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潤生
摘要:本文回顧了作者與林玉鳳教授在10年間交往,特別是參加《中國近代報業(yè)的起點——澳門新聞出版史(1557—1840)》新書出版座談會的有關情況。認為做學問的準則與做人的原則完全可以使用同一把標尺,一名學者人格的高低也完全可以體現(xiàn)在他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與其作品質量的好壞?!栋拈T新聞出版史》對于我國新聞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作品反觀做學問的人,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林玉鳳教授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與精益求精。高尚的人品決定高質量的作品。
關鍵詞:人品;作品;澳門新聞出版史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8)09-0092-05
一、我與林玉鳳女士
我與《中國近代報業(yè)的起點——澳門新聞出版史(1557—1840)》 的作者林玉鳳教授相識于她讀研的時候。世紀之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谷長嶺教授邀我參加林玉鳳的碩士論文《澳門葡語報章的發(fā)展特點》答辯,這是我們初次相識。她送我們的見面禮是她的詩集《假如我愛上了你》。說來也巧,到2006年她的博士論文《鴉片戰(zhàn)爭前澳門新聞出版事業(yè)(1557—1840)》完稿后,我又被她的博士生導師方漢奇教授邀請作為答辯委員兼論文評議人。兩次研讀她有關澳門新聞史的論文后,我感到林玉鳳女士已成長為“澳門新聞出版史”專家。
(一)
2007年7月13日至20日,第五屆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討會在臺灣國立政治大學舉辦,我應邀參會。那時兩岸還沒有實現(xiàn)“三通”,赴臺灣須經香港或澳門。當時,我打算經澳門赴臺,并按此向上級提交了赴臺參會請示。赴臺審批程序是經學校港澳臺辦公室上報國家民委,再由國家民委上報國臺辦。7月4日下午,我去國臺辦取回批文后發(fā)現(xiàn),批準我的是經香港而不是我上報的經澳門赴臺。我當即向學校港澳臺辦領導反映這一情況,他們與國臺辦聯(lián)系后,對我說可到國臺辦更正。當我打車快到目的地時,接到學校電話,說去臺北政治大學開會的這個團隊全團都經香港入臺。回到學校我對港澳臺辦的領導說,我上報的是從澳門出關,不是從香港出境赴臺參會的。學校查閱原始文件后,發(fā)現(xiàn)是民委向國臺辦申報時,把我經澳門寫成了由香港入臺。我于7月10日到出入境管理處取回入臺簽注,又憑入臺簽證購買了經港赴臺往返機票,并通過華中科技大學的陽海洪老師通報臺灣政治大學,請其依據我機票顯示的航班班次安排接機。7月12日中午,我突然接到會務工作人員張云慈從臺北打來的電話,她說我的“臺灣地區(qū)入出境許可證”已發(fā)到澳門(因為最初上報的材料寫的是經澳門入臺的),要求我先去澳門取回證件,方可從香港入臺。放下電話,我立即到民航西單售票處協(xié)商解決問題,說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在我本人。最后經售票處負責人批準,扣除500元手續(xù)費,退掉京港往返聯(lián)票,改購海航13日(周五)下午兩點從北京飛往澳門的機票。于是13日上午我到中國移動紫竹橋營業(yè)廳辦理國際及港澳臺漫游(簡稱“短期漫游”),以便到澳門與林玉鳳聯(lián)系。上午十點半打車到公主墳,乘大巴去機場。
當天下午五點五十分抵達澳門機場。找海關取入臺證,可能是已到下班時間,不是盲音就是無人接聽,打不通電話。給林玉鳳打電話也聯(lián)系不上(中國移動紫竹橋營業(yè)廳接待我的人可能是新手,他并沒給我辦成“短期漫游”)。后由澳門機場國航售票處的一位約有四五十歲的女售票員幫忙才與林玉鳳聯(lián)系上。林女士主持完澳門電視臺節(jié)目后,開車來到機場。我把情況跟她一說,她先安慰我不要著急,說她有一朋友在中央政府駐澳門聯(lián)絡辦公室,可以請她幫忙。她在電話里把我的情況說明后,她的朋友很給力,對她說“請他來辦公室取吧,有人接待”。林玉鳳馬上開車送我去駐澳聯(lián)絡辦公室。車開得很快,大約于晚七點在一座辦公樓旁停下,乘電梯到3層下,剛下電梯就看到辦公室的燈亮著,心想“有人,好!”挎在辦公室門旁的彈簧鎖歪向右側,更說明室內有人。我們加快腳步,推門進去,“怎么沒人呀?!”,一會兒從右側走過一位工作人員,顯然是因我來取“臺灣地區(qū)入出境許可證”,臨時被領導從家里請過來的。我很抱歉地向他說明情況,他對我說“為什么不事先打(個)電話呢?,這是團(體)證,你一個人即使取走,也不能通行?。?!”我的心里一怔,怎么辦呢?
林玉鳳把張云慈的電話要過去,幫我與她聯(lián)系。張云慈說,只要他把“入出境許可證交給你們,白老師到桃園機場憑此證即可入境。”并且安排了接機事宜。大約晚七點二十分,我們把入臺證拿到手(內中確有“團號:096051866(7)”的字樣),林玉鳳又開車送我回機場,幫我購買赴臺北的機票和換臺幣,看著澳門美麗的夜景,她說,只有等你回來后再欣賞了。真是菩薩保佑,總算順利買到晚十點中華航空公司從澳門起飛的機票(這是今天最后一次航班),她又把我送到登機口,看我順利通過安檢后才開車回家。
當我坐在前排靠走道的座位上,聽著廣播(大意是今天乘客很幸運,因為是由一位技術熟練的優(yōu)秀駕駛員駕機開往桃園機場,大家一定會安全抵達目的地,由于是臨時換將,起飛時間稍晚一點,謝謝各位乘客!),我剛剛踏實下來。突然乘務員對我說有你一封信,“此時此刻有誰會給我寫信呢?”我從乘務員手中接過來的是林玉鳳寫給我的便條。上邊寫道:
“白老師:剛剛臺北那邊來電說不能派人到機場接您,麻煩您自己打車到會場??墒菚霾皇窃谡未髮W,在下面這個地方:臺北市友泰大飯店(地址:新生南路143號之6),另外,請您有事時打電話給蕭小姐(政大的同事)電話(0935968042)玉鳳”。
便條內所說的“會場”實際是我下榻的酒店。我驚嘆澳門機場工作人員熱忱的服務精神。玉鳳是在回家的路上接到臺北打來的電話,她又折回來請機場的服務員把便條從安檢口送到登機口,送到飛機上,送到我的手中。這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有所疏忽,這便條都不會傳到我的手上。如果不是駕駛員臨時換將,飛機晚了十幾分鐘起飛,這便條也不會傳到我的手中!
大約7月14日凌晨到達桃園機場,辦完入境手續(xù),我直奔寫有計程車(出租車)的方向,乘出租于凌晨兩點多到達友泰大飯店。出租司機服務熱情周到規(guī)范,他提著行李把我送到飯店的柜臺后才離去。入住后放下行李簡單收拾收拾,洗漱后,大約凌晨3點方才睡下。第二天7點準時到樓下餐廳就餐,當我看到幾個熟識的面孔,我的內心別提多高興了!八點半,我隨同與會代表乘車前往政治大學傳播劇院參加開幕式。當見到羅文輝院長時,他一邊緊緊握住我的手,一邊對我說“以為你過不來了,真是一波三折??!”我心里說,“‘九折都有啦!”我能如期準時抵達臺灣參加學術研討會,虧了有貴人——林玉鳳鼎力相助!但故事并沒有結束。
(二)
在臺北參加完“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討會”后,我于7月20日中午再次抵達澳門機場。我仍請澳門機場售票處的那位工作人員跟林玉鳳聯(lián)系。很快她就來到機場,想先送我去賓館。我把提前回大陸的想法跟她說了,她很吃驚,說她已訂好賓館,退房還要扣錢的。我說那就先去逛主要景點,看時間再做決定。于是,她先帶我到何厚鏵經常光顧的西餐廳吃午飯。然后參觀媽祖廟。媽祖廟是澳門地標性景點,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一直是土生土長的澳門華人的精神寄托。雖然福建等地也有媽祖廟,但此地的卻與之不同。這里的媽祖廟同樣信奉天后,廟內卻也有觀音、土地、阿彌陀佛,更有一座“正覺禪林”——媽祖廟雖小,卻體現(xiàn)出澳門民間神廟與佛寺禪林親密包容。
入鄉(xiāng)隨俗,玉鳳帶我在媽祖廟朝拜天后、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而且還抽簽,玉鳳抽的是上上簽,她很高興,我也為她祝福。我抽的是下簽,大意是事業(yè)上有波折,我雖然沒有把此事當真,但她還是對我說了許多寬慰的話。
之后,我們來到白鴿巢前地白鴿巢公園側的基督教墳場,瞻仰馬禮遜墓。馬禮遜(1782-1834),英國諾森柏蘭人。1804年,22歲的馬禮遜主動上書布道會請求到中國傳教。1807年9月,他來到中國廣州,隱居在美國商館。后又去澳門,隱居在東印度公司。在華25年,他的業(yè)績在許多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性。他首次把《圣經》譯成漢文,并出版發(fā)行;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他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漢文報刊;他開辦的英華書院,開中國教會學校之先河;他在澳門開設眼科醫(yī)館,首創(chuàng)醫(yī)藥傳教方式??梢哉f,馬禮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馬禮遜墓的旁邊是馬禮遜教堂。馬禮遜教堂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傳道所,它是以石建成的羅馬式建筑,又稱馬禮遜小禮拜堂?;浇虊瀳鲈Q東印度公司墳場,建于1821年,為解決新教徒歸天后而開辟的墓地。這里清幽肅穆,吸引了不少游人瞻仰憑吊。
參觀媽祖廟、馬禮遜墓后已經很晚,玉鳳把我送到位于得勝馬路2-4號的皇都酒店。酒店環(huán)境幽雅,整個酒店坐落在東望洋燈塔下,面對華士古花園,舒適安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這里比鄰公園、繁華的商業(yè)街及名勝古跡、著名的娛樂場所,五分鐘車程即到葡京賭場。因玉鳳晚上要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所以她讓我先在酒店休息,晚九點帶我去吃晚飯。我對她說,晚飯可以不吃,我還有中午的剩下的面包,你安心開會吧。在賓館,我把換洗的衣服洗后晾干。快到9點的時候,玉鳳來電話,說她的座位離會議的主持人比較近,不好溜出來陪我吃晚飯,讓我自己到賓館附近的餐廳吃晚飯,她還說她是假借上衛(wèi)生間,跑出來給我打電話的,怕我餓著。我對她說,中午剩面包足可充饑,請她不必費心了。晚10點,她接我去著名的中餐館吃晚飯。只記得那魚,好像是紅燒,肉嫩可口。飯后她說,你多休息休息,明天早晨大約要九點多,才能來接你。
21日上午10點,玉鳳陪我吃早茶。早茶習俗多見于中國南方地區(qū),尤以廣東和江蘇揚泰地區(qū)為最。廣東早茶最早可追溯到清咸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一名為“一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一木牌,上寫“茶話”二字。供應茶水糕點,設備簡陋,僅有幾把木椅木凳,供過往行人歇腳聊天。后來出現(xiàn)了規(guī)模較大些的“茶居”,之后又有茶樓的出現(xiàn)。早茶,茶水必不可少,后來逐漸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fā)精致多樣。北方早茶原先是老字號餐飲名店西安飯店總店山西風味快餐廳。早7點客人基本坐滿,自助和推車兩種服務方式。不僅有陜西人熟悉的煎炸小吃,各類包子、粉湯水盆系列,而且還有改進的南方早茶,創(chuàng)新的小籠蒸碟系列,品種豐富,南北紛呈。
由于廣東與海外往來密切,早茶也很快傳到海外。廣東有“嘆早茶”之說,“嘆”,廣東話是享受的意思??梢?,喝早茶在廣東及其它南方各省心目中是家人嘮家常、朋友小聚的一種消遣方式?!霸绮琛睆浡环萑崛岬那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享受。
吃早茶,在我與林玉鳳之間,不僅以喝茶解渴,吃糕點充饑,同樣在我們之間洋溢著像花一樣紅、火一樣熱的友情。在這里吃早茶的人,頻頻地向她點頭示意,接連不斷的有人跟她打招呼,使我立馬得知林玉鳳是一位公眾人物。她不僅是澳門大學教授、澳門電視臺的主持人,而且還是澳門廣播臺的主播、某雜志的主編,她的確在澳門新聞學界、業(yè)界是一位社會知名人士。早茶過后參觀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也是澳門地標式的建筑。原名圣保祿教堂?!笆ケ5摗迸c當?shù)赝琳Z“三巴”相近,也可說“三巴”系“圣保祿”譯音。故亦稱大三巴教堂。教堂曾經歷兩場大火。第一次火災后,于1602年興建。1835年又一場大火幾乎燒毀了整個教堂,只剩下一面石墻,這面墻因酷似中國內地的牌坊,所以人們稱之為大三巴牌坊。其建筑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風格,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圣嬰和被天使、鮮花環(huán)繞的圣母塑像,都在訴說著天主教的故事,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
大三巴牌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于炮臺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之所以稱為大三巴,一是此前所述的歷史的原因;二是這里高高的地勢與特殊的風水——在牌坊前面,是一段坡度不小的階梯,站在牌坊上面向下俯視,大半個澳門盡收眼底,很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氣概。
大三巴牌坊側面是著名的大炮臺。始建于1616年明神宗年間。又名圣保祿教堂。原為教堂的祭天臺。后成為抵御海盜、保護圣保祿教堂教士興建的軍事設施。占地面積1萬平米,呈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炮臺綠樹參天,有不少名勝古跡,炮臺上的古塔,便是當年耶穌會的會址。由它與瑪閣炮臺、東望洋炮臺組成一道外圍軍事防線。1966年對外開放,設有兩個博物館;一個是澳門博物館;另一個是介紹炮臺歷史的博物館,規(guī)模較小。它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之一。由于時間短促,我們購買了少許紀念品,于11點多回到賓館辦理了退房手續(xù)。玉鳳開車送我到機場,乘汽車奔海關出境。因玉鳳最后又給我買了不少禮物,在機場我不得不重新整理行李(手機可能此時從包里拿出來,放在桌子了)。出關后找手機與接我去佛山的曉東聯(lián)系,翻遍大小包,說什么也找不到手機了。只好花5元(人民幣),請人幫忙與曉東等人聯(lián)系。
在抵達佛山的路上,讓曉東與林玉鳳聯(lián)系,請她到賓館、機場找我的手機。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陪我,玉鳳把工作進行了調整,把我送到機場她馬上趕回單位上班。我們給她打電話的時候,她正在班上。待玉鳳下班之后,她才擠出時間來到賓館、機場等地查找,最后終于在機場找到了。但機場的工作人員不讓玉鳳拿走,后來國航女售票員從旁作證,她才取回我的手機。
我于7月23日下午4點回到北京。24日,林玉鳳恰好來到北京開會,她住在馬可波羅酒店。晚上,由一位男同志開車送她過來,她還手提好多水果,并把手機送到我的手上,我激動得無以言表。請她吃飯被她謝絕了,我只好把一尊比較珍貴的觀世音菩薩獻給她。這尊菩薩既可供奉也可佩戴,祝她一生平安、吉祥如意!
二、我讀林玉鳳教授的新作
九年后的2016年5月3日下午3點多,我突然接到林玉鳳打來的電話,她邀我參加5月5日下午3點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明德新聞樓611會議室,舉行的 《中國近代報業(yè)的起點——澳門新聞出版史(1557—1840)》新書出版座談會。
事情很突然,因為我曾主動多次跟她聯(lián)系,總是聯(lián)系不上,失聯(lián)多年。今天接到玉鳳的電話,真是一個驚喜。我把多次與她聯(lián)系,與之失聯(lián)的焦急焦躁的情況告訴了她。她說,她的手機曾出現(xiàn)過故障,她的號碼已換。她當即把她的新手機號碼和郵箱等聯(lián)系方式告訴了我,并邀我出席她的新著出版座談會,還要把她的新作及時快遞過來,希望我在會上發(fā)言。與林玉鳳取得聯(lián)系,真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九年后的林玉鳳資料顯示,她曾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現(xiàn)任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兼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曾為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及中國王寬誠基金會青年學者,長期從事傳播史、傳媒與社會變遷以及澳門問題研究。
我于5月5日準時到達會場。新書發(fā)布暨出版座談會由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文化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中國新聞史學會協(xié)辦。會議室墻上懸掛著“《中國近代報業(yè)的起點——澳門新聞出版史(1557—1840)》北京發(fā)布會暨座談會”會標。應邀出席座談會的嘉賓有澳門特區(qū)政府文化局學術與出版處處長黃文輝先生,中國新聞史學會創(chuàng)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方漢奇先生,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王潤澤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教授,北京大學國家戰(zhàn)略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執(zhí)行會長程曼麗教授(因故未到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彬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李磊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趙永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趙云澤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陳彤旭教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楊群總編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分社高明秀總編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分社國際問題編輯室王曉卿主任等。本人也忝列末位。新聞媒體有澳門日報駐京記者、人民網、光明日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中國社會科學報、香港大公報、中華讀書報、中國網、環(huán)球時報、百道網等應邀出席。
發(fā)布會開始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澳門特區(qū)政府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黃文輝處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王潤澤教授講話;然后是贈書儀式,澳門文化局代表黃文輝處長贈書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方漢奇教授代表接受);社科文獻出版社代表楊群總編輯贈書予中國新聞史學會(王潤澤教授代表接受);林玉鳳博士贈書予北京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張洪忠教授代表接受)。與會代表合影留念。
出版座談會由趙云澤教授主持,方漢奇教授、陳力丹教授、張洪忠教授、李彬教授等發(fā)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澳門與中國近代新聞史”這一主題,深入探討了澳門報業(y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我也在座談會上發(fā)言,主旨即為文如其人。高尚的人品決定高質量的作品。我在點贊專著的同時,更把玉鳳的高貴品德向與會嘉賓予以重點介紹。 做學問的準則與做人的原則完全可以使用同一把標尺,一名學者人格的高低也完全可以體現(xiàn)在他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與其作品質量的好壞。今天這本《澳門新聞出版史》對于我國新聞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作品反觀做學問的人,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玉鳳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與精益求精。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言,古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在我看來,玉鳳完全經受住了這三種境界的考量。
境界之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痹趧傞_始研究澳門出版史時,面對語言障礙和報刊原件不易查閱等困難,玉鳳對自己即將展開的研究存在著一份惆悵與迷茫。但是作為一名有追求、有擔當?shù)膶W者,她堅持下來了,她高瞻遠矚認清前人走過的路??偨Y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是做學問的起點,她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就陸續(xù)把澳門仍有存報的葡文報刊以及相關的記載做了梳理,為后續(xù)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可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境界之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边@句話用在玉鳳做研究的過程中再合適不過了。專著的寫作歷經十余年的積累與沉淀,這期間作者始終充滿一種認定了目標,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執(zhí)著精神。我們難以想象這期間她所遇到的困難與付出。理清這段歷史,很有必要到世界各地去走一遍;為了研究的需要,她下定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必須拿到她所需求的第一手材料。原來歷史上曾經在澳門出版的刊物原件以及相關的原始記載并不在澳門,而是散落在不同國度的檔案館和圖書館中。為了查清這些線索,她輾轉于世界各地,找尋分散在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和澳門本地的相關文獻。十年磨一劍。多文種、多渠道、多領域的資料體系,構成了全書的筋骨,使專著頗具文獻價值,通讀全文深感作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搜集第一手資料“消得人憔悴”。而作者駕馭史料的能力也正是這部著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境界之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就不會有瞬間的頓悟和理解。作為攀登科學頂峰的一位學者,只有在學習和苦苦鉆研的基礎上,才能功到自然成,一朝頓悟,發(fā)前人未發(fā)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作者積十年之功,為我們廓清了歷史疑團,填補了中國新聞史有關澳門的一段空白,并從不同角度總結了鴉片戰(zhàn)爭前澳門新聞出版事業(yè)在澳門史、中國新聞史、出版技術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意義,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澳門這個近代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祥地,早在1822年《蜜蜂華報》出版以前,其實已經有多種印刷出版活動;馬禮遜創(chuàng)辦的《傳教者與中國雜報》與《依涇雜說》《澳門雜文篇》實為同一份刊物,它是中國第一份中英文合刊的雜志。另外,馬禮遜曾經在1833年4月29日創(chuàng)辦的漢文報刊《雜文篇》,比查爾斯·郭士立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還早三個月,實際上是澳門史上首份漢文報刊,這也是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化漢文報刊……
正是通過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經歷過這三重境界考量,讓我們得以更準確地認識澳門新聞史。正是作者將一片片、一絲絲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歷史線索重新拾起并匯聚起來,串聯(lián)成線,為我們勾畫出這段澳門新聞出版史的軌跡。此乃“驀然回首”,果然“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懷著對作者的感激以及欽佩,讓我們走進這部著作,重新認識一下澳門新聞史。專著第一次研究鴉片戰(zhàn)爭前的澳門新聞出版事業(yè),時間跨度近三百年,多數(shù)篇幅集中在三個部分:傳教士的出版活動、譯報活動和葡萄牙文報刊的出版。這三部分以出版技術為經,以人物為緯,重點考證的是十六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的宗教出版活動、十九世紀天主教拉匝祿修士若阿金·若澤·賴特的新聞編寫工作、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禮遜的宗教和新聞出版活動、林則徐和馬禮遜的譯報活動,以及《蜜蜂華報》出版前后的澳門出版物。
“澳門是近代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祥地”這是中國新聞史學者和中國近代史學者的共識。但是相對于上海等繼澳門之后成為中國近代報業(yè)中心的城市而言,學界對澳門新聞史的研究卻顯得相對薄弱。我們對于澳門新聞史的了解,大多來自于戈公振老先生的《中國報學史》,其所賦予《蜜蜂華報》的三個“第一”也早已被視為一種定論。學界也有質疑的聲音,但是沒有誰像玉鳳這樣肯下功夫,追本溯源的去探尋這每一個“第一”得來的證據。在本書當中,作者不僅僅為我們勾畫出了相對完整的澳門新聞史輪廓,還告訴我們歷史之所以如此呈現(xiàn)的前因后果。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書寫澳門新聞史,不應該只是描述《蜜蜂華報》出版以來一百九十余年的報刊史,同時也應該解釋,澳門作為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與世界貿易中心,為何在具有印刷術基礎和頻繁的商業(yè)活動這些近代報刊萌生的條件下卻沒有出現(xiàn)報刊;當時的澳門社會又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傳遞信息,進而滿足貿易、宗教以至文化交流的需求。這些在本書當中皆有精彩的敘述,作者所做的這種研究,為我們呈現(xiàn)的澳門自《蜜蜂華報》至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這段報刊發(fā)展史,對于豐富近代中國新聞史的整體內容而言意義深遠。培根《讀書論》有言,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而這其中讀詩使人聰慧,讀史則可以使人明智。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與前因后果,無疑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面對當下、面對生活。既然如此,不妨就讓我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揭開這段歷史神秘的面紗,重新探尋歷史的足跡……
我的結論,“文如其人”“高尚的人品決定高質量的作品”!
(作者附言:對本文的寫作,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王曉彤曾提供過幫助,特此致謝)
2016年6月10日、8月15日—9月18日寫作,9月20日子時修改于京城長河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