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改革攻堅難題,需要防范化解改革進程中各方面的社會風險。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新時代結合我國具體實際情況,在治國理政的實踐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有關改革及防范改革風險思想的重要論述,形成了許多新觀點和新論斷,為新時代有效防范化解社會風險提供了理論指導,也是我們當前改革進程中加強風險防控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關鍵詞:新時代;深化改革; 社會風險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8)05-0012-07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social risks in all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The central leadership groups lea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many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reform and prevention of risk thinking have been put forward, and many new ideas and new theories have been formed, which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effectively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social risks in the new era, as well as the guideline of strengthening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our work.
Key words:the new era;deepening the reform;social risks
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國改革的現狀和內容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表現為時間更緊迫、問題更復雜、結構更寬泛等現實難題。隨著我國改革向縱深推進,面臨的風險更加多樣,社會上各種潛在的風險逐漸增多,加上我國的外部環(huán)境復雜多樣,使得風險越來越大。馬克思指出,矛盾是促進社會任何事物發(fā)展的力量源泉。面對新的問題和新的風險,只要具有化解矛盾和防范風險的信心和方法,人類社會就會不斷取得進步?!懊髡哌h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泵鎸Ω母镏谐霈F的新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風險面前我們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盡可能把風險防控好,要敢于擔當和敢于承擔責任,把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①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必須要循著正確的軌道和方向前進?!盵1]14面對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他同時也鄭重警告全黨:“我們的改革必須在大方向上要保持頭腦清醒?!盵1]15新時代我們的改革已邁入深水區(qū),面臨的矛盾更復雜,改革觸及的利益越多,導致改革越來越難,面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和矛盾,必須要有信心去攻堅克難,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新時期,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各種風險錯綜復雜,國內國際復雜環(huán)境導致中國改革的局面更加嚴峻,為了防止因以前的體制不完善而帶來的各種矛盾和風險,現在就必須建構科學規(guī)范、系統(tǒng)完善、高效可行的制度體系來共同應對,防范改革風險。針對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改革的一般要求,即要“增強信心、建立共識、共同規(guī)劃、協(xié)同推進”[1]30的基本方針來保證改革有序、協(xié)調進行。
1.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方針政策
習近平指出,改革沒有信心不行,要把改革開放堅定不移貫徹下去,改革就像逆水而行,不進就會退卻;為了取得改革的成果,必須具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面對改革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zhàn),面對發(fā)展需要破解的難題,我們別無他法,只有深化改革。目前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問題倒逼改革,雖然改革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難度大,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國民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這個舉世矚目的成績都是我國做出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的決策所取得的。在積累改革開放豐富經驗的基礎上,雖然改革過程中機遇與風險并存,但是有必要增強改革開放的信心,使改革永不停止。
習近平要求改革必須達成共識,借助人民的力量共同推進改革開放。思想決定行動,思想上一致才能在行動上達成共識。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的利益格局開始嚴重分化,從計劃時期的平均主義到市場經濟的兩極分化,從利益相對穩(wěn)定到復雜多樣性,從利益相互依賴到逐漸獨立。因此,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中國的經濟利益主體更加多元化,需求更加多變,矛盾更加突出,關系更加復雜。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想要凝聚改革共識難度必然增加,正如習近平指出:“達成共識非常重要,思想不一致時要找到最大共同點?!盵1]31這句話為達成改革共識提供了理論指導。雖然改革中有不同的利益表達訴求,但更多的是民生的共同呼聲,民眾渴望清正廉潔的政治生態(tài),追求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tài),夯實社會誠信道德和追求社會公平正義,這些改革共識是當代中國全體人民共同的、高度認可的共識。
習近平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要合理規(guī)劃、科學決策,提高改革的效率。改革的順利進行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決策,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一般都是決策失誤引起的。當前中國的改革是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精打細算,在制定改革規(guī)劃和戰(zhàn)略目標的牽引下,重點是要整體規(guī)劃、協(xié)調推進,同時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6月中央綜合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6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改革越深入,就應該更加重視整體規(guī)劃,在改革方案、改革落實和改革效果等方面都要協(xié)同一致,且要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取得理想的結果并朝著改革的總目標奮力前進?!盵2]109
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多次指出:要想實現全會總目標,必須要處理好“轉方式、補短板、防風險”等問題,必須高舉發(fā)展是第一動力的戰(zhàn)略思想,努力處理好發(fā)展質量和效益之間的問題,同時也要處理好經濟快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力爭在2020年達到全面小康社會。在轉方式和補短板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增強風險防范能力??傊?,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處理“全面”發(fā)展,強化風險防控,為實現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2.正確處理改革進程中的“重大”關系
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道路上,不可能事事順利,改革也是如此,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面對紛繁復雜、風險叢生的改革發(fā)展大局,必須掌握其內在規(guī)律,抓住改革脈搏,處理好改革進程中的重大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強調:“在推進改革進程中,必須要處理好這幾大關系,即解放思想的同時又要堅持實事求是,整體推進的同時又要重點突破,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還要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但是步子也要穩(wěn)健?!?/p>
首先是正確處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過程中,鄧小平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政黨,它如果思想僵化,奉行教條主義且相信迷信,那它將毫無生機,將要面臨亡黨亡國的危險?!盵3]143今天改革來之不易的成績,充分證明了黨的思想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改革道路上,習近平一再強調:“不適合時代的固定思維要堅決打破?!盵1]152改革要打破因循守舊的模式,不能抱殘守缺,更不能作繭自縛、滿足現狀,而是要隨著時代的音符讓思想不斷破舊迎新,推動改革持續(xù)深化??傊?,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堅持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并始終把它作為黨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黨都必須堅持這一理論,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在實踐中去發(fā)現真理和檢驗真理。”[4]
其次是把握好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任何一項重大決策都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效應,必須整體推進,統(tǒng)籌謀劃?!罢w”的含義并不是發(fā)展過程中的“平均”,而是要實現發(fā)展過程中的“協(xié)調”。“協(xié)調”的含義是指發(fā)展過程中要分清輕重緩急,在抓住重要領域的同時也要抓住突出短板,才能達到協(xié)調發(fā)展和科學地“整體推進”。習近平強調:“改革的各個要素及其不同層次都要進行全盤考慮、合理規(guī)劃,在推進社會全方面改革的同時要注意協(xié)調配合,防止改革出現顧此失彼,從而喪失改革的整體效果?!盵1]44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整體推進不是四處發(fā)力,平均發(fā)展,而是抓重點、補短板;重點突破則是把改革中的“四梁八柱”要醒目描繪出來,注重輕重緩急,從最迫切、最突出的問題抓起。
再次是處理好頂層設計與摸石頭過河的關系。改革開放到今年整整走過了40年的歷程,有些人認為摸著石頭過河已成為過去時,其實不然。雖然從改革實踐中我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時代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各地情況差異迥然,新的問題、新的情況隨著時代變更會有不同,所以摸著石頭過河不僅沒有成為過去時,反而是永遠在路上的進行時。習近平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tǒng)一的,頂層設計是宏觀決策,為階段性的改革進行系統(tǒng)的謀劃,注重改革的整體性,同時在頂層設計的前提下可以允許改革大膽進行嘗試,從而讓階段性改革繼續(xù)向前,突破發(fā)展?!盵1]35所以,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統(tǒng)一起來,讓底層探索和上層決策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最后是處理好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wěn)的關系。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指出:“我們的改革政策是,要膽大,要穩(wěn)重,走一步,看一步?!盵5]113現在改革走過這么多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習近平還是強調,要正確處理好改革中的膽子與步子的關系:“膽子要大,即使道路再坎坷也不能退縮,改革沒有回頭路,要敢于去碰硬不怕失敗,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wěn),就是大方向不能錯,必須要走得穩(wěn),尤其不要出現顛覆性錯誤?!盵1]51所以,膽子和步子的關系是辨證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既要在改革中保持敢闖敢干的勇氣,又要統(tǒng)籌謀劃、科學決策,保持穩(wěn)定,把兩者相結合,才不會在改革過程中犯方向性錯誤,又能保持“敢闖”的干勁。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改革風險的理論闡述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八大后,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實現“新時代目標”的征途中,成功抵御各種風險,破解面臨的各種難題,形成了許多防范化解風險的新觀點新理論,這對于預防和化解新時期綜合改革中一系列風險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改革進程中必定有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搞改革,一定會打破現有的格局和制度,凡事都存在風險,改革也一樣,也存在風險。”[1]39目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 “帕累托改進式”的“增量改革”慢慢退減。改革越向縱深發(fā)展,就越會觸及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在新時代改革風險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復雜化、嚴峻化、多樣化趨勢。任何改革一定會碰到或多或少的風險,但因為害怕風險而放棄改革、延緩改革,則會喪失發(fā)展良機,甚至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新的矛盾。在改革過程中,面對新的風險和矛盾,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甚至是掩耳盜鈴或無視它的存在。因為我們的現代化正如德國社會學者貝克所言,是一場“壓縮餅干”式的發(fā)展,風險會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而不斷積累最終集中顯露出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停地告誡我們:“面對突發(fā)重大風險我們必須扛得住,否則國家會面臨重大安全威脅,小康社會則成了鏡中花水中月?!盵6]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到兩年時間,這一時期是黨和國家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戰(zhàn)略重要時期,各種矛盾和風險也會不斷凸顯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以下要求:我們在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不但要保持經濟穩(wěn)定增長和經濟結構持續(xù)調整,同時要惠及民生,促進人民幸福,更要防范風險。在這些要求中,防范風險是最基本保障,是前提條件,如果風險不能防范,任其累積增加,我們的改革將會受阻,增長也會被打斷,結構調整將會滯緩,民生幸福也會削弱。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也不斷告誡我們:“在加速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看到,前進的道路上布滿荊棘,許多風險疊加且交錯,挑戰(zhàn)依然嚴峻復雜?!盵2]72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防范風險”這個問題進行了多次強調。如他在2004年到河南考察時就發(fā)展問題曾明確指出,發(fā)展和風險是同時存在的,但要早做謀劃;在浙江調研時,他說:“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經濟發(fā)展前景喜人,但也存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要全面把握存在的風險和挑戰(zhàn),把問題想得多一點,要通盤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對這些風險想好萬分對待之策。”[7]并且總書記就我國經濟領域的風險尤其作了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防范股市、金融和市場等風險,以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
為了強化發(fā)展中的風險意識,增強防控風險能力,習近平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面對突發(fā)事件和風險我們必須扛得住、過得去”,并指出,“當前各種風險是相互交錯疊加在一起?!薄拔覀円蟹揽仫L險和預警風險的能力,要有實時研判、分析風險的能力,對各種風險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數,對癥下藥,力爭把風險化解在源頭?!盵6]
改革必定會有風險,尤其在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改革要抓住機會,具有敢闖、敢試精神,才有可能除舊布新,膽小怕事的做法將會使改革失去機會。正是在繼承鄧小平正確改革觀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樹立了辯證的穩(wěn)定思維與理性科學的風險意識,從全局出發(fā),以更加積極、主動、清醒、前瞻的眼光去應對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各領域的風險,就風險防控、風險監(jiān)測、風險預測、風險評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2.如何防范改革進程中的風險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現象,面對改革進程中的風險,我們要積極主動應對,又要小心謹慎,加強對風險的防范,做到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習近平指出:“針對風險要有提前研判的能力,要有提高實時監(jiān)測的能力,做到對風險的科學化、精細化防控工作?!盵6]
首先,切實提高人們的風險意識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以貝克為代表的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家們認為,現代風險“誕生在自反性現代化過程中,它對自身的威脅毫不知情也視而不見,這種威脅日積月累并最終讓現代社會的根基得到破壞?!盵8]隨著現代社會急劇轉型,新舊矛盾累積增加,一些隱藏的風險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由于人們輕視,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突然爆發(fā),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由于人們對它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和心理準備,而變得恐慌甚至無力應對,或麻痹不仁、任其發(fā)展,導致“風險越來越被公眾所不知,風險就會更多的被制造出來”[9]185。
面對現代社會的風險累增,為了減少其破壞性,需要公眾提高防范風險意識。貝克指出:“風險意識的核心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在?!薄拔覀冊诮裉旆e極努力,是為了減輕或預防將來出現的問題和危機?!盵9]35至于風險意識,是指人們在思想上對風險保持高度警惕性,做到防范于未然及采取相應的對策來防范風險。風險無法避免,如何預防風險的產生?前提是要有敏銳的風險意識,這種風險意識可以喚醒民眾反思傳統(tǒng)發(fā)展觀的弊端,可以讓民眾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可以讓民眾能大膽正視現實,不會限于悲觀恐懼之中;讓民眾既要利益共享又要共擔風險,而不是對風險“有組織地不負責任”。這就是風險意識在當代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當前積極應對改革風險,除了提高防范風險意識外,還應增強民眾抵抗風險的承受能力,因為改革過程中必定會出現各種風險,面對改革的攻堅克難以及改革的長期性、復雜性,必須要有承受這種陣痛的心理承受力,不能在風險面前放棄改革的決心,甚至動搖產生反對改革的念頭。
其次,要提高重大風險決策評估分析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指出:“對涉及到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決策時,一定要考慮建立社會安全評估機制?!盵1]152這句話體現了領導人對實施重大政策作出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可能會出現的社會風險,并要迅速做出反應,從源頭上抵制各種風險。貝克曾說:“與所有早期時代相比,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征在于災害的外在分配是可能的。換句話說,風險來源于決策,且隨著工業(yè)化而誕生,也是政治行為的反映。”[10]為達到社會穩(wěn)定減少社會風險,對重大決策進行風險評估必須做到把專家知識民主化與公共參與相結合。
制定改革這一偉大的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到眾多的參與者和決策部門,并受到社會主流思維模式和大眾精英的影響,以及資源的有用性及其成本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改革決策過程中出現的風險與決策者因其某種選擇而帶來的可能性損害有關。為了消除這些風險,除了相信科學專家們的知識外,也要讓公眾有知情權和參與權。針對改革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根據各方的意見和建議來調整我們的決策,使它更合乎實際,貼近民意。要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等重大問題上進行廣泛磋商,特別是通過各種渠道和多種方式,去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盵2]297
最后,制定相關改革政策保障體系。改革的成功離不開人才支持和成本投入,為了推進改革順利進行,必須建立健全完整的保障體系,為改革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改革成功與否和人才的支持密不可分,所以需要建立人才保障機制。習近平提出:“要打造一支敢于擔當,想改革、善改革的干部隊伍,激勵他們去勇于挑重擔?!盵11]當前的改革離不開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但更要一批改革的領導者勇于擔當、務實肯干,既有攻堅克難永不放棄的精神,也需要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的人才去推動改革的實施和設計。改革是一項沒任何經驗可供借鑒的,是摸著石頭進行探索的偉大創(chuàng)舉,所以要建立改革“容錯”機制。2013年,上海市發(fā)布了《關于促進改革創(chuàng)新的決定》(草案),允許實施改革創(chuàng)新,而且不帶任何私利,即便未能取得如期成績,也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和在績效考核中不作負面評價。改革錯綜復雜,牽涉面廣,又是前人沒走過的路,毫無經驗可循,加上信息的限制,難免會出現失誤。所以,為了鼓勵改革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鄧小平在改革之初為了鼓勵干部大膽進行改革,曾指出:“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經驗就會一天比一天豐富?!盵5]372當下,在各種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涌現和利害關系不斷調整的關鍵時期,“改革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邏輯不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為了鼓勵當代干部放下思想負擔,習近平多次強調要“保護那些敢于擔當,作風正派、有進取心的干部”,并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提出,要“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chuàng)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為了避免改革發(fā)展過程中所帶來的震蕩,必須盡可能完善民生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的最終成果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為了體現這句話的終極目標,改革必須“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都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做到人民盼望什么,關心什么作為改革的原動力?!盵2]10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這種主要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民生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的主要方面。人民生活保障的改善可以分解社會風險,是社會風險的“減壓器”和社會穩(wěn)定的“穩(wěn)定器”。為了解決此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fā)展”理念,其中“共享發(fā)展”的理念強調:“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社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盵12]在這一制度的支撐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會如期實現,到時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三、習近平總書記防范化解新時代改革風險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期我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但是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盵13]面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加大改革力度,付出更加艱巨的努力,在黨的領導下有效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障礙,化解重大矛盾,更加自覺地防范各種風險,克服各個領域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對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風險如果處理不好,將會中斷改革的進程,必須創(chuàng)新科學方法有效應對,及時化解改革中的風險。
1.及時有效化解人民內部矛盾
隨著改革的加速推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隨著矛盾的轉變,新的社會問題也隨之產生。為應對新時代的風險,改革必須遵循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逐步縮小地區(qū)間差異, 妥善處理社會內部主要矛盾,盡最大可能促進社會和諧和人民生活幸福,從而減少社會不安定風險因素。
有效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并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黎民安,則天下治。鄧小平在改革之初曾指出:“我們要始終信任群眾,堅持走群眾路線,向群眾講明白存在的問題,這樣一切問題都好解決?!盵3]152改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沒有群眾的參加改革是不能實現的,正是在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推動下,改革才能有如此非凡的成就。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決定了當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逐步縮小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美好生活的認同感,解決老百姓最期盼的問題。習近平曾指出:“改革的成功都離不開人民的參與和支持,因為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參與才可以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14]只有依靠人民大眾,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積極響應人民大眾在新時代對改革的強烈呼聲和對未來的殷切期盼,直面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想群眾之想、憂群眾之憂,積極破解當前社會難題,一定能推動新時代的改革,邁向新的輝煌。
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必須建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解決社會矛盾和多元化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正式寫進了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解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縮小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促進新時代社會和諧,應建立健全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機制。具體來講,首先可以通過建立靈敏有效的社會風險排查預警機制,使得社會各類矛盾在潛伏時期通過靈敏的預警排查機制能及時察覺并采取妥善措施;其次不斷完善新時期民眾的利益表達訴求機制,擴大基層公民表達民意的渠道,對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應廣泛采納、聽取各界民眾意見;再次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社會矛盾處理應急機制,將處理社會矛盾應急機制納入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之中并作為一種常態(tài),使社會矛盾糾紛處理處于“有序”范圍內;最后是建立群眾利益保障平衡機制,突出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話,而要體現在實處,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使一部分人獲益而另一部分人受害,對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必須堅決懲處。
2.持續(xù)創(chuàng)新社會風險治理模式
考量一個國家的綜合治理和競爭能力的強弱,可以依據該國治理體系的完善程度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現代社會存在多重風險,這些風險處理恰當與否,將極大地考驗這個國家的治理能力?,F代社會風險的多樣性決定了處理社會風險應是構建綜合治理模式,改變以往高度集中的治理模式,盡量避免出現“有組織的不負責任”。隨著新興技術的興起,國家對社會風險治理必須從“個人魅力管理手段和權威轉向以‘提高效率+廣泛參與的風險治理模式,以及和民眾充分溝通和互動,打造陽光透明的政府形象,為社會風險治理提供強有力的補充手段”[15]。所以,面對改革進程中的社會風險,必須強化國家治理能力,培育復雜多樣的治理主體,充分發(fā)揮當前大數據技術平臺作用,提升國家治理風險的有效性。
國家治理社會風險的當務之急是要進行社會創(chuàng)新治理?!皠?chuàng)新社會治理”概念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來的,反映了我國現實社會國情,也是對新時代社會安全的深刻認識,也反映了黨和政府敏銳地發(fā)現了社會治理的重要性。新時代如何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一是堅持政府主導,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治理新格局,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兼顧基層治理互補協(xié)調,實現社會治理體系由以往的一元向現在的多元轉變,由傳統(tǒng)的獨唱型向新時代的合唱型轉變;二是在法治前提下,倡導社會誠信和樹立社會公平正義,建立新的社會治理規(guī)范體系,以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運用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維規(guī)劃好整個社會治理;三是堅持標本兼治,從以前的注重結果轉到現在的從源頭治理,注意把事物處理結果向從事后處置轉到向事前、事中處置,形成源頭治理為主要方向,并注意把應急處理和動態(tài)管理相結合,加快形成社會治理新機制。
構建一套成熟的現代化制度體系是加強國家治理創(chuàng)新的關鍵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所走的彎路以及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曲折,都是由于沒有探索到完善的現代化制度。正如鄧小平所言:“我們過去所犯的錯誤與組織制度的好壞有密切關系,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變好,反之則相反。所以制度問題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它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顏色是否會改變,必須高度重視制度問題?!盵3]333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加快制度體系的完善、優(yōu)化、整合,充分發(fā)揮現代化制度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綜合效益。這是目前加強國家治理的核心問題,也為加快改革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外部的保障。
3.推動社會全面改革,有效緩解社會風險
新時期,隨著改革的推進所帶來的風險將會逐步增多,其中的原因有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體制改革的不完善,以及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面對新的風險、新的矛盾、新的問題,我們的改革必須從社會整體來協(xié)調推進,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要讓社會其它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齊頭并進。在當前積極擴大就業(yè)、穩(wěn)定市場的前提下,要立足長遠,著眼全局,在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分解經濟壓力下行的風險,把經濟持續(xù)下行壓力與社會其他問題分隔開來,防止雙向傳導,盡快優(yōu)化公共服務體系,使得社會結構更加完善,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發(fā)展。
為緩解社會風險,防止經濟問題與社會矛盾相互傳導并相互影響,政府必須實施積極的社會政策。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問題日益增加,我們要做好?;?、守底線、保民生的最基本責任。”[16]經濟下行對民眾社會正常生活會造成很大影響,諸如造成就業(yè)困難、失業(yè)增多、收入水平下降等社會問題,也許會引發(fā)政局不穩(wěn)。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敢于打持久戰(zhàn),動更多的奶酪,在繼續(xù)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須敢于刀刃向內,敢于革自我的命,這樣人民才有盼頭”。在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覆蓋面也相對狹窄的情況下,必須依托更多的社會政策來為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渠道,完善和落實援助措施,為緩解經濟持續(xù)下行帶來的壓力去創(chuàng)造積極的社會條件,加快改革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發(fā)展的新局面,從而讓社會公眾增強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和承受力。
有效緩解社會風險,必須把社會結構進行相應的優(yōu)化。社會結構是社會成員掌握和利用社會資源及其對其使用的格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考量指標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大要素。當前,經濟指標的實現難度不大,但其他四大指標還有一定的困難。要達到該目標,必須得有一個合理的社會結構。合理的社會結構應該是中產階級的比例占有過半的數量,其他社會成員要有一個相對暢通的流動渠道,要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空間給社會最普通階層人員,有表達利益訴求的暢通的渠道等。我國改革開放飛速發(fā)展,帶來現代社會急劇轉型,必須搭建非常合理有效的社會結構,才有可能縮小貧富差距,避免社會風險凸顯和矛盾的激化。優(yōu)化社會結構,有效緩解社會風險,首先要加大分配調節(jié)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主要任務,在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這些內容在十九大報告中也再次涉及到;其次在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多方參與,實施社會行為規(guī)范化,從而化解社會風險,最終形成這樣的社會主體:能夠對權力實行制約,對資本實行自由駕馭,同時在社會秩序失序時能有效遏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695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J]. 求是,2016(1):9.
[7]習近平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講話[N]解放日報,2015-05-29(1).
[8]烏爾里?!へ惪?、安東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現代化[M]. 趙文書,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0
[9]貝克世界風險社會[M]吳英姿,孫淑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0]薛曉源,周戰(zhàn)超全球化與風險社會[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59
[11]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N]. 人民日報: 2015-05-06(1).
[12]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2
[1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9.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54
[15]劉秦民大數據時代的社會風險治理研究[J]. 學術研究,2017(8):23-28
[16]習近平全面落實“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 加強改革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發(fā)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04-28(1)
(責任編輯:鐘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