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貴
摘 要:考量羅素的自由觀,可以從羅素關于自由的內(nèi)涵、自由的價值和自由的限度這三個方面的論述展開。根據(jù)對其理解的闡釋和分析,可知羅素受傳統(tǒng)自由主義尤其是霍布斯、密爾等人的自由學說影響比較深刻,很多觀點都繼承了經(jīng)典自由主義的衣缽。
關鍵詞:羅素;自由觀;自由的界限;思想自由
中圖分類號:B561.5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8)06-0099-05
要建構(gòu)自由的理論,應先給出對自由的理解,這是基礎性問題,也是關鍵性問題。自由是個歧義性較大的概念,正如有學者所言:“事實上,人類一開始把自由納入研究的視野,對于它的解釋和界說就不是唯一的,而是呈現(xiàn)不同的取向。人們對自由的價值取向不同,所理解的自由理念的內(nèi)涵就不同?!盵1]不同的思想家對自由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可能的。羅素關于自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一、自由的主要內(nèi)涵
羅素關于自由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思想的自由和社會的自由,大致可以說是人的內(nèi)在自由和外在自由。嚴格的說,思想自由也屬于外在的社會中的自由,它雖然屬于人的內(nèi)部心靈上的自由,但涉及諸多社會因素和外部條件。所以很多思想家還是把思想自由劃歸社會自由或說是公民自由的內(nèi)容,其實它也有作為人的內(nèi)在自由獨立的一面。從哪方面來講都有道理,它既可屬于人的內(nèi)部自由,也可以體現(xiàn)為人的外部自由。從羅素的理解中,我們也許能得到啟示。
(一)思想的自由
在自由主義的早期,思想家們就很重視思想自由。斯賓若莎從自然法權(quán)思想出發(fā),提出了“思想自由”的概念。他認為思想自由是天賦予人的自然權(quán)利,認為政府允許自由思辨才是好政府,“想法子控制人心的政府,可以說是暴虐的政府。”[2]彌爾頓也強調(diào)人的“精神自由”,主張公民的言論、信仰和出版自由;洛克主張自由應是人能按自己的主觀愿望去思想和行動;貢斯當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包括思想、言論等自由;密爾明確提出人的思想自由包括言論、出版、信仰自由。羅素推崇思想自由,他對自由人的確證和禮贊,就是因為自由人具有“思想、渴望”上的自由,可以超越一切世俗力量的自由,甚至在面臨死亡的自然控制力,人仍能獨享它,在這種自由中人能夠認知、批判、審視、想象和創(chuàng)造,其優(yōu)越于一切外在力量。羅素認為這種自由人是享有真正的自由和尊嚴價值,然而現(xiàn)實中,人們要做個一個思想自由的人并非易事。思想自由,羅素是從狹義和廣義的兩個角度來理解的?!皬莫M義上講,它指一個人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穆斯林,既不是佛教徒和神道教徒,也不是某個繼承了正統(tǒng)觀念的組織的成員,他就可以成為思想自由者?!盵3]85他的意思是思想自由,應該不受宗教信仰及其傳統(tǒng)觀念束縛,這種狹義的思想自由指的其實就是信仰自由。從他所處的現(xiàn)實看,社會受宗教影響尤其是基督教的影響很大,思想自由遭到傳統(tǒng)宗教帶來的極大障礙。 廣義上的思想自由,羅素認為更為重要,因為它不僅不受限于宗教信仰或正統(tǒng)觀念等的束縛,而且當人們對某種思想觀點的表達、對某個思想觀點支持或反對時,不會因此招來法律的制裁。這種思想自由就是言論或出版等方面的自由,即人們表達或宣布自己的信仰、思想觀點方面的自由。羅素指出,思想的自由,就是不要因為表達思想觀念而遭到法律的制裁,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廣義上的思想自由所遇到的障礙,他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法律懲罰、經(jīng)濟懲罰、證據(jù)歪曲。在當時的英國,就明文規(guī)定不信基督教是非法的;在美國有要求反對無政府主義和不準信仰共產(chǎn)主義,日本將在思想和言論上挑戰(zhàn)天皇的神權(quán)定性為違法。比法律懲罰還有更大的傷害,就是持有“非法”思想觀念的人難以謀生,要遭到政府和社會的排擠,經(jīng)濟上的影響使人難以生存。與正統(tǒng)思想不符,一時還難以找到引起共鳴的證據(jù)來獲得認可,需要辛勤的努力去尋找證據(jù),因而也難以保持思想上的自由。這種廣義的思想自由,需要有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即各種信仰可以自由競爭,思想表達不受法律和金錢的影響。在羅素看來,這似乎是永遠遙不可及的理想,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這點,但是通過努力還是有可能向理想靠近點。
從羅素對于思想自由的理解看來,他沒具體談到哪些屬于思想自由的內(nèi)容,而主要談思想自由遭遇的阻礙,從這些障礙來看也可得出其內(nèi)容應包含了信仰自由、言論自由等體現(xiàn)人內(nèi)在精神的自由。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給思想自由帶來的束縛和限制,這種思路與英國傳統(tǒng)自由主義主張差不多,主要反對國家政府對思想自由的干涉。其實,自由主義只注重自由的免于“干涉或強制”的消極自由,而沒有關注去做某件事的、實現(xiàn)某種欲望目標的能力這樣一種積極自由。是伯林將自由明確分為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兩種,他認為消極自由是指免于干擾或強制的自由,沒有他人或全體對個人的行動設置障礙,被允許不受別人干涉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積極自由是指源于個人成為他自己主人的愿望,能夠自我做主,自我實現(xiàn)。本來,傳統(tǒng)自由主義反對干涉?zhèn)€人的自由權(quán)利,就是維護個人自決權(quán),認為個人有權(quán)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要肯定個體自主的能力,個人不被強迫做出某種選擇。既然確認人有思想的獨立性,個人都有自己對善的理解,那么人就有自主性,能夠做出善惡判斷和自我選擇,這就是一種積極意義的自主自由。這種能夠自主決定、自主選擇的自由是每個人都享有的內(nèi)在自由。由此可見,這種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是存在內(nèi)在關聯(lián)的,將它們割裂開來,事實上是站不住腳的。羅素的思想自由主要來自于社會環(huán)境中的制約,可以說是思想自由連著兩端,一端系在人的自主的內(nèi)在自由,一端系在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上。其實就是體現(xiàn)了兩種自由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性。
(二)社會中的自由
羅素認為自由是有多種含義的,不同的理論體系里會有不同的自由定義。 霍布斯在《利維坦》中認為:“自由這一語詞,按照其確切的意義說來,就是外界障礙不存在的狀態(tài)?!盵4]密爾在他的《自由論》里說道:“這里所要討論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稱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于個人的權(quán)力的性質(zhì)和限度?!盵5]密爾從個人和社會的關系這個角度來探討自由。羅素基本也沿用了這一思路來定義社會中的自由,“‘自由就是不對人們實現(xiàn)欲望的過程中設置任何外部的障礙?!盵3]96這個定義就是沿襲了自霍布斯以來自由主義的傳統(tǒng),強調(diào)不受其他個人或集體制約的自由。據(jù)此定義,有兩個辦法增加自由——要么提高人們追求目標的能力、要么降低其欲望,這樣就更容易滿足欲望,從而獲得自由。羅素沒有從提高人們能力方面深入探索,而是認為調(diào)整欲望比增強行動能力更有利對于自由的促進作用,他這一說法可能是來自動物界的啟示。昆蟲隨著降低的氣溫會自然降低它的欲望,一些昆蟲隨著寒冬的到來就死去,基本上不會產(chǎn)生無法實現(xiàn)的欲望就死去,從而享受了充分的自由。因此羅素覺得人類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通過調(diào)整人的欲望來增進自由,他認為應該把人性參數(shù)放到政治中去,因為外部環(huán)境會改變?nèi)诵?,社會環(huán)境就是構(gòu)成欲望實現(xiàn)的制約,而人性本身出于欲望的“心理動力”會主動作用于外部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人性的相互作用,最終就會達成一種和諧,也就是自由與制約之間的平衡。
羅素以人性論為出發(fā)點,認為自由是人們滿足自己的欲望過程中要免除外界的干擾,主張實現(xiàn)“非理性沖動”的自我、滿足個人欲望的目標?!爸劣谧杂桑紫仍诒举|(zhì)上是消極的:它斥責一切對于自由的可以避免的干涉,而沒有給人一個積極的建設的原則?!盵6]羅素這個提法與經(jīng)典自由主義對自由的界說并無區(qū)別,洛克從人性的自然權(quán)利出發(fā),認為人人都有天賦的自由權(quán)而免于“強制”的權(quán)利,允許追求自己利益和快樂。洛克的自由觀是以個人主義、個人自由為核心的,羅素也是如此,非常注重個人的自由。受到自由主義的影響,羅素的自由概念也是主張一種消極意義上的自由。經(jīng)典的自由主義者一般傾向這一觀點,即認為自由就是免于“強制、干涉”的自由。新自由主義代表格林指出傳統(tǒng)自由主義倡導消極自由,即全部注意力在于僅僅不受法律限制的自由,而積極自由應該是實現(xiàn)目標的積極能力,即后來伯林所說的自主自由。有人說羅素是新自由主義者,顯然是不合實際的。羅素繼承的是傳統(tǒng)自由主義,主張消極自由,其注意力也不在理性的自主,相反羅素主張“非理性沖動”“經(jīng)驗的”自我實現(xiàn)。由伯林的消極自由觀念來看,欲求不受外界力量的干預就是自由,羅素正是這樣定義自由的。實際上羅素的自由觀念表面上看是消極自由,但是他也認為提高人們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也能增進自由,只不過他沒有進一步在這個認識上深入探究,也就是說他的自由概念里是包含了積極自由的因素。在他看來,影響人們實現(xiàn)欲望的消極因素是主要方面,是成為自由問題的主要焦點。伯林反對“積極的自由”,認為那是極權(quán)主義和暴政的理論基礎,因為積極的自由實際上會去干涉消極自由。現(xiàn)代西方民主政治,認同的是消極自由,主張保護個人的消極自由。據(jù)此推斷,羅素推崇民主政治,與他的消極自由觀不無關系。
“理解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 需要把握必然、對象化活動、生產(chǎn)實踐、共同體這四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盵7]恩格斯說:“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能力……自由就在于根據(jù)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盵8]可見,羅素作為的自由理論是非馬克思主義的。羅素脫離認識必然和生產(chǎn)實踐,只從人性來談自由,因而他的定義與其他自由主義理論一樣未免陷于抽象和片面。但是,從人的需要出發(fā)來理解自由,羅素的自由概念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羅素認為自由所涉及的因素,首先是人的欲望需求,羅素指出生活必需品是構(gòu)成自由的最起碼的要素。這些生活必需品就是食物、飲料、衣物、住宅等相關日常所必需的東西。其中只要有一樣東西沒滿足,人就不可能得到自由。 羅素指出,在探討自由的時候,要考慮到變化的環(huán)境會引起變化的欲望,在工業(yè)社會日益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下,人們的不滿卻在增加,就是因為不斷滋生的新欲望無法滿足,由此人們感到的不自由在增加。人們的欲望不同,滿足感就不一樣,從而獲得的自由也是不同的。羅素認為,如果排除心理動力因素,就是把欲望當成一個不變的因素,那么對于實現(xiàn)自由的障礙就是自然的和社會的因素。而其中主要的是社會的障礙,因為社會的存在可以減少自然物質(zhì)的障礙,所以自由的問題主要是涉及社會和個人的關系,社會在多大程度上對個人進行干預、干涉什么等等就是他要進一步討論的自由問題。關鍵是自由對于人們的價值到底何在?自古以來人們一直那么執(zhí)著追求自由,一定有其價值所在。
二、自由的重要價值
人們?yōu)槭裁葱枰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自由詮釋了作為人的獨特價值,另一方面自由為美好人生提供了必要條件。我們可以把自由分為內(nèi)在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內(nèi)在的自由主要指人的思想和智慧方面的自由,因為人與動物不同,具有洞察力、識別力和判斷力,從而具有這種內(nèi)在的自由。這種自由人人都可以享有,它不受任何外在的力量制約,人在欲望上可以屈服外在的權(quán)力,但是思想可以超越一切外在的強制,因而是高貴的、自由的。羅素贊頌這種自由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獨享這種內(nèi)在的自由,它給人一種超越外部控制的力量而彰顯其獨特的價值。人所獲得的這種自由表現(xiàn)在不再對自然和權(quán)力的俯首崇拜,不會因欲望受外在力量的控制而失去真正的自由,因為人在思想上、渴望上享有不受同伴約束的自由,能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皬奈覀冇那挟a(chǎn)生了忍讓的美德;從我們的思想自由中產(chǎn)生整個藝術(shù)、哲學和美的想像的世界,由此,我們終于半征服了這個令人生厭的世界。但是,美的想像只能存在于無拘無束的沉思中,只能存在于不被熱切期望重壓之下的思想中。因此,只有那些不再要求生活給予他們?nèi)魏蝹€人好處的人,才能獲得自由,因為個人好處是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的?!盵3]79在此,羅素是給予人內(nèi)在的自由高度的禮贊。外在的自由是指人自身之外的環(huán)境的自由,這種具體到社會生活中的自由也具有重要的價值,羅素認為這種外在的自由是美好人生的必要條件。
自由是美好人生的必要條件。對于個人來說,美好的人生只有在美好的社會中產(chǎn)生,美好人生所需的條件,比如良好教育、愛情、婚姻、工作等,這些條件的實現(xiàn)就是要依賴社會的,有可能獲得社會和政治的幫助或阻礙,個人只有在社會中獲得自由,才可能擁有美好的人生。羅素說:“美好的人生是為愛所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的?!盵9]在羅素看來,美好的人生需要愛和知識兩個因素,缺一不可,愛和知識都離不開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其實愛和知識,也有助于社會的自由。美好人生與自由存在內(nèi)在一致的關系。愛是一種仁慈或同情的情感,人們之間有仁慈或同情,人與人之間才存在合作,也才能會有忍讓和寬容,從而能協(xié)調(diào)好欲望沖突,減少彼此的干涉,因此不會因為一個人或組織的欲望實現(xiàn)成為他人或其他組織的欲望實現(xiàn)的干擾或障礙,這就為彼此的自由提供了保障??梢?,愛的情感是不可缺少的,是克服社會障礙的一個重要條件。知識,羅素這里主要指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對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人們克服自然物質(zhì)障礙的有力武器,知識的應用不僅給人們帶來物質(zhì)的豐裕,而且能克服疾病的威脅給人帶來健康,這樣就大大減少自然對自由的障礙。美好的人生必須是擁有自由的人生,愛和知識有助于人們擁有更多的自由,從而使人生活得美好。羅素認為善是欲望的滿足,根據(jù)羅素對自由的定義,自由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人的欲望目標,要滿足人的欲望。社會的自由就是要實現(xiàn)普遍善的目標,也就是滿足社會的普遍愿望。如此,美好的人生才與美好的社會獲得了統(tǒng)一,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獲得社會自由,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這里就是涉及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如何通過政治制度去滿足人們的欲望問題,哪些欲望要干涉,哪些要鼓勵,以及如何協(xié)調(diào)人們彼此沖突的欲望等。
羅素高度禮贊人的內(nèi)在自由,是對人的一種確認,沒有這種內(nèi)在的自由就不具備為人的資格,就不可能存在人格。這使我們想起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名言“人就是自由”,羅素和薩特一樣也是高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其實這種內(nèi)在的自由,在我們看來還是一種潛在的、抽象的自由。現(xiàn)實中,人們追尋的自由,還是內(nèi)在思想智慧得到運用的具體的自由。其實如上所述,羅素本人也是強調(diào)現(xiàn)實幸福快樂的,因而積極地探索和追尋人們現(xiàn)實的自由,這就是體現(xiàn)思想和智慧的內(nèi)在自由價值,運用知識去克服自然的障礙、運用善惡識別力和判斷力去克服社會的障礙,尤其是應對社會對個人的限制。由此可見,羅素把內(nèi)在的自由與外在的自由當成自由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這種統(tǒng)一,在他的思想自由主張上已經(jīng)能得到呈現(xiàn)。完整的自由是自由的內(nèi)在方面和外在方面一起構(gòu)成的,因而在追求自由的時候,既要追求外在的自由,也要注重追求內(nèi)在的自由,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生美好,人類才有希望過上幸福的生活。
三、自由的界限
自由是自由主義的核心概念,“自由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與良好秩序的向往,然而自由既可能通往美好生活也可能導致社會無序,甚至自由名義之下的暴政?!盵10]羅素盡管高度重視自由的價值,但并不主張無限制的絕對自由,這點和自由主義保持了一致。無政府主義強調(diào)絕對的自由、沒有約束的自由,羅素強調(diào)的是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認為自由與約束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平衡關系,才能維護自由與秩序之間的平衡。無政府主義認為要根除政府的強制權(quán)力才能實現(xiàn)完全自由,而羅素覺得離開政府的權(quán)力制約,則自由無法得到保障,那樣就會導致強者任意欺負弱者的局面,只有少部分強者能獲得自由,而大多數(shù)人的自由被剝奪,社會就不會有平等的自由、普遍的自由。羅素關于自由的界限是如何確定呢?
羅素認為人們的需求有所不同,但是人們在基本需求上是相同的,“這主要包括食物、飲料、衣物、住宅、性以及父母的關懷的需求?!盵3]97這些需求是自由最基本的要素,其中,只要有一樣需求沒得到滿足,人就不會得到自由。最低限度的自由就是這些基本的需求,應該得到滿足。他強調(diào):“首先我要說的是,那些實現(xiàn)最起碼的自由的最低要求——飲食、健康、住宅、衣物、性和父母關懷——應當是高于其他一切要求的。這些最低要求對于人們的生存、種族的延續(xù)是必需的?!盵3]101羅素把除了必需品以外的東西稱為安慰品或奢侈品,顯然對必需品的剝奪給自由帶來的傷害更嚴重,那么對奢侈品的剝奪來滿足對必需品的欲求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實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對必需品的占有,應該堅持一種原則——“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如果有人過多的占有而使得別人缺乏,那么對于這種過多占有的自由也是應該限制的。因此,羅素認為區(qū)別兩類財富是關鍵問題。
“一類財富的獲得必須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另一類財富的取得則并不意味著別人的喪失?!盵3]104一類財富就是指生活必需品,這種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人與人之間沒有很大的區(qū)別,人們對必需品的占有自由不能傷害到別人。那么公平在這里就有很重要的意義,公平就是平等的體現(xiàn)。羅素認為沒有真正的平等,即使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里還是存在等級森嚴的狀況,比如在英國,人們普遍會認為國王和上層社會過著比下層社會更體面的生活是合理的,所以他認為“平等”應該定義為“引起最少嫉妒的安排”。也就是說,這種平等原則是人們在這類財富里實現(xiàn)自由的一個限度,人們越過這個原則,對生活必需品不公平的占有,就可能傷害到別人的自由,別人會因此忍饑挨餓。另一類財富就是科學知識、文化藝術(shù)、思想觀念等方面,人們不會因為對這類精神財富的占有而以犧牲別人為代價、傷害到別人對這類財富的分享自由。就好比羅素占有了大量的數(shù)學知識,愛因斯坦掌握了大量科學知識,但不會給任何其他人造成傷害,相反對人類是有益的,可促進科學發(fā)展,也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普遍利益。對這類財富占有應該得到鼓勵,它是一種共享性質(zhì)的財富,不會因為某些人擁有,其他人就不能分享。羅素的人性論指出人類的這類創(chuàng)造性沖動就是指向這類精神財富,這類創(chuàng)造性自由給社會帶來的是友善、愛的正面價值,有利于人們團結(jié)合作,也是美好生活的根本源泉,這類自由應該是無限制的。因此羅素的結(jié)論是:“只要一個人的行為不是直接地、明顯地、不容置疑地侵害了他人,那么他的自由就應當?shù)玫阶鹬亍覀兯非蟮淖杂刹皇菈褐苿e人的權(quán)力,而是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按照我們自己選擇的方式進行生活和思考的權(quán)利?!盵3]105
概言之,關于自由的界限羅素堅持以不妨礙、不侵害他人為原則。密爾提出以是否傷害他人享有同等的自由為平衡標準??雌饋?,他們的觀點沒什么差別,都表達了這么一個思想,如果一個人的自由沒有傷害到他人的自由就是正當?shù)?,意味著人們享有的在這個范圍內(nèi)的自由權(quán)利是不受任何干涉的,在道德上應該被允許?!叭魏稳说男袨?,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quán)利上則是絕對的。對于本人自己,對于他自己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主權(quán)者?!盵11] 羅素關于自由的限度,與密爾關于自由界限的經(jīng)典論述看起來有點殊途同歸,不同的是羅素多設置了一條底線,就是自由的最低限度要優(yōu)先滿足人對必需品的需求。這樣兩方面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就是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要妨礙他人、傷害他人的原則,并要求在人們滿足財富需求的時候以必需品的優(yōu)先滿足為最低限度。同樣是維護個人的自由權(quán)利,但羅素沒有像密爾那樣將社會事務區(qū)分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密爾認為私人領域,個人享有不受干涉的自由權(quán),而只是在公共領域,社會與政治才有干預的權(quán)力。筆者認為,羅素從財富這個角度來論述自由的界限,雖然是在利益的層面上思考自由問題,去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但是,他始終是從沖動欲望來解釋愿望和行為,關于自由的界限還是從欲望里尋找的答案,其實就是由欲望來決定自由的限度,所以具有濃厚的非理性色彩。
參考文獻:
[1] 宋惠昌.政治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35.
[2] 斯賓若莎.神學政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70.
[3] 羅素.自由之路[M].李國山,等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4] 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97.
[5] 約翰·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
[6] 羅素.羅素道德哲學[M].李國山,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10.
[7] 張霄.馬克思自由理論的解釋與重構(gòu)——評當代英美學界的幾種馬克思主義自由觀[J].江漢論壇,2010(4).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9] 羅素.什么是快樂的人生[M].張晶,編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7.
[10]肖明.抑惡與揚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48.
[11]密爾.論自由[M].程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9-10.
【責任編輯:宇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