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高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課堂的教學藝術,課堂教學藝術的運用,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本文將從語文課堂的導入、提問、激勵教學藝術方面研究。
【關鍵詞】課堂語文;導入藝術;提問藝術;激勵藝術
【中圖分類號】G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07-01
一、導入藝術
課堂的導入如同一出戲的“序幕”,至關重要。好的導入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1.巧借故事導入新課。
故事的情節(jié)性強,很容易吸引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講一些看似信手拈來但卻匠心獨運的故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啟迪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通過講述生動形象的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
如在教學《論語十則》之前,我給學生講了一個關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p>
這個故事既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理解課文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名言很有幫助。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如果能結合課文,給學生講一些類似的小故事,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何樂而不為?
2.巧用謎語詩詞導入新課。
我國是詩的國度,利用詩詞來導入,不僅能夠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興趣。而謎語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這種方法也是一種較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的方法。教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巧引詩詞,巧猜謎語,引出新課,極具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霞》這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謎語導入:有一種動物,它早晨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的時候用兩條腿走路,晚上則用三條腿走路。這是什么動物?(學生回答:人)以此來引出朝霞和晚霞,代表了冰心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3.運用音樂感染法導入新課。
音樂能夠凈化人的心靈,感染人的情緒,也能夠使聽眾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情境中去。所以,播放動聽的音樂是導入新課的一個好方法。如教學《春》一課,我播放了《春天來了》這首用古箏演奏的名曲,讓學生沉浸于氣象萬千的春景之中。
4.設置問題導入新課。
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導入,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心理學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根據(jù)這個原理,新課的導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既體現(xiàn)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創(chuàng)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如教學《統(tǒng)籌方法》一課,我一上課就說:“今天語文課,我考大家一道數(shù)學題?!闭Z文課考數(shù)學,一下子吊起了學生的胃口。于是,我掛出寫有事先設計好的題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媽媽出門。走時,交代小明完成三項任務:煮飯、做作業(yè)、拖地板。假如每一項任務都須用一小時完成,請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時間完成這三項任務。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經(jīng)過討論之后,我適時引入新課。又如教學《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我問學生,《死海不死》中的兩個“死”究竟有什么區(qū)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聽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二、提問藝術
要想獲取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課堂提問就變得十分必要。
1.注重創(chuàng)新,開放發(fā)問。
所謂開放發(fā)問,就是指當問題的結果不確定或者問題的條件不足時,從而答案會多種多樣,這就需要學生進行自主推斷。這樣的問題,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探尋答案。同時,教師在點評的時候也要多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學生思維發(fā)散的提問的基礎上,通過“巧問”,引導學生想的更為深入,更為廣泛,把“問”與知識的學習、情感的陶冶、能力的提升、思維的提升有機的結合,較好的達到教學的目的。
2.精心設計教學,巧設問題點。
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nèi)容,是取得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要想取得高效課堂教學質(zhì)量,光有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在課堂教學中巧抓問題點。
(1)核心內(nèi)容處提問。所謂核心內(nèi)容就是對整篇文章能夠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的文章,或者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重點、難點等。比如尋找文中的“題眼”,詩歌中的“詩眼”,等等。教師把握住這些關鍵內(nèi)容,仔細分析課文內(nèi)容,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學蘇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寫的《故鄉(xiāng)》一文中時,抓住“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展開教學。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說這句話的含義究竟何在?這句話表達了文中主人公怎樣的一種信念呢?結合學生的體悟、教師的引導,學生就能夠輕松明白這句話強調(diào)的是實踐的重要意義;這樣的一個比喻句,表達了“我”對于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學目標輕易就能夠達成。
(2)在有深意的句子處提問。在學習課文中,有很多語句都有著較為深刻的含義,有時隱藏著作者匠心獨運的寫作意圖。很多語句相當含蓄,通過表達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文章主題。很多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但字里行間蘊藏著深深的情感,耐人尋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夠抓住這樣的句子,并深入思考,無疑為深入理解課文增加了一條好的途徑。比如蘇教版九年級教材中鐵凝女士的《生命與和平相愛》一文中的結尾有這樣的一句話:“后來一切都好”??此七@樣一句平淡的句子,以此句結尾,看似幼稚,實則表達了人類善良的天性,表達了一個孩子樸實的善心,同時也代表著人類最美好的愿望。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夠抓住此句設問,經(jīng)過同學們的積極思考,教師的點撥,引導學生自由討論,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強化學生思維的訓練。
(3)在關鍵處追蹤提問。課堂教學中,有時教師在提問完成之后,學生做出回答,然后稍作點評,即為完成提問。很多時候,這樣的提問不僅起不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還會使得學生思維受到局限。在教學中,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教師要用一雙“慧眼”去觀察問題,看有沒有起到提問的效果,若是效果不明顯,教師要接著此問題,深化提問,追問第二個、第三個問題,使得學生的思路隨著提問的深入而趨向深化。
3.面向全體,科學提問。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的問題要難易適中,提問的內(nèi)容要彰顯梯度,富有層次感,提問的對象還要具有選擇性,盡可能給予每一個人同等思考和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也可以運用多種方式,靈活提問??梢圆扇€別回答也可以采取推薦小組代表回答,或者搶答。教師應該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回答,比如對于“優(yōu)等生”提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對于“中等生”提一些拓展素質(zhì)的問題,對于“差等生”提一些基礎知識問題,兼顧全體學生,助推全體學生共同成長進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得課堂提問效果發(fā)揮最大作用。 三、激勵藝術
課堂教學評價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教師在課堂中的有效評價可使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都能以最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學習。
1.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在具體評價過程中,由教師點評、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并以定性評價為主,輔以定量評價,實事求是,又恰如其分,讓每一位學生明確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明確自己的進步和努力方向。
2.激勵性評價和寬容性評價相結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應用肯定性的語言來激勵學生,維護和強化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力。對在討論中,或是因為考慮不夠成熟,或是因為能力稍弱的學生,則要采取寬容、諒解的態(tài)度,引導“再想一想”“有沒有另外的想法”,即使說得有些離譜,也要充分肯定,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自我評價和差異性評價相結合。
開放性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意識?,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內(nèi)部動機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持久作用。所以自我評價作為一種自我發(fā)展的動力機制,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和條件的不同,不能以劃一的標準去評價、衡量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個體,要充分認識到個體間的差異,給予積極又適度地評價,以促進全體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