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華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6)
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AG)是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能幫助醫(yī)師清晰、直觀地評估患者冠狀動脈狀態(tài),以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診斷準確性及有效性,促進后續(xù)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1]。但隨著新技術的研發(fā)及臨床經(jīng)驗的積累,越來越多學者認為CAG的有創(chuàng)性及高昂的費用已經(jīng)不能滿足患者需求,如何使用新技術提高患者診療有效性及耐受性也成為其探究的熱點話題[2]。本研究為探討CT冠狀動脈成像在冠心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選取94例擬診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4例擬診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女35例;年齡33~78歲,平均(56.6±3.0)歲;合并疾病類型:高血壓69例,糖尿病48例,高血脂癥40例;家族遺傳史51例;長期吸煙史62例;長期飲酒史52例。
1.2 納入標準 (1)符合CAG及CTA相關檢查適應證者。(2)擬診為冠心病者。(3)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4)臨床資料完整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者。(2)支氣管哮喘史或已置入冠狀動脈支架者。(3)入組前使用相關藥物或接受治療者。(4)中途轉(zhuǎn)院、死亡或隨訪期失聯(lián)者。(5)未成年或年齡超過80歲者。(6)孕期或哺乳期婦女。
1.4 方法 此次入組的94例患者均接受CAG及CTA檢查,兩項檢查間隔時間需超過4周(1)CAG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SIEMENS)Axiom Artis dra平板探測器全數(shù)字化血管造影系統(tǒng)于患者右橈動脈行CAG,患者取仰臥位,采用三時相對比劑注射方法注射碘普羅胺注射液,第一時注射純對比劑60ml,第二時注射對比劑同生理鹽水混合液30ml,第三時注射純生理鹽水40ml(注射速度為5.0ml/s)。(2)CTA檢查:使用德國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雙源CT機完成CTA檢查,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參數(shù)為500mA,120kV,重建層厚0.75mm,重建視野為20cm×25cm;采用三時相對比劑注射方法注射碘普羅胺注射液第一時注射純對比劑60ml,第二時注射對比劑同生理鹽水混合液30ml,第三時注射純生理鹽水40ml(注射速度為5.0ml/s);CT掃描初始需患者憋氣8s,控制心率需<90次/min。
1.3 評估標準及觀察指標
1.3.1 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評估標準 參考《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09》相關標準評估。
1.3.2 觀察指標 根據(jù)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分段標準將冠狀動脈分為15個有效節(jié)段,詳細記錄CAG及CTA圖像鑒別診斷結(jié)果,以CAG 為“金標準”評估有效節(jié)段內(nèi)CTA 的特異性、敏感性、準確性、漏診率及誤診率。
2.1 診斷結(jié)果對比情況分析 此次入組的94例患者共評估血管1034段,以CAG為“金標準”,CTA診斷結(jié)果同CAG一致的血管共977段,占總檢測血管數(shù)的94.5%;不相符的血管共57段,占總檢測血管數(shù)的5.5%。見表1
表1 診斷結(jié)果相符情況對比(n/%)
2.2 CTA的診斷特異性、準確性及敏感性評估情況分析 CTA的診斷特異性為93.9%(155/165),敏感性為94.7%(832/879),準確性為95.5%(987/1034),漏診率為4.5%(47/1034),誤診率為1.0%(10/1034)。見表2
表2
2.3 CAG及CTA圖像對照分析 圖1~2為男性患者,確診為冠心病,圖像顯示右冠狀動脈開口及近段情況,圖1:近段管腔彌漫鈣化、呈長條狀,部分突入腔內(nèi);圖2 右冠狀動脈近中段彌漫重度狹窄,血管狹窄>75%。圖3~4為女性患者,確診為冠心病,圖像顯示右冠狀動脈左前降支近段情況。圖3:左前降支近段存在1處明顯狹窄;圖4 左前降支近段存在2處不規(guī)則狹窄。見圖1~4
圖1為CTA圖像 圖2為CAG圖像
圖3為CTA圖像 圖4為CAG圖像
相關研究表明[3],冠心病由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或阻塞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具有起病急、發(fā)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猜測其發(fā)生同“三高”、家族遺傳、不良生活習慣、病毒感染、季節(jié)變化或情緒激動等因素相關,及時有效的治療干預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其預后水平的關鍵。本次研究為探究CTA在冠心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選取94例患者為受試對象,發(fā)現(xiàn)CTA對提高冠心病早期篩查準確性及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此次入組的94例患者共檢測血管節(jié)段共1034段,以CAG檢查結(jié)果為“金標準”,證實CTA臨床診斷準確性及特異性可分別達到95.5%和93.9%,雖仍存在4.5%的漏診風險及1.0%的誤診幾率,但該檢查方案無創(chuàng)且操作性強,檢查耗時較短,患者接受度高,能提高醫(yī)師早期篩查冠心病的效率,不易因過長的診斷過程而耽誤最佳治療時機。除診斷外,醫(yī)師可將該技術用于冠心病預后效果評估中,觀察患者用藥、植入支架或行搭橋手術后血管狹窄改善情況,以便開展更具針對性的后續(xù)治療工作,進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預后質(zhì)量[4]。此次研究中,CAG圖像顯示共57段血管節(jié)段同CAG診斷結(jié)果存在差異,猜測造成該情況的原因與造影劑未完全滲入小血管或毛細血管、鈣化斑塊高密度偽影、患者檢查時心率未控制在90次/min以下等因素相關,需引起警惕,在臨床檢查中盡可能排除上述干擾因素以提高診斷準確性。綜上,CTA具有理想的無創(chuàng)性、操作性及便捷性,臨床可將其作為早期篩查冠心病的有效方式,對CTA檢查呈陽性者予以CAG檢查以進一步確定病變程度,掌握詳細信息以確保后續(xù)針對性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降低臨床漏診及誤診風險,減少醫(y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