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蕾
(解放軍第一零七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002)
糖尿病為臨床上十分常見的慢性疾病,該疾病常伴有多種血管病變,其中包括腦血管病變、皮膚微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腎臟、視網(wǎng)膜等。研究認為,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1]。本院對自我效能理論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及對其用藥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分析,并總結分析結果(2016至2017年),具體情況見下文描述。
本院收取對象為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收取時間在2016.4.9-2017.11.16之間,對收取80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
觀察組各項基本資料——性別: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年齡上下限值分別為80/62,平均年齡(71.12±1.03)歲。
對照組各項基本資料——性別: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年齡上下限值分別為80/61,平均年齡(71.59±1.65)歲。
2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在各項臨床資料對比中無顯著差異,即性別、年齡等,因此,可采用P大于0.05來表示,能進行對比。
觀察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采取健康教育聯(lián)合自我效能理論指導,具體措施——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個體差異制定一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從患者入院當日開始實施,并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教育,如社會支持、目標設定、監(jiān)控和強化、語言鼓勵、病例驗證等,由此促進患者的自我效能[2]。根據(jù)治療結果改善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并與家屬合作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體系,同時為患者講解社會支持體系對病情的恢復和控制的重要性[3]。
對照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為患者講解有關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日常生活照料等內容。
評價工具:實施干預后,采用本院自制自我效能感分量表進行健康教育知識測評,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為80份、回收80份、有效80份。
對比且分析兩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指標,即自我效能(總分40分)、血糖控制情況(總分30分)以及用藥依從性評分(3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各項指標越好。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后,計量資料——(自我效能、血糖控制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評分),采用T值來表示,2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在研究中對比各項資料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用P小于0.05來表示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能夠進行科學的對比。
觀察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自我效能(38.36±1.25)分;血糖控制(25.36±1.02)分;用藥依從性(26.59±1.02)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值<0.05。如表1:
表1 對比2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自我效能、血糖控制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評分(分)
糖尿病在臨床上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且常伴有下肢血管病變,兩者合并,易加重病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4]。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老齡化,從而導致我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發(fā)病率越來越高,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自我效能理論為臨床上新的主張理論,該方式主要是通過護理措施將其自身潛能激發(fā)出來,由此鼓勵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并堅持實施自我管理措施,從而有效控制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從本文數(shù)據(jù)可見,在健康教育中實施自我效能理論后,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我效能、血糖控制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自我效能能夠促進患者養(yǎng)成健康行為,提高生存質量。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觀察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自我效能(38.36±1.25)分;血糖控制(25.36±1.02)分;用藥依從性(26.59±1.02)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各項指標,P值<0.05。
總而言之,自我效能理論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變患者健康教育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各項指標評分,值得進一步探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