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己亥年說豬

2019-02-20 05:52劉芳芳
收藏家 2019年2期
關鍵詞:豬圈

□ 劉芳芳

圖1 河姆渡文化 夾炭黑陶刻豬紋缽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2 后洼下層文化 陶塑豬首像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圖3 馬家浜文化 家豬陶塑上海博物館藏

圖4 戰(zhàn)國 彩繪豬形厚木胎酒具盒荊州博物館藏

一年一度辭舊歲迎新年,2019年是農(nóng)歷己亥,豬年。豬乃六畜之首,便于飼養(yǎng)、發(fā)育快、繁殖率高、適應性強,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在我國早期定居的原始部族中,豬的飼養(yǎng)與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是并存的。豬在農(nóng)耕文明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已知最早的家豬發(fā)現(xiàn)于廣西桂林甑皮巖下層,距今已有約9000年的歷史。

人們對豬的外形較為熟悉,早在新石器時代,豬就以繪畫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了陶器上。夾炭黑陶刻豬紋缽(圖1),缽呈圓角方形,平底。浙江省博物館藏品??谶呴L21.7、寬17.5、高11.7厘米。河姆渡文化第四文化層出土(距今7000~6500年)。該缽為夾炭黑陶,器表打磨光亮。器表長邊兩側各陰刻一豬,豬的腹部運用了陰刻重圈和草葉紋等紋樣。豬長嘴、瘦腿、略微下垂的腹部,形象介于野豬和家豬之間。此豬的形象為研究家豬的馴養(yǎng)過程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彌足珍貴。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動物隨葬現(xiàn)象,殉葬豬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遍及大江南北的典型葬俗。隨著文明的進化,用塑像代替真實動物進行隨葬的象征性行為開始出現(xiàn)。陶塑豬首像(圖2),長4.6、寬6.1、厚3.3厘米。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后洼下層文化,東港市后洼遺址出土。從豬首像來看,豬的吻部較短,不同于自然界的野豬,應為家豬的形象。

馬家浜文化家豬陶塑(圖3),2004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崧澤遺址1號溝。長8.1、寬4.6、高4.9厘米。出土時,陶豬的體表還附著少許朱紅色,說明當時豬的體表飾有彩繪。陶豬身軀肥碩,嘴部前拱短促,腹部圓滾下墜,四腿粗短,說明經(jīng)過長時間的馴化,豬的形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而證明人類馴化、改良動物的能力有了長足進步。

在神話傳說中,亦有豬的形象。除了家喻戶曉的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里塑造的豬八戒之外,早在戰(zhàn)國時期,志怪古籍《山海經(jīng)》中就記載一種雙頭豬,名曰“并封”?!渡胶=?jīng)》:“并封在巫咸東,其狀如彘,前后皆有首,黑?!痹跐h代,神話中的打鬼方相氏就是一個豬頭怪人。洛陽西漢卜千秋墓中,內(nèi)壁上以較大的面積畫了一個豬頭怪人,整個姿勢作奔走捉拿狀,反映出西漢人們用豬的形象驅(qū)除鬼祟護衛(wèi)死者的宗教觀念。

江陵雨臺山56號墓出土的彩繪豬形厚木胎酒具盒(圖4),長43、寬15、通高20厘米。兩端對稱,兩端雕成豬頭狀,嘴鼻外凸,器身下雕倨伏四足。由蓋與器身扣合而成,蓋與器身內(nèi)腹壁皆挖制,外形雕刻。整器為雙豬首對稱連體,呈長橢圓筒狀。通體髹黑漆,器表用紅、黃色彩繪花紋,兩端繪豬頭、眼、眉、耳及卷云紋、渦紋等,中部繪卷云紋等圖案。荊州天星觀2號墓出土的彩繪豬形酒具盒(圖5),上繪了八幅小畫面的宴樂狩獵圖。天星觀2號酒具盒比雨臺山56號墓所出體型更大、做工更細、紋樣也更精美復雜。酒具盒是宴樂或狩獵時盛放壺、盤、耳杯等酒具的便攜式飲食器具盒。這類仿生漆器,巧妙的利用了神話傳說中雙頭豬并封的外形,兩端突出的吻部有利于搬移器物,設計精巧,憨態(tài)可愛。

在農(nóng)業(yè)區(qū),漢代的地方官吏大力提倡人們養(yǎng)豬,著名的有穎州太守黃霸、渤海太守龔遂等人。漢代地域遼闊,就出土陶塑豬的外形來看,豬的品種已根據(jù)各地的飼養(yǎng)條件呈現(xiàn)多元化的特征,農(nóng)業(yè)區(qū)養(yǎng)豬方式也以圈養(yǎng)為主。

圖5 戰(zhàn)國 彩繪豬形酒具盒荊州博物館藏

圖7 東漢 綠釉陶飼豬俑及豬圈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西漢時期,統(tǒng)治者以“孝”治理天下,社會風氣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漢代陶俑藝術就是在這樣的經(jīng)濟基礎上產(chǎn)生的。陽陵發(fā)掘出土的眾多陶質(zhì)動物中,六畜興旺,騾馬成群,可以看到當時社會富足興旺的盛況。動物俑制作技藝精湛、比例合度,生動逼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就彩繪陶豬而言,有雌豬、雄豬和小乳豬。彩繪雌豬(圖6),出土于咸陽市漢陽陵帝陵外藏坑。身長46、背寬15、高22厘米。雌豬身體圓潤,腹部滾圓,四肢較短。

東漢時期,隨著豪強地主的興起,莊園經(jīng)濟極其發(fā)達。《水經(jīng)注》卷29說樊氏家族,“廣起廬舍,高樓連閣,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這些大地主、大莊園主掌握著土地,又控制著勞動力,為漢代養(yǎng)殖業(yè)的規(guī)?;l(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很多文物反映了當時豪強地主的莊園生活,豬作為莊園經(jīng)濟中最常見的一種家畜。人們盡量為死者安排在陰間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用器具,多用陶制模型器代替。牲畜圈舍是模型器的一大類,豬圈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隨葬明器,反映了漢代養(yǎng)豬業(yè)的興旺。

圖6 西漢 彩繪雌豬漢陽陵博物館藏

圖8 三國 褐綠釉陶豬圈襄樊大型三國墓出土

漢代隨葬豬圈多為灰陶或低溫釉陶質(zhì)地,家禽家畜圈舍是當時常見的一類隨葬明器。低溫釉陶最初是在漢武帝時期出現(xiàn)于關中,流行于東漢,造型種類很豐富。

俗語云:“豬是家中寶,糞是地里金?!庇幸活悵h代豬圈與廁所合二為一,利于積肥,反映了漢代人們的生活習俗。豬在農(nóng)耕時代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有一件綠釉陶飼豬俑及豬圈(圖7),豬圈長方形,寬20.5厘米,1961年陜西乾縣出土。一頭母豬正在食盆前低頭吃食,它的身側數(shù)只半大的小豬正在奔向母豬的腹部。喂養(yǎng)人趴在豬圈外面,正在出神地看著母豬,一手抬手,似準備撫摸母豬的頭部,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喂養(yǎng)人對豬的愛護。豬圈內(nèi)搭有一個低矮的豬舍。緊貼圍欄的外側建有一間方形廁所,歇山式頂,圈外有梯拾級而上,通向廁門,糞坑與豬圈相通。

圖9 三國吳 青釉豬圈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10 新莽 豬形玉握揚州邗江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圖11 三國 羊脂白玉豬襄樊大型三國墓出土

圖12 三國 滑石豬襄樊大型三國墓出土

圖14 東晉 越窯青瓷豬圈浙江省博物館藏

褐綠釉陶豬圈(圖8),出土于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通高12.8、直徑19.6、底徑18厘米,豬長11.2、高6.2厘米,重1.35千克。泥質(zhì)紅陶,圈平面呈圓形,下部一周圍墻,一側設四阿式頂屋一座,頂上有瓦壟。圈內(nèi)立一陶豬。器表施褐綠釉,有剝落痕,部分露胎。

青釉豬圈(圖9),三國吳。出土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長春觀M201,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豬圈高13.8、圈盤口徑25、圈盤底徑18厘米。內(nèi)底有數(shù)道凸凹弦紋,一邊有一廁所,為干欄式,有兩個支腳,另一邊靠在沿上。廁所為長方體,側面有一方形孔,底有一方形孔,上有四面坡屋面,屋面有瓦槽,有屋脊五道。盤底另一邊有一長嘴母豬和兩只小豬,長方形豬槽?;姨?,青釉泛醬褐色,有細小開片,大部分脫落。

漢代是我國古代玉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以簡馭繁的模式化玉雕技巧,被形象地稱為“漢八刀”。豬的形象除了常見的陶豬之外,還有一大類為玉豬。玉豬一般成對出現(xiàn),為臥豬形圓柱狀,握在死者手中,又稱為玉握、玉豚。玉握是一種漢代常見的隨葬品,材質(zhì)多為青玉、白玉和滑石。豬在古代是財富的象征,古人視死如生,人死之后手握玉豬而去,寓意在陰間依舊享有財富及權力。

1985年,揚州邗江楊壽鎮(zhèn)李崗村寶女墩104號新莽墓出土豬形玉握一對,長11.4、高2.8、寬2.6厘米(圖10)?,F(xiàn)為邗江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藏。豬形作伏臥狀,吻部突出,前后蹄皆屈收腹下,短尾。吻下及尾部各有一小穿孔。此器以和闐青白玉圓雕線刻而成,玉質(zhì)晶瑩,造型圓潤豐滿,背部滾圓。刀工剛勁有力,雕出幾道寬陰線,簡練地表現(xiàn)豬的雙耳、四肢等各部位輪廓,形態(tài)生動。表面琢磨精致,光潔明亮。

羊脂白玉豬(圖11),長10.4、寬2.8、高3厘米,重0.175千克。出土于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羊脂白玉,玉色潔白,溫潤細膩,完美無瑕。豬呈屈腿伏臥狀,嘴微張揚,吻突上翹,淺窩鼻孔,雙目微睜,直耳后抿,身軀渾圓飽滿,腰背略凹弧,尾圓弧下垂。整器以“漢八刀”與游絲雕刻工藝手法,四肢刻有細毛,寫實生動,線條流暢。豬憨態(tài)可掬,小巧精致,極富動感。

建立三個機制,首先是領導協(xié)調(diào)機制,縱向上加強領導,橫向加強聯(lián)系。其次是網(wǎng)絡運行機制,建立黨建工作目標責任制,明確黨支部領導核心、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管理服務作用。明確網(wǎng)格黨支部“示范引領、組織協(xié)調(diào)、關愛黨員、聯(lián)系群眾”四項主要職能,每周召開一次黨支部例會保持信息互通。再次是黨員管理機制。通過網(wǎng)格,將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教育管理全覆蓋。

滑石豬(圖12),青白色,豬呈伏臥狀,表面粗糙不平,出土于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嘴微張,圓鼻前伸前握鼻孔,眼孔內(nèi)凹,高額束頸,肥胖壯碩。背上刻有“心”形圖案符號。整器材質(zhì)較差,雕工草率,刀痕畢現(xiàn)。三國時期,提倡薄葬,葬玉之風逐漸衰弱?;i與玉豬一樣,都是逝者手握之物,漢代多用玉豬,六朝時期,制作粗糙的滑石豬逐漸取代了玉豬。

圖13 山東諸城涼臺村漢墓畫像石庖廚圖摹本山東諸城縣博物館藏

圖16 北朝 野豬紋金飾牌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

圖19 唐 黃釉小豬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藏

秦漢時期,六畜的養(yǎng)殖發(fā)展迅速。豬是當時農(nóng)耕民族的主要肉食來源,一次可以提供較多的肉食資源。漢代畫像石上常見的庖廚圖形象的反映出了當時地主家庭備宴的忙碌景象,殺豬取肉極為常見。1967年,在山東諸城縣前涼臺村西發(fā)現(xiàn)一座大型漢墓,尚存的十三塊畫像石中有一幅庖廚圖(圖13),石高1.52、寬0.76、殘厚0.23米,細線陰刻。有宰牲、炊爨、釀造等組圖像。畫面的最上方,一根細繩上,懸著魚、羊和豬頭等肉類。畫面中下部,有一人用繩索套著一只豬的脖子和四蹄,用力拖拽著豬,豬體型肥碩,四蹄低伏,臀部正用力往后蹲,似乎知曉即將被屠宰,因而拼命抵抗。旁邊還有一人,舉著大棒正準備擊打豬頭。可能是要把豬擊暈過去,再宰殺。

西晉越窯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以豬圈、狗窩、雞窩、牛廄,甚至水田模型等青瓷明器作為隨葬品是西晉時期世家大族墓葬的特點之一。他們生前富有,死后仍想過上同樣的生活。

圖15 隋 母豬哺崽俑安徽省博物院藏

越窯青瓷豬圈(圖14),浙江蕭山所前鎮(zhèn)蜀山東晉永昌元年(322)出土??趶?1.8、高7.1厘米。直口,直腹,外沿起凸弦紋一道,平底內(nèi)凹。圈內(nèi)塑兩只豬,大耳粗尾,背部陰線刻鬃毛。施青灰色釉。外壁施半截釉,露胎處呈褐色。這件器物造型簡練,動物形象生動。

母豬哺崽俑塑造的是一只母豬正在喂養(yǎng)數(shù)只小豬的場景。反映了當時人們祈求家豬興旺、田園富庶的良好愿望。安徽合肥杏花村五里崗隋墓出土一件母豬哺崽俑(圖15),長17、高4.5厘米。圓形扁平狀,單模制作,背凹不平。母豬側臥于圓形底板上,背部露出數(shù)條肋骨,長吻,瞇眼,大耳外翻。頭頂至脊背長鬃直豎。四蹄交錯分開,敞露腹部,九只豬仔趴臥,正在吮吸乳頭。匠人善于觀察生活,為了表現(xiàn)出母豬哺乳的艱辛,凸顯母愛,這類題材的母豬往往極其消瘦,充滿慈愛地靜臥著喂養(yǎng)幼崽,造型生動,場面溫馨,寓意深遠。

以動物作為器物的造型是歐亞大陸草原古代民族習用的裝飾風格,其分布地域相當廣泛。除中國北方草原外,在蒙古、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哈薩克斯坦直至黑海沿岸都很盛行,國內(nèi)外學者將之命名為“野獸紋”或“野獸紋藝術”。野豬紋金飾牌(圖16),北朝,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三道營鄉(xiāng)另皮窯村出土??坶L10.6、寬6.5厘米。橢圓形銙長7.5、寬6.2厘米,長方形銙長4.5、寬2.5厘米。

圖17 唐 狩獵紋高足銀杯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圖18 唐 狩獵紋高足銀杯展開圖 (局部)

狩獵紋在戰(zhàn)國銅器、漢代壁畫及畫像石、魏晉磚畫、銅鏡、金銀器、石刻中都有出現(xiàn)。唐代開國皇帝母系為突厥族,宮廷生活沾有北方草原民族氣息,唐代帝王極度喜愛狩獵活動。文獻中有關馬上狩獵的記載很多,《大唐新語》卷1記“太宗射猛獸于苑內(nèi),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箭射之,四發(fā)殪四豕”等。

陜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批唐代金銀器中有一件狩獵紋高足銀杯(圖17),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品。通高7.3、口徑6、杯高4.9、足高2.4、底徑 3.4厘米。侈口、圓唇,深腹,腹底部略向內(nèi)斜收為小平底,平底下連接一小平盤,盤下為喇叭形高足。杯身中部的主題紋飾刻畫出兩個狩獵場景,其中一幅為兩名武士前后夾擊一頭奮力奔逃的野豬(圖18),前面一人騎馬轉身向后拉弓射箭,后面一人騎馬向前射箭。另一幅是一位武士左手持弓策馬追趕一只驚恐的小鹿。人物間襯有花草、樹石等紋樣,口沿下及腹下部均為纏枝花紋。唐代金銀器中大量高足杯可能受到了拜占庭器物形制的影響而制作的,所不同的是,這類器物摒棄了西方常見的戰(zhàn)爭武力場面和兇猛的野獸,代之以狩獵、纏枝花草和各種當時人們喜歡的紋樣。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隨葬陶器,多施二三種或更多釉色的器物為最多,其次還有黃釉、綠釉、藍釉、白釉、黑釉、紅釉等品種。據(jù)考古資料,鞏縣窯和黃堡窯是當時生產(chǎn)三彩器的主要窯口。唐三彩造型種類多樣,主要可分為人物俑、動物俑、日用容器、器用模型四個類別,此外還有少量三彩玩具和建筑構件。唐三彩做工十分考究,特別是人、獸俑類,用模范成形后,還使用了捏塑、刻花、印花、堆貼等裝飾技法,釉色豐富多彩,釉面流淌,色彩斑斕。

圖20 唐 青釉褐彩豬湖南省博物館藏

圖21 唐 彩繪豬首生肖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1995年,西安長安靈昭出土一套三彩院落模型,長方形兩進院落,由九座房屋模型組成,有院門、廳堂、后室,兩側東西廂房。院內(nèi)有站立的侍從,還有雞、鴨、狗、豬、駱駝等。四只鴨子、三條狗、三頭豬、一只雞和一只駱駝。施綠釉、黃釉的兩頭豬站立,施褐釉的豬呈臥狀。黃釉小豬(圖19),通高4、長6.5厘米。四只較短,身軀肥胖,吻部突出,鬃毛豎立,短尾卷曲,低首站立。豬俑身體各部位比例準確,整體協(xié)調(diào),顯示出高超的立體造型水平。盛唐時期,上層社會追求舒適安逸的庭院生活。

圖22 宋 青白釉十二生肖俑羅田縣博物館藏

唐代時期,我國瓷器發(fā)展迅速,逐漸走向民用。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器物,如長沙窯的釉下彩瓷器。長沙窯工匠采用既像速寫又似漫畫的簡練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批形象生動的動物造型瓷玩,有威嚴的獅子、呆萌的肥豬、笨拙的大象、活潑的兔子,歡快的鳥兒等,這些造型皆栩栩而生,呼之欲出,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間藝術風格。

青釉褐彩豬(圖20),通高4.5厘米。唐長沙窯產(chǎn)品,湖南省博物館藏品。瓷豬呈橢圓形,前段有一捏塑的豬首,兩個飾有刻劃紋的橢圓形小瓷片表示豬耳,陰刻小圓圈為眼睛,吻部突出,飾有重圈紋。后端有一粗短尾巴,底部有四足。豬身中空,有三孔用于吹奏。該器胎色灰白,施青釉不及底,釉面滿布開片,飾有褐彩。腹部渾圓,憨態(tài)可掬。

豬是十二生肖排行第十二的動物。生肖紀年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古代術數(shù)家以十二生肖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十二地支一一對應。以生肖俑隨葬的習俗在唐代以前已出現(xiàn),在隋唐墓葬中較為多見,并漸成體系。出現(xiàn)了頭頂或懷抱生肖的文官人物俑,此外還有獸首人身生肖俑。據(jù)目前田野考古資料,時代最早的生肖俑出現(xiàn)于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中,生肖俑帶有龕臺,以寫實的手法,用動物原形的形式表現(xiàn)。隋唐時期,十二生肖除了做成俑用于隨葬,還常刻在墓碑、墓志和棺槨等處。生肖俑或為坐姿,或為站姿,首為生肖動物,人身,身穿交領或圓領袍服,昂首平視,雙手拱于胸前。十二生肖俑是古代用來“壓勝”“辟邪”的鎮(zhèn)墓明器,是古代喪葬禮儀的體現(xiàn)。

新疆阿斯塔那216號墓出土一尊彩繪豬首生肖俑(圖21),高77厘米,站姿,俑身有方座。豬頭在寫實中又有適度夸張,臉形較瘦,鼻及吻部長,鼻孔較大。嘴鼻向外突出,獠牙上翹,雙眼呈月牙狀彎曲,似笑非笑。俑身著橘色右衽袍服,交領寬袖,下身穿袍裙,裙底露出鞋頭。俑身比例勻稱適度,雕塑手法十分細膩。

十二生肖俑除了常見的陶俑之外,還有三彩俑、青瓷俑、鐵俑和石俑等種類。宋青白釉十二生肖俑(圖22),一組12件,高17~21.2厘米,湖北省羅田縣古廟河汪家橋M4出土,現(xiàn)藏于羅田縣博物館。俑作直立狀。頭戴“王”字高冠,身穿交領寬袖長袍,足著云頭履,下置底板。分別手捧豬等十二生肖頭像。均為瓷土作胎,青白釉脫落,造型生動形象。宋元之后,生肖俑逐漸消失。

從自然界中獵獲野豬,到豢養(yǎng)家豬,人類走過了漫長的發(fā)展之路。由于豬長著一副圓敦敦的憨相,智力不高,能吃能喝能睡,故而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它成為懶惰、笨拙、貪婪、丑陋的代名詞。與豬有關的很多成語如“狼奔豕突”“豬狗不如”“豬突豨勇”“豬卑狗險”等都具有貶義。豬作為重要的家畜為人類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卻背上了罵名,這對豬來說是極其不公正的,需為豬正名。

猜你喜歡
豬圈
劫持“小不點”
回鄉(xiāng)所見
一頭好豬
一只悲哀的豬
一頭好豬
單獨中的洞見
小鬼當家
豬都笑了
單獨中的洞見
將鄰居祖墳圍入豬圈 被判賠償
高陵县| 和平区| 虎林市| 罗定市| 佳木斯市| 新闻| 江口县| 宝应县| 太仆寺旗| 白水县| 山西省| 上栗县| 加查县| 宁武县| 进贤县| 渑池县| 桑日县| 广西| 彰化市| 宽城| 虎林市| 朝阳区| 绥棱县| 报价| 株洲市| 宁武县| 遂宁市| 富阳市| 时尚| 阳信县| 慈溪市| 沙坪坝区| 将乐县| 隆子县| 温州市| 黄平县| 松桃| 太谷县| 林口县| 晋城| 崇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