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陽[吉林師范大學,長春 130000]
弗洛伊德曾指出:“思想發(fā)展過程的每個早期階段仍同由它發(fā)展而來的后期階段并駕齊驅(qū),同時存在。早期的精神狀態(tài)可能在后來多少年內(nèi)不顯露出來,但是,其力量卻絲毫不會減弱,隨時都可能成為頭腦中各種勢力的表現(xiàn)形式?!边@說明童年的經(jīng)歷對人的成長有著巨大影響。童年的不幸經(jīng)歷會讓女性從小就想脫離家庭,但是脫離家庭進入社會后,社會生活不順也會加劇女性的不安全感。童年痛苦的記憶成為烙印,會一直影響她們的價值判斷。她們會通過極端的方式,尋找存在的意義。
在作品《東霓》中,從童年開始,女主人公東霓就沒有肆意表達情緒的資本,只能不斷地壓抑自我。東霓的父母就像兩包炸藥,隨時可能引發(fā)一場戰(zhàn)爭,面對這些痛苦又深刻的事情,童年時期的她,只能選擇忍耐的壓抑,但這些暴力的回憶都成為她長大后的折磨,長大會她會以更極端的方式,報復(fù)自我,也報復(fù)他人。
封建社會,女性從未獲得過平等的地位,因為那時的女性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所以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在當今,女性已不再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存在,在東霓看來,男性甚至只是達成某種利益的工具。
東霓是笛安筆下偏執(zhí)女的典型,與其說她是對愛情對異性的偏執(zhí),不如說她是對生存的偏執(zhí)。美麗的她,從小就學會利用男性達到自己的目的。長大后,她以親生兒子作為算計家財?shù)墓ぞ撸冀K懂得用自己的姿色在男性中獲得利益,她享受征服男性的感覺,這種自以為征服男性就會變成生活的掌控者的想法,實際上卻是大錯特錯,出賣自己的身體而獲得的優(yōu)越生活,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生存的快樂。對于有著悲慘童年的東霓來說,愛一個人太難,她覺得獲得別人的愛也太難,她不相信愛情會比金錢更長久,所以她包裹自己的內(nèi)心,卻用自己的身體換取利益。封閉靈魂出賣肉體,是一種現(xiàn)代女性可悲的畸形生存狀態(tài)。
童年時期所感受到的冷漠和無愛,會致使孩子在長大后心理上極端的自我保護,她們也很難去相信他人。陳嫣就是童年缺愛的典型,在上學時期與同學們格格不入。懷了西決的孩子后,因為沒有房子,決定墮胎,童年的痛苦和青春期的錯愛,導(dǎo)致陳嫣的偏激。
現(xiàn)代的生活,對有著悲慘童年的女性來說,格外敏感,小時候愛的缺失,使本就敏感的女性心靈更為不健全,童年沒有過的情緒釋放,都積壓在心底,她們或是不相信異性,或是太相信異性,以至于完全依賴異性,希望自己所愛的人能解救自己,用異性的愛來減輕童年的痛苦,這種想法本就是錯誤的,陳嫣就是用這種錯誤的想法葬送了自己和西決的愛情?!芭瞬⒉幌M诹硪粋€個體身上再現(xiàn)一個個體,而是希望重現(xiàn)一種處境:她在小姑娘的時候……愛情把她的母親和父親還給她,也把童年還給她;她所期望的,就是在她的頭頂上重新找到天花板……重新找到為自己的自由辯解的法律?!标愭滔朐谖鳑Q身上找回自己失去的親人的愛,希望西決毫無保留地給自己一個完整的家和愛,她渴望西決的拯救,但是自己的內(nèi)心卻是永遠的不安全和懷疑。最終,陳嫣拋棄了西決,和西決的叔叔、自己的高中老師在一起,而就是這樣的一場師生戀讓陳嫣從高中退學,改名換姓。
陳嫣無視倫理道德,無視他人的眼光,大膽追愛,即使讓周圍的人遍體鱗傷,她也不在乎,這是一種極端的自我生存策略。當她面對同學的孤立和老師的關(guān)愛時,便將這種關(guān)愛也擴大化,青春期的記憶和感覺是永遠深刻的,所以即使過去多年,她依然會為了曾經(jīng)的老師,不顧一切。一方面是生活的殘酷,一方面是違背倫理道德,對于一個從小就缺失親情而一直自卑的孩子而言,當然會奮不顧身選擇給她溫暖的人,以這種畸形的方式獲得救贖。
相對于東霓和陳嫣,南音是幸福的,她一出生就是全家的小公主,原生家庭給予一個孩子的愛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但并不是家庭幸福孩子的心理就完善,南音在遇到不開心事情時不是和父母訴說,反而是找哥哥。在情竇初開談戀愛的年紀,母親嚴厲反對,并沒有給予正確的愛情觀指導(dǎo)。
雖然南音從小就總是沒心沒肺的開心,但是沒有人想過她的開心是不是真的開心,她知道什么時候需要她的胡鬧,她會用這種胡鬧調(diào)節(jié)整個家的氛圍。大人們會覺得這個孩子真是樂天派,但大人們怎么會知道,南音的樂天派未嘗不是一種對兩代代溝的妥協(xié)和無奈。南音的形象是當代大多數(shù)家庭所塑造的孩子,父母自以為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往往不懂孩子真正的內(nèi)心想法。
南音的父母是稱職的,他們給了南音美滿的家庭。高考后,父母都在為成績高興,但是從沒注意到自己的女兒一直活在痛苦里,父親把女兒的異常行為解讀為高考后放松放松很正常。父母對成績、對高考、對早戀的重視,遠遠超過對自己女兒心中所想的重視,這些恰恰說明了南音和父母相處模式的問題,南音后來種種的自作主張,以跳樓威脅搶回男友,與男友私訂終身等行為,都是無形之中對父母的反抗,對當代父母自以為是的教育行為的反叛。
蓋瑞查普曼博士在《愛的五種語言》中指出:“在每個孩子內(nèi)心深處,都有個‘情緒的箱子’等待著被填滿愛。當一個孩子真正感覺到被愛,他才會正常地成長。但是當愛箱空了的時候,這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會出現(xiàn)一定問題。孩子們多半是由于空箱子的渴求所激發(fā)……因為沒有感受到愛,最后導(dǎo)致錯誤的心理補償。他們在完全錯誤的地方,以完全錯誤的方式來尋找愛?!蓖陳鄣娜笔В瑢?dǎo)致這些女性更加的渴望在異性的愛中得到一種自我認同和滿足感,在異性的愛中找到自我的價值,然而這種愛是病態(tài)的,她們或者在征服一個個男性中,釋放壓抑的自我,在互相折磨的痛苦中找到一絲絲病態(tài)的快樂;或是成長后對異性要求極端苛刻,這實則是自己找不到安全感的表現(xiàn);或是毫無顧忌地反叛,無視倫理道德。
在當今社會,“女性面臨的不再是無視她自由的丈夫或家庭主婦的地位,而是女性整體與家庭、社會的矛盾,特別是環(huán)境給女性心理造成的變異”。東霓、陳嫣、南音的掙扎和反叛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當代女性的矛盾和困境,她們面臨著封閉心靈和放任身體的矛盾、違背道德倫理和追求幸福的矛盾、與父母缺乏溝通而導(dǎo)致的困境。當代的女性早已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她們勇敢追愛,但追愛的路途也未必坦蕩,所以更應(yīng)該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樣才能正確擁抱愛情。
①弗洛伊德:《目前對戰(zhàn)爭和死亡的看法》,《弗洛伊德論創(chuàng)造力與無意識》,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頁。
②〔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鄭克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499—500頁。
③〔美〕蓋瑞·查普曼:《愛的五種語言》,王云良、陳曦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4頁。
④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