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雯
【摘要】目前國內針對學生評價的研究還較為缺乏,更缺少對國內已有文獻梳理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在對國內已有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評述,以充分了解國內學術界對學生評價研究的主題、進展與不足。
【關鍵詞】學生評價;學生評價理論;學生評價模式;學生評價問題;學生評價改革
考核是伴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yǎng)活動而產生和發(fā)展的,起源于古代中國,但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生評價卻出現(xiàn)在西方國家。學生評價是幫助大學院校有效獲取學生階段性發(fā)展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幫助大學院校及其教育者和管理者了解學生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幫助大學院校進行有效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途徑。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可知,西方學界對學生評價的研究開始于1950年,相反,國內學者對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生評價的研究歷史并不長,筆者手頭所掌握的我國最早關于學生評價的研究開始于1987年。李俊勤針對高等院校中學生評價使用定性方法的弊端,建議在學生評價中采用Fuzzy三級綜合評判的方法。
一、西方發(fā)達國家中的學生評價
學生評價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哈佛大學,興盛于美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后期。有研究者指出,美國為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高院校的教育效能,在美國高等系統(tǒng)內部已經構建起包括院校、專業(yè)和課程等多個層面的學生評價體系??琢顜浀葘γ绹1竞驮鲋敌詫W生評價進行了研究,指出美國校本學生評價具有地方課程、標準和評價與州保持一致,合理利用學生評價信息,并對評價信息進行審視和檢驗,重視教師在校本學生評價中的作用的特點。同時,王凱論述了英國的國家考試、教師實施的評價、學生反思性自評與互評的學生評價體系。但是,國內研究者對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研究多集中在英、美國家,忽視了德國、法國等其他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中學生評價的實施,更缺少對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
二、關于學生評價理論的研究
已有文獻關于學生評價理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教育學家加德納(Gardner)于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勾小群詳細探討了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學生評價的主要特點,包括評價指導思想、評價功能、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及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關系等。(2)人本主義。國內研究者認為人本主義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及培養(yǎng)“自我實現(xiàn)”的人。同時,他們認為基于人本主義的學生評價立足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和提高,在評價過程中一是以人為本,二是以學生為評價主體,三是評價內容多元化,四是因材施評,五是評價結果處理要充分體現(xiàn)人文主義關懷。
三、關于學生評價模式的研究
關于該主題,已有文獻主要介紹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研究。于曉霞認為發(fā)展性學生評價作為一種現(xiàn)代教育理念,其評價的功能與目的側重于學生的發(fā)展,把發(fā)展作為出發(fā)點,改變以往片面強調教育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觀念,確立教育促進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但是,也有研究強調在實施發(fā)展性學生評價中要注意不能將發(fā)展性學生評價與傳統(tǒng)量化評價對立起來,不能過分夸大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對形成性學生評價的研究。研究者對形成性評價的概念、方法及策略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討,并提出了領導重視、政策引導、進一步轉變普通高校學生評價的觀念;深化形成性學生評價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改進學生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學生評價知識和技能水平,積極支持教師開展形成性學生評價實踐等對策建議。
四、對學生評價體系問題和改革的研究
已有文獻對學生評價體系建設和改革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兩類。(1)介紹現(xiàn)有學生評價中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學生評價已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依舊存在以下問題:評價目標偏離了教育目標,學生評價主體偏重教師,尚未形成教師、學生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評價內容注重書本理論知識,偏重知識記憶和考試成績,忽視對學生知識獲取過程、能力、情感等綜合素質的考查,不利于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和人格發(fā)展。(2)關于學生評價改革的研究。研究者認為應在高校學生評價改革中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應該用動態(tài)評價替代傳統(tǒng)的靜態(tài)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和學習潛力,重在了解和干預被評價者的元認知及非認知因素,重在關注干預和教學的過程而非評價結果。
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知,國內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學生評價,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第一,國內研究者對發(fā)達國家學生評價的研究僅局限于對其現(xiàn)狀的介紹。盡管有些研究回顧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學生評價,但仍然缺乏對西方發(fā)達國家學生評價實踐主題的研究。第二,對學生評價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微觀層面的研究,缺少結合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學生特點的中觀層面的研究。第三,在已有文獻中注重經驗借鑒和理論探索方面的研究較多,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對學生評價理論的介紹、對評價模式的解說、對學生評價問題的分析,進而提出改進建議的研究。但是,缺少運用訪談法、統(tǒng)計分析法、行動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進而了解學生評價在本科教育中的現(xiàn)實狀況,繼而發(fā)現(xiàn)問題,以一定理論為分析工具分析其成因及影響因素,尋找解決對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DuBois PH.A test-dominated society: China 1115b.C.-1905a.[J].D.Testing Problems in perspective, 1966: 29-36.
[2]李俊勤.關于學生評價的Fuzzy三級綜合評判方法[J].韶關學院學報,1987(02):31-42.
[3]王燦明.美國高等教育擴張時期的學生評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04):97-101.
[4]郭芳芳,史靜寰.美國大眾化高等教育中的學生評價研究:緣起、內涵與實踐[J].教育科學,2014(03):90-96.
[5]孔令帥,楊銳.構建良好的校本學生評價體系——美國《校本學生評價體系探析》報告的啟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24):10-14.
[6]王凱.英國學生評價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0):67-70.
[7]勾小群.多元智能理論與學生評價改革——發(fā)展性學生評價的建構[J].文教資料,2007(29):81-82.
[8]王鵬.基于“人本主義”的學生評價[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1,27(12):111-113.
[9]于曉霞.傳統(tǒng)學生評價與發(fā)展性學生評價比較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0):103-105.
[10]喬淑霞.淺談發(fā)展性學生評價[J].教育探索,2010(12):35-36.
[11]王宙.普通高校形成性學生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12]梁紅梅,李剛.對話式學生評價的緣起袪魅與追問[J].當代教育科學,2010(06):3-6.
[13]王錦.高校學生評價問題及教學策略[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3):400-402.
[14]潘玉駒,何毅.凸現(xiàn)學生主體性:高校學生評價改革的必然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4):3-5.
[15]丁朝蓬.動態(tài)評價對學生評價改革的啟示[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