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春雨
(天津職業(yè)大學,天津,300350)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繼續(xù)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這項內容中又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系列政策的提出,既是我國對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的總體要求,又是新時代對中國特色職業(yè)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是中國特色職業(yè)教育為世界舞臺提供智慧和方案的重要支撐。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現代高等職業(yè)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建設有中國特色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之路?!傲⒌聵淙恕笔寝k好人民滿意的職業(yè)教育的政治要求,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高度融合起來,目標是培養(yǎng)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即大國工匠,德技并修。
中國高等職業(yè)教育要體現國家意識跟上新時代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應能夠滿足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智能時代、面對產業(yè)升級和職業(yè)崗位變化提速的要求,培養(yǎng)出知識豐富、技能嫻熟、創(chuàng)造能力強,有責任意識、敬業(yè)意識、精益求精精神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勞動者。使培養(yǎng)出的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技術技能人才,能助力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加速產品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邁進,能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邁上中高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能夠肩負得起新時代民族復興的大任。
作為職業(yè)教育人,認真落實國家對教育的政策要求,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積極探索在高職院校中的教學實施路徑、方法、模式,提出“全方位覆蓋立德樹人,全過程推進立德樹人?!?/p>
立德即樹立德業(yè),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睒淙思磁囵B(yǎng)人才,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绷⒌率菢淙说年P鍵途徑,樹人是立德的目標與追求?!傲⒌聵淙恕本褪牵ㄗ陨恚淞⒌聵I(yè),給后代做榜樣,培養(yǎng)人才。
“立德樹人”主要突出德性立人、樹人以德性?!傲⒌聵淙恕笔恰傲⒌隆迸c“樹人”的辯證統(tǒng)一?!暗隆币颉叭恕倍?,“人”因“德”而樹。立德是樹人的基礎條件,樹人是立德的根本目的。有學者認為,“立德樹人”中的德,不僅是指道德和能力,還包括了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綜合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人的思想觀念的集中展現;“立德樹人”中樹的“人”,是有理想信念、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德”在人的素質中的主導作用。如果離開德性,談樹人就會偏離教育的正確發(fā)展方向。離開樹人談立德,那么“立德樹人”則空無意義?!傲⒌聵淙恕钡慕K極指向是培養(yǎng)人,立德使人成為“人”,樹人使人成為有用之才?!傲⒌聵淙恕辈粌H明確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也明確了“怎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即先教人“為人”而“成人”,后教人“為學”而“成才”?!俺扇恕本褪怯辛己玫乃枷氲赖滤刭|,這是前提;“成才”就是專業(yè)理論深厚、知識眼界開闊,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和社會責任擔當意識。
“立德樹人”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高等職業(yè)院校履行“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是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德技并修的大國工匠奠定人才基礎。構建中國特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高等職業(yè)教育根本任務,細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具體要求,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突顯人才培養(yǎng)的民族底色。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林崇德先生帶領他的課題組成員一起構建了中國化的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種素養(yǎng);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用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十八個要點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為了“立德樹人”教育宗旨的實現,在各專業(yè)、各學科教學實施中廣泛開展“核心素養(yǎng)”的內化教育。在此過程中,積極發(fā)揮好課堂教育教學,通過課堂實踐活動、課堂文化建設和課程網絡新媒體陣地建設,大膽創(chuàng)新,將“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的“三大領域”內化于學生的心靈、外化于學生的行為。
“立德樹人”導向在高職院校中教學實施,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和主陣地,應該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所以它不光是思政課的事,專業(yè)課教師也應在教學實施過程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在專業(yè)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立德樹人”素質教育,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學校整體育人水平?!按悍N千粒粟,秋收萬顆籽?!?/p>
將“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融入高職專業(yè)課程教學,在領會國家相關政策方針的前提下,依托行業(yè)標準引入,學校資源支撐,教材與時俱進,教師知識更迭,其課堂教學設計實現路徑呈現為教學語言規(guī)范,教學方式多元,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實訓項目開發(fā)。
(1)教學語言規(guī)范
課堂教學中要厘清“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內容、結構的邏輯關系,深入研究二者之間可對接的內容,這是實現教學融入的前提與保障。在此基礎上,不管從哪種路徑融入,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學的語言規(guī)范問題,尤其涉及到敏感話題、國際問題,避免出現不正當的言論。所做的論證、援引事例都要嚴謹、確鑿。
語言大師普希金曾說過:“用語言去把人們的心靈點亮!”教師是學生的精神領袖。教師的語言不僅僅只傳遞著知識、文化,還傳遞著對生活、人生的積極態(tài)度,鼓舞著學生不怕困難、樂觀向上、積極奮進、做自己生活的主人的精神追求,影響著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師的語言體現的高尚人格與修養(yǎng)會給學生的心靈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受益終生。
(2)教學方式多元化
教學方式是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活動狀態(tài),教學活動實際呈現的形式,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jié),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教學方式的選擇要考慮現有的教學條件、具體的教學內容、現有的教學資源、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何融入“立德樹人”核心要素等諸多因素??梢园ǘ嘣v演,講解、示范、模仿、演練交錯交織進行;可以是多元化課堂活動,主題活動演講、辯論、討論,模擬產品制作、營銷、作品設計大賽等等,寓教于樂,強化學生記憶;可以是案例教學方式,這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案例的選取和評析時,除了明確涉及的知識點、技能點外,要明確“立德樹人”的素養(yǎng)要素;可以是合作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本身就是“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團隊的合作、互助、包容、共贏等都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品質。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方面的品質。因此,評價方式多元化,學評、自評、師評、互評、企評、網評、代評等,評價要點均要包含“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
(3)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能使學生產生一定情感反應,主動積極建構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huán)境,這是教學中的“金科玉律”。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保證新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如課堂文化建設,講到某一問題,讓學生通過教室布置、板報設計,將課堂營造出主題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體驗。
(4)課堂實訓項目開發(fā)
實訓是職業(yè)技能實際訓練的簡稱,課堂實訓是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按照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與目標,針對課堂內容,對學生進行職業(yè)技術應用、技術能力訓練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實訓是實現由教材向教學再向“立德樹人”教育轉化的關鍵,她是鞏固和加深對相關知識認知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建立專業(yè)素養(yǎng)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學過程理論結合實踐,更強調學生的參與式學習,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在專業(yè)技能、實踐經驗、工作方法、團隊合作等方面提高。課堂實訓可推動學生在思想層面對于“德”的現實意義進行深入理解,還有利于學生在實踐行動中自覺踐行和傳播“德”。課堂實訓項目開發(fā),主要體現言行一致的理念?!皩嵱?素質+技能+經驗”,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職業(yè)核心素養(yǎng),開發(fā)方便可行、易操練、效果顯著的實訓項目,加強實踐載體建設,建設課程實訓基地,拓寬課堂教學格局。
教學方法有很多,如注入式教育法、啟發(fā)式教育法、新行為主義教育法、人本主義的教育法等,但在各專業(yè)課程課堂教學中要突出“立德樹人”,以下三種方法更為適宜。
(1)突出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維度之一。所謂人文關懷主要指的是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教師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要體現對每一位學生個體的關懷、關愛,使嚴肅的德育工作從關心學生的內心感受開始,突出德育人本化,強調德育的本質功能是追求個體道德理想人格,引導學生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實現人類德性之完美境界。教師可以通過積極有效的心理疏導,關注學生真實感受和現實需求,完善關懷機制。
(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概念,大多數的教學主要采用認知教育,但對于德育方面的教育本身就枯燥,應突破理性思維,注重情感化人。因為人的行為活動主要受情感的支配,青年大學生更容易感情用事,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利用這一特點,應用情感教育這一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感,提高他們情緒情感的自我調控能力,幫助他們對自我、環(huán)境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重視教學環(huán)境的情感渲染,最終實現理智與情感的統(tǒng)一。
(3)隱性教育
隱性教育是一種間接、內隱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覺的一種無意識教育方式。也是“潛移默化”式的教育,教育者目的是讓受教育者于無聲處受到影響。這種方法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內容的隱蔽性、教育過程的愉悅性、教育途徑的開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特點,適宜枯燥的認識導向、情感陶冶、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經過一段時間的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總結出了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教學實施模式。學校層面認真研究國家教育政策方針,并以此為綱制定相應規(guī)范要求,保障后續(xù)工作的順利開展。教師層面深入領會“立德樹人”導向內涵,以行業(yè)標準為依據,大膽嘗試教學路徑,勇于探索教學實施。如圖1所示。
圖1 “立德樹人”教學實施模式圖
“立德樹人”導向教學實施要想有序開展,需要強大的后盾做支撐,這個后盾可以是人、機構,更應該是相應的制度標準。人才培養(yǎng)方案作為一個專業(yè)的綱,要根據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適時調整,使得教師的學生培養(yǎng)工作從上到下,從內容到實施實現徹頭徹尾的變化。教材作為教師教學的綱,要從體例、內容、形式上就突出“立德樹人”,不同于以往的教材體例。讓教師耳目一新,幫助教師在進行“立德樹人”教學實施時更游刃有余,更有章可循、有據可查。這樣教師教學更自信也會更有底氣,教學效果才會更理想;教師培訓是保證教師教學能力跟上時代變化,教師水平快速提高的有效途徑。通過參加相關培訓,了解前沿或政策要求,通過校際交流借鑒優(yōu)秀經驗,豐富授課內容。學校抓好這三個方面的工作,是對開展“立德樹人”導向內涵教學實施最有利的保障。
“立德樹人”導向教學實施的工作任務主要落在一線教師身上,可以說是新時代教師身負的責任。人民教師都應該自覺地深入學習相關政策要求,認真研究本職教學任務,愿意突破自己,勇于接受挑戰(zhàn),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教師要精心教學設計、課堂設計,且評價體系也要跟上,全程貫穿“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教考不分離,才能真正推進此項工作做實此項教學改革。這樣三個設計階段下來,也無形督促教師完成了一次歷史性教學變革,教師的責任心會得到進一步強化,自豪感會油然而生,人格進一步升華。自信、認真、盡責地授課、做事情本身就是在為學生立德、樹德、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影響、感染學生,這樣才是真正的“立德樹人”。
教育系統(tǒng)關于“立德樹人”導向內涵教學實施正在探索階段,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只停留在對某一個知識點或班主任工作、兩課教學中實施。在其他類型的專業(yè)課中系統(tǒng)化的研究、設計、實施暫且沒有。因此,我們應該把現有成果、資源歸納、總結、整理,建成資源庫,有條件建立數字資源庫,供同仁們交流學習,更重要的是給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資源。主要包括課程標準、職業(yè)素養(yǎng)手冊在內的“立德樹人”導向內涵教學資源的累積,為后續(xù)深入開展和研究也會提供最有利的支撐。
通過基礎平臺,教師有了進行“立德樹人”導向教學實施的保障;通過實踐平臺,教師明確了進行“立德樹人”導向教學實施的工作方向;通過成果平臺,督促教師進行總結、提升,為教師教學、科研提供資源儲備,為學生學習、同行交流提供信息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