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檢查的意義不單是數(shù)據(jù)的增高減低變化、陽性陰性的結果,重要的是:要與臨床信息整合起來解讀。臨床教師在指導中應注意以下要點:
1.應要求住院醫(yī)師預先了解相關輔助檢查結果與臨床意義,掌握特征性影像學圖片的識別(這是基本醫(yī)學知識部分,這里不作展開)。
2.住院醫(yī)師應了解,輔助檢查結果的判讀重點不是在記憶或背誦本身,而是在于結合病史信息、流行病學背景、病理生理機制以及鑒別診斷的需要,來判斷輔助檢查結果帶來的陽性或陰性的診斷價值,是更加支持某項診斷,還是可以排除某項診斷。例如:單一檢測到血D-二聚體值增高,在臨床有許多病因可以導致,判斷沒有指向性;但是如果患者存在有特定呼吸困難癥狀以及長期下肢制動的危險因素,那么檢驗結果將增加肺栓塞的可能性,提示需要進一步進行肺血管影像學的檢查。再例如:影像學提示胸腔積液,結合流行病學思考,如果對年輕患者的診斷應傾向于解讀為良性的結核感染,而老年人則傾向于解讀為惡性可能;如果還有具體病史細節(jié),則診斷就更容易弄清楚。所以,判讀輔助檢查結果必須結合臨床病史與體格檢查信息來進行。
3.除了了解輔助檢查的數(shù)據(jù)高低或圖片特征以及臨床意義外,對于某項診斷性輔助檢查的敏感性、特異性、假陽性、假陰性的意義也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更合理地運用統(tǒng)計學概率原理的數(shù)學思維來進行醫(yī)學中諸多不確定性問題的判斷。例如,通過敏感性與特異性計算獲得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結合先前判斷的概率,可對診斷結果進行精確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