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云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由此可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這個問題顯得尤為迫切。在當前教學實際中,還存在不少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這不利于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解決這些問題就成了當務之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那么,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如何才能做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指導閱讀,體悟感情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是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一般在課后練習的第一題中都有安排,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朗讀,其次是默讀。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也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的精神。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有利于增強語感。例如在教授蘇教版12冊的第十八課《廣玉蘭》一文時,作者用大量辭藻來表現(xiàn)廣玉蘭的幽香純潔與旺盛的生命力,在讀到這些優(yōu)美的詞句時,學生們會不由自主地加入感情朗讀,力求讀出美感。當讀到“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說它純白吧,又似乎有一種淡淡的青綠色滲透出來;我也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質感,說它玉琢冰雕吧,它又顯得那樣柔韌而有彈性。”,學生們仿佛跟著作者一起看到了那給人美的震撼的廣玉蘭花朵 。 再讓他們想象一下如果此時此刻就站在廣玉蘭面前,應該以什么樣的語氣和語速來讀好這段文字。經(jīng)過試讀,學生們很快進入情境,真實地受到了美的熏陶。
學好語文,需在聽說讀寫方面多下功夫,要想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的二十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激發(fā)他們主動找課外讀物看。
二、精讀課文,理解詞句
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詞語及句子。作為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借助工具書的同時,要學會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以達到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蘇教版五年級《黃山奇松》一文中有“飽經(jīng)風霜”一詞,這個詞語重在理解“飽”字的含義。通過查閱工具書,得知“飽”在這里是“充分”的意思,但僅從工具書得到的答案還不足以理解迎客松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艱辛。我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說說哪些人可以稱為“飽經(jīng)風霜”的人,學生很快找到答案,都認為經(jīng)過歲月洗禮的老人才能配得上這個詞語。接著我讓學生想象一下迎客松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遭到哪些苦難與挫折,以及它面對困難是如何讓堅持下來并最終成為黃山的代表性景觀的。通過這個問題的拓展延伸,學生們真正從情感上理解了這個詞語的含義,并由此對迎客松肅然起敬起來。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還必須掌握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即根據(jù)詞語所在的語言環(huán)境,把不理解的詞語換成其他詞語,在這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如仍能講得通,符合語言環(huán)境的特定意思,那么這個替換的詞語就可以作為不理解詞語的解釋。
三、指導學法,激發(fā)趣學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巨大潛力的生命個體。為了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精讀課文時還應當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三打白骨精》一文時,我?guī)ьI學生精讀了孫悟空的“第一打”,從“第一打”中感受人物的形象,體會其性格特點。順利學完這部分內容后,我做出學法總結,告知學生帶著這個學法自主合作學習下面的“第二打”和“第三打”。學生們頓時來了興趣,他們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成功地解決了“二打”和“三打”的重難點。在交流反饋時,他們積極發(fā)言,各自從文章的重點語句中感悟到了三個主要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質疑問難,鼓勵多元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開始,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中國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起點。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在六年級下冊《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掃路老人到底累不累,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答案不必統(tǒng)一,意對即可。這個問題一出來,學生立刻就自己的意見展開討論,最后得出兩種答案:一種認為老人不累,另一種認為他累。認為累的原因是老人70多歲的年紀還要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臺階,身體肯定吃不消。另外一部分學生則從老人和作者的對話中找到答案,老人很享受工作中的情趣,所以他們認為老人不累。對于這兩種答案,學生爭論不休,互不相讓,我告訴他們這兩種看法都對,我們不必拘泥于以往的問題模式,只要是你認為對的,且言之有理、說得通的就行。對此學生們開始很訝異,后來則欣然接受。我想,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自己就不能有思維定勢,對待一個問題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來看待它,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的主角,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學情,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真正解決教學目標中的知識技能目標和情感價值目標,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漣水縣向陽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