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瑩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本質的、間接的反映。不同的人參與不同的活動,會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又會影響活動的效果。在科學課程學習中,我們希望學生能用科學、理性的思維來發(fā)展他們探求科學的能力。
理性思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有充分的思維根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科學課應是一門幫助學生建立理性思維的課程,對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應成為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著手: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也是思維發(fā)展的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往往都是由老師提出,學生去思考。長此以往,學生被動地從老師提出的問題中學習,慢慢地會失去提問的興趣與能力。現實也有這樣的反映:兒童提問的頻率及數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卻反而呈下降趨勢。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試著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開展研究,即便這些問題不是教材中的內容,但只要相關即可。此外,在探究過程中也可能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與之前所探究的內容有關,應該鼓勵學生馬上進行探索,不能為了課程的進度或課程的完美而硬生生地讓學生帶著問題課后研究,這樣會中斷學生思維的連續(xù)性,失去了問題解決與思維提升的最佳時機;也可能會扼殺了學生求知的欲望。畢竟缺乏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只有極少數學生能真正開展課后研究。在《用橡皮筋作動力》一課中,當完成橡筋絞緊的圈數與小車運動的研究后,有學生提出問題:小車的運動速度是橡皮筋直接繞在車軸上快還是橡皮筋絞緊帶動螺旋槳轉動快?雖然這個問題并不是教材的研究問題,但為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我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們根據所具有的經驗做出猜想,有的認為橡皮筋直接繞在車軸上走得快,有的則認為橡筋絞緊帶動螺旋槳轉動走得快。我讓他們拿出猜想的依據,有的學生馬上找出之前所做的實驗數據作比較,有的馬上說做實驗驗證,我也順勢讓學生思考該如何作對比。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的思維非?;钴S,為了追求問題的答案想出了許多辦法。此時,在他們的大腦皮層里,許多以往的經驗在進行篩選、比較、分析以及綜合,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對知識的渴望是學習的動力。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愛提問的習慣,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都具有深遠影響。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意識
所謂思辨意識,就是能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以求真正理解,并能對觀點進行補充完善或提出不同意見。這要求教師不要輕易肯定或否定某一說法,以免使學生的思考就此止步。教師應及時并積極地引導學生就某一觀點進行分析論證,悟透根本,這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也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與提高。
《光的反射》教學中,學生對“什么樣的物體容易反光”感興趣,我就讓他們開展研究。其中有一組學生最快完成,他們在研究中發(fā)現粗糙的錫紙比光滑的錫紙更容易反光,這與最初的猜想剛好相反。許多學生對他們的實驗結果提出了質疑,我讓他們進行演示,結果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但有些學生還是不甘心,不斷地提出各種質疑。如:是否控制好光源的距離、強度的變化等,最后發(fā)現原來粗糙的錫紙由于在揉捏中形成了彎曲的凹面,起到了聚光的作用,而光滑的錫紙是平的,不能聚光,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經過找茬后,那組學生知道了存在問題,重新平整了錫紙后再做實驗,結果是光滑的錫紙要比粗糙的反光效果明顯。
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困惑、大膽質疑時,他們開始進入深度思考,只有進入深度思考,思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
實證是指實際的證明,確鑿的驗證,通常以具體的數據、事實來呈現。它不是臆測或虛構的,是正確的、真實存在的,是進行判斷的尺度。
提出問題后,學生往往會以自己的經驗去回答問題,此時應該讓學生拿出具體的事實或數據來說明或支撐觀點。我鼓勵學生做實驗探究去尋找證據,不要光空想。因為學生在尋找證據時其實就在開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動,他們有機會直面原來的錯誤概念,引發(fā)認知沖突,而在研究過程中進行自我修正,不但獲得新知,還形成樂于求證的意識與行為習慣。
邏輯和實證在以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不受重視,導致我國在近代科學發(fā)展上嚴重滯后,于是有了“李約瑟難題”之問,這一問警醒了我國的教育。國家在新課程改革中把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到了重要位置上,新課標也提出了要在基于實證的基礎上開展科學探究,可見實證意識的培養(yǎng)已經刻不容緩,它將對我國在科學、科技方面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
四、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
科學探究多以活動為主,但是如果把“探究”片面地理解為活動,只有“做”沒有“思”,可能學生在課堂上“熱熱鬧鬧”地活動了,收獲卻甚微。怎樣知道學生是否思考或如何思考?我們可以借助可視化思維工具讓學生展現其思維過程。
可視化思維工具如維恩圖、魚骨圖、橋型圖、氣泡圖、概念圖、思維導圖等,都是呈現及鍛煉思維過程的最佳幫手。利用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對比、多角度分析、整理歸納、發(fā)散思維等;還有利于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與幫助。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還可以開展深入討論。討論中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清晰,因為在語言表達時,反映在大腦皮層上的表象進行了概括與整理,邏輯思維由此得到了鍛煉,同時也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討論中問題的層層遞進也促進了學生有目的地去思考,明確了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培養(yǎng)了思維的有序性及嚴密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鼓勵他們大膽批判質疑、勇于探究,是《中國學生發(fā)展素養(yǎng)》的目標要求,也是科學探究順利開展的能力基礎。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讓他們學會遵循原則去思考問題,長大后成為我國科學發(fā)展的后續(xù)力量,也借此向世界證明我國也有產生科學的良土。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qū)東山培正小學 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