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練習寫作,教師不必有過高期待。因為學生不會寫、寫不好,才需要老師教;他要是能寫會寫,何必要跟你學?對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教師必須學會正確評價引導,多看到他的進步,哪怕他的作文只有幾句話值得肯定。
十多年前,我應某報邀請擔任“中小學生作文季賽”評委,得以經(jīng)??吹叫W生和初中生的作文,我對小學生作文特別感興趣。估計這些征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教師推薦的,既然他推薦,也可能會有所指導。我就是想通過這些作文,看看教師可能做過些什么,他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以及他的評價觀念。
小學生作文一般四百字左右,三四年級為中年級組,五六年級為高年級組。中年級組作文格式基本是“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要寫什么”,對順序有講究,這是對的。三四年級的學生,能寫一寫景物,能觀察小貓小狗的動態(tài),描繪一個人的外貌和神情,能寫一件事的大致經(jīng)過,我認為就算不錯了。兒童觀察事物,把看到的事物寫出來,這些是作文的基本能力,想讓他寫得好,很不容易。我想能把事物基本面貌定出來,就很好了,不要指望小學作文教學能培育七步詩才子和神童作家。所以,我對教師的推薦,很慎重,他也許是在考驗評委對小學作文課的認識吧。當然,同一個年段的小學生,也能比出長短,這種優(yōu)勢,往往就在一個細節(jié)上,就體現(xiàn)在一句話上。比如,冬天,小學生寫學校的雪景,寫運動器械上的積雪構成奇妙的圖案,寫同學們打雪仗的熱鬧,也順便寫到樹叢里有些畏縮的幾只麻雀。作文結尾,“晚上,躺進被窩時,想到,那些麻雀這會兒也睡了嗎,它們睡在哪兒呢?”——就因為這一句,我就覺得他的不同一般了。他的老師,肯定也是因為看到這一句把他的作文推薦出來的。你認為這句話不重要,誰都會說嗎?一名兒童,心底有這樣的情感,怎么就不重要呢?這是悲憫的種子??!這樣的句子,成為他作文的“底子”,如果他個人能認識到,就有可能在這種情感基礎上去體味人間,認識生活。十歲想到的,說出來的,被老師肯定后,也許就是一輩子的了。這極可能會成為“離開學校后剩下的東西”。
有個四年級學生寫“媽媽減肥”,敘述媽媽嘗試減肥的經(jīng)歷,內(nèi)容也比較一般。結尾有段描寫,寫晚上媽媽換上衣服,“在大鏡子前,一會兒正面一會兒側面,扭過來轉過去地照,后來,嘆息一聲,把燈關了?!蔽一貞涍@段話就想笑:這小作者可能瞞著媽媽寫的,要是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不知會怎樣。當然,得了獎,媽媽也可能就無所謂了。需要告訴讀者的是——這篇作文開頭第一句是“媽媽并不胖”。有意思。他的老師肯定認為“不要緊”才會推薦這篇作文的。
推薦和評價都會對小學生以后的作文產(chǎn)生影響。小學生從作文得分上,從老師的講評和推薦,從評委的評語,都會得到暗示和啟示。我不主張讓小學生背“好詞好句”,那種簡單的模仿會妨礙學生對世界的觀察,也會導致學生的閱讀功利化。如果他能直接從生活中學習語言,能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和描寫,作文才可能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我印象比較深的小學生作文,好多都有獨特的表達,這些表達未必有多特別,它們只是真實、樸實、生動、傳神。有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寫:“……我們聽了都笑起來,老師再也忍不住了,也笑起來;看到老師笑了,全班同學一下子哈哈大笑,有的同學笑得拍桌子……”這樣“如實”地寫,不也很好嗎?
在作文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一點點的進步,關注他們作文中的“發(fā)處”,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句話,這很可能就是他寫作自信的起點。學生作文未必總有觸動讀者的表達,語文教師要有發(fā)現(xiàn)意識,要不很可能錯失良機。
不但小學生的作文、中學生的作文,甚至名作,往往也是因為幾句話打動了我們,讓我們難忘。
(王棟生,筆名吳非,著名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散文作家,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