體現(xiàn)出當時的等級森嚴,這種上下尊卑的制度,是王朝君主專制下的產(chǎn)物,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說不定,在當時的南越國宮廷內(nèi),也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宮斗故事。

彩繪銅鏡

圖6

圖7

圖8

西耳室出土一面彩繪銅鏡上也有很多人物造型,這是目前國內(nèi)考古發(fā)掘所見最大的一面西漢繪畫圓鏡(圖11)。鏡中以一圈凹面寬帶紋分為兩區(qū),銅鏡背面的內(nèi)圈繪制有卷云紋的圖案,外圈描繪的人物大致分為4組,較為清晰的一組為兩人跨步弓腰作斗劍狀,一手握劍上舉,兩把劍相交作十字形(圖12)。兩旁有長裙及地的婦女在圍觀,她們或許是最早的“吃瓜群眾”。其中有一組人物形象是兩位女性,似乎正慢步徐行,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衣裙紋飾等,都和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的風格相似,具有西漢初年那種簡練而神韻具備的格調(diào)。鏡中所有的圍觀女性都雙手身著漢服合攏于胸前,似作垂拱交襟狀,行中原禮儀。這些都印證了在南越國的宮廷中盛行漢文化。

人操蛇托座

人操蛇托座(圖13)出土于主棺室,是漆木屏風上的構(gòu)件。托座高31.5、橫長15.8厘米,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是一個直角型的折疊構(gòu)件,下半部是以一個高16.2厘米的跪坐力士俑為主體,并口銜一條雙頭蛇,雙手各操一蛇,雙腳也各夾一蛇。四蛇互相纏繞,并向左右后方延伸,與一組云紋相連接,底部還有一覆斗形座與之相連,起到固定支撐的作用。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這件人操蛇托座,具有濃厚的越文化元素。史料記載,嶺南地區(qū)天氣炎熱潮濕,越人“短綣不绔”“短袂攘卷”“露發(fā)徒跣”(圖14),而人俑穿著短袖短褲,打著赤腳,與史料記載的越人服飾相吻合。從體態(tài)上看,兩眼圓瞪,眼珠外突,鼻短而高,獠牙,高顴骨,具有典型的南方人種特征。從行為上看,人俑嘴里銜蛇,雙手抓蛇,雙腿夾蛇,四蛇相互纏繞,向左右延伸⑥。《淮南子》記載道:“越人得髯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⑦南方多蛇,古越人有抓蛇、吃蛇的文化。人操蛇托座體現(xiàn)出了具有典型越族地域文化的特征。人操蛇造型展現(xiàn)的可能是越族人拿蛇祭祀或行特殊禮儀的行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件具有嶺南越族風格的人俑,服飾衣著為右衽,應為漢服,這或許體現(xiàn)出南越國“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使得漢越文化相互交融和發(fā)展。

圖10

通過南越王墓出土的小人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南越國時期雖然存在濃厚的越文化因素,但在南越國宮廷內(nèi)卻盛行中原文化,這與漢越之間的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南越王墓出土的器物對嶺南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墓中隨葬品的人物形象可以得知,嶺南雖然是百越民族的聚居之地,但他們并不排斥外來文化,五嶺以北的各種生產(chǎn)力技術(shù)與文化藝術(shù),包括雕刻工藝、繪畫、舞蹈、禮儀、工具等,大量進入嶺南,并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了嶺南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它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具有嶺南地域特色,又屬于漢文化大范疇的文化。這些具有人物形象的隨葬品所體現(xiàn)出相互的文化元素,就是嶺南文化多元性、兼容性特質(zhì)的證明。

圖11

圖13

圖12

圖14

注釋:

①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西漢南越王墓》(上冊),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文物出版社,2005版,第101頁。

③陳廣忠譯《淮南子》,中華書局,2014版,第316頁。

④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5版,第2018頁。

⑤李林娜《南越藏珍》,中華書局,2002版,第69頁。

⑦陳廣忠譯《淮南子》,中華書局,2014版,第184頁。

猜你喜歡
南越國長袖嶺南
嶺南荔枝紅
漢代嶺南考古學特征拾零
彭薈作品
攀援而上
雨嶺南
南越國出土漆器初探
成敗之轉(zhuǎn),譬若糾墨
不辭長作嶺南人
First Look
吃貨改變歷史
汝城县| 福泉市| 锦屏县| 九龙城区| 武威市| 威信县| 大洼县| 营山县| 大安市| 平塘县| 锡林浩特市| 乌拉特后旗| 龙门县| 临沧市| 米泉市| 房产| 潜山县| 神农架林区| 道孚县| 博白县| 龙岩市| 武宁县| 伊川县| 南昌市| 牡丹江市| 亳州市| 平山县| 木里| 桂平市| 阿拉善右旗| 抚松县| 平武县| 文安县| 南丹县| 东丽区| 四会市| 时尚| 扬中市| 武义县| 瑞金市| 西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