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序元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OME)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也是導致低齡兒童聽力障礙的常見原因。其發(fā)生主要是由于中耳積液阻塞咽鼓管形成聲音傳導屏障,導致患兒聽力下降。數(shù)據[1]統(tǒng)計顯示,OME主要發(fā)生于4~6歲的學齡前兒童,兩歲兒童中60%曾有OME病史,而學齡前兒童中罹患OME的比例則高達90%左右。部分OME患兒能自愈,但是也有一定比例的患兒治療不及時可能形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導致耳聾、中耳化膿性耳聾等聽力障礙、語言發(fā)育不良,影響兒童聽力和心理的正常發(fā)育。目前臨床對于兒童OME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激光微波等,但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不一。本次研究對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診斷方法以及臨床治療等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綜述,以為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1.1 咽鼓管機械性梗阻及機能障礙 目前關于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生的確切機制尚未有明確的定論,臨床認為其發(fā)生與咽鼓管機械性梗阻及機能障礙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其中腺樣體增生肥大,使得咽鼓管咽口發(fā)生阻塞,鼓室出現(xiàn)負壓因而導致黏膜滲液,進而形成中耳積液,是臨床最早發(fā)現(xiàn)的OME病因。咽鼓管機能障礙如腭裂兒童腭帆張肌發(fā)育不良,收縮不利,使得咽鼓管的壓力平衡功能減退,中耳長期處于負壓狀態(tài),管腔內的滲出液積聚,導致OME發(fā)生。
1.2 免疫反應因素 有學者[2]發(fā)現(xiàn)變應性鼻炎患兒的OME發(fā)生率要明顯提高,因此推測免疫反應因素也是導致OME發(fā)生的相關原因之一。OME患兒的鼻咽部黏膜和咽鼓管黏膜存在以T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升高等Th2型免疫反應,與變應性鼻炎的致病機制類似,另外變應性鼻炎也會造成咽鼓管咽口部位的黏膜水腫,產生機械性梗阻作用,從而發(fā)生OME。不過目前尚缺乏關聯(lián)的確切證據。
1.3 病原菌感染 也有學者[3]認為病原菌感染在OME發(fā)生中也存在一定的作用,病原菌感染后的細胞外分泌物導致慢性炎癥的出現(xiàn)。相關的病原菌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以及卡他莫拉桿菌等,其中以流感嗜血桿菌更為常見,占比達到30%。也有實驗[4]在OME患兒的分泌液檢出了金黃色葡萄桿菌、EB病毒。不過目前尚沒有研究數(shù)據能直接證實細胞外分泌物與OME發(fā)生的相關性,故還需進一步探討。
2.1 OME的臨床表現(xiàn) 兒童OME在臨床癥狀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耳鳴耳悶、聽力減退等。不過由于年幼兒童的表達能力不佳,無法明確地表述臨床癥狀,加上本身缺乏發(fā)燒等感染性癥狀的表現(xiàn),狀態(tài)較為隱匿,因此患兒家屬往往難以察覺。不過可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異常,如看電視時音量調到很高,與別人交談時,總是問“說什么”或者需要反復說,才能夠聽清,缺乏快速反應。部分患兒也會出現(xiàn)一過性耳聾、夜眠打鼾、鼻子堵塞等相關表現(xiàn)。若病情持續(xù)較長,聽力下降顯著也會繼發(fā)言語發(fā)育減緩,閱讀能力下降等。
2.2 OME的臨床診斷 鼓膜穿刺是發(fā)現(xiàn)積液,診斷OME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其為有創(chuàng)性檢查,在學齡前兒童的應用受限。顳骨CT是OME診斷的影像學方法,它能發(fā)現(xiàn)OME患兒鼓室和乳突腔內的軟組織影,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但是費用相對昂貴,且存在一定的輻射危害,不適于作為常規(guī)篩查方法。耳鏡檢查是臨床常用的OME診斷方法,其中耳鏡檢查包括電耳鏡、耳內鏡以及鼓氣耳鏡,可見鼓膜充血混沌、內陷,觀察鼓室積液情況,但是鑒于低齡兒童的外耳道狹窄,配合度較差,臨床應用受限。鼓室壓圖-聲阻抗檢查能通過評估咽鼓管功能和活動度進行診斷OME,其檢測的鼓室壓力曲線主要呈現(xiàn)為A、B、C三種類型,一般以B類型曲線結合外耳道容積的大小可進行OME的初步診斷,其診斷的靈敏度較高,能達到90%,但是特異度不理想,僅在50%~70%左右[5]。聽力篩查是兒童聽力障礙篩查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耳聲發(fā)射、自動聽性腦干反應,能及早發(fā)現(xiàn)兒童不同類型的聽力障礙,方便臨床及早干預,但是在篩查未通過的兒童中,OME的占比僅在55%左右[6]。聽力學檢查則能幫醫(yī)師了解患兒聽力下降的程度,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對于不同年齡段的OME患兒,聽力學檢查方法有所差異,對于兩歲以下兒童可選擇視覺反應測聽,2~4歲的兒童可選游戲測聽,4歲以上兒童可進行純音聽力測試[7]。
目前臨床對于兒童OME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組胺藥以及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鼓膜置管術、腺體切除術等外科手術治療方式以及微波治療、He-Ne激光等物理治療方式。
3.1 藥物治療
3.1.1 糖皮質激素治療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目前國內治療兒童OME的常用方法。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消腫、抗免疫的作用,經口服或鼓膜注射給藥后,能有效減輕咽鼓管和中耳的炎癥反應。有學者采用潑尼松龍和阿莫西林聯(lián)合治療2周后,研究組OME的中耳積液消失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8]。安平等人[9]采用鼓室內注射布地奈德治療12歲以上的OME患兒也取得了較好的短期效果,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但是長期療效還缺乏相應的研究生數(shù)據。加上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較多,不建議長期應用。
3.1.2 抗組胺藥治療 抗組胺藥物也應用于兒童OME的治療。研究[10]認為,變態(tài)反應是OME發(fā)生的相關因素??菇M胺類藥物能調節(jié)中耳積液的分泌,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減輕咽鼓管和鼓室的黏膜水腫癥狀,還能通過選擇性的拮抗H1、H2受體,降低中耳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積液滲出和潴留,促進咽鼓管功能的恢復,提高聽力水平。周霓等人[11]采用地氯雷他定聯(lián)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分泌性中耳炎,治療的有效率高達97%,遠高于對照組地塞米松單獨治療的83%。
3.1.3 抗生素治療 OME的發(fā)生與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菌感染有關。因此,臨床中也會采用抗生素進行OME的治療,目前國內較為常用的藥物包括青霉素類抗生素、頭孢類抗生素以及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對于中耳積液消退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減輕OME的發(fā)生。不過目前醫(yī)師多通過臨床經驗進行選用抗生素,缺乏明確的選用標準。不過也有學者[12]認為抗生素治療OME的效果并不理想,考慮到其耐藥性,因此不建議作為OME常規(guī)治療的手段。對于抗生素治療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爭議。
3.1.4 其他藥物治療 有學者[13]將表面活性物質應用于OME的治療,其認為表面活性物質可作為黏液促排劑,可提高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質的濃度,降低咽鼓管的表面張力,從而提高咽鼓管的開放能力,還能加速黏膜纖毛的運輸,促進黏液排出,起到保護聽力的作用。不過表面活性物質的研究尚不成熟,缺乏安慰劑對照研究的深入比較。另外中醫(yī)藥也被應用于OME的治療,中醫(yī)認為OME主要是由于耳竅邪毒滯留,加上臟腑虛損失調造成的,因此多采用瀉火行氣、行氣活血、養(yǎng)血祛瘀等功效的組方聯(lián)合現(xiàn)代醫(yī)學進行治療[14]。
3.2 外科手術方式治療
3.2.1 鼓室置管治療 鼓室置管術是治療兒童OEM的首選手術術式。鼓室置管術能通過中耳引流快速消除鼓室內積液,并解除中耳負壓狀態(tài),長時間維持其氣壓平衡,一般硅膠管的置管期限為半年以上,能為患兒咽鼓管的成熟爭取時間。目前鼓室置管術治療OEM后,患兒的聽力普遍提高10~30 dB,是行之有效的手術方式[15]。術后并發(fā)癥主要就是急性中耳炎、耳鳴鈣化斑等,程度均比較輕微。但是臨床存在一定比例的鼓室置管術失敗患兒,主要是與中耳流膿、置管阻塞等因素有關。因此,臨床應用時要把握住手術適應證,并選擇適宜的手術時機,目前國內推薦在患兒病程3個月是鼓室置管的手術指證[16]。不過由于鼓室置管術無法全面恢復咽鼓管的功能障礙,因此術后存在一定比例的復發(fā)率,術后應注意隨訪。
3.2.2 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 腺體肥大是OME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因此OME患兒多半存在不同程度的咽鼓管阻塞。針對腺體肥大的OME患兒在鼻內鏡直視下切除腺樣體,能有效解除增生肥大的腺體組織對咽鼓管的機械壓迫作用,解除阻塞,從而恢復咽鼓管的引流和通氣功能[17]。鑒于鼓室置管術術后的復發(fā)可能性及更換通氣管的風險,臨床常采用腺樣體切除術進行輔助治療的術式,以降低手術復發(fā)的概率。一項研究[18]證實,采用腺樣體切除術輔助治療后,鼓室置管后的聽力改善療效延長了2年以上,其效果優(yōu)于單純鼓室置管術。不過腺樣體切除術對4歲以下的OME患兒的療效有限,臨床應用價值存在一定的爭議,不推薦其作為首選方案。且腺樣體切除術后容易發(fā)生感染,因此術后需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也有助于促進咽鼓管通暢。
3.3 其他治療方式 微波治療也是臨床應用較多的OME治療方法。微波療法主要是通過非熱效應,提升機體的細胞代謝,調節(jié)血管功能,擴張毛細血管,加快血流速度,進而改善中耳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積液的吸收,減輕咽鼓管黏膜腫脹癥狀[19]。羅花南等人[20]采用超短波聯(lián)合耳咽管通氣治療兒童OME的有效率高達94.1%,結果顯示微波治療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不過學者[21]發(fā)現(xiàn),微波治療的效果與患兒的病程有一定的相關性,病程越短,效果越好。He-Ne激光為弱激光,具有消炎消腫的作用,應用于OME治療時,能刺激神經末梢,增強中耳酶的活性,提高血液中血色素、紅細胞的含量,加快血液循環(huán),起到增加防御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機體的狀況,促進積液吸收[22-23]。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影響因素較多,其具體機制復雜,病因學還需臨床進一步深入探討,臨床上需針對患兒的具體病因對癥治療。目前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等藥物治療兒童OME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時間短,長期療效不確切,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腺樣體切除術、鼓室置管術能消除積液,恢復咽鼓管的通氣和引流生理功能,效果良好,但存在術后感染、通氣管失效等并發(fā)癥的風險。因此臨床治療時,需根據OME患兒的病情,選擇適宜的個體化治療方法,并尋求預防復發(fā)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