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賢 田效松
【摘要】歷史解釋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也是高中生學好歷史課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本文試從一史多解、客觀論述、解釋問題以及結合現實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培養(yǎng)高中生的歷史解釋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 高三復習 歷史解釋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培養(yǎng)高中生歷史解釋能力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ZC201625)的階段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 11-0114-02
一、一史多解
“能夠區(qū)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并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p>
歷史敘述是對已經過去事情的解釋,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在歷史事件中的立場和觀念等。一般說來,歷史事件是唯一的,然而,由于立場和觀點的諸多不同,人們對歷史事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便造就了歷史解釋的多樣化。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讓學生在總復習的過程中建立自己歷史學習、探索的思路,使之能夠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地接近歷史真實。
比如,下面這則材料:
材料一:“地理大發(fā)現之后,西歐商人貿易范圍擴大,歐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yè)聯系……這樣由地理大發(fā)現引發(fā)的商業(yè)革命,通過西歐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網開始把原先半封閉的地區(qū)性經濟聯系起來?!?/p>
——《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美洲金銀礦地的發(fā)展,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埋葬于礦井,對于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yè)性獵取黑人的場所……”
——馬克思《資本論》
通過對這兩種觀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這兩則材料對新航路的開辟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其中,材料一表明了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聯系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從宏觀方面肯定了新航路開辟的重大歷史意義和地理意義;材料二則是從新航路開辟給土著居民及其生活帶來的巨大苦難入手,從另一面展現了新航路開辟的不良影響??梢?,在歷史知識匯集的總復習期間,高中生務必要“將事物放在其所處的環(huán)境中去考察”,如此,他們方能全面且客觀地認識歷史事件。
二、客觀論述
“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p>
在歷史知識復習中,我們既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清歷史事實和歷史解釋,又要培養(yǎng)他們分析、探究歷史現象的優(yōu)秀能力,使之能夠客觀的論述歷史事件,并在分析中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比如,唐太宗曾說:“昔人謂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乎?漢武窮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國,所就(成就)無幾。如今綏之以德,使窮發(fā)之地為編戶乎?”他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p>
這則材料雖然說出了唐太宗在位期間實施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較漢武帝而言,唐太宗采取的手段更為溫和、也更為有效,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fā)展,然而,通過對西漢歷史的回顧,學生便能夠發(fā)現唐太宗對漢武帝民族政策的評價是有失偏頗的,畢竟,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是正義的,雖然耗費巨資,但這場戰(zhàn)爭卻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保障了中原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三、解釋問題
“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fā)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
由于學科特點,我們只能通過過去的一些痕跡(史料)來了解歷史。然而,史料畢竟是“人工作業(yè)”的結果,無論是其誕生,還是其流傳必然受到記錄者諸多主觀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中能像歷史學家一樣做出選擇和甄別、能像歷史學家一樣多角度地選取史料,盡可能全面地理解歷史、使歷史解釋貼近歷史的真實。
比如,《戊戌政變記》中記載:“人人封章,得直達于上。舉國鼓舞歡蹈,爭求上書,民間疾苦,悉達天聽。每日每署封章皆數十,上雞鳴而起,日哺乃罷,覽閱奏章,猶不能盡?!睆淖置娣治?,我們從這則材料中得出的結論是——戊戌變法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顯然與歷史事實不符的。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便是由于其作者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親歷者,他在完成該著作的過程中都是站在個人角度上展開的描述,這個描述本身便具有極大的局限。雖然這本書對戊戌變法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任何一種時代的思維都不是一種凈化思維,都帶有時代和個人思想的印跡?!?/p>
在這里,筆者舉這個例子的目的不是要否定某一著作的歷史價值,而是強調在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性地分析、理解并使用材料。只有在論據正確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在編織知識網絡的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得出恰當的解釋,使之學會辨識與理解以不同形式出現的歷史解釋。如此一來,高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有所提高。
四、結合現實
“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fā)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p>
比如,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對人類社會勞動生產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請閱讀下列材料,并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問題。
材料一:“1953—1973年的世界工業(yè)總產量相當于1800年以來一個世紀的工業(yè)總產量的總和……其中科技進步的因素由20世紀的5%左右上升到20世紀末的70%—80%?!?/p>
材料二:“二次大戰(zhàn)以后,電視機、收錄機、VCD、DCD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洗衣機、電冰箱……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網絡的出現和發(fā)展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p>
通過分析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這次科技革命主要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它的影響充分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此同時,在與現實生活實例結合的過程中,高中生既能夠在綜合、分析中將散亂的知識聯成網絡,又能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擴充知識面,促進自身歷史解釋能力的有效提升。
總之,歷史并非形式單一的記憶,法國學者雷蒙·阿隆說:“說到底,我們只能通過闡釋工作來認識或理解過去,認識或理解前后相繼的種種精神世界。”可見,培養(yǎng)歷史解釋能力不能僅僅依靠非凡的記憶力,只有在史料的基礎上去分析、推理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感悟!
參考文獻:
[1]田春苗,范英軍.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中學歷史教學三著力點——以“評價秦始皇”一課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01)
[2]王巧琴.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構成[J].亞太教育,2016(22)
[3]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與培養(yǎng)[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