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廣洪 張盛進
【摘要】研究230名學前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與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系發(fā)現,學前流動女孩的同伴關系顯著優(yōu)于男孩,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水平隨年齡增長逐漸提升,受歡迎型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水平高于被拒絕型兒童。研究者據此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學前流動兒童;同伴關系;心理理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9)09-0034-06
同伴關系是指兒童與其年齡相仿的同伴通過相互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兒童與同伴之間形成的人際關系和諧與否,與其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心理理論是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意圖和愿望等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或理解。已有研究發(fā)現,隨著年齡增長,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雖不斷發(fā)展,但與一般兒童相比存在一定滯后性(胡芳芳、桑青松,2011)。
當前,關于學前兒童同伴關系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于兒童同伴沖突或同伴接納與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系方面。同伴沖突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一種常見的互動方式。張鳳和馮曉霞研究發(fā)現,心理理論水平較高的兒童多使用協商等策略解決同伴沖突,而心理理論水平較低的兒童則多使用控制和求助第三者等策略解決同伴沖突,這說明心理理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兒童同伴沖突解決策略的選擇。蘇韋(Suway)等人研究發(fā)現,氣質和消極的同伴互動行為共同影響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博薩茨基(Bosacki)研究發(fā)現,兒童6歲時的心理理論水平能夠顯著預測其8歲時的社會交往能力,尤其是焦慮/恐懼的同伴關系?!?〕芬克(Fink)等人研究發(fā)現,“擁有一個好朋友”的兒童,其心理理論水平明顯高于“沒有好朋友”的兒童,而心理理論水平較低的5歲兒童,其7歲時的同伴交往能力也相對較差。〔4〕韋爾曼(Wellman)和明克(Mink)研究發(fā)現,害羞氣質的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往往更高,〔5,6〕這可能是因為害羞的兒童能更安靜地觀察同伴間的互動,從而更好地了解人際交往的過程。同伴接納程度對應的是兒童在同伴群體中的社會地位,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劉黎微和陳錦霞研究發(fā)現,受歡迎型兒童的心理理論任務得分最高,被拒絕型兒童的心理理論任務得分最低,且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能較好地預測兒童被同伴接納的程度?!?〕芬克認為,在建立新的關系時,擁有更好的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的兒童更容易得到同齡人的積極評價,即較高的心理理論水平有助于兒童正確分析同伴的心理狀態(tài),并做出適當的親社會行為,從而促進兒童與同伴間的關系?!?〕斯勞特(Slaughter)研究發(fā)現,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能夠顯著影響其同伴關系,且在同一年齡組中,兒童心理理論水平越高,其受歡迎程度就越高。〔9〕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學前流動兒童群體日益龐大。然而,當前已有的關于學前兒童同伴關系與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系研究很少以學前流動兒童為研究對象?;诖?,本研究以學前流動兒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學前流動兒童同伴關系與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系,以期為改善學前流動兒童與同伴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其心理理論發(fā)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深圳市9所流動率①為50%左右的幼兒園,從中抽取41個班級,其中小班14個,中班13個,大班14個,班級平均流動率為51.21%。學前兒童共計1244名,其中637名為流動兒童。研究者通過同伴提名法,記錄全班兒童對班級中學前流動兒童的正提名和負提名次數,再以班級為單位,通過公式Z=(x-μ)/σ計算出正提名標準分(Zp)、負提名標準分(Zn)、社會喜好標準分(SP=Zp-Zn)和社會影響標準分(SI=Zp+Zn)。其中,x為某兒童的提名次數,μ為所在班級提名平均數,σ為標準差。之后,研究者根據龐麗娟對同伴類型的分類標準(見表1),〔10〕將637名學前流動兒童分為五類。最后,研究者以班級為單位,每班抽取受歡迎型兒童和被拒絕型兒童各3名,參與心理理論測試。受各種因素影響,本研究最終共有230名學前流動兒童參與心理理論測試。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1.同伴提名法
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測查學前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首先,研究者以班級為單位,現場拍照收集學前流動兒童的大頭照,將每個班級學前流動兒童的大頭照隨機排列在同一張幻燈片上,并進行編號。然后,研究者采用一對一方式,對全班兒童依次進行測查。研究者先幫助兒童熟悉測試過程。研究者說指導語:“小朋友,你好!今天老師要和你一起玩一個找朋友的游戲。請你根據老師的要求,找出小朋友的照片。現在請你看一下電腦屏幕上出現的這些照片。”研究者讓兒童仔細看一遍幻燈片上的大頭照,隨機指出幾張讓兒童說出照片上兒童的名字,確保兒童能看清并認出照片上的全部兒童。之后,研究者提問:“在這些小朋友當中,你最喜歡和哪3位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請你幫我指出來。”“在這些小朋友當中,你最不喜歡和哪3位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請你幫我指出來。”兒童可以用手指出對應兒童的大頭照,也可以直接說出大頭照上的編號,研究者根據兒童的回答做好相關記錄。
2.心理理論測試
研究者依據韋爾曼〔11〕、方富熹等人〔12〕編訂的心理理論測試工具,確定五項心理理論測試任務,對學前流動兒童進行心理理論測試。具體任務及所需材料見表2。
研究者以講故事的口吻向兒童闡述測試內容,并通過相應材料模擬故事場景,以輔助兒童理解測試任務。以意外內容任務為例,研究者向兒童展示1個牙膏盒(里面裝著1支鉛筆,兒童看不見)。研究者問兒童:“這是1個牙膏盒,你覺得牙膏盒里裝的是什么?”兒童先判斷牙膏盒里裝的是什么,然后打開牙膏盒取出里面的東西,并確認是1支鉛筆。之后,研究者指導兒童把鉛筆重新裝回牙膏盒,問兒童:“現在牙膏盒里裝的是什么?”接著,研究者提出表征轉換問題:“在沒有打開牙膏盒前,你以為里面裝的是什么?筆還是牙膏?”研究者又提出錯誤信念問題:“如果是其他從來沒有打開過這個盒子的小朋友,你認為他會猜里面裝的是什么?筆還是牙膏?”如果兒童正確回答表征轉換問題和錯誤信念問題,則視為完成這項任務,記2分;只正確回答其中1個問題,記1分;均回答錯誤,記0分。心理理論測試任務的順序為不同的愿望任務最先呈現,情緒信念任務最后呈現,其余三項任務隨機呈現。每名兒童的測試時間約為15~25分鐘。所有任務的提問次數最多不超過3次。兒童可以用動作回答問題,也可以用語言回答問題,研究者及時記錄兒童的回答。五項測試任務的得分之和為兒童心理理論測試的總分。不同的愿望任務得分區(qū)間為0~1分,其余四項測試任務得分區(qū)間均為0~2分,五項測試任務總得分區(qū)間為0~9分。
本研究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學前流動兒童同伴關系現狀
由表3可知,學前流動女孩的正提名標準分高于男孩,負提名標準分低于男孩。將年級和性別作為自變量,同伴關系類型作為因變量,檢驗年級、性別與同伴關系類型的關系發(fā)現,同伴關系類型的年級主效應不顯著,性別主效應極其顯著(p<0.001),表現為女孩的同伴關系顯著優(yōu)于男孩,年級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二)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狀況
由表4可知,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各項測試任務得分均隨年齡增長呈不斷上升趨勢,且女孩的得分高于男孩。將年級和性別作為自變量,心理理論總分作為因變量,檢驗年級、性別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發(fā)現,年級主效應極其顯著(p<0.001),表現為大班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水平高于中班和小班學前流動兒童,中班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水平高于小班學前流動兒童;性別主效應極其顯著(p<0.001),表現為女孩心理理論水平高于男孩;年級與性別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三)學前流動兒童同伴關系與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系
如表5所示,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受歡迎型和被拒絕型學前流動兒童的心理理論測試得分進行差異檢驗發(fā)現,受歡迎型兒童與被拒絕型兒童心理理論測試得分存在極其顯著性差異(p<0.001),表現為受歡迎型兒童的心理理論測試得分顯著高于被拒絕型兒童??梢?,學前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越好,心理理論水平越高。
三、討論
(一)學前流動女孩的同伴關系顯著優(yōu)于男孩
本研究發(fā)現,學前流動女孩的同伴關系顯著優(yōu)于男孩,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葉曉璐和周杰采用同伴提名法對兒童的同伴關系進行測查發(fā)現,女孩比男孩更易受歡迎?!?3,14〕吳姝欣和孫曉軍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和女孩相比,男孩往往得到更多的消極提名?!?5,16〕國外也有研究指出,女孩更容易被同伴接納,而男孩則更容易成為被拒絕的對象。〔17〕究其原因,可能與兒童的社會行為有關。麥考比(Maccoby)研究發(fā)現,女孩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會發(fā)展以情感和身體親密為特征的友誼,而男孩往往更注重建立支配地位。〔18〕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男孩常常因為爭搶某個玩具而發(fā)生同伴沖突,而女孩在面對同伴沖突時則會更理性地講道理。本研究也發(fā)現,許多兒童會表示“他總是打人,我不喜歡他”“他不聽話,我不喜歡跟他做朋友”。究其原因,女孩在同伴交往中的親社會行為居多,攻擊行為較少,因而被同伴接納的程度較高;而男孩在同伴交往中的攻擊行為較多,因而被拒絕的程度較高。
(二)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水平隨年齡增長逐漸提升
本研究發(fā)現,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各項測試任務得分均隨年齡增長呈不斷上升趨勢,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9,20〕韋爾曼認為,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發(fā)展特點,3歲時主要是以“信念-愿望”為基礎的心理理論發(fā)展階段;4歲以后則是以“信念”為解釋和表征的心理理論發(fā)展階段,此時兒童才開始意識到個體是通過“信念”對外部世界進行表征和解釋的?!?1〕3歲時,兒童在認知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發(fā)展,但此時兒童的認知活動基本是靠動作和行動進行的,還未能對他人的信念、意圖和愿望等心理狀態(tài)有一定的認識或理解??梢?,3歲時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還處于萌芽期,只有極少數兒童在此階段能完成部分心理理論測試任務。4~5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鍵期和快速期,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出現了較大的飛躍,其認知活動的概括性和行為的有意性開始發(fā)展,理解能力也不斷增強。5歲以后,兒童初步具備了邏輯推理能力,且對事物已經開始具有比較穩(wěn)定的態(tài)度,對他人的信念、意圖和愿望等心理狀態(tài)有了一定的認識或理解,并可以借助這種認識或理解來解釋和預測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所以在此階段多數兒童能完成心理理論測試任務。
(三)受歡迎型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水平高于被拒絕型兒童
本研究結果顯示,受歡迎型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測試得分顯著高于被拒絕型學前流動兒童。國內外眾多研究表明,兒童心理理論水平與同伴關系質量密切相關,受歡迎型兒童比被拒絕型兒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2〕斯勞特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兒童心理理論水平與同伴受歡迎程度存在聯系?!?3〕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與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有關。劉明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心理理論與親社會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4〕德科維奇(Dekovic)和格里斯(Gerris)的研究發(fā)現,受歡迎型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和社會認知技能均優(yōu)于被拒絕型兒童。〔25〕趙景欣的研究也發(fā)現,受歡迎型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得分顯著高于被拒絕型兒童?!?6〕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同伴交往的影響。心理理論發(fā)展可能受到同伴交往頻率的影響。許慧的研究表明,兒童的同伴接納程度越高,越能獲得更多與其他同伴互動、交流想法和觀點的機會,越能更好地促進其心理理論發(fā)展?!?7〕而被拒絕型兒童與同伴交往的機會相對較少,勢必會造成其同伴交往頻率相對較低。另外,心理理論發(fā)展可能受同伴交往能力的影響??ㄅ泶鸂枺–arpendale)等人和莫書亮等人的研究表明,兒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可以顯著預測其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8,29〕同伴交往質量會影響兒童同伴關系的質量,而這又與兒童處理沖突矛盾時所采用的策略密切相關。當兒童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兒童能否較好地處理和解決矛盾沖突,將關系到同伴之間的關系和交往質量。菲利普(Philip)的研究發(fā)現,在受歡迎型兒童群體中,他們解決矛盾的策略比被拒絕型兒童多,且更有效?!?0〕趙景欣的研究也發(fā)現,受歡迎型兒童面對沖突時多選擇協商策略,而被拒絕型兒童采用的策略往往難以緩和沖突?!?1〕可見,兒童在面對沖突時使用的策略會影響兒童的同伴關系。積極穩(wěn)定的同伴關系能為兒童提供更多與同伴交流互動的機會,給予兒童更多機會嘗試選擇同伴交往策略,幫助兒童創(chuàng)設更好的同伴交往環(huán)境,從而促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四、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一方面,幼兒園教師應當更加關注學前流動兒童,幫助他們減少問題行為的發(fā)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對學前流動兒童關注度的提升,有利于兒童積極與同伴和教師互動,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幫助兒童更好地融入和適應社會。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和師幼關系,對學前流動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幼兒園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前流動兒童學習同伴交往,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早期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與同伴進行良好的互動,而同伴關系不和諧則容易導致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等難以在互動中得到強化和鞏固,阻礙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因此,幼兒園教師應當幫助學前流動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指導他們有效處理同伴沖突,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
此外,幼兒園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同伴沖突,正視同伴沖突的價值。同伴沖突的過程是兒童學習如何與同伴交往的過程,學會如何與他人協商、解決矛盾的過程。幼兒園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沖突觀,抓住同伴沖突的契機,引導兒童學習處理同伴沖突的技巧,給予兒童嘗試解決矛盾沖突的機會,幫助學前流動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從而促進其心理理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SUWAY J G,DEGNAN K A,SUSSMAN A L,et al.The relations among theory of mind,behavioral inhibition,and peer intera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J〕.Review of Social Development,2012,21(2):331-342.
〔3〕BOSACKI S L.Childrens theory of mind,self-perceptions,and? peer? relations:A? longitudinal? ?study〔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5,24(2):175-188.
〔4〕FINK E,BEGEER S,PETERSON C C,et al.Friendlessness and theory of mind: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5,33(1):1-17.
〔5〕WELLMAN H M,LANE J D,LABOUNTY J,et al.Observant,nonaggressive temperament predicts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Science,2011,14(2):319-326.
〔6〕MINK? D,HENNING? A,ASCHERSLEBEN G.Infant shy temperament predicts preschoolers theory of mind〔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14,37(1):66-75.
〔7〕劉黎微,陳錦霞.學前晚期兒童同伴接納與心理理論發(fā)展的相關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4,(6):119-124.
〔8〕FINK? E,BEGEER? S,HUNT? C,et? al.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preference over the first 2 years of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2014,85(6):2389-2403.
〔9〕〔23〕SLAUGHTER V,IMUTA? K,PETERSON C C,et al.Meta-analysis of theory of mind and peer popularity in the preschool? and? early? school? years〔J〕.Child Development,2015,86(4):1159-1174.
〔10〕龐麗娟.同伴提名法與幼兒同伴交往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1):18-21.
〔11〕WELLMAN? ?H? ?M,LIU? ?D.Scaling? ?of? ? theory-of-mind tasks〔J〕.Child Development,2004,75(2):523.
〔12〕方富熹,WELLMAN H M,劉玉娟,等.縱向再探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模式〔J〕.心理學報,2009,41(8):706-714.
〔13〕葉曉璐.兒童同伴關系的性別特點及教育啟示:基于150名5歲兒童樣本調查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101-104.
〔14〕周杰,鄒曉燕.4~5歲幼兒社會規(guī)則認知及其與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以遼寧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為例〔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3,577(3):38-42.
〔15〕吳姝欣,周宗奎,魏華,等.童年中期的性別隔離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3):479-482.
〔16〕孫曉軍,張永欣,周宗奎.攻擊行為對兒童受欺負的預測:社會喜好的中介效應及性別差異〔J〕.心理科學,2013,(2):383-389.
〔17〕CHUNG T,ASHER S.Childrens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peer? conflict situation〔J〕.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96,(42):125-147.
〔18〕MACCOBY? ?E? ?E.The? two? sexes:Growing? up apart, coming together〔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8,28(4):422.
〔19〕WELLMAN? H? M,CROSS? D,WATSON? J.Meta-analysis of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The truth about false belief〔J〕.Child Development,2001,72(3):655.
〔20〕桑標,徐軼麗.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與其日常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2(2):1-6.
〔21〕WELLMAN? H? M.The? childs theory? of? mind〔M〕.Cambridge:MA MIT Press,1990.
〔22〕SLAUGHTER? V,DENNIS? M? J,PRITCHARD M.Theory of mind and peer accepta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4):545-564.
〔24〕劉明,鄧賜平,桑標.幼兒心理理論與社會行為發(fā)展關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18(2):39-43.
〔25〕DEKOVIC? M,GERRIS? J? R? M.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r and? rejected children〔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4,15(3):367-386.
〔26〕〔31〕趙景欣.兒童心理理論不同方面的發(fā)展及其與同伴地位、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4.
〔27〕許慧,賈黎齋,鄭俊英.8~10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理論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2,21(9):784-786.
〔28〕CARPENDALE J I M,LEWIS C.Constructing an understanding of mind: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understanding? ?within? ?social? ?interaction〔J〕.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2004,27(1):79-96.
〔29〕莫書亮,商沖晨,陶莉莉,等.幼兒心理理論發(fā)展與師生關系和同伴交往能力:一項縱向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2):84-88.
〔30〕ERWIN? P? C.Social? problem? solving,social? behavior,and childrens peer popularity〔J〕.Journal of Psychology,1994,128(3):2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