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論發(fā)展:一個文獻綜述

2018-09-26 11:31平鑫
山東青年 2018年4期
關鍵詞:衰落復興政治文化

平鑫

摘 要:作為政治學的一種研究方法,政治文化是政治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它最早由結(jié)構(gòu)-功能主義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阿爾蒙德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受到了政治學領域?qū)W者的重視和爭議,在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衰落與復興。在20世紀90年代重回政治學的研究舞臺,不僅意味著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同時也意味著政治文化研究成為政治學研究的恒久的組成部分,本文通過查閱近十年來的有關“政治文化”的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梳理: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的衰落與復興,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意義以及政治文化未來的發(fā)展趨向,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期推動中國政治文化的研究。

關鍵詞:政治文化;政治理論;衰落;復興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歷史淵源

政治文化是伴隨著行為主義革命而興起的一個新型的研究方法,在政治學領域中,將文化作為分析視角引入研究的歷史可以認為是源遠流長。政治學的開山鼻祖柏拉圖,在其代表作《理想國》中將文化的分析視角引入討論各種整體的發(fā)展過程及其特點中。他提出,“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政制就有多少個不同類型的人格,你不要以為政治制度是從木頭或石頭里產(chǎn)生出來的。不是的,政治制度是從公民的習慣中產(chǎn)生出來的,習慣的傾向決定其他一切的方向。”[1]例如,在他提出的五種政體中。除王政政體外,其他四種政體,即榮譽政體、寡頭政體、民主政體以及僭主政體中。都有各自的整體特征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個人個性特征,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在他認為,寡頭政體中,其制度特點使得個人形成崇拜金錢,行為粗暴,勤勞和節(jié)儉等性格特征。柏拉圖在分析政體的興衰中加入對個人性格因素的分析,可以被認為是政治學文化分析的最早淵源。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作為很多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以及經(jīng)驗主義的先驅(qū),月同樣關注政治與文化二者的關系。在其代表作《政治學》中,通過論述政治與文化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闡釋了他認為維系優(yōu)良城邦政體所必需的文化,尤其指公民的秉性。在他看來,城邦是一個公民的聯(lián)合體,最優(yōu)良的城邦的公民的秉性應該是這樣的,即具有類似于希臘人的秉性,既富有思想,又生命力旺盛。[2]例如,再解釋希臘民族優(yōu)于外邦民族時說:“在寒冷地帶居住的人群和歐洲各族的居民都生命力旺盛,但在思想和技術方面則較為缺乏,所以他們大都過著自由散漫的生活,沒有什么政體組織,也缺乏統(tǒng)治鄰人的能力。亞細亞的居民較為聰穎而且精于技巧,但在靈魂方面則情性過重,故大多受人統(tǒng)治和奴役?!敝劣谙ED各族,他認為,“希臘人既生命力旺盛又富于思想,…既保持了自由的生活有孕育出了最優(yōu)良的政體,并且只要能形成一個政體,它就具有統(tǒng)治一切民族的能力?!盵3]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政治文化的研究也深深的影響了后世的政治學研究。

法國著名思想家托克維爾,在他的名著《論美國的民主》中,就運用了大量的政治文化的研究方法。他通過大量的實地調(diào)查,全面考察了美國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人文社會狀況,研究了生活方式、文明程度、教育水平、法律道德水準,分析了人的精神狀態(tài)等文化因素與民主的關系,描述了美國的“鄉(xiāng)鎮(zhèn)精神”、“公共精神”等,并且他多次提到的“民情”就是指政治文化。[4]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孟德斯鳩在其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考察了社會成員、習俗、舉止等影響社會政治結(jié)構(gòu)的諸多因素,最后他得出結(jié)論,認為“法的精神”包括三大要素:體制結(jié)構(gòu)、文化精神和自然環(huán)境,其中文化精神就可以視為現(xiàn)代的政治文化。

綜上可見,政治文化有著淵源流長的研究歷史,盡管在柏拉圖等人的著作中,未明確提出“政治文化”這個概念,但是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注意到了文化在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早期的文化研究更多將文化是為抽象的精神實體,還未給出科學的衡量標準,因而缺少科學的研究方法;此外,政治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傾向于哲學史的論證,帶有哲學思辨性和價值規(guī)范性。

二、何謂政治文化?

在近代,政治文化是伴隨行為主義革命而興起的一個新興研究方法,認識和把握政治文化首先需要從文化學的橫坐標和政治學的縱坐標來標定它的確切方位,政治文化是文化海洋中只涉及政治生活的部分。

一般來說,政治文化的興起不僅受到了上述歷史淵源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一些學術領域的影響。首先是社會心理學和精神分析人類學,特別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社會人類學對人群的行為模式和主觀選擇意向的考察,對解釋和預測政治具有實證性基礎。其次是以韋伯、帕累托、帕森斯為代表的歐洲社會學,尤其以韋伯代表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例。他認為,新教教義——更具體的說是加爾文拍教義——促進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興盛,即他從自己的祖國德國所了解到的工業(yè)資本主義的興盛。[5]最后是民意調(diào)查和數(shù)據(jù)分析等手段的日臻完善,它也是政治文化更直接的推動因素,他為民意的獲取提供了條件。

當然,行為主義革命對政治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行為主義革命一反傳統(tǒng),從傳統(tǒng)對規(guī)范、制度的分析,轉(zhuǎn)向可觀察的行為,因而研究中更注重對個體以及個體組成的團體行為的分析研究,其中包含個體的行為動機、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等,從而促進政治文化的研究。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最早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可以追溯到阿爾蒙德。1956年阿爾蒙德在美國《政治學雜志》發(fā)表“比較政治體系”一文,首次采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他說:“每一個政治體系皆鑲嵌于某種對政治活動的特殊模式之中,我們認為可以把它叫做政治文化。”[6]

政治文化的概念經(jīng)阿爾蒙德提出后,立即收到了政治學領域的極大關注,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對政治文化展開研究,迄今為止,所讀到的文獻中有關政治文化的概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阿爾蒙德和維巴的定義。在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tài)度和民主制》中的定義是:“政治文化這個術語指的是專門化的政治導向——對于政治體系及各個方面的態(tài)度和對于自我在這個體系中的角色的態(tài)度。”其內(nèi)容大致包括三類:認知導向、情感導向和評價導向。[7]之后,派伊也繼承了阿爾蒙德強調(diào)的心理的和主觀的政治文化概念。派伊在其著作《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寫到:“政治文化是這樣的一套態(tài)度、信念和情感,它賦予政治過程以意義和秩序。政治文化就是政治心理與主管緯度集合而成的。一種政治文化既是一個政治系統(tǒng)的集體史,又是這個系統(tǒng)中的個體成員的生活史的產(chǎn)物。因而它深深地植根于公共事件和個人經(jīng)歷之中。”[8]當然,他在研究中也會注意到,在1972年以后,派伊對阿爾蒙德的歸納提出了質(zhì)疑,他提出的看法是: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內(nèi)容應當是對是制度有所區(qū)別易于辨認的“取向”,而不必然是公眾所有風格中最具特色的東西,所以不必追問其他態(tài)度的分布狀況。[9]

第二種是伊斯頓提出的較為客觀的政治文化概念。他并不認為政治是與一般文化完全不同的東西,他提出,“政治文化是指一系列信念、觀念、規(guī)范和價值,規(guī)定了影響政治輸入和制度運行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又被社會成員視為一種權(quán)威性的為之折服的力量,政治文化石通過外在的槍支的力量(價值目標和原則、標準、權(quán)威結(jié)構(gòu))而內(nèi)化了的主觀習慣?!盵10]在伊斯頓看來,每個社會都有神圣不可褻瀆的文化圖騰和禁忌,在社會化過程中,這些圖騰將內(nèi)化于人們心中,同時,國家的統(tǒng)治者為了國家的統(tǒng)治與穩(wěn)定,也會提供、宣傳一套框架,從而引導人們的生活,在此過程中,權(quán)威得以傳導和運行。與阿爾蒙德的政治文化概念相比,伊斯頓為政治文化的界定則更為客觀,不再將政治文化以為的局限于心理以及極端主觀化的范圍。

第三種是以費根和塔克為代表的綜合性的定義。在此定義中,他們更強調(diào)了“行為”在政治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們批判了阿爾蒙德將政治文化局限于主觀心理取向的概念。塔克提出,政治文化的術語應采用人類學的方法,分為隱性的心理和顯性的行為。[11]

當然,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有關它的分歧層出不窮,但都無外乎是心里的、行為的幾個方面,都深受行為主義的影響。對于政治文化概念的批判也從各自的角度提出批判,因此,西方政治文化理論在經(jīng)歷了50—70的初創(chuàng)和繁榮后,遭遇路衰落。

三、政治文化的衰落與復興

(一)政治文化的衰落

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經(jīng)歷了50—70年代的繁榮后,由于遭遇了來自西方理性選擇理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方面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政治文化被指責為片面、保守、僵化,低估了社會結(jié)構(gòu)和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作用,不具有解釋力等。對政治文化的批判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批判者認為,早期的政治文化理論有文化決定論傾向。羅納德羅格夫斯基認為,在社會結(jié)構(gòu)、種族和宗教利益與政治結(jié)構(gòu)之間有著更為清晰的關聯(lián),所以理性選擇學派關于政治結(jié)構(gòu)的理論比政治文化的理論更具有解釋力,也更加準確。[12]第二,批判者指責早期的政治文化研究過于簡單化和偏重靜態(tài)的考察,因而不具有解釋力和預見性。威廉姆博斯托克提出,阿爾蒙德和維巴對政治文化的分類是以描述性而不是以分析性標準為基礎的,沒有任何理論框架,同時批判認為,不存在一種穩(wěn)定恒久的政治文化,因而不具有解釋力和預見性。第三,指責政治文化研究存在以西方人對現(xiàn)代性先入為主的觀念形式的文化偏好,批評者批評阿爾蒙德將與英美國家民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公民文化作為理想的政治文化。

當時,來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使得政治文化從70年代初走向衰落,進入低谷,但是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對政治文化理論的種種批判,既有意義又有缺陷。其意義在于它指出了政治文化理論真實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對研究政治文化的學者具有啟發(fā)意義,為之后的政治文化的復興奠定了基礎;但是同時也存在缺陷,即批判者將政治文化理論暫時的不成熟歸咎于政治文化本身固有的缺陷,從而否定政治文化研究的價值。

(二)政治文化的復興

政治文化作為客觀真理的存在,意味著在經(jīng)歷批判和衰落之后也不會死亡,即使是在70—80年代,他也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只是研究成果甚少。80年代中期,政治文化開始有新的轉(zhuǎn)機,并且呈現(xiàn)復興的態(tài)勢。導致政治文化的復興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70—80年代西方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發(fā)生深刻的文化變化,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由于二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繁榮和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開始從之前關注衣食、生活轉(zhuǎn)向更多的重視其生活質(zhì)量、環(huán)境、友情等非物質(zhì)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教育機會的增多,公民對參與國家政治的呼聲越來越高漲,并在由之前的“精英—主導”型政治參與轉(zhuǎn)變?yōu)椤熬ⅰ魬?zhàn)”型政治參與,因而,在政治中單純的關注經(jīng)濟變量而不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就無法準確而全面的把握政治現(xiàn)象,解答政治問題。

第二,最初對政治文化批判呼聲最高的——理性選擇理論陷入困境,并且與政治文化理論趨于和解。理性選擇理論運用經(jīng)濟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政治過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理性選擇理論忽視文化因素,將其重要性降低到不現(xiàn)實的程度,只是把政治簡化為市場的分析模式的缺陷越來越明顯,因而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簡華論的窘境。為了擺脫這樣的窘境,理性選擇理論將個人的偏好和目的作為受制度和文化影響的內(nèi)生變量,將其納入研究范圍。這樣,從70年代以來,一直處于政治科學邊緣的政治文化理論開始逐漸取得主流的地位。

進入8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出現(xiàn)新的轉(zhuǎn)機,80年代中期,政治文化研究初顯復興的態(tài)勢,到80年代末,這場復興全面展開,90年代達到鼎盛。

最早提出“政治文化復興”概念的是R.英格爾哈特,他在1988年發(fā)表的《政治文化的復興》中提出“現(xiàn)在是矯正社會分析中偏向的時候了”。[13]在這里的“偏向”是指理性選擇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分析模式,而嚴重的忽視了文化因素。到1993年,政治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阿爾蒙德進一步肯定了政治文化復興的存在,他在為L.達爾蒙德主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文化與民主》一書中所寫的序言的標題便是“政治文化的回歸”。

如今,政治文化研究的“復興”已經(jīng)成為事實,但是這樣的復興決不是對過去研究的簡單重復,而是如邁克爾.柏林特所說,政治文化的研究“從復興的那刻起就意味著過去的再生、重釋和再創(chuàng)造。它不是簡單的轉(zhuǎn)變,而是由被領悟到的現(xiàn)實需要所激發(fā)的歷史的轉(zhuǎn)變?!薄八粦摫焕斫鉃閮H僅回到阿爾蒙德科學研究的起點上?!盵14]

根據(jù)查閱資料,我將對政治文化發(fā)展的主要的新成果和新趨向作一個處不介紹。

四、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近十年來,西方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個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理論以及政治生活各方面涉及政治文化的問題。它是政治文化研究中最大量、最常見的內(nèi)容,因此很難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專門的學科著作。當然,也有例外,瑞士日內(nèi)瓦大學的Jan Erik Lane 2012年再版的《政治與文化》一書,就是一本關于政治文化學科的導論性著作。不過,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研究涉及的都是某個具體的問題。例如,美國馬克里蘭大學Laura的論文《兩極分化的政治與公民的疏離感:信念的作用》,就側(cè)重研究了信念在美國的重要作用,這篇文章考察了兼具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公民是不是比“始終如一”的自由主義或保守公民更少參與政治,以及這種聯(lián)合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加精英集團的兩極分化。美國電子雜志《Deliberately Considered》總編Jefferey在其專著《政治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力量的文化和文化的力量》中,分析了20世紀70—80年代的波蘭、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tǒng)的案例,說明政治文化在社會變遷中怎樣因為受到政治權(quán)力的影響而變化;

第二,政治文化對選舉的影響。選舉在當前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對選舉的影響一直都是國外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點之一,美國巴克內(nèi)爾大學學者Christopher論文《美國公眾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發(fā)展》是這個方面的代表性研究;

第三,政治文化的整合。由于美國和歐洲大多數(shù)國家都接受移民,且移民數(shù)量巨大,因此,移民與接受國政治文化上的認同和整合也是長期以來的政治文化研究熱點。例如,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Ephraim在《Multicultural Nationalism》一書中提出多元文化民族主義的概念,討論了多元 文化主義與民族之一如何協(xié)調(diào)的問題。

與此同時,還出現(xiàn)了一些研究政治文化的新型模式,主要包括兩個內(nèi)容:

第一,全新的“文化分析”模式:文化、制度與偏愛的互動。這是一種用文化來解釋政治內(nèi)容、政治結(jié)構(gòu)和政治過程的新觀點,也是政治文化研究的一個新成果,它由維爾達夫斯基提出,他從偏愛的形成入手,說明文化和制度的反作用,從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文化、制度與偏愛互動的“文化分析”模式。

維爾達夫斯基認為,理性選擇理論在解釋偏愛是如何產(chǎn)生時,單純的將其認為是外生的,只強調(diào)行為,甚至是社會現(xiàn)象的支配作用,而忽視文化和制度的反作用,與其相反,鄭智文虎的理論前提是講偏愛視為內(nèi)生的,認為其更多的來自于“文化”和“生活方式”決定。它“來自最普遍存在的人類行為:同他人共同生活。支持和反對不同的生活方式,使社會關系合法的共享價值是各種偏愛產(chǎn)生的源泉?!?/p>

第二,超越西方本位主義:政治文化研究的“非西方化”。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研究帶有明顯的西方本位主義色彩,最早來自對政治文化研究的批判之一就認為政治文化研究存在以西方人對現(xiàn)代性文化研究的先入為主的觀念而形成的文化偏好,將與英美國家民主環(huán)境相適應的公民文化作為理想的政治文化。戰(zhàn)后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家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實際的運作和效果與西方大相徑庭,使得學者開始關注民族心理文化的差異及其作用。他們認為,很多新興民族國家在民主轉(zhuǎn)型過程中的失敗是沒有構(gòu)建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而文化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很難改變,具有極強的穩(wěn)定性,因此,西方民主文化的傳播是極其困難的。

在80年代以來的政治文化研究中,一個新的成果就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非西方化”,即它的研究中心由西方國家轉(zhuǎn)向非西方國家,人們開始懷疑西方文化的普適性,更多的傾向于接受多元文化的現(xiàn)實,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于各國本土文化在政治現(xiàn)代化中的作用。多年研究東亞政治文化的學者派伊通過對中國和伊朗等國政治文化的研究也得出結(jié)論:亞洲有其自身的現(xiàn)代化模式,教育和經(jīng)濟的增長不一定必然導致民主。

五、 結(jié)語

關于文化在人世間的地位,最明智的說法或許就是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的那句話:“保守的說,真理的中心在于,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開明的說,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淪?!睘榱颂接懳幕蛩貙φ伟l(fā)展的影響以及影響到何種程度,在哈里森的主持下組織了一個研究課題,成果集中展現(xiàn)在《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 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王樂理.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38.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4]吳春華.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96.

[5]薩繆爾.亨廷頓.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6]馬慶玨.近50年來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顧[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6).

[7]G·Almond and S·Verha.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C].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3.14.

[8]Lucian W·Pye,International Ency of Social Science[M].New York,Macmilanco and the Free Press,1961.

[9]Lucian W·Pye,Culture and Political Science:Problems in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culture[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63.

[10]D·Easton.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11]R·C·Tucker.Culture,Political Culture.Communism[Z].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culture and communism studies,Arden House,1971.

[12]叢日云,王輝.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的衰落與復興[J].教學與研究,2000(9):49.

[13]Ronald Inglehart,The Renaissance of Political Cultur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8.

[14]Michale Brint,A Genealogy of Political Culture[J],Westview Press,1991.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 福建 泉州 362021)

猜你喜歡
衰落復興政治文化
孫吳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
淺析英美法政體的異同
鐘擺回擺,自行車在中國“復興”
英國“衰落”了嗎
文化復興,“復興”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