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蘭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活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越來越普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探索空間,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讓學生親身參與和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提高;操作;含金量;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6-0062-02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蔽覀兊恼n堂教學就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究者呢?筆者選擇了幾個有“含金量”的動手操作的教學片斷加以論述。
【教學片段一】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找規(guī)律”
師:同學們已經(jīng)能很快找出圖形排列的規(guī)律,但是我們不僅要做一個發(fā)現(xiàn)者,還要做一個創(chuàng)造者,你們愿意動手創(chuàng)造規(guī)律嗎?(愿意)那就用準備好的學具開始吧!
生1:○□△○□△○□△……
生2:○○○△△△□□□……
生3: □□○○○△□□○○○△……
生4:□□□○○○□□□○○○……
生5:△△○○□□△△○○□□……
……(答案很多,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精彩看點】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開放的,學生的操作是開放的,答案也是開放的。學生獨立思考、開放操作、積極探究,爭先恐后創(chuàng)造規(guī)律,有的學生這樣擺,有的學生那樣擺,課堂呈現(xiàn)出“各顯神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逐漸進入高潮。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創(chuàng)新,并在展示不同規(guī)律的過程中集思廣益、開闊思路,真正做到課堂上“人人都有收獲,人人都有發(fā)展”。
【教學片段二】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
師: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許多三角形),想怎么拼就怎么拼,但必須拼成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規(guī)則圖形。拼完后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再看看能不能根據(jù)拼成的圖形,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生1:我先拿出一個銳角三角形,然后又拿出多個三角形拼擺,最后發(fā)現(xiàn)只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我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生2:我費了好大的功夫,從一堆三角形中挑來挑去,最后發(fā)現(xiàn)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這樣就可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生3:我也用了很長時間,先挑了一個鈍角三角形,然后又挑出好多個三角形試拼,好不容易才拼出了平行四邊形。我發(fā)現(xiàn)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才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推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出示判斷題):兩個大小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全班同學都判斷此題是錯誤的)
【精彩看點】教師敢于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學生“想怎么拼就怎么拼”,但要求必須拼成已經(jīng)學過的規(guī)則圖形,這為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樣的動手操作中,教師提出的目標是明確的,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探索的空間是廣闊的,操作是自主的,探究過程是開放的,學生的心情是愉悅的,課堂不再只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更是將外部活動內(nèi)部化,學生的思維真正被激活了,學生在反復調整、拼擺和思考中,充分感知了“只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解答判斷題時無一人出錯。學生親身體驗勝于教師的過多口舌,一切盡在不言中,學生真正“做過了就理解了”,也記住了。
【教學片段三】人教教材版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
師:請各個小組自行選擇若干個圓錐和圓柱形容器,然后設計實驗,看看能不能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圓錐和圓柱形體積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開始分組實驗。
生1:我們組做了兩個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我們選擇了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先給圓柱形容器中裝滿水,然后倒入圓錐形容器中,正好可以倒?jié)M3次,由此得出“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在第二個實驗中,我們選擇了兩個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先給圓柱形容器中裝滿水,然后倒入圓錐形容器中,正好可以倒?jié)M7次,由此得出“不等底也不等高時,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七分之一”的結論。
生2:我們組做了三個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我們選擇了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先給圓錐形容器中裝滿沙子,然后倒入圓柱形容器中,倒3次正好倒?jié)M,由此得出“等底等高時,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在第二個實驗中,我們選擇了兩個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先給圓錐形容器中裝滿沙子,然后倒入圓柱形容器中,倒5次正好倒?jié)M,由此得出“等底不等高時,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五分之一”的結論。在第三個實驗中,我們選擇了兩個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先給圓錐形容器中裝滿沙子,然后倒入圓柱形容器中,倒4次正好倒?jié)M,由此得出“等高不等底時,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四分之一”的結論。
……
師(歸納):各小組做了這么多組實驗,有相同的結論嗎?
生3: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師:用不等底也不等高、等底不等高及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做實驗,得出的結論五花八門,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但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必定滿足“圓錐的體積=圓柱的體積×1/3”的關系。
師(出示判斷題):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全班同學都判斷此題是錯誤的)
【精彩看點】教師要善于打破教材提供的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的“完美學具”,這是因為“完美學具”會限制學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空間。學生自己選擇的學具,有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在這種學具的多樣性、充足性、多余性、殘缺性下,探究才更富有挑戰(zhàn)性,操作才會有“含金量”,學生才會真正經(jīng)歷圓錐體積公式的形成過程,從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保證了對概念、公式的深刻理解。學生的操作活動是開放的,答案是開放的,但最后的結論又是統(tǒng)一的。教師在學具準備上做足了功夫,既不用再花口舌費力氣強調“等底等高”這個條件,又保證了學生對概念、公式的深刻理解,實驗操作的“含金量”大大提高。
總之,數(shù)學課堂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挖掘數(shù)學的本質內(nèi)涵,提煉數(shù)學規(guī)律,揭示數(shù)學魅力,鑄就精彩的數(shù)學課堂。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