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彬
自21世紀初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各條戰(zhàn)線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理論界百家爭鳴,創(chuàng)生理論;實踐界百花齊放,嘗試實踐。各級各類課題研究、獎項評比和培訓落實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xiàn),這不僅成就了一大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育理論專家,也造就了一大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育實踐專家。
但是,在這巨大的成就背后,隱患依然存在。隱患之一便是學科本質(zhì)的失落。與此相呼應的則是各種新術語和新創(chuàng)造“滿天飛”或“滿地跑”,可一旦落實到具體學科的課堂教學,便極易化為烏有,無法生根發(fā)芽,更遑論開花結果。
那么,如何避免或挽救這一失落呢?筆者認為,切實可行的做法是教育理論界和教育實踐界共同來提升學科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而提升學科教師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的路徑之一,便是學習和運用教材分析與比較。這也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初倡導的教材(使用)觀,即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
第一,教師要養(yǎng)成學習與思考的習慣。因為這是教師勝任教書育人本職工作不可或缺的兩大法寶。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般而言,沒有養(yǎng)成學習與思考習慣并使兩者相得益彰的教師是不會教好書的。
第二,教師要學習教材分析與比較?,F(xiàn)如今,各級各類學科教研活動甚至教學評比活動都不外乎“備課—磨課—展示—評課—改進”這一程序。其實,在這一過程中并非沒有教材分析與比較,但往往都缺乏眼界和深度。缺乏眼界是指多局限于某一版本之教材或某一節(jié)課之教學;缺乏深度是指少有橫向不同版本教材之間或者學科內(nèi)容縱向關聯(lián)的分析與比較。在一般日常課準備過程中,這種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教材分析與比較則更是少之又少。
第三,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課程和教材判斷力以及教學決策力。學科課程標準只是一般要求甚至最低要求,而任何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因此,學科教師必須要學習運用自己的教育、課程和教材判斷力來進行教學決策,以便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至于如何具體地分析與比較教材,則不僅需要我們學習與思考教材分析與比較的理論和技術,更需要我們在具體運用理論和技術分析與比較教材的過程中來學習與思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問題。
“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指導學科(課堂)教學,還是實施學科(課堂)教學,都需要指導者和實施者具備必要的甚至較高的學科素養(yǎng),這既是學科(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更是其追求與歸宿——培養(yǎng)學生相應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