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近年來《莊子》研究英文期刊成果述評*

2019-01-21 05:25:58
國際漢學 2018年4期
關鍵詞:莊子倫理哲學

先秦諸子的思想在東學西漸的過程中,最讓西方學者感到不可思議卻深深著迷的非《莊子》莫屬,《莊子》妙語如珠、譬喻精彩,其解讀似尚待開采的寶藏,具有開放性特征,為讀者提供了各種可能。與任何一種外來思想的傳播一樣,西方莊子研究發(fā)軔于130年前,始于翻譯。由于漢語文化知識所限,當時的譯者多采用字詞句對的翻譯,能傳達大意已屬難得,談不上對其思想的深層領悟。從葛瑞漢(Angus Charles Graham,1919—1991)1981年的《莊子——內七篇和莊子書中的其他作品》(The Seven Inner Chapters and Other Writings from the Book Chuang Tzu)開始,西方莊子學界才以一種真正的、哲學的眼光看待莊子思想。①相關內容參見姜莉:《譯介的文化選擇與思想典籍的世界價值》,《中國翻譯》2017年第5期,第63頁。2001年之前的西方莊子學大致涉及四個方面,即翻譯、思想史、文獻考據、比較哲學。正如畢來德(Jean Fran?ois Billeter)在《莊子四講》(2002)中提到:

最常見的是借鑒傳統(tǒng)的中文注解來翻譯、評注《莊子》。另一部分人則試圖從中國古代思想史和宗教史入手,對傳統(tǒng)評注加以更新或是精致化的研究。還有的人則偏重于文本的考據學研究,他們大多只關注文本的傳承、來源以及真?zhèn)蔚葐栴}。最后一些研究者則試圖將《莊子》當中某些提法與西方某哲學家,特別是當代哲學家的某些觀點加以類比,由此構織新的論述。②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4頁。

畢來德的這段話基本上涵蓋了21世紀之前的西方莊子學研究范疇。國內學者近十年來對以上幾個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問世,有針對《莊子》英譯本的研究專著、專題研究及主要涉及21世紀前的西方莊學史研究,但專門針對國外期刊《莊子》研究的調查尚未發(fā)現(xiàn)。國外的研究有譯本批評類,可見對翻譯進行批判的莊子研究文章,也有針對一個譯本的分析批評論文?!肚f子》英譯本研究雖然也屬西方莊學范疇,但主要著力點在翻譯。本文集中討論《莊子》在英語世界的闡釋,但鑒于篇幅,英語世界關于《莊子》研究的5本論文集和10余本碩士論文及幾本論著將另撰文研究。本論文將研究范圍界定為新世紀初15年的英文期刊成果,因為雖然英語期刊中關于莊子研究的論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但直到2000年之前,文章數量廖若晨星,尚未形成研究規(guī)模,且部分論文收錄于現(xiàn)存的5本論文集,故本研究未將其囊括在內。國內目前的研究以譯本述評較多,材料多來源于21世紀之前的譯本。近15年的期刊成果尚無系統(tǒng)的梳理,對莊子哲學思想層面的研究比較匱乏。在有限的研究中,立足于原本的特點與視角的研究較多,發(fā)掘闡釋西方語境的非常少見,封閉性的研究較多,與國外莊學界的對話與互動罕見。因此揭示新時期西方莊子學的發(fā)展成為當務之急。

一、概述

筆者通過EBSCO數據庫,以“Zhuangzi”為論文題目檢索詞,搜索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英文學術期刊,共檢索出109條結果,其中包括學術理論期刊論文、書評、雜志文章。另外,15年間,碩博士論文零星出現(xiàn)。英語學術理論期刊中《莊子》研究論文在2000年之前的15年間僅有寥寥12篇,平均每年不足1篇。新世紀15年中,2001—2005年間有13篇,2006—2010年間有28篇,2011—2015年間42篇(見表1)。

表1 《莊子》研究英語論文發(fā)表數量統(tǒng)計① 資料來源為EBSCO(艾博斯科)數據庫統(tǒng)計結果。EBSCO數據公司是一家具有六十多年歷史的大型文獻服務專業(yè)公司,總部在美國。該公司開發(fā)了近100個電子文獻數據庫,包括近3000種期刊原文,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等多種學術領域。

從研究結果來看,雖然西方漢學界的《莊子》研究尚談不上興盛,但從2001年至2015年,文章數量逐年增加,2011年后的五年間論文數量超過2001—2010十年間總數,可見這一論題持續(xù)受到關注,漢學研究在不斷深化發(fā)展。這背后的原因可歸結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策略推行有力,文化交流更加自由,中國國力逐漸強盛,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受到國際關注增多。從作者的年齡層次來看,研究該課題的年輕一代學者正在逐漸增加。

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莊子》研究英語論文主要集中于五種期刊,這五種期刊分別是:《中國哲學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亞洲哲學》(Asian Philosophy)、《道:比較哲學期刊》(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道家哲學期刊》(Journal of Daoist Studies)。從統(tǒng)計數字看來,發(fā)表英語莊子研究論文最多的當屬《中國哲學期刊》,其次是《東西方哲學》,最少的是《道家哲學期刊》。表2列出了五種期刊近15年發(fā)表《莊子》研究論文的數量。

表2 《莊子》研究主要英文期刊論文數量統(tǒng)計表② 資料來源為EBSCO數據庫統(tǒng)計結果和表中所列五種期刊網站。

這些期刊主要討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但從所占份額來看,即便是在發(fā)表莊子研究論文最多的《中國哲學期刊》和《東西方哲學》中,與儒家哲學相關的論文仍然占據絕對優(yōu)勢,道家哲學相關論文相對弱勢,未能與之比肩。與國內的研究相對應,這幾種期刊中的論文通常從比較哲學和當代哲學的角度著手,可以為國內學者的研究方向提供參照。

二、論題分類

錢鍾書在《談藝錄·序》中曾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雹馘X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頁。然而,從學術實踐看來,這是一種理想境界。僅從莊子學這一支看,中國的莊子學主要在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的脈絡下完成,英文的莊子學則繼承了西學的研究方法與路徑,從西方學界的問題意識和概念出發(fā),二者的學術興趣迥然不同。北美近15年《莊子》研究的期刊論文角度各異,把紛繁復雜的論題統(tǒng)一在一篇文章中綜述實屬不易。事實上,正如文史哲的學科劃分不可能涇渭分明一樣,論題的分類也難免有交叉重疊,比如無論從倫理與宗教觀詮釋還是從文學角度詮釋,都詮釋了莊子的哲學思想,本研究從論文的主題概念隸屬學科角度進行劃分,將側重運用倫理宗教領域中生死、情感、幸福等概念的論文劃分入倫理與宗教詮釋,將運用文學領域的隱喻、意象和象征因素展開討論的論文歸入文學角度詮釋,將延續(xù)希臘傳統(tǒng)概念和與西方哲人比較的論文劃分為哲學詮釋。新世紀初15年,英語世界《莊子》研究的主要論題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倫理與宗教詮釋:情感、友誼、幸福、生死

《對嚴肅法則的挑戰(zhàn):〈莊子〉中的笑、死亡與友誼》②Albert Galvany, “Distorting the Rule of Seriousness: Laughter, Death, and Friendship in the Zhuangzi,” Dao 8 (2009): 49-59.選取了幾個故事,討論好友們對疾病和死亡的泰然接受,并“相視而笑”,認為“笑”動搖了傳統(tǒng)的儒家禮儀和哲學話語審慎嚴肅的語境。傳統(tǒng)經典通常以政治性對感情進行利用和引導,《莊子》中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可以中立此種方法。文章展示了諸多爭論,諸如生命、死亡、友誼、社交、禮儀,強調“笑”在《莊子》中對相關哲學問題發(fā)揮的益處?!缎挠徐`犀:〈莊子〉中志同道合的友誼》③Donald N.Blakeley, “Hearts in Agreement: Zhuangzi on Dao Adept Friendship,” Philosophy East & West 58.3 (2008): 318-336.從兩個關于友誼的故事說起,關注故事中人物矛盾的特質。文章檢驗通達“道”的友誼特點和體味“道”的人生意義,比較通達“道”的友誼和孔孟通達“仁”的友誼,提出友誼的基礎是相同的價值觀?!肚f子的友誼和死亡觀》④Alexis Elder, “Zhuangzi on Friendship and Death,”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52.4 (2014): 575-592.以形而上的莊子論點“死亡是轉化”開篇,解釋道家對死亡和喪親的回應。作者主要反對個體的人和宇宙的人的二元劃分,認為道家面對自己和所愛的人死亡視角一致:死亡并非意味著喪失,而是一種存在形式的變化。好友們有共同的死亡觀,道家珍惜朋友正如愛惜自己,對死亡的態(tài)度從頭到尾是個人化的,并非是納入了二元視角的宇宙宏觀角度?!妒ト伺c痛苦:〈莊子〉中的悲傷》⑤Amy Olberding,“Sorrow and the Sage: Grief in the Zhuangzi,” Dao 6 (2007): 339-359.從兩種明顯互不相容的喪親(bereavement)模型展開討論:斯多葛派的塞內卡(Seneca)面對朋友的死亡非常悲傷,并對自己這種情緒感到失望,而莊子不排斥自己的悲傷。論文旨在尋找解釋。作者認為莊子在其妻子死亡時表現(xiàn)出來的悲傷展現(xiàn)了更廣闊的價值,最初悲傷只是缺乏自我控制,不再傷心是因為他提醒自己對死亡的認知。比起《莊子》中快樂的、積極的視角,悲傷展現(xiàn)了更寬廣的價值,即圣人應對悲傷的能力。

這個時期方克濤(Chris Fraser)發(fā)表的兩篇論文涉及倫理問題:《情感與〈莊子〉中的能動性》⑥Chris Fraser, “Emotion and Agency in Zhuāngzǐ,” Asian Philosophy 21.1(2011): 97-121.,發(fā)掘《莊子》中的道德觀(virtuoso view)及其和人類能動性(human agency)的關系,描述了“德”和它的理論基礎,涉及能動性、自我、精神衛(wèi)生、美好生活、認識論與形而上學等,并針對三種反對意見,為道德觀辯護。另一篇《逍遙遊:〈莊子〉的幸福感》⑦Chris Fraser, “Wandering the Way: A Eudaemonistic Approach to the Zhuāngzǐ,” Dao 13 (2014): 541-565.延伸了莊子幸福感(eudaemonistic reading)的閱讀,認為莊子的幸福感不同于德行的倫理,以文本證據證明莊子的幸福理想,發(fā)展了莊子“遊”的概念,開拓了“遊”和技藝的聯(lián)系,考查了莊子幸福感的正當理由,刻畫了“遊”的理想如何影響美好生活的內容。

《人性與非人性:〈莊子〉的倫理與宗教觀》①Eric S.Nelson, “The Human and the Inhuman: Ethics and Religion in the Zhuang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1.S1 (2014):723-739.針對歷史上莊子反對者貶斥其為逃避主義、個人主義、神秘虛無主義的說法,重新思考這種否定判斷的恰當性,指出莊子應對的不是超越的形而上學或宗教實踐而是和諧性情,有一種天生的無政府主義倫理?!蹲鹬厣罘绞讲町悾骸辞f子〉的道家倫理美德》②Yong Huang, “Respecting Different Ways of Life: A Daoist Ethics of Virtue in the Zhuangzi,”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9.4(2010): 1049-1069.提出與西方美德倫理相比,道教美德倫理獨一無二的特點: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這是如今全球化、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現(xiàn)代生活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反對普遍的把《莊子》哲學定義為懷疑論和相對論,失去道德生活導向的錯誤概念,努力發(fā)現(xiàn)被忽視的傳統(tǒng)美德倫理,通過不同故事提供了確切的道德規(guī)范——美德倫理。

總體看來,闡發(fā)《莊子》宗教倫理思想的文章發(fā)掘了道家倫理思想的積極層面,在比照了相似的西方倫理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莊子思想具備西方倫理不具備的特征,不僅可以幫助西方倫理擺脫困境,而且提供了有益的養(yǎng)分。面對歷史上反對的聲音,對道家倫理觀進行辯護,在現(xiàn)代倫理概念,如情感、幸福、友誼、生死等命題中,發(fā)掘道家思想的回應,期待其為現(xiàn)代倫理討論提供注腳,拓展了現(xiàn)代倫理與價值觀的思路。

2.哲學詮釋

1)莊子與西方哲人

思想典籍的傳播規(guī)律,通常在初傳時借用目標語已有的概念或術語,以便更好地被本土消化。例如東漢末年,佛經初傳中國,譯者多采取比附中國已有的儒家、道家、《易經》的概念,用“格義”的方法進行翻譯的策略。21世紀的西方莊子學研究也遵循了這個規(guī)律,多采用比較思想的方法,學者們將莊子與西方的思想家進行對比,論述觀點異同,期待為西方哲學研究的困境提供出路。這些思想家,除了曾經直接受到莊子影響的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外,也包括維特根斯坦(Ludwig J.J.Wittgenstein,1889—1951)、尼采(Friedrich W.Nietzsche,1844—1900)、??拢∕ichel Fooucault,1926—1984)、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等多位哲學家。

《婉轉說話的藝術:維特根斯坦、老子和莊子》③Robert E.Allinson, “Wittgenstein, Lao Tzu and Chuang Tzu: The Art of Circumlocution,” Asian Philosophy 17.1 (2007):97-108.比較維特根斯坦與莊子對待語言的態(tài)度,認為莊子運用畸形的語言傳達超越語言的藝術,闡明了哲學真理無法被語言表達而是可以通過延伸語言的正常輪廓來表述,東方哲學通過莊子哲學超越了語言的局限性?!肚f子、海德格爾和孔子的語言》④Eske J.Mollgaard,“Zhuangzi’s Word, Heidegger’s Word, and the Confucian Word,”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1.3-4 (2014):454-469.通過語言考察了莊子的經歷,然后轉向海德格爾的語言看是否能闡明莊子的言語方式,并利用海德格爾的“框架”(Gestell)概念,使海德格爾和莊子之間關于語言的對話成為可能。除了語言方面的討論外,《海德格爾談莊子的“無用”:比較哲學前提的說明》⑤Jaap VanBrakel,“Heidegger on Zhuangzi and Uselessness: Illustrating Preconditions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1.3-4 (2014): 387-406.討論莊子的學說符合海德格爾“無用之用”的想法,反對大多數的解釋者都從無用之樹的寓言解釋“無用之用”。作者又討論了比較哲學詮釋的先決條件:包括全面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across the board)、詮釋圈的不確定性(underdetermination of interpretation by many hermeneutic circles)、協(xié)同一致原則(a principle of agreement)和“全球規(guī)模的擴展 (planetarization)”。

《社會道德與社會缺陷:孔子與黑格爾以及來自莊子和克爾凱郭爾的抨擊》⑥Daniel M.Johnson, “Social Morality and Social Misfits: Confucius, Hegel, and the Attack of Zhuangzi and Kierkegaard,” Asian Philosophy 22.4 (2012): 365-374.從莊子批判孔子和克爾凱郭爾(Soren A.Kierkegaard,1813—1855)批判黑格爾(Georg W.F.Hegel,1770—1831)發(fā)現(xiàn)了后二者間的聯(lián)系。解釋黑格爾從道德向倫理的轉化,以及孔子在“禮”方面的重要位置。作者從追述《莊子》第二章和克爾凱郭爾(“畏懼與顫栗”部分)對“社會病態(tài)”批評開始,勾勒了黑格爾對社會規(guī)范的不可或缺性(indispensability)和即約性(irreducibility)討論,發(fā)現(xiàn)孔子與黑格爾的倫理觀點和社會批判非常接近?!对捳Z建構的逍遙遊:莊子與克爾凱郭爾的寓言》①George Willis Williams, III “Free and Easy Wandering among Upbuilding Discourses: A Reading of Fables in Zhuangzi and Kierkegaard,”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0.1 (2013): 106-122.指出兩位思想家都運用寓言故事發(fā)表幽默和機智的生活洞見,從《莊子》第一章選取了兩個寓言,與克爾凱郭爾的兩個寓言對比,探討以下問題:自他比較的價值,“有待”與“無待”之人,自我認知與“用”。另外,對比了克爾凱郭爾在神學上的關注與《莊子》神學方面的空白。

《莊子與梭羅:遊、自然、自由》②Carl J.Dull, “Zhuangzi and Thoreau: Wandering, Nature, and Freedom,”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9.2 (2012): 222-239.闡述了莊子與梭羅(Henry D.Thoreau,1817—1862)相似的自然觀,即自然的鮮活性、變幻性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單一性、統(tǒng)一化相沖突。莊子“遊”的概念為自由的闡釋提供了獨樹一幟的視野。文章通過“遊”的概念引出莊子哲學其他領域,如心與“遊”的關系,對“有用”的批評,對“養(yǎng)生”的關注。指出“遊”作為圣人與世界關系的中心觀點,把莊子對語言、政治和人類繁榮發(fā)展的態(tài)度聚集在一起,這是《莊子》當代研究未注意到的問題。文章也考察梭羅著作里的“遊”概念,認為兩位思想家都從權利和社會動力方面考慮政治,同質化和集權對人類繁榮發(fā)展的活力和豐富性構成威脅?!肚f子與尼采的人類和自然觀》③Graham Parke, “Zhuangzi and Nietzsche on the Human and Nature,”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10.1 (2013): 1-24.結合目前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通過莊子和尼采兩位思想家的反人類中心說,建議遵循自然之道,同時提高人類文化建設;提倡應用兩位哲人的思想對治目前環(huán)境問題?!肚f子與??拢鹤晕遗c人類的自由》④Guoping Zhao, “The Self and Human Freedom in Foucault and Zhuangzi,”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9.1 (2012): 139-156.提出??聦畔ED、羅馬“主體真理游戲”(subjectivation truth games)的探討,并在此話題中重新思考莊子關于知識實踐的方法。作者認為??略趽碜o西方主體自由概念和拒絕現(xiàn)代主體問題上進退維谷。西方哲學在形而上主體性和人為自由的追求之間糾纏,無法在西方概念的框架內達成和解。然而,莊子對自我和無我的追求,以及他對人類自由的概念超越了這種局限,進入到無限,使人類的自由觸手可及。文章建議采納莊子的“自由”概念,人類將更加成功地追求自由。

《不為情動:莊子與斯多葛派的自發(fā)情感》⑤David Machek, “Emotions That Do Not Move: Zhuangzi and Stoics on Self-Emerging Feelings,” Dao 14 (2015): 521-544.針對莊子和斯多葛派(Stoics)關于情感方面觀點的差異,提出莊子和斯多葛派對自覺情感(voluntary feelings)和不自覺情感(involuntary feelings)的不同態(tài)度。尋找文本證據,連貫地解釋了《莊子》中智者的情感生活。提供跨文化比較案例的研究方法,昭示希臘羅馬和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不同,追溯兩種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差異:即古希臘羅馬傳統(tǒng)的理性/非理性,中國傳統(tǒng)的人為/自然。

莊子與西方哲人的比較是跨越中西、跨越古今的對話。這部分論文采用比較哲學的方法,對比莊子與西方思想家的語言觀、自然觀、社會觀、知識觀、情感觀等,既有遵循自然之道的共同特點,也有立場、文化、信仰的差異;由對個體觀點的平行比較,延伸至比較中西方思想家各自的歷史語境、哲學背景。這些討論既提供了中西思想家之間跨文化對話的平臺,又有助于理順中西方思想的學術傳承與哲學傳統(tǒng)。

2)“主義”之爭

20世紀90年代,以陳漢生(Chad Hansen)和愛蓮心(Robert Elliot Allinson)為代表的兩種對立觀點展開了莊子“相對主義”“絕對主義”思想的熱烈爭論。進入新世紀,關于“主義”爭論的文章明顯減少,但余波未平?!督忉尯麎簟发轝iaoqiang Han, “Interpreting the Butterfly Dream,” Asian Philosophy 19.1(2009): 1-9.沿襲傳統(tǒng)觀點,把“莊周夢蝶”作為莊子是懷疑主義者證據的代表性段落,進一步證明該段落的懷疑主義要比想象的更加極端,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以“我思故我在”為論據對懷疑主義進行反駁,蝴蝶夢段落恰好回擊了笛卡爾。莊子對前提“我”存疑,而笛卡爾擁護“我”的存在,因此莊子懷疑笛卡爾不容置疑的“我在”?!墩撧q者的魚之樂》①Xiaoqiang Han, “The Happy Fish of the Disputers,” Asian Philosophy 22.3 (2012): 239-256.嘗試對濠梁觀魚的解釋難題提供解決辦法?!板┝河^魚”段落反映了西方哲學辯證法,展示了在西方熟悉的推理框架中分析的阻礙,解釋了二者的對話,試圖提供合理的說明。作者認為該對話反對古代中國的論爭,其真正目的是通過邏輯來揭示論辯者邏輯的不可靠。

《相對快樂的魚》②Chad Hansen, “The Relatively Happy Fish,” Asian Philosophy 2-3.13(2003): 145-164.中陳漢生對莊子和惠子關于魚之樂的辯論提出新見。他不認為這個典故是幽默的神秘主義者和謹嚴的邏輯主義者的溝通失誤,而是傳遞了失去惠子后莊子在哲學上的悲傷,他顛倒了兩個思想家的主流形象:莊子是更清醒的辯證主義者、分析認識論者(analytic epistemologist)?;葑拥挠懻撨`背了他的主張,錯誤的宣稱他們共同的相對主義,導致了直覺上的神秘主義?!对僬勏鄬鞓返聂~》③Norman Y.Teng, “The Relatively Happy Fish Revisited,” Asian Philosophy 16.1(2006): 39-47.通過莊子和惠子橋上的討論,相信中國經典可以為東西方哲學交流提供平臺,考察了陳漢生對莊子和惠子在這種精神下討論的推論,重新分析莊子和惠子討論的推理辯證法,給我們提供了全球的視野。

另外一種討論試圖超越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提出了視角主義?!肚f子、視角和大知》④Sturgeon, “Zhuangzi, Perspectives, and Greater Knowledge,” Philosophy East & West 65.3 (2015): 892-917.建立在方克濤的提議上,認為莊子對某個集團能絕對正確劃分“果是”“果非”的能力持懷疑態(tài)度,但并不質疑人們可以用一種平常的、暫短的、基于常識的態(tài)度區(qū)分事物。文本提供了一個正面的改進我們認識論的立場,對促進莊子倫理立場具有建設性。討論集中在莊子對不同類型知識的態(tài)度上,特別是“小知”和“大知”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力圖證明莊子的立場并非促進知識論的虛無論,而是肯定的懷疑主義。《〈莊子〉中作為知識方法的視角主義》⑤Tim Connolly, “Perspectivism as a Way of Knowing in the Zhuangzi,” Dao 10 (2011): 487-505.試圖重新解釋莊子的視角主義,莊子認為所有的知識都基于視角,某些視角比另外一些視角更加寬廣和精確。變換視角是為了取得更高層次的視角,即莊子稱為“大知”的東西。文章以尼采的視角主義作為參照,尼采認為視角主義是科學方法的延伸,然而莊子的“大知”是確保我們人生在世的福祉。莊子對視角主義方法的運用可以全部歸結為如何處世,在這個層面上他與尼采非常不同,莊子對于推進我們個人的福祉更感興趣,而不是冷漠的客觀知識的理想,《莊子》內篇展示了通往“大知”的方向和方法。

在西方哲學家的詮釋中,中國傳統(tǒng)注解中人們熟悉的詩意的莊子被解構了,成為邏輯謹嚴的莊子。這部分論文雖然延續(xù)了90年代開始熱烈討論的“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的舊話題,但不乏創(chuàng)新性的洞見,“視角主義”的提出可以看作是持續(xù)了十余年的“主義”爭論的一個突破,它試圖提供肯定的、認識論的立場。一方面,西方的莊子學將莊子作為客觀研究對象,可以擺脫政治因素或情感糾葛對研究造成的影響,研究的客觀性、公正性有一定保證,但往往側重思想的某一方面,容易忽視這一思想本身的歷史意義,而這恰恰是影響研究深淺好壞的重要因素。

3.文學詮釋:隱喻和意象的解讀

陳漢生是比較激進的支持莊子“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代表,愛蓮心則被認為是保守陣營的代表,他提倡原文的連貫性和主題,注意《莊子》的文學結構和詩意哲學,擅長挖掘意象和寓言的象征含義,從文本證據和主題的角度入手,駁斥相對主義的說法?!逗?、飛蛾和圣人》⑥Robert Elliot Allinson, “The Butterfly, the Mole and the Sage,” Asian Philosophy 19.3(2009): 213-223.反駁認為莊周夢蝶從夢到覺醒無甚意義的兩篇最新文章的觀點,認為莊子不僅認為可以把真理和謬誤進行區(qū)分,而且這種區(qū)分具有價值。莊子匠心獨具地選擇蝴蝶作為轉化的比喻,象征著從無價值的狀態(tài)轉化成有價值的狀態(tài)。明確指出大覺才能知大夢,無論是比喻的選擇還是相關段落,都作為文本證據證明莊子并不是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而是指出了更高級的從覺知上“無明”轉向“明”的狀態(tài)?!遏~、蝴蝶和鳥:〈莊子〉中相對主義和非相對性評估》①Robert Elliott Allinson, “Of Fish, Butterflies and Birds: Relativism and Nonrelative Valuation in the Zhuangzi,” Asian Philosophy 25.3(2015): 238-252.延續(xù)了《莊子》的主題是精神轉化的解釋。愛蓮心運用歸謬法,找出反方觀點漏洞,駁斥相對主義的說法。作者建議展示文章深層結構之間的連貫性,運用區(qū)分論述、軼事、悖論和比喻來打破固有的相對主義論述,引導讀者走向精神轉化的主題。

《“言”與劍:行動中治愈的想象——〈莊子〉第30章〈說劍〉研究》②Romain Graziani, “Of Words and Swords: Therapeutic Imaginationin Action—A Study of Chapter 30 of the Zhuangzi ‘Shuo Jian’,” Philosophy East & West 64.2(2014): 375-403.提出《說劍》是雜篇中最好的教導文。莊子意識到直接道德說教的失敗,歷史上諫言者通常下場悲慘,轉而寄于意象與人們感官和諧,采取有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學策略。莊子用語言而非理性激發(fā)帝王的想象力,把劍作為宇宙的想象,利用帝王對權力的渴望,賦予君主之劍以道德,于是帝王被勸服,說明想象具有治愈功用?!度绾芜\鈞:〈莊子〉以“鈞”為中心》③Wim De Reu, “How to Throw a Pot: The Centrality of the Potter’s Wheel in the Zhuangzi,” Asian Philosophy 20.1(2010): 43-66.通過分析“鈞”的隱喻,解釋莊子哲學“鈞”和其他兩個同源意象是莊子核心篇章的中心意象,不僅出現(xiàn)在關鍵段落,而且可以關聯(lián)一些表面上各不相關的題目?!扳x”放置在其他技術工具(如規(guī)矩準繩)的背景下,集中于三個圍繞“鈞”意象的重要主題:內心寧靜、順應自然、盡其天年,表明技術工具意象可以為解釋哲學文本提供重要的線索?!墩摗坝谩保骸辞f子〉中“樹”的隱喻》④Albert Galvany, “Discussing Usefulness: Trees as Metaphor in the Zhuangzi,” Monumenta Serica 57 (2009): 71-97.對“無用之用”的主題加以補充,提出現(xiàn)代批評應充分考慮語境,戰(zhàn)國時期政治與哲學廣泛運用植物作比喻論述。對兩段涉及“樹”的論述進行文本分析,解釋其倫理、政治、哲學上的意義。《不隔:意象圖示的方法揭示〈莊子〉第六章“大通”的含義》⑤C.Lynne Hong, “Clearing Up Obstructions: An Image Schema Approach to the Concept of ‘Datong’ in Chapter 6 of the Zhuangzi,” Asian Philosophy 23:3 (2013): 275-290.指出在現(xiàn)代學術研究中,《莊子》中“大通”的概念解釋不當。受到意象圖式的啟發(fā),文章提供了認知語言學基礎上關于大通的解釋。把用于理解、概念化和推理抽象概念的圖式應用于《莊子》,從一系列《莊子》的例子中提出了基于意象圖式的“不隔”的認知方法,并基于以上認知解釋“坐忘”段落。進一步論證無需以神秘主義的框架理解“坐忘”段落中的“大通”,可以通過相關聯(lián)的意象圖式來理解?!剁R子、內心和比喻》⑥Erin M.Cline, “Mirrors, Minds, and Metaphors,” Philosophy East & West 58.3(2008): 337-357.對比莊子、荀子、克爾凱郭爾和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1931—2007)以鏡子比喻“心”,重點比較了在相應的語境中對同一喻體的不同運用。莊子和克爾用鏡子的比喻來描述一種理想的精神狀態(tài),荀子用它描述學習“道”可能的情形。羅蒂對鏡子的隱喻進行批判,他旨在展示隱喻可以在哲學傳統(tǒng)中具有破壞性。莊子、荀子和克爾都展示其建設性。文章更多地解釋了哲學觀點上的差異性而非相似性,從而挑戰(zhàn)了森舸瀾(Edwards Slingerland)支持相似性的觀點。

東亞學術傳統(tǒng)中一直有從意象和隱喻入手解讀莊子哲學的討論,但直覺的、感發(fā)似的論述居多,少有學者能利用其進行嚴密邏輯分析,很長一段時間中西的莊子學研究都各說各話。愛蓮心的研究可謂開啟這方面的先河,以西方學術界容易理解的論證方式表述中國哲學的問題。從表面看來,“道”的一元論(愛蓮心為代表)和相對主義(陳漢生為代表)的爭論雙方各是其所是,但背后則與對原文的假設有關。相對主義或懷疑主義的解讀多認為原本混雜、試圖解構原本,往往憑借個別段落,尤其是《齊物論》來代表《莊子》;一元論的解讀多是延續(xù)東亞傳統(tǒng),對原文做連貫的闡釋,聯(lián)系意象、寓言,試圖發(fā)現(xiàn)前后比較一致的象征來判定作者的意圖或主張。二者都有學術依據,但是我們仍然主張無論西方學者如何強調《莊子》中的相對主義、思辨因素,《莊子》本身的不同于西方純理論思辨哲學的詩意和文學性是不容忽視的,研究莊子思想應對這一思想傳統(tǒng)和歷史進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不宜以發(fā)揮其現(xiàn)代意義為借口而脫離這一思想的文化傳統(tǒng)脈絡。

結語

進入新時期,《莊子》詮釋呈現(xiàn)新氣象,角度多元。目前的莊子學研究已經不是中國學者的專利,中國古典思想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思想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西方詮釋《莊子》的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歷史時期的烙印。20世紀90年代的討論聚焦于“主義”的爭論,西方學者多以本土的理論和主義來比附、格義莊學思想。新世紀初15年,這種文化優(yōu)勢的視角已經有所轉變,主動研究原文本概念、重視其歷史文化源流的研究越來越多,討論涉及多種學科,如倫理學、生態(tài)學、人類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涵蓋了多個角度,如生態(tài)環(huán)境、身心健康、宇宙進化等,《莊子》的詮釋呈現(xiàn)開放的特點。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的發(fā)達,凝定的學術格局被打破,中西學術溝通加強,新時代的《莊子》研究將打破文化的藩籬與偏見,越來越呈現(xiàn)深入、多元、蓬勃之勢。

猜你喜歡
莊子倫理哲學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莊子說》(二十二)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天峨县| 牡丹江市| 若尔盖县| 焉耆| 青田县| 元江| 武定县| 汉川市| 卢湾区| 蓬溪县| 根河市| 乐陵市| 道真| 额济纳旗| 常宁市| 九龙县| 抚宁县| 诏安县| 莱州市| 磐安县| 新宁县| 华容县| 齐齐哈尔市| 沂源县| 大名县| 南部县| 抚州市| 舒城县| 天津市| 天峨县| 绍兴县| 五峰| 区。| 武陟县| 武强县| 德庆县| 酉阳| 友谊县| 奉化市| 鄂伦春自治旗| 云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