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桑標 李亞真
摘要 為了探究兒童同伴關系中的認知偏差情況,以四、六、八年級共153名中小學生(9-15歲)為被試,運用內隱聯想測驗(IAT)考察了兒童對其同伴關系雙方的相對認知。結果表明:(1)兒童的同伴關系認知中存在內隱認知偏差。兒童對自己的認知要顯著積極于對同伴的認知,表現出了自我提升現象。(2)兒童同伴關系中這種內隱認知偏差的表現及程度均不受年齡、性別因素影響。
關鍵詞 兒童,同伴關系,內隱認知,社會認知偏差,自我提升。
分類號 B844.1
1引言
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在關注兒童學業(yè)成長的同時,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也日益受到重視。隨著年齡增長,同伴關系在兒童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兒童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同伴,對同伴關系持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會影響到兒童的社交質量,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1.1兒童的同伴關系認知
嬰兒期后兒童的社會關系認知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對友誼、權威等的認識以及對同伴關系質量或同伴地位的評價方面(王榮,桑標,2010)。同伴關系質量認知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問卷讓兒童對關系質量進行評價(王榮,2009),兒童的評價隨年齡變化而有所變化,有穩(wěn)定組,也有上升組和下降組(趙冬梅,周宗奎,2006)。同伴地位認知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同伴提名或同伴等級評定,以獲得同伴團體對某個兒童的接納程度。兒童同伴群體中的社交地位不是十分穩(wěn)定,小學階段時部分兒童的社交地位會在兩年之內有所改變并互相重疊(Brendgen,Vitaro,BukOW8ki,& Doyle,2001)。還有研究者(周宗奎,孫曉軍,趙冬梅,Hsueh,2005)關注兒童的社交自我知覺,采用同伴提名、友誼質量問卷以及自我知覺量表(PCSC),考察小學兒童社會喜好、友誼質量、社交自我知覺與孤獨感的關系,認為社交自我知覺在同伴關系質量與孤獨感間存在中介作用。
總體來看,在已有的兒童同伴關系認知研究中,兒童作為認知主體,主要體現在兒童對同伴關系質量的評價以及對他人同伴地位的評價上;兒童作為認知客體即認知對象,主要體現在兒童被同伴所評價出來的社交地位;兒童同時既作為主體又作為客體,主要體現在社交自我知覺的研究中,但這種認知仍然停留在自我概念的層面上,比較孤立、片面地關注同伴關系中的某一方,還是沒有完全體現關系中的雙方性、比較性。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集中探討同伴關系的質量、狀態(tài)、影響因素或影響效果等,實際上同伴關系具有非常復雜、深刻的內涵。最后,已有研究大多是以問卷或訪談形式,反映的是兒童的外顯認知情況,而實際上,信息加工不僅包括被人們意識到的、所承認的外顯態(tài)度,也包括無意識的、自動激活的內隱態(tài)度(Timothy & Sammel,2000)。
1.2兒童的社會認知偏差
社會心理學中關于認知偏差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偨Y出了種種社會認知偏差,比如首因,近因效應、暈輪效應、自我服務、自我設阻等(章志光,1996)。但這些結論都是建立在成人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兒童的研究相對匱乏。兒童的社會認知中是否也存在與成人同樣的認知偏差,兒童的社會認知發(fā)展中是否也包含了認知偏差的發(fā)展變化,對此研究較少。關于兒童社會認知偏差的研究,國外主要集中在種族偏見或團體比較方面(Margie,Killen,Sinno,& McGlothlin, 2005;McGlothlin,Killen,&Edmonds,2005;Andrew,2015;MeKeague,O'Driscoll。Hennessy,& Heary,2015);國內的主要集中在歸勞動偏差方面(李瑤,余苗,張嫵,錢銘怡,2013)。關注同伴關系中認知偏差的則以游志麒、周然和周宗奎(2013)為代表,他們運用量表,以小學東莞至六年級兒童為被試.探討了同伴接納知覺準確性的年級和性別差異,以及同伴接納知覺準確性及偏差對社交退縮行為的作用。其結果表明:隨著年級的升高,兒童的同伴接納知覺越來越準確;兒童的同性同伴接納知覺準確性不存在顯著性別差異;四年級男生的異性同伴接納知覺準確性顯著低于女生。
總之,關于兒童社會認知偏差的研究相對缺乏,而且多是外顯認知,而實際上社會認知具有極大的內隱性。社會認知領域越來越重視內隱認知的研究,比如性別刻板印象、種族偏見、內隱歸因、內隱自尊、內隱攻擊性等等。但有關研究同樣是大多針對成年人。近年來,兒童內隱社會認知開始受到重視(Margie et al.,2005;MeGlothlin et al.,2005;Cvencek,Greenwald,& Mehzoff,2011;An-drew,2015;McKeague,etc.,2015),但研究大多集中在友誼和同伴活動背景下的種族偏見或團體比較(Margie et al.,2005;McGlothlin et al.,2005;An-drew,2015;McKeague et al.,2015)。
1.3本研究的問題
禮會心理學認為人類存在著種種認知偏差,內隱認知研究也認為種族偏見、性別刻板印象等現象是大量存在的。處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個體,其社會認知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包含多方的參照和比較。同伴關系至少涉及到兩方:自己,同伴。那么,在兒奄的同伴關系認知中是否也存在著類似于種族偏見和性別刻板印象之類的認知偏差呢?如果存存,這種偏差會不會表現出年齡和性別方面的差異特點?已有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同伴關系在兒童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發(fā)生變化,兒童對同伴關系的理解也在發(fā)生變化。兒童的同伴地位、同伴關系質量隨年齡變化而有所變化,社交自我知覺、同伴接納知覺準確性等也受年齡和性別因素影響(Brendgen,etc.,2001;周宗奎等,2005;趙冬梅等,2006;游志麒等,2013),兒童的自尊情況也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變化(Zimmermann & Becker-Stoll,2002;張文新,2002;桑標,2009;約翰.W.桑特洛克,2010)。
心理學家開發(fā)出了大量的以聯想為基礎的內隱社會認知測量工具(Fazio & Olson,2003),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提出的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IAT是一個相對的測量,將一個目標對象的內隱聯想與另一個目標對象進行比較,在對客體的相對照中來測量對它們的態(tài)度,即測量的是對客體的相對認知。因此,本研究采用IAT研究范式,將兒童的社會認知置于同伴關系中形成雙方的直接對比,讓被試在一種關系對比中進行同時性認知。從內隱的、無意識的角度來探討兒童對自己和同伴的相對認知。另外,本研究選取正處于青春期過渡階段的四、六、八年級作為重點考察對象。以期更好地了解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假設:對于同伴關系中的雙方,兒童會表現出內隱認知偏差。對自己的認知會積極于對同伴的認知;這種內隱認知偏差會表現出一定年齡特點。研究結果對兒童的同伴關系和社會認知研究都是較好的補充,可以為兒童的社會認知訓練提供參考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
某市三所中小學四、六、八年級共八個班篩選出153名被試。篩選條件:矯正視力0.8以上,非色盲,學習過電腦課程并能進行基本的操作,教師評價無明顯學習障礙。被試年齡9-15歲(M=11.84,SD=1.74);其中四年級為9.72±0.45歲,六年級為12.04±0.55歲。八年級為13.76±0.69歲。其它情況見表1。
2.2研究設計
采用單因素被試內設計和雙因素被試間設計。前者的因變量為反應時間,自變量為環(huán)節(jié)(反應)類型,有2個水平:一是環(huán)節(jié)七(或環(huán)節(jié)六),對屬于“我”的和屬于“積極的”、“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對屬于“同伴”的和屬于“消極的”、“不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即所謂的相容反應;二是環(huán)節(jié)四(或環(huán)節(jié)三),對屬于“我”的詞語和屬于“消極的”、“不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對屬于“同伴”的詞語和屬于“積極的”、“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即所謂的不相容反應。兩類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差異反映了被試對自己和同伴的相對認知情況。雙因素被試問設計的因變量為內隱聯想測驗的最終指標,自變量為被試的年級和性別。
2.3研究材料與工具
在已有IAT實驗研究基礎上,通過與小學語文老師溝通,經過預測,選擇出小學四年級以上兒童能夠認識理解的概念詞和屬性詞,如下:
概念詞:“我”的:自己、自己的、本人、本人的、自身、自身的、我的、自我
“同伴”的:伙伴、伙伴的、同學、同學的、校友、朋友、朋友的、同桌
屬性詞:積極的:信任、友好、尊重、平等、寬容、表揚、關心、互助
消極的:猜疑、打架、欺騙、欺負、挖苦、批評、冷漠、粗暴
2.4研究程序
2.4.1編制IAT測驗程序
根據內隱聯想測驗(IAT)的程序呈現及數據記錄要求,利用Visual FoxPro 8.0中文平臺編制IAT程序。
本程序在實驗中執(zhí)行的順序分兩種。第一種順序是按下述七個環(huán)節(jié)依次進行:第二種順序是將下述的環(huán)節(jié)二、三、四與環(huán)節(jié)五、六、七互換。即順序為環(huán)節(jié)一、五、六、七、二、三、四。被試在受測時具體接受的是順序一還是順序二是完全隨機的,電腦在記錄數據時會與相應的環(huán)節(jié)相對應。
(1)環(huán)節(jié)一,為屬性詞辨別分類實驗。計算機的基本呈現順序:指導語,被試按空格鍵,屏幕出現第一個詞,被試反應,屏幕出現第二個詞,被試反應……(以下6個環(huán)節(jié)中計算機的基本呈現順序都是如此,不再具體陳述)。
指導語:屏幕接下來出現的詞語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你每次會看到一個詞語,如果是屬于“積極的”、“好的”,請你按“→”鍵;如果是屬于“消極的”、“不好的”,請按“→”鍵。反應要求既快又準確。如果你明白了這段話的意思,就按空格鍵開始實驗。
16個屬性詞隨機混合呈現一遍。在被試按空格后呈現第一個詞之前,給出一定時間的延遲.以便被試有充分的準備,第一個詞的計時相應要除去這段延遲。被試只有按“←”或“→”鍵時,計算機才予以反應。如果被試反應錯誤。在呈現刺激的位置立即出現紅色“錯誤”字樣。結束時呈現其正確率(以百分數計)及平均反應時間(以毫秒計),并給出評語:100%,“你做得棒極了!”:90%-99%,“你做得不錯,還需努力喲!”;80%-89%,“你做得還可以,但需要加倍努力?。 ?;79%以下,“以后要看仔細噢!”。
(2)環(huán)節(jié)二,為概念詞辨別分類實驗。
指導語:屏幕接下來出現的詞語有“我”的和“同伴”的兩類。你每次會看到一個詞語,如果是屬于“我”的,請按“←”鍵:如果是屬于“同伴”的,請按“→”鍵。反應要求既快又準確。如果你明白了這段話的意思,就按空格鍵開始實驗。
16個概念詞隨機混合呈現一遍。其它要求同環(huán)節(jié)一。
(3)環(huán)節(jié)三,為聯合分類測驗訓練。
指導語:屏幕接下來出現的詞語有屬于“積極的”和“消極的”。也有屬于“我”的和“同伴”的。你每次會看到一個詞語,如果是屬于“我”的,或者是屬于“積極的”、“好的”,都請按“←”鍵;如果是屬于“同伴”的,或者是屬于“消極的”、“不好的”,都請按“→”鍵。反應要求既快又準確。如果你明白了這段話的意思.就按空格鍵開始實驗。
16個概念詞和16個屬性詞(即32個詞)混合隨機呈現一遍,每次呈現一個詞。其它要求同環(huán)節(jié)一。
(4)環(huán)節(jié)四,為聯合分類測驗。
與環(huán)節(jié)三相同,只是不再給出“錯誤警告”。結束后仍呈現其正確率(以百分數計)及平均反應時(以毫秒計),并給出評語。
(5)環(huán)節(jié)五,為概念詞分類實驗。
指導語:屏幕接下來出現的詞語有“我”的和“同伴”的兩類。你每次會看到一個詞語,如果是屬于“我”的,請按“→”鍵;如果是屬于“同伴”的,請按“←”鍵。反應要求既快又準確。如果你明白了這段話的意思,就按空格鍵開始實驗。
與環(huán)節(jié)二相似。但按鍵反應方式與環(huán)節(jié)二相反:環(huán)節(jié)二中屬于“我”的按“←”鍵,屬于“同伴”的按“→”鍵:本環(huán)節(jié)則是屬于“同伴”的按“←”鍵,屬于“我”的按“→”鍵。
(6)環(huán)節(jié)六,為聯合分類測驗訓練。
指導語:屏幕接下來出現的詞語有屬于“積極的”和“消極的”,也有屬于“我”的和“同伴”的。你每次會看到一個詞語,如果是屬于“我”的,或者是屬于“消極的”、“不好的”,都請按“→”鍵;如果是屬于“同伴”的,或者是屬于“積極的”、“好的”,都請你按“←”鍵。反應要求既快義準確。如果你明白了這段話的意思,就按空格鍵開始實驗。
與環(huán)節(jié)=乏相似,但按鍵反應方式與環(huán)節(jié)三不一樣:環(huán)節(jié)三中屬于“我”的和屬于“好”的按“←”鍵,屬于“同伴”的和屬于“不好”的按“→”鍵:本環(huán)節(jié)則是要求被試對屬于“同伴”的和屬于“好”的按“←”鍵,屬于“我”的和屬于“不好”的按“→”鍵。
(7)環(huán)節(jié)七,為聯合分類測驗。
與環(huán)節(jié)六相同,只是實驗中不再給出“錯誤”警告。結束時呈現其正確率(以百分數計),平均反應時問(以毫秒計),并給出評語。
數據記錄:(1)被試的姓名、性別、年級。(2)被試每個環(huán)節(jié)的:①正確率(以百分數計,保留2位小數);②整體平均反應時,為被試在該環(huán)節(jié)所有反應時的平均值。包括反應對的和反應錯的:③正確反應的平均反應時,反應錯誤則不在其列。反應時均以毫秒計。
2.4.2施測
以小組為單位集體施測,一次進行一個小組的實驗;每組有三位主試(負責所有組的施測工作),十至十五位被試。每個被試一臺電腦。研究人員先向被試介紹整個實驗的大概情況。并強調應該注意的問題,比如,一定要看清要求后再繼續(xù)進行,不允許互相商量,等等。施測過程中對出現狀況的個別被試予以個別輔導,比如幫其退出程序重新開始實驗。每個被試的實驗結果都自動生成為一個FoxPro數據庫文件。所有被試的數據都通過教師機當場回收。
2.5數據處理
將FoxPro數據庫文件轉換為EXCEL文件,再由EXCEL導入SPSS 13.0。根據Greenwald、Nosek和Banaii(2003)調整過的記分方法,剔除反應時間不足300毫秒這種情況超出10%的被試:有效被試中大于10000毫秒或不足300毫秒的數據。將其修正成為該環(huán)節(jié)的正確平均值再加上600毫秒。計算出環(huán)節(jié)三、四、六、七修正后正確反應的平均反應時:計算出內隱聯想測驗的最終指標:【(七一四)/二者的合并SD+(六-三)/二者的合并SD】/2。采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統計、相關樣本t檢驗、非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3結果
3.1兒童對同伴關系雙方的內隱認知
各類被試在四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中的平均正確反應時間見表2。對兩類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差異(環(huán)節(jié)七與環(huán)節(jié)四間,環(huán)節(jié)六與環(huán)節(jié)三間)進行相關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
不管是環(huán)節(jié)七和環(huán)節(jié)四間的差異檢驗,還是環(huán)節(jié)六和環(huán)節(jié)三間的差異檢驗,其結果都表明,對全體被試而言,他們對自己同伴關系中的雙方(自己、同伴)的相對認知存在顯著差異:當要求對屬于“我”的詞語和屬于“消極的”、“不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對屬于“同伴”的詞語和屬于“積極的”、“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時,被試的反應時間(環(huán)節(jié)七M=1359.42,SD=373.83;環(huán)節(jié)六M=1584.09,SD=439.48)明顯長于當要求對屬于“我”的和屬于“積極的”、“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對屬于“同伴”的和屬于“消極的”、“不好的”詞語作出相同反應(環(huán)節(jié)四M=1106.72。SD=280.28;環(huán)節(jié)三M=I 165.67,SD=346.33),環(huán)節(jié)七與環(huán)節(jié)四間t(152)=9.85,p<0.001,Cohen,sd=0.80;環(huán)節(jié)六與環(huán)節(jié)三間t(152)=12.87,p<0.001,Cohen's d=1.04。也就是說,被試對自己的認知要相對積極于對同伴的認知。分別針對四、六、八年級以及男生、女生的相關樣本t檢驗也得到同樣結果:與全體被試的情況相同,各個年級的兒童以及不同性別的兒童,他們對同伴關系中雙方(自己、同伴)的相對認知都存在顯著差異,不管是哪個年級,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是對自己的認知要相對積極于對同伴的認知。具體檢驗效果見表3。也就是說,在兒童的同伴關系認知中是明顯存在認知偏差的。
3.2年級、性別因素在兒童同伴關系內隱認知偏差中的作用
上述結果顯示,不管是哪個年級,不管是男生女生,他們都是對自己的認知要相對積極于對同伴的認知。那么,這種差別(認知偏差)的程度是否會因年級和性別而有所不同呢?因此做進一步的分析檢驗。以認知偏差為因變量,因變量的具體指標為【(七-四)/二者的合并SD+(六-三)/二者的合并SD】,2,采用3(年級)×2(性別)方差分析。結果(具體見表4)表明,年級、性別都不存在主效應,也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就是說,對于同伴關系中的雙方,不僅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兒童都是對自己的認知積極于對同伴的認知,而且,這種認知偏差的程度也不受年齡、性別的顯著影響。
4分析討論
本研究表明,在兒童的世界中也存在與成人相似的認知現象:由于自我價值保護傾向而出現的社會認知偏差,而這種偏差具有跨年齡和跨性別普適性。
4.1兒童同伴關系中的內隱認知偏差
作為內隱社會認知的基本測量方法,IAT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當測量的是對客體的相對認知時,比如用于研究性別刻板印象、種族偏見等。該研究范式中,將一個目標對象的內隱聯想與另一個目標對象進行比較,要求在對客體的相對照中來測量對它們的態(tài)度。本研究所反映的就是在同伴關系中兒童對自己和同伴的相對認知,所謂的自我正性和他人負性都是相對而言。與已有的IAT種族偏見和性別刻板印象研究相似,本研究中兒童表現出了內隱社會認知偏差:對自己的認知顯著積極于對同伴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