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蕾 蔡金芳
摘 要 開放大學是服務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辦學系統是開放大學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和保證。當前,開放大學辦學系統面臨著學生數量下降、市場應對不足、辦學凝聚力下降等問題。協同參與、共建共享是解決辦學問題、推進辦學系統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在此思想指導下,借用服務科學中價值共創(chuàng)的理念,探索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的協同發(fā)展。價值共創(chuàng)理念下,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建立總部與部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多邊關系,辦學主體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在資源整合、交流機制、制度建設等要素上,通過事前準備、信息溝通、共同開發(fā)、支持反饋等共創(chuàng)過程,通過發(fā)揮聯合優(yōu)勢、提升滿意度來實現擴大開放教育規(guī)模、提升學習型社會建設貢獻度的辦學目標。
關鍵詞 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發(fā)展策略;價值共創(chuàng);開放共享
中圖分類號 G724.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8)16-0047-06
開放大學是以開放、靈活、全納、終身、優(yōu)質為核心理念,面向全社會成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行多模式辦學和混合式學習、服務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新型高等學校[1]。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辦好開放大學”。2012年,我國在原有廣播電視大學的基礎上,先后成立了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江蘇開放大學、云南開放大學、廣東開放大學。2016年,教育部出臺《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進一步明確辦好開放大學要求與措施,提出要“完善辦學系統”。辦學系統是開放大學的重要核心和實施遠程教育規(guī)?;k學的重要保障,是開放教育生存的基礎和實現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2]。在共享時代下,如何更好建設開放大學辦學系統,仍是不斷探討的問題。
一、問題提出
系統指由相互聯系的某些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3]。開放大學辦學系統,指的是開放大學基于辦學目標的實現,由相互聯系的辦學機構按照一定原則、結構而組成的組織體系[4],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因國情、文化、環(huán)境等因素而各具特色。如英國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由總部地區(qū)中心和學習中心組成,實行的是縱向垂直領導,即地區(qū)中心和學習中心都是由總部直接派出,教學院、系、研究所以及學習中心作為基層組織負責學??偛扛黜棝Q策的實施和運行[5]。美國鳳凰城大學辦學系統由總部、網絡培訓中心、分校或學習中心組成,在各區(qū)租用校舍,成立學習中心,面向市場,機制靈活[6]。迪拉·甘地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由總部、地區(qū)中心和學習中心組成,地區(qū)中心與州政府合作,并由總部授權自治[7]。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辦學系統由總部和學習中心組成,學習中心由大學直接管理,人員、財務都由學校直接控制[8]。
我國開放大學的辦學系統,是在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的基礎上建立而成,實行“統籌規(guī)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即在國家開放大學、省級開放大學、地級開放大學、縣級開放大學的辦學系統中,各級學校由政府主辦,行政上接受當地教育部門主管,教學業(yè)務接受上級開放大學指導,具有科層制和二元交叉管理的特點,是一種松散式的耦合結構。這種模式在“學歷補償”和“文化補習”時期,充分體現了科層制所帶來的“穩(wěn)定、嚴密、有效、精確”的優(yōu)質,通過自上而下的資源供給,在短期內滿足群體的同質性學習需求,保證了開放教育的辦學規(guī)模和社會貢獻率。但是,隨著“學歷補償”時代的結束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市民的教育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教育的選擇也越來越多元化,開放大學辦學系統遭遇了一些困境。首先,學生數量下降。由于現代遠程教育學生來源不受任何國家計劃的制約和行政權力的干預,是自主選擇的行為,因此,學生數量也是不固定的,并且近幾年呈現下滑趨勢。英國開放大學自2010年起學生人數開始下降,韓國國立開放大學從2000年初報名人數和注冊學生數減少,美國鳳凰城大學因人數下降而削減財政投入,泰國蘇可泰大學的學生數也逐年下降,我國的開放大學也不例外。其次,需求應對不足,專業(yè)更新的緩慢,與“互聯網+”時代對接的不及時,難以實現對學習者的個性化服務,難以做到區(qū)域化發(fā)展的“量體裁衣”。第三,辦學凝聚力下降。開放大學辦學系統中出現了舉辦網絡教育等其他形式的辦學,缺乏品牌認同感和心理所有權等。
針對當前開放大學辦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價值共創(chuàng)理論在其觀念共創(chuàng)、過程共創(chuàng)和價值共享等方面為開放大學走出困境提供新思路。
二、價值共創(chuàng)理念概述
價值共創(chuàng)(value co-creation)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主要存在于服務經濟學的研究中,是在Lush和Vargo提出的服務主導邏輯(service dominant logic)的基礎上提出的。傳統的商品主導邏輯(good dominant logic)注重商品的交換價值(value-in-exchange),認為企業(yè)和顧客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獨立扮演著不同角色,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并在價值鏈上線性傳遞給顧客,顧客是價值使用者和消耗者[9]。但是價值共創(chuàng)理論強調使用價值(value-in-use),認為生產者不再是單獨的價值創(chuàng)造者,消費者也不再是純粹的價值消耗者,而是與生產者互動的價值共創(chuàng)者(value co-creator)[10]。
以早期服務主導邏輯為基礎,價值共創(chuàng)研究拓展了多個理論視角,包括服務邏輯、服務科學和服務生態(tài)系統視角。整體來看,顧客體驗、服務主導邏輯(早期)、服務邏輯視角主要關注企業(yè)和顧客之間的二元關系,而服務科學和服務生態(tài)系統視角則關注多個參與者之間的網絡關系[11]。目前,在復雜性科學研究的范式下,服務生態(tài)系統視角因其充分考慮現實環(huán)境中的多種交互因素,如社會力量的影響、價值創(chuàng)造雙方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角色等因素,而被廣為接受[12]。服務生態(tài)系統以“參與者-參與者”為導向(actor to actor,A2A),一個由資源整合者通過共享的制度安排和服務交換的相互價值創(chuàng)造而連接的相對獨立的、自我調節(jié)的系統[13],認為服務是交換的根本基礎,價值是由多個參與者共同創(chuàng)造,一切社會和經濟參與者都是資源整合者,價值共創(chuàng)通過參與者創(chuàng)造的制度和制度安排來協調[14]。服務生態(tài)系統強調資源整合、服務交換、互動和制度[15],認為價值共創(chuàng)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中發(fā)生互動:微觀層是個體的二元結構和活動,企業(yè)和顧客是核心;中觀層是中等范圍結構和活動,關注組織、產業(yè)和品牌社群;宏觀層是廣泛的社會結構和活動,關注整個社會參與者,三個層次結構和活動不固定和絕對獨立,相關層次的互動會隨著時間而演進和變化[16]。價值共創(chuàng)理念中,價值不僅僅包含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還包括體驗價值、情境價值、社會情境價值和文化情境價值。價值是在服務系統成員互動整合資源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因此強調使用價值;并且價值由系統的環(huán)境情境所決定,因而又強調情境價值[17];同時考慮更多社會情境影響,可采用社會情境價值來描述創(chuàng)造的價值[18];再加上對微觀、中觀和宏觀多層次的文化制度的關注,由此拓展到文化情境價值的關注[19]。
隨著現代服務業(yè)的日益發(fā)展以及網絡經濟與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價值共創(chuàng)已經成為營銷管理的核心內容。價值共創(chuàng)會產生價值增值[20]、有助于企業(yè)有效降低成本、改善經營績效、提高創(chuàng)新力、塑造品牌、密切與消費者的關系[21],也有助于消費者享受共創(chuàng)體驗、增強自我效能感和提高滿意度[22]、增加心理所有權等[23],是共享雙贏的一種策略[24]。
三、開放大學系統辦學迫切需要價值共創(chuàng)
由于時代變遷、辦學定位、發(fā)展模式以及面臨的困境等,開放大學需要引入價值共創(chuàng)觀念來破解發(fā)展問題、發(fā)揮辦學優(yōu)勢。
(一)時代變遷需要協同參與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25]。首先,社會的變革更深刻、科技的更新更迅速,資源的增長更快速、觀念的引入更多元,人們的崗位技能適應、綜合素養(yǎng)提升等都促使個體產生更多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個性化需求體現著時代特征,因此改革應跟上變化、順應時代、滿足需求。其次,在日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不再是某一個機構或者某一個部門能夠單獨完成,需要協同多方的資源與力量。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開放共享已經成為發(fā)展的新理念,即要求互聯互通、互促互進,讓所有社會成員(非一部分人)對發(fā)展成果(體現為社會各方面財富)的共同享有[26]。價值共創(chuàng)理論下,發(fā)展與改革不再只能依靠生產者單方面進行,而是需要在與消費者或者更多方的共創(chuàng)中實現,以此創(chuàng)造的價值,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更體現時代特色。
(二)辦學功能需要共建共創(chuàng)
開放大學成立之初,就被賦予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學習需求、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的使命?!督逃筷P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中細化了開放大學的服務對象與服務內容,即“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行業(yè)、面向社區(qū)、面向農村,廣泛開展職工教育、社區(qū)教育、老年教育、新型農民教育和各類培訓”。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豐富的內容、廣泛的區(qū)域,單靠一所開放大學是無法企及的。上海開放大學的數據顯示,93%的學生在系統分校學習[27]。因此,開放大學辦學功能的發(fā)揮需要全系統的共同參與。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動力與活力,學習者與社會的需求采集,僅僅依靠國家開放大學或者省級開放大學是不可行也不可取的?!秶议_放大學關于推進辦學組織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提出,開放大學辦學系統要遵循“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原則,構建社會廣泛參與、共建共治、開放性的國家開放大學辦學組織體系。因此,開放大學的功能發(fā)揮需要辦學系統,辦學系統的良性運作需要價值共創(chuàng),堅持共同的辦學目標、在不同區(qū)域與層級水平上發(fā)揮作用。有研究指出,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建設依然需要依托電大系統,但是不能依賴電大系統,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探索改革,需要引進共創(chuàng)理念實現改革[28]。
(三)發(fā)展困境需要路徑突破
開放大學的建設與個體發(fā)展、城市建設、社會進步緊密相關,充滿了無限的前景,但是也面臨著一些困境。當前的開放大學辦學系統,依然是單向傳輸模式,即總部建設資源、建立標準,分校使用資源、執(zhí)行標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導。這樣的辦學系統運行模式,在學習需求尚未分化的階段,如“學歷補償”時期,有效滿足了同質性的學習需求。但是,這種模式也帶來了與發(fā)展不相適應的問題。由于資源開發(fā)只有總部單一來源,因此在專業(yè)設置、資源更新方面,更迭比較緩慢,乃至于十幾年不變,不能及時回應社會需求。由于資源使用的統一性,必然難以兼顧區(qū)域發(fā)展的獨特性。以上海為例,松江區(qū)的支柱產業(yè)是工業(yè)機器人產業(yè)鏈,松江分校在服務區(qū)域發(fā)展方面,希望提供工業(yè)機器人相關專業(yè),但總校只有機械工程專業(yè),難以契合區(qū)域特殊需求。此外,正是因為單向傳輸導致的辦學專業(yè)發(fā)展落后、區(qū)域服務適切性下降等問題,進一步造成辦學系統凝聚力下降,削弱了組織成員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組織中的程度[29],無形中降低了競爭優(yōu)勢。例如在上海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的調研中,90%的分校反映當前的系統凝聚力有所下降,“制定激勵計劃”和“重視系統建設工作”在辦學系統建設最為關心的問題中分別列第一和第二位??梢姡_放大學辦學系統需要以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價值共創(chuàng)的方式突破當前困境,各辦學主體之間形成積極良性高效的互動模式,充分發(fā)揮開放大學服務大眾多樣化學習需求的社會價值。
四、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路徑分析
根據當前開放大學辦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服務價值共創(chuàng)的理論和模型,本研究提出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共創(chuàng)的觀點,本質上打破以往的系統內部單項傳遞的關系,建立總部與部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雙向連接關系,見圖1。在主體上以總部與分部為中心的一切參與者,在目標上助推服務學習型社會的更快實現,在要素上包含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的資源整合、交流機制、制度建設等多個板塊,在過程上劃分為事前準備、信息溝通、共同開發(fā)、支持反饋四個環(huán)節(jié)。
傳統模式辦學價值共創(chuàng)辦學
圖1 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關系對比
(一)辦學系統共創(chuàng)價值的目標
開放大學辦學系統進行價值共創(chuàng),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辦學目標。開放大學的辦學目標,從宏觀而言,是為了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從中觀而言,是為了服務開放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從微觀而言,是為了服務個體素質提升。教育通過個體發(fā)揮作用,無論何種層面的目標,開放大學都是通過服務個體的成長實現辦學目標。學習者的勞動技能、綜合素養(yǎng)提高了,就能夠更好地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每個區(qū)域的水平提升了,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腳步就會加快。開放大學服務學習者的規(guī)模與數量,直接體現學校辦學目標的實現率與社會貢獻度。在當前教育可選擇性空前多元的情況下,唯有過硬的辦學質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習者投入開放大學學習。研究顯示,價值共創(chuàng)可以創(chuàng)造聯合優(yōu)勢與提升滿意度。聯合優(yōu)勢包括配合優(yōu)勢、創(chuàng)新優(yōu)勢、效率優(yōu)勢、柔性優(yōu)勢和質量優(yōu)勢等五個方面,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提升辦學質量[30]。用戶滿意度包括經濟滿意度和社會滿意度兩個方面[31],包括開放大學對個體、區(qū)域以及社會的實際效用和口碑評價,提高開放大學的接受度。因此,發(fā)揮聯合優(yōu)勢、提升滿意度是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直接目標,通過這一目標的實現,進一步實現擴大教育規(guī)模、提升學習型社會建設貢獻度的長遠目標。見圖2。
圖2 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目標、主體與要素
(二)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主體
目前,開放大學辦學系統是二元管理結構,行政管理與教學管理分別隸屬不同的組織,是一種松散式的耦合結構。此種辦學結構,屬于歷史順承產物,自廣播電視大學建立以來,辦學系統就采用此種運作模式,因此,本文所討論的辦學系統路徑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不打破現有辦學系統架構的基礎上的。
在服務生態(tài)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視角下,共創(chuàng)的主體不再是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銷毀的對立關系,而是共同生產的合作關系,這樣的生產過程,同時也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還包括服務系統中的所有參與者。因此,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主體是以總部和分部為中心的一切參與者,具體包括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微觀層面,是指總部與分部的每個部門與每個工作者;中觀層面,是指視總部和分部分別為整體,以整體為單位進行共創(chuàng);宏觀層面,是指總部和分部作為社會系統一部分,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相關機構、組織的參與者,如當地政府、企業(yè)、個體等。見圖2。
(三)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要素
服務生態(tài)系統視角下,資源整合、服務交換、互動和制度被視為共創(chuàng)的要素。結合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的特征,可在資源整合、交流機制、制度建設等要素上開展共創(chuàng)。開放大學辦學業(yè)務包含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板塊,資源整合可發(fā)生在專業(yè)開發(fā)、課程建設、項目開拓和基地共建等方面。如在專業(yè)開發(fā)方面,突破總部單方面申報專業(yè)的模式,分部可以結合自身多年積累的優(yōu)勢,根據當地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向總部提出專業(yè)申報的意愿與現有條件,總部通過專業(yè)申報的途徑,雙方共同進行新專業(yè)開發(fā)。新開發(fā)的專業(yè)輻射整個辦學系統。又如基地共建,總部與分部、總部與企業(yè)共同投入人力、財力建設實訓基地,這一基地可被開放大學系統或者共建企業(yè)所共同使用。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交流機制包括信息、技術、人員等內容。如開放大學總部與分部之間的信息交流、技術共享、人員流動鍛煉等,學校與政府需求的信息溝通,學校與合作企業(yè)的技術開發(fā)等。制度在服務生態(tài)系統視角下,被視為是實現價值共創(chuàng)的重要因素,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制度建設,不僅是指總部與分部的辦學協議,還包括各種業(yè)務開發(fā)及實踐過程中,各方參與者的權利與責任。見圖2。
(四)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過程
狹義的價值共創(chuàng),專指發(fā)生在產品或服務使用與消費階段的使用價值共創(chuàng)[32]。然而,現有實證研究大多以廣義價值共創(chuàng)作為研究對象,即產品或服務設計、生產和消費等環(huán)節(jié),通過共同采取創(chuàng)意、設計和其他自主行為,在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中進行的互動和合作[33]。也就是說,價值共創(chuàng)發(fā)生在任何階段。Kellogg和Bowen提出的價值共創(chuàng)四維度法,按照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將顧客參與劃分為事前準備、信息交換、建立關系和干涉行為四個方面[34]。根據開放大學的辦學特點,將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的過程劃分為事前準備、信息溝通、共同開發(fā)、支持反饋四個過程。
圖3 開放大學辦學系統價值共創(chuàng)過程
事前準備,主要指雙方的規(guī)則約定、建立關系與辦學基礎。在一個相對自由與松散的組織中進行共同創(chuàng)造活動,需要構建各成員都認可的規(guī)則[35]。因此,簽署辦學協議,了解雙方權責是價值共創(chuàng)的首要條件。事前準備還包括良好的辦學基礎,分部的辦學特色、企業(yè)的資源積累、政府的政策支撐等,因為系統辦學中的共創(chuàng)主要集中在專業(yè)、課程、項目等業(yè)務內容,要創(chuàng)造更高的價值,需建立在雙方已有的辦學基礎之上。
信息溝通,主要指社會需求與系統需求的信息溝通。開放大學在服務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與普通高校不同的是,對社會需求的發(fā)覺更敏銳,專業(yè)、課程等設置更加個性化,面臨著不確定性。因此,總部、分部、企業(yè)、政府的信息溝通,是精準服務當地區(qū)域發(fā)展的必然環(huán)節(jié)。辦學組織現有的資源、政府或企業(yè)的需求等,都需要在溝通中實現信息對稱。有效溝通,需要建立一定的溝通機制,前期信息交換、中期階段進展等,都需要通過順暢的溝通流程、正式的會議調研或非正式的座談交流等形式實現溝通。此外,信息溝通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行為,交流互動本身產生的情感體驗也應該得到重視[36]。情感上的認同能夠激發(fā)更大的管理效力和創(chuàng)造潛力。
共同開發(fā),主要是知識、人員、財力等方面的共同投入。這是區(qū)別于傳統的辦學系統管理模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破除了總部擁有開發(fā)權,分部、企業(yè)等持有使用權的模式,讓分部、企業(yè)、政府與總部共同成為開發(fā)者。在開發(fā)過程中,開發(fā)者共同投入人員、技術和資源。對于總部發(fā)起的項目,邀請分部、企業(yè)和政府人員共同參與,利用參與各方的先進技術與平臺,整合優(yōu)質資源,創(chuàng)造新資源,并進行資源流動,推動參與各方的實力。共同開發(fā)的業(yè)務,不僅能夠實現資源優(yōu)勢,還能夠提高參與方的心理歸屬感。
支持反饋,主要指價值共創(chuàng)的全程中,總部對分部的支持與反饋。這里強調的全過程和“對稱性”角色,即雙方的共創(chuàng)不僅發(fā)生在產品開發(fā)階段,同時也要發(fā)生在產品消費階段,顧客不僅要參與企業(yè)的創(chuàng)造,企業(yè)也要參與顧客的產品使用[37]。總部要參與到分部業(yè)務開展的過程中,追蹤了解落實情況,獲取分部的反饋,對分部進行專業(yè)化指導,共同改進業(yè)務,提升業(yè)務價值的釋放力度。共創(chuàng)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過不斷的循環(huán)和重復逐漸提高開放大學的服務價值,使得學員的滿意度和開放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最大化。
參 考 文 獻
[1]上海開放大學開放教育國際研究院課題組.中國特色開放大學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研究報告[J].開放教育研究,2014(6):10-22.
[2]嚴冰.發(fā)展社會化公共支持服務,構建全民終生學習平臺[J].中國遠程教育,2010(1):15-20.
[3]楊亭亭.遠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中若干基本要素的分析[J].遠程教育,2003(1):37-40.
[4]余善云.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的基層建構與策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3):78-84.
[5]白濱,陳麗.解讀英國開放大學的質量保證——訪英國開放大學質量保證專家Steven Swit henby教授[J].中國遠程教育,2009(11):72-76.
[6]郭炯,等.美國鳳凰城大學與我國網絡學院比較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6):32-36.
[7]安雙宏.印度國立開放大學的發(fā)展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7(12):76-79.
[8]大衛(wèi)·安南德.邁進遠程教育的第五代:阿薩巴斯卡大學個案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4(4S):49-56.
[9]Ramírez R. Value Co-production Intellectu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1):49-65.
[10]Prahalad C K, Ramaswamy V.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1):79-90.
[11]簡兆權,令狐克睿,李雷.價值共創(chuàng)研究的演進與展望——從“顧客體驗”到“服務生態(tài)系統”視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6(9):3-20.
[12]Edvardsson B, Tronvoll B, Gruber T. Expanding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Exchang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ocial Constru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2):327-339.
[13]Lusch R F, Vargo S L. Service-dominant Logic: Premises, Perspectives, Possibilitie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4]Vargo S L, Lusch R F. Institutions and Axioms: An Extension and Update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6(1):5-23.
[15]Akaka MA, Vargo S L. Extending the Context of Service: From Encounters to Ecosystems[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2015,29(6)453-462.
[16][17]Chandler J D, Vargo S L. Contextualization and Value-in-context: How Context Frames Exchange[J]. Marketing Theory, 2011,11(11):35-49.
[18]Edvardsson B, Tronvoll B, Gruber T. Expanding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Exchang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ocial Constru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1,39(2):327-339.
[19]Akaka M A, Vargo S L, Lusch R F. The Complexity of Context: A Service Ecosystems Approach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ing[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13,21(4):1-20.
[20]Atakan S. S., Bagozzi R. P., Yoon C. Make it Your Own: How Process Valence and Self-construal Affect Evaluation of Self-Made Products[J]. Psychology & Marketing, 2014,31(6):451-468.
[21]Gronroos C. Service Logic Revisited: Who Creates Value? And Who Co-creates?[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2008,20(4):298-314.
[22]Buechel E. C., Janiszewski C. A Lot of Work or a Work of Art: How the Structure of a Customized Assembly Task Determines the Utility Derived from Assembly Effort[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4(5):960-972.
[23]劉建新,李東進.價值共創(chuàng)產品的增值效應——基于心理所有權的中介模型[J].財經論叢:浙江財經大學學報,2017(8):83-92.
[24]簡兆權,令狐克睿,李雷.價值共創(chuàng)研究的演進與展望——從“顧客體驗”到“服務生態(tài)系統”視角[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6(9):3-20.
[25]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18-02-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6]于俊.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下的政府數據治理能力建設——以稅務大數據開放共享實踐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8):148-154.
[27]張德明.開放大學系統建設:實踐與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4(4):31-38.
[28]余善云.開放大學辦學系統的基層建構與策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3):78-84.
[29]ROBBINS S P. Organization Theory[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0:61.
[30]Duffy, R., Fearne, A.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on Supplier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4,15(1):57-71.
[31]Geyskens I, Steenkamp J B E M. Economic and Social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to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0(1):11-32.
[32]Vargos Land Lusch R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68(1):1-17.
[33][36]Sheth JN, etal. The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centric Marketing[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1):55-56.
[34]Kellogg D L, Youngdahl W E, Bowen D 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wo Frame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13,8(3):206-219.
[35]張潔瑤.創(chuàng)意產業(yè)組織價值共創(chuàng)機理及影響要素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4:49.
[37]Vargo S L,Lusch R F. 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8,36(1):1-10.
Re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nning System of Open University
——Analysis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 Theory
Fu Lei, Cai Jinfang
Abstract? Open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learning society and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Open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open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lack of market response, and the decline in cohesion in running schools.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and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re the guiding ideology for solving school problem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idea, the paper borrow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 of value in service science to explor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university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 of values, the Open University System of Education establishes a multi-lateral connection between headquarters and schools, schools, and society; includes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level subjects of running schools, and integrates resources, exchange mechanisms,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 On the other elements,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of advanc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joint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feedback, and other processes, we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 expanding the scale of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learning-based society by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joint efforts and improv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open university; school system; development strategy; value co-creation
Author? Fu Lei,lecturer of 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Ph. D candidat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Cai Jinfang,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ff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