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融合教育是世界特教發(fā)展趨勢,我國也正開展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特殊學生進入普通學校學習關(guān)鍵是社會融入。本文從普通小學與高中(包括職中)各挑一組特殊學生進行跟蹤調(diào)查、行為干預與個案分析,探索特殊學生社會交往存在的共性問題,歸納特殊學生社會交往的有效干預方法,構(gòu)建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的干預模式,用以指導特殊學生的社會融入。
關(guān)鍵詞 融合教育 特殊學生 社會交往 行為干預
1 課題研究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國際背景
1994年6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特殊教育大會”在西班牙王國薩拉曼卡市舉行。會議明確提出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并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動綱領(lǐng)》中聲明:“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quán)利,必須給予他實現(xiàn)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學習之機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必須有機會入讀普通學校,這些學校應該使他們參與能滿足其需要、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活動中。”近十幾年,融合教育已經(jīng)成為當前世界特教發(fā)展的趨勢。
1.1.2 國內(nèi)背景
(1)2013年,教育部等七部門為加快推進特殊教育發(fā)展,切實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quán)利,推進教育公平,特制定《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队媱潯坊驹瓌t就是堅持統(tǒng)籌推進,普特結(jié)合。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同年,廣東省制定了《廣東省特殊兒童少年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shè)與管理實施辦法》,明確設(shè)立隨班就讀資源教室的目的是為了彌補隨班就讀課堂教學的不足,滿足各類隨班就讀學生的特殊需要,促使他們健康發(fā)展,正常地參與社會活動。
(2)2014年,教育部指定的全國30個中小學教育質(zhì)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qū)先后啟動實驗改革。廣州市在當年5月正式啟動中小學教育質(zhì)量陽光評價實驗項目的研究工作,實施《廣州市教育局實施中小學教育質(zhì)量陽光評價改革方案》,現(xiàn)已有116所試點學校。廣州的這一評價體系將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涵蓋六個方面共22項指標。
(3)目前,大量學習能力較好的特殊兒童進入了普通中小學班級就讀?!吧鐣谌搿币呀?jīng)成為了特殊兒童發(fā)展的最終目的,而要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就必須最大程度上提升他們在智力、社交、行為、情緒、技能等方面上的能力。本課題正是在特殊學生的社會交往這一塊研究,研究目的是關(guān)注特殊學生群體,促進特殊學生往更健康的方面發(fā)展,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1.2 意義與價值
我們在普通學校做融合理念下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的干預研究,是因為這無論是從教育本質(zhì)、還是從社會和諧角度或是從學生健康發(fā)展的角度,都有積極的意義。特殊學生在學生群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對特殊學生的有效社會交往行為干預,真正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有利于促進特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對廣州市教育質(zhì)量陽光評價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偟膩碚f,有效的社會交往行為干預可以維護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對特殊學生進行有效的社會交往行為干預,一方面可以幫助特殊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覺察和排解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特殊學生積極樂觀、堅韌進取、自尊自信等積極心理品質(zhì),提升特殊學生的自我價值感。有效的社會交往行為干預對提升特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培養(yǎng)特殊學生的自主行動的意識和動機,為特殊學生融入社會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這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2 概念的界定
2.1 融合教育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定義為:融合教育是通過增加學習、文化與社區(qū)參與,減少教育系統(tǒng)內(nèi)外的排斥,關(guān)注并滿足所有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在本課題研究中,融合教育是指將特殊學生融入到正常的學校班級中參加學習與社會活動。
2.2 特殊學生
特殊學生,這個概念由融合教育中“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衍生而來。廣義來講,就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包括超常學生;狹義來講,也就是本課題所用的概念就是有障礙的學生。比如殘障學生、情緒與行為障礙學生、孤獨癥學生、心理障礙學生等。
2.3 社會交往
社會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zhì)、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把社會交往劃分為:個人交往與群體交往;直接交往與間接交往;競爭、合作、沖突、調(diào)適等。本課題研究的社會交往是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及教師們的交流活動。
3 課題研究理論依據(jù)
3.1 學術(shù)思想
融合教育思想。融合教育思想是一種滲透著人文主義精神,促進正常兒童和有特殊需要兒童共同發(fā)展的教育思想。融合教育思想要求普通學校要給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容納所有的學生,學校和社會應該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納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每個人受教育的權(quán)利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谶@種思想,課題組在開展案例研究之前,做到理解、接納和尊重特殊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干預過程中考慮到不同案例的個人的先天素質(zhì)、身心條件和所處的不盡相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然后科學地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促使他們向健康發(fā)展。
3.2 立論依據(jù)
我們提出本研究的立論依據(jù)有兩大理論。
3.2.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理論按照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依次把需求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五類。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xiàn)。每個學生都有感情上的需要,一是友愛的需要,二是歸屬的需要。特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稍弱,而又容易因為自身的缺陷受到同學的冷落,所以特殊學生社會交往需要行為干預。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讓特殊學生樹立信心,實現(xiàn)自己價值也是這個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
3.2.2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最好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充分發(fā)揮作用的人、自我發(fā)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實現(xiàn)的人”。教學的本質(zhì)即促進,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每個人都有健康發(fā)展的自然趨向,有積極處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滿真誠、信任和理解的人際關(guān)系會促成健康發(fā)展?jié)撃艿膶崿F(xiàn)。本課題以此為理論立論依據(jù),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創(chuàng)設(shè)融洽、真誠、開放、相互支持的課堂氣氛,以使學生自由地表達個人想法,教師介入引導學生個人的思想、情緒,自然地顯示癥結(jié)所在的情緒因素,并由自己調(diào)整這種情緒的變化和決定變化的方向,從而改變相應的態(tài)度與行為。由此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
4 課題主要研究目標與內(nèi)容
4.1 研究目標
融合教育提倡“積極參與”的思想,反對任何學生被排斥在教學過程以及學校生活之外,主張學校要努力促進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胺e極參與”的思想充分反映了融合教育的民主觀。本次研究的目標主要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探索融合教育的途徑方法和對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有效干預的方法,用以指導未來融合教育教學實踐,關(guān)注特殊群體學生,引導學生陽光發(fā)展,融入正常的社會交往。
4.2 研究內(nèi)容
(1)分析特殊學生學習情況、心理狀況和社會交往狀況。
(2)分析和接納特殊學生的特殊個性,確定行為干預的的方式。
(3)對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實施干預的個案研究,總結(jié)有效的干預方法。
(4)廣州市中小學教育質(zhì)量陽光評價在特殊學生身上的具體實施情況。
5 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法,課題研究是一個“選擇案例——分析問題——制定方案——實施干預——總結(jié)方法”的實踐過程。研究過程中注意收集積累原始資料,建立課題研究檔案,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觀察記錄法、問卷調(diào)查法、量表測試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多途徑、多方面收集相關(guān)的理論文獻,借鑒已有成果;立足典型案例,找準問題癥結(jié),進行科學干預;在案例分析的基礎(chǔ)上,探索有效的干預模式,總結(jié)研究成果。
(1)文獻研究法。認真參考學習有關(guān)文獻理論如融合教育思想、特殊教育方法、社會交往理論,提取主要觀點和做法,針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再進行實踐與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guī)律與方法。課題組成員在學習文獻理論的同時,也兩次參加廣東省孤獨癥康復教育協(xié)會主辦的培訓講座,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理論水平與案例分析水平。
(2)觀察記錄法。課題組成員一方面學習相關(guān)的理論,一方面對特殊學生社會交往情況加以觀察記錄。課題組成員絕大多數(shù)是一線教師,學生天天生活在老師的視線中,為研究提供很好的便利。在行為干預之前,老師們先對特殊學生進行學習生活進行觀察記錄,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況和社會交往狀況,作為行為干預的基礎(chǔ)。
(3)問卷調(diào)查法。課題組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師)采用《中學生人際交往狀況調(diào)查問卷》與《艾森克人格問卷(EPQ-E)》對輕微殘障學生、心理障礙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采用《自閉癥行為評定量表(ABC量表)》對孤獨癥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diào)查,深入了解特殊學生具體情況(注:建議孤獨癥學生與家長到醫(yī)院接受《社會溝通調(diào)查表SCQ》測試)。
(4)量表測試法。對特殊學生中的心理障礙類如抑郁癥、焦慮癥等進行量表測試。課題組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師)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對有情緒或心理障礙類如抑郁癥、焦慮癥等特殊學生進行量表測試,獲得科學數(shù)據(jù),為制定行為干預計劃提供必要依據(jù)(注:建議孤獨癥學生到醫(yī)院接受《自閉癥兒童評估發(fā)展表》或《中國修訂韋氏智力量表(C-WISC)》測試)。
(5)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本次課題研究的最主要方法。課題每個成員都選取并跟蹤一個特殊案例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并建立特殊學生的成長檔案。研究主要是進行個案橫向比對與個案縱向比對,以個案研究為基礎(chǔ),從不同個案中發(fā)現(xiàn)其特殊性,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總結(jié),找出共性和規(guī)律性。
6 課題研究實施過程
本課題研究用了兩年四個月(2015年10月——2018年2月),在小學以及高中(包括職中)各挑一組特殊學生,其中包括輕微殘障學生(身體障礙)、孤獨癥學生(精神障礙)、抑郁癥或焦慮癥學生(心理障礙),進行全面跟蹤調(diào)查研究。通過教師干預的行為變化對學生社會交往的方式變化的影響進行跟蹤,從中分析其效度,不斷總結(jié)和調(diào)整有效的干預方式,以達到真正的融合教育。主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理論學習階段(2015年10月—2016年2月)。課題組成員學習融合教育思想、特殊教育方法、社會交往理論,構(gòu)建課題研究必要的理論框架。
第二階段為取樣觀察記錄階段(2016年3月—2016年7月)。課題組成員于所在學校尋找并確定研究對象,根據(jù)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工作特色,選擇適當?shù)慕槿敕绞脚c研究對象形成一對一指導關(guān)系,開展個案跟蹤調(diào)查。
第三階段為行為干預階段(2016年9月—2017年7月)。課題組成員針對特殊學生的社會交往進行干預,完成特殊學生成長記錄袋,并以論文形式完成了特殊學生案例分析
第四階段為形成成果階段(2017年9月——2018年2月)課題組集中總結(jié)歸納對特殊學生社會交往干預的有效方法,構(gòu)建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的干預模式,課題主持人完成《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學生社會行為的干預研究報告》。
7 課題的收獲與成效
7.1 制定了《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干預個案分析表》,建立了特殊學生的成長檔案
《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干預個案分析表》包括三個表格,表一《特殊學生個人檔案》主要記錄“學生基本情況與社會交往情況”“社會交往行為分析與擬采用的干預方式”;表二《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干預檔案》主要記錄“學生社會交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針對問題采取的干預措施”“干預之后的結(jié)果與效度分析”,表三《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干預個案分析》主要記錄“學生社會交往行為問題與干預過程”“干預效果與方法小結(jié)”。《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干預個案分析表》三個表格正好對應課題研究的第二、第三、第四階段,本課題研究實踐證明了此表的科學性與實用性,可以推廣應用。
課題組從小學與高中(包括職中)各挑一組特殊學生,其中包括身體障礙學生、孤獨癥學生、抑郁癥學生進行跟蹤調(diào)查與個案分析,建立特殊學生的成長檔案。
7.2 探索了特殊學生社會交往存在的共性問題
(1)對于輕微殘障學生(身體障礙)來說,行動或運動不便給他們的社會交往帶來一定的阻礙,尤其是在動態(tài)群體交往中,而身體障礙帶來的自悲心理也會降低其社會交往欲望,封閉心理自傲心理過重甚至會形成交往障礙。
(2)對于孤獨癥學生(精神障礙)來說,他們不缺乏交往欲望,但孤獨癥患者固有的行為刻板異常與溝通障礙成為社會交往的最大障礙。他們不懂得揣摩別人的心理,不懂得在適當?shù)膱龊媳磉_符合環(huán)境的需求,所以在社會交往中容易受到挫折,受到別人的冷落,成為社會交往的“孤獨者”。
(3)對于抑郁癥學生(心理障礙)來說,自身具有的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等抑郁癥癥狀是社會交往的重大障礙。他們不愿說話,不愿出門,不愿參與活動。
7.3 歸納了特殊學生社會交往的有效干預方法,構(gòu)建特殊學生社會交往行為的干預模式
(1)對輕微殘障學生(身體障礙)研究分析得出,此類學生大多是因為身體障礙帶來的自卑而導致社會交往問題,對此類學生干預模式如下:先運用心理分析法使學生領(lǐng)悟到自卑感潛藏于意識深處;接著運用認知行為法改變學生的認知過程,由此所產(chǎn)生的正確的觀念來糾正學生的不良情緒或行為;然后再運用補償法,使其找到正確的補償目標,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消除自卑,增加自信,突破社交交往方面的障礙。
(2)對課題組孤獨癥學生(精神障礙)研究分析得出,此類學生是因為孤獨癥的核心缺陷引發(fā)社會交往障礙,對此類學生干預模式如下:首先運用通過視覺文本干預中的心智解讀訓練來引導兒童理解自我和別人的愿望,增進他們對社交行為的理解;接著運用游戲與文化干預(PCI),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干預與游戲干預為主,改善他們的社交技巧;同時運用人際關(guān)系發(fā)展干預(RDI),采用系統(tǒng)的方法觸發(fā)孤獨癥兒童產(chǎn)生運用社會性技能的動機,提高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
(3)對抑郁癥學生(心理障礙)研究分析得出,此類學生是因為遭受重大打擊或環(huán)境適應障礙等因素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引發(fā)社會交往問題,對此類學生干預模式如下:先用認知行為療法改變求助者不合理的認知觀念,對求助者采用行為的重新塑造;然后運用心理動力學療法、運用情緒想象技術(shù)有意引起求助者對以往快樂經(jīng)歷與成功經(jīng)驗的回憶,喚起求助者對愉快情緒的體驗;同時輔助運動療法,使求助者通過運動達到大腦皮層疲憊,促進睡眠從而保證日常生活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7.4 制定了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合理的陽光評價表
對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習慣性地采用普通孩子的評價方式是不公平的。對特殊兒童的發(fā)展不利,對老師自身檢查教學效果也不利。因此,對特殊兒童的評價,要區(qū)別于普通兒童,要作出能體現(xiàn)他們陽光發(fā)展的評價。課題組在個案研究中與學生家長溝通,共同制定《個性化的陽光評價表一(在校情況)》,《個性化的陽光評價表二(在家情況)》,評價由“情感”“生活”“學習”三大項共十五個評價項目組成,家校合作每兩周作一次評價,促進學生良性的發(fā)展,使其更陽光地面對學習與生活。
7.5 提煉了研究成果,發(fā)表多篇論文
本課題研究成果較豐富,質(zhì)量較好。按計劃應發(fā)表論文3篇,課題主持人發(fā)表論文1篇,實際發(fā)表論文6篇,課題主持人發(fā)表論文3篇。
8 課題研究后的反思與展望
(1)本課題雖然在選取三類特殊學生共八個典型案例,每個案例都做了充分的分析評估與科學的干預工作,并取得較明顯的干預效果,但是不排除案例有其特殊性,課題組總結(jié)出來的有效干預方法未必適合每一個特殊學生。
(2)課題研究的對象是特殊學生,因其有身體或心理或精神方面的障礙,所以較難保證學生在校完成全部學業(yè)。課題組曾中止對兩位特殊學生的研究,學生因故選擇休學治療。休學回家的特殊學生在社會交往方面無疑會產(chǎn)生更大的障礙,她們面臨的困境不是單靠課題組成員可以解決的,有待社會、家庭與學校合力才能做好融合教育。
(3)課題組把工作重心放在個案干預與案例分析上,課題組對于總結(jié)出來的成果缺乏交流推廣意識。今后應該借助課題組成員是增城區(qū)隨班就讀指導中負責人的力量來推廣課題的成果。
(4)在課題研究與實施過程中,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與研究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方面。但是課題研究包括多個專業(yè)領(lǐng)域,課題組成員通常是專長某一專業(yè),難以做到跨專業(yè)研究。繼續(xù)提升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水平與專業(yè)核心素養(yǎng),仍是我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阿斯伯格癥學生實用教學策略[M].楊宗仁,譯.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
[2] 甄岳來,李忠忱.孤獨癥社會融合教育[M].中國婦女出版社,2010.
[3] 歐陽佩婷,何修瑜.解開人際關(guān)系之謎[M].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
[4] 劉慧麗.融合教育理念下資源老師角色的指導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 人際發(fā)展活動手冊—少年、青少年與成人版[M].黃嫈珺,譯.臺北九周文華出版社,2007.
[6] 游穎.游戲治療對孤獨癥兒童社會交往的個案研究[J].新課程學習,2014.
[7] 何立航,曾雅茹.孤獨癥譜系兒童社會交往干預研究——視覺文本干預法研究綜述[J].泉州師范學院院報,2014.
[8] 郭麗莎.普通小學隨讀自閉癥兒童同伴支持的個案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9] 陳瑾香.基于融合教育孤獨癥學生社會交往干預個案研究[J].科教導刊,2016.
[10] 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 李曉紅.一例高中生抑郁情緒的心理咨詢報告[J].廣州市第十屆健康教育學術(shù)交流會文集,2016.
[12] 鄒燕麗.特殊學生社會交往情況的典型案例干預研究——以個案“抑郁癥”學生的社交情況為例[J].才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