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嫻
【摘 要】本文針對多數教師面對詩歌朗讀教學的困惑,提出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關鍵在于注重詩歌朗讀中的有效指導。
【關鍵詞】詩歌;朗讀;學法;指導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詩歌教學中,朗讀更是被視為重中之重,無讀而不成教詩。
詩歌朗讀教學,究竟如何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呢?我認為,詩歌朗讀教學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時間讀,按照理解的層次要求讀,注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指導。
一是讀明詩韻。這是詩歌朗讀教學的第一步,讓學生認真讀。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讀書如此,詩歌的朗讀更應這樣。學生拿起一首詩,首先要認真讀,借助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讀準字音,字正腔圓。也就是朱熹說的“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沙閷W生個別讀,全班同學認真聽,并指正。只有這樣認真的讀,才能在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和重音,初步形成對所讀詩歌的感性認識。
二是讀通詩意。這是詩歌朗讀教學關鍵的一步,引導學生用心讀。學生對詩歌讀到文從字順后,教師介紹詩人情況或詩的寫作背景,(有條件的也可叫學生當場查閱資料),并提出涉及詩歌內容的問題,學生自己思考,讀出答案。例如教《蜀道難》時,提問:詩歌哪些句子點題?留出時間,讓學生自由分析?!班嬗鯂剑:醺咴?!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為主旨句。文中三處主旨句分別從哪個角度突出了蜀道難?或者說,詩人在詩中詠嘆蜀道難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悟出:一嘆開辟之難;二嘆度越之難;三嘆安居之難。當學生分析出這個問題之后,教師自然引導學生讀出詩的情感,水到渠成。例如“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自然要讀得激昂有氣勢;“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自然要快讀;“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币p聲斷讀。在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時要頓挫有力,表現劍閣易守難攻的特點?!八鼗蚍怯H,化為狼與豺”理應用告誡的語氣讀。當然,就可采用全班齊讀和分組賽讀的形式,放聲朗讀。這正是朱熹的“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的詩歌“朗讀”變成教師的詩歌“講解”。
三是讀悟詩情。學生了解了詩人生平,個性,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及詩歌內容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例如學習詩歌《蜀道難》,學生悟讀時,提出詩中流露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結合詩句談談你對詩歌主旨的認識。詩人李白從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角度極言蜀道之難;從山勢高危的角度寫蜀道之難;從行人的角度寫蜀道之難;從環(huán)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難;從風光奇險的角度寫蜀道之難;從現實的角度寫蜀道之難。從而表達出世道艱難,志士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情。
四是讀品詩藝。學生品讀時,提出“殷璠《河岳英靈集》稱李白《蜀道難》‘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蹦敲幢驹娋烤埂捌妗痹诤翁帲繉W生通過反復讀合作探究得出:1. 大膽的夸張;2、奇特的想象;3、強烈的感情;4、應用神話傳說給蜀道的命題增添神秘色彩。這首樂府詩,五音律可依,自稱一格,有歌行體特點,音韻流暢激昂。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五是讀達神韻。1.領讀與齊讀:類似于領唱與齊唱,一位學生作為領讀者,其他學生齊讀。如(齊讀)噫吁嚱,危乎高哉! (領讀)問君西游何時還?(齊讀)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女齊讀)使人聽此凋朱顏。(領讀)連峰去天不盈尺呀, (齊讀)難?。I讀)連峰去天不盈尺呀, (齊讀)難?。I讀)枯松倒掛倚絕壁呀。 (齊讀)難?。I讀)飛湍瀑流爭喧豗呀, (齊讀)難?。I讀)砯崖轉石萬壑雷呀。 (齊讀)難——! (男齊讀)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R讀)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齊讀)殺人如麻呀!——(齊讀)側身西望長咨嗟?。?.唱讀:將詩句與曲調結合起來,形成唱詩的樣式。(如(個人唱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男唱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齊唱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3.亂讀:雜亂無章地讀,各種語音,各種聲調(如(亂讀)蜀道難,蜀道難,蜀道難!……(突停)),各種力度,形成錯綜復雜的零亂美。最好還有一些意外之音不時出現。4.快讀與慢讀:根據詩歌的內容與情感,變化速度朗誦(如(慢讀)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快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女齊讀,慢讀)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5.連讀與斷讀:前者強調的是語音的連貫,后者一字一頓,有跳躍感,(如(斷讀,輕聲)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6.重讀與輕讀:這點強調誦讀的力度變化(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7.層次讀:與歌曲的多聲部類似,有背景聲與主旋律聲,體現的是詩歌誦讀的層次性(如(變化讀)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這正是朱熹的只有多讀幾遍,自然上口,久而不忘。這時,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讀自己的情感,讀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的詩歌朗讀流于形式,變成教師的作秀課。
總之,朗讀是詩歌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但也不能為了朗讀而朗讀,應選擇恰當的時機,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讀到自然處,自然地去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林東海.李白詩選注[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
[4][唐]殷璠輯河岳英靈集[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