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芬
[摘 要]插圖能夠將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讓不確定性轉為指向性,這恰恰體現(xiàn)了音樂教學的時間性、抽象性、非視覺性和非語義等特征。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教材插圖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音樂知識,讓他們快樂地學習音樂。
[關鍵詞]插圖;音樂教學;運用;蘇少版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7-0057-02
在眾多豐富的課程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為教材的一部分——插圖,卻經常被教師所忽視?,F(xiàn)行的蘇少版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2012版),在教學第一線投入使用已經整整五年了,較之前的2003版教材,插圖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并且插圖的類型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然而,在這五年的使用過程中,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常態(tài)課,都難覓教材插圖的影子。在多媒體教學資源普遍應用的音樂教學中,許多教師為了制作課件而費盡心思查找各種各樣的資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難道唯有精美的課件才能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嗎?因此,我開展“蘇少版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的研究,在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以圖導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1.巧用教材插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節(jié)課教學導入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上好這堂課,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恰當利用插圖引入新課,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學歌曲《雁兒飛》時,我首先出示課本中的插圖,在學生觀察后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它們在干什么?它們排著隊是要飛到哪里去?”……通過觀察和提問,既縮短了學生和歌曲之間的距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積極主動地投入新歌的學習之中。
2.善用教材插圖,融入音樂作品的意境
音樂課堂中,教師通過教材插圖導入教學,可以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較快地進入音樂作品的意境之中,為新課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插圖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在插圖與音樂之間無形地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梁,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所學知識。例如,教學歌曲《小小的船》時,我向學生展示教材插圖:蔚藍的天空群星閃爍,小男孩愜意地躺在月亮上數(shù)著星星,小女孩則俯身眺望著太空。通過多媒體展示教材插圖,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充滿神奇、奧秘的太空,既為整節(jié)課的教學定下情感基調,又為學生學唱歌曲做好準備。
二、以圖助學,解讀教學內容
1.使用教材插圖,理解歌曲內容
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演唱的積極性。而教材中的插圖,可以將歌詞中一些復雜的、有特點的詞句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既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又可以突破教學難點。例如,教學歌曲《多快樂》時,我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插圖,并問學生圖中小朋友們的表情是怎樣的(引出歌詞:你也呵呵呀,我也樂呵呵)、小朋友們在干什么(引出歌詞:打起鼓兒敲起鑼,跳舞又唱歌)、小朋友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引出歌詞:多快樂多快樂,我們多快樂)、你們知道小朋友們?yōu)槭裁催@么高興快樂嗎(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天安門,引出歌詞:慶祝祖國媽媽生日,好呀好快樂)……這樣教學,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了歌曲的第一段歌詞,初步感知了歌曲表達的情感。
2.善用教材插圖,強化樂曲聆聽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過:“音樂的感受是教不會的,音樂教師的責任就是搭個橋,幫助學生進入到音樂中去,貝多芬、莫扎特會教給他們怎樣去感受音樂。”在欣賞教學中,教師運用教材插圖這個“橋”,將插圖和音樂作品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能化難為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學歌曲《鐵匠波爾卡》時,我首先出示教材中的兩幅插圖:第一幅圖是鐵匠在打鐵;第二幅圖是鐵匠在拉風箱。接著,我播放樂曲的A、B兩段,讓學生為圖配樂,感受A、B兩段樂曲的不同情感。然后我播放樂曲的第三段,讓學生說說鐵匠是在打鐵還是在拉風箱。最后,我出示教材中完整的插圖,讓學生一下子就明晰了樂曲的結構。
3.借用教材插圖,進行表演指導
教材插圖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律動、集體舞、音樂游戲、歌表演等綜合藝術表演的過程中,借助教材插圖可以讓學生明確表演的要求、目的,進而讓學生演而有序、演而有得。例如,教學律動《拍手唱歌笑呵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插圖,然后強調做動作的時候需要配合著歌詞來做;接著,我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明確做動作時除了要做好自己的動作外,還需要跟同學合作;最后,我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學習插圖中的動作,比比哪組做得最好,并給予必要的示范與指導。這樣教學,使學生明確了此次律動的目的與要求,實現(xiàn)了“動”和“唱”的有機融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樂感。
三、以圖促學,提高學生能力
1.使用教材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
節(jié)奏是音樂的核心,是構成音樂的重要因素,然而低年級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節(jié)奏。教材中的格子圖形譜,能準確、清晰地表現(xiàn)出每個音的長短、節(jié)奏時值比例、樂器的音效,讓學生對樂曲了解得更直觀、形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感受節(jié)奏,化抽象為具象。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圖形譜引導學生讀一讀、奏一奏、動一動,為學生開辟一條培養(yǎng)節(jié)奏感的感性之路。
2.巧用教材插圖,促進學生有效背唱
《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背唱歌曲,并對1~2年級學生提出了每學年能夠背唱4~6首歌曲的具體要求。教材中的每首歌曲都配有精美的插圖,教師教學時可把觀察畫面、理解內容和歌曲演唱結合起來,利用插圖來指導學生背唱,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例如,教師指導學生背唱歌曲《小螞蟻搬米?!窌r,在學生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展示課本中的插圖幫助學生形象地記憶和背唱,讓學生根據(jù)插圖抓住“一只小螞蟻”“一群小螞蟻”的思路,聯(lián)想到“搬呀搬不起”“搬進洞洞里”等歌詞。
3.借用教材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圖畫不單是文字說明,而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蘇少版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中的插圖,畫面上所呈現(xiàn)的鮮艷色彩、生動景象、有趣情節(jié)等都富有童心童趣,能帶給學生愉悅的感受和無限的想象空間。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插圖不確定性和可擴展性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例如,教學歌曲《愛唱什么歌》時,我引導學生根據(jù)文字、畫面,想象小動物們“唱歌”時的情景,并說一說還有哪些“歌唱家”“它們會唱些什么”。這樣不僅使歌曲內容得到了延伸,而且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更深刻地記憶所學知識。
4.運用教材插圖,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品格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音樂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插圖作為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思想性和教育性也是十分突出的。教材中的插圖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感性材料,能幫助學生由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正確的觀念,是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格的好素材。例如,教學歌曲《小黑豬》時,我讓學生看圖后說一說“圖上畫的是誰”“它在干什么”,然后小組議一議“小豬這樣做對嗎”。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做一個早睡早起,做事細心的好孩子。
總之,只要教師充分利用音樂教材中的插圖,就可以充分發(fā)揮插圖的作用,為教所用,為學所用,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