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宏
【內容摘要】提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全面提升與發(fā)展,這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錯誤資源,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能提升學生的思辨意識以及自省能力,使他們的智能與思維得到提升與發(fā)展。課堂生成是師生共同碰撞的智慧火花,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寶貴教學資源。教學中,教師應敏銳地捕捉課堂生成的錯誤資源,利用錯誤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 錯誤資源? 生成性課堂
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于某些技能與知識從不會到會,從認知片面到認知全面的一個生成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思維錯誤還是認知錯誤都是難以避免的。人類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推演、確定之后推翻、再確定的過程。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也是如此。本文就語文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有效利用進行了闡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巧用錯誤,積極引導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于一些知識點進行提問還是學生進行課堂練習,都有可能會出現錯誤,這些錯誤有可能是自身的思維問題,也有可能是對于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存在著一定的認知不足和誤解。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將錯就錯,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對其進行推導和判斷,從而逐步在研究與分析中,明確自己的錯誤,并試著進行有效性改正。例如在教授學生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書中有這么一句話:“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焙芏鄬W生對于這個也許存在疑問,他們認為在一整句話中,把濟南和村莊等比作人,用“臥”字是可以理解的,比作畫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么在確定是水墨畫之后,為什么還用“也許”這個詞。針對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試著把也許去掉,之后再對整個句子進行品讀。學生們在進行再次品讀之后,終于明白了,作者是想表達我覺得這是一幅山水畫,但是我不能確定這是不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因此,用了也許兩個字……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求異”思維的發(fā)展,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還能加強他們對于文本的印象,進而深度理解作者的寫作思想。
二、生成錯誤,鼓勵糾錯
教與學是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好的教育方式是學生不斷的在自己認知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自身的總結分析、歸納等手段來明確知識,進而將知識納入到自身的知識系統(tǒng)中。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很多學生習慣了教師講授,自己被迫接受的教學模式,習慣于依靠教師的細致講授而獲得相關知識與技能。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主動設置一些“錯誤問題”,從而利用這種錯誤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辯證思想,讓他們逐步養(yǎng)成思考——驗證——獲得這樣的知識獲得模式,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教授學生《木蘭辭》中的“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句話的時候,我特意將這句話寫在黑板上,并為大家進行解釋:將軍打了很多仗都死了,士兵們卻都回來了。解釋完畢后,我問大家:“你們覺得戰(zhàn)爭會出現這種情況么?”聽到我的話,學生們開始思考起來……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在組內各抒己見,大膽辯論,從而明確產生這種錯誤生成的原因以及避免措施,并獲得正確的認知與理解。
三、活用析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用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的一種能力。思辨能力是一種人在社會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適時、適度、適量地滲透辯證唯物思維,通過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善于思辨,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在答辯過程中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事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語文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思辨能力提高的過程,尤其是高考改革對語文閱讀的要求,是一個積極主動并不斷內化的自主建構的過程。例如筆者開設的課外閱讀課《舌戰(zhàn)群儒》中,學生甲扮演諸葛亮,另外三個同學分別扮演江東名儒,在表演中,學生甲在表演中突然一激動,冒出了一句網絡名言,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甲同學將錯就錯,在大家的掌聲下很流暢地完成了任務。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者抓住孩子們錯誤生成中智慧的閃光點,化腐朽為神奇,激活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喜歡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