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遠
摘 要:在滄州博物館歷史展廳內(nèi),陳列有5塊漢代彩繪磚,它們圖案生動,用筆簡練,意趣盎然。文章從彩繪磚所繪的內(nèi)容、色彩及文字等方面分析挖掘簡練樸拙的表象下隱藏的匠心及意趣,讓大家一瞥漢代彩繪磚之美。
關鍵詞:漢代;彩繪磚;里魚
在滄州博物館歷史展廳內(nèi),陳列有5塊描繪現(xiàn)實動物題材的漢代彩繪磚。這5塊彩繪磚是在1986年出土于滄州市青縣大邵莊漢墓群1號墓。
彩繪磚屬于畫像磚的一種,畫像磚、畫像石一起常裝飾于漢代墓葬中。畫像磚與畫像石的圖案均為凸起浮雕式,部分有彩繪裝飾。彩繪磚則沒有浮雕式凸起的畫面,而是用色彩平涂于磚面,以鮮艷的色彩和靈活多變的筆觸表達生動的畫面,如同一幅幅微小完整的壁畫。由于彩繪磚所繪之畫非畫像磚的模印制作方法,故而每一塊彩繪磚的畫面都是獨一無二的。這5塊彩繪磚歷經(jīng)兩千余年,至今顏色沒有脫落,色彩與畫面依然清晰可辨,實屬不易。
5塊彩繪磚均為長方形的泥質(zhì)灰陶磚,由于磚面稍微粗糙,所以在繪畫的側(cè)面先施了一層白色化妝土,將畫面填涂平整并提高亮度,如一張白紙。白色的平面上用朱紅色或綠色勾勒出一個長方形邊框,邊框線條粗細不一,并有接筆現(xiàn)象。白地方框內(nèi)所繪內(nèi)容均是生活中能常常見到的動物,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充滿了日常生活情趣。
一塊為獵狗逐兔(圖1)。獵狗在畫面中央,身材細長,身體向左下傾斜,四肢前后張開,奮力奔跑追逐位于畫面左側(cè)的野兔。為突顯獵狗的主角地位與強勢狀態(tài),造型用紅線勾勒;前方窮途末路但仍奮力奔跑的野兔則用綠線勾勒,用暗淡的色彩表現(xiàn)出了其弱勢的角色。為表現(xiàn)野兔只能奔向獵網(wǎng)方向,在畫面上方、下方及右方,均用紅色曲線表現(xiàn)水或其他障礙物,只有畫面右上方即獵狗的后方有一個空白缺口,暗示了獵狗與兔的來向。畫面的最左端是一張獵網(wǎng),在其他三面皆無路可走的畫面中,野兔心存僥幸奮力奔跑,最終只能自投羅網(wǎng)。畫面表現(xiàn)的是一個驚心動魄的瞬間,也是一個即將收獲的瞬間。
一塊為野兔跳躍奔跑(圖2)。畫面中有三只野兔,由于野兔是主角,所以用紅色線條勾勒,而不像獵狗逐兔畫面中的兔子用綠線表現(xiàn)。兔子臀大腰細耳長,身材豐腴。造型有正有倒,看似奇怪,但生動表現(xiàn)出了野兔活潑自由、奔跑跳躍、歡快不羈的狀態(tài)。
一塊為禽鳥食魚(圖3)。畫面中央有兩只長頸細腿身肥的禽鳥,一只俯身直頸,口中銜住魚的一側(cè),表現(xiàn)剛剛捉魚出水的動態(tài);另一只水鳥彎頸直立,回頭看向銜魚的禽鳥。畫面中央用綠色表現(xiàn)禽鳥動作蕩起的水波,右側(cè)用紅色表現(xiàn)粼粼波光。畫面的左側(cè)用一只在遠方岸上奔跑的野兔拉深畫面的層次感。
一塊為兩雞啄食(圖4)。兩只雞用紅色勾勒主體,用綠色點綴細節(jié)。雞尖嘴蜷尾,彎腿俯身,伸長脖子面面相對低頭啄食。長頸用點綴的綠色表現(xiàn)羽毛,尾部兼用綠色表現(xiàn)雞尾復雜多變的層次與色彩。地上的食物用一筆粗獷的綠色簡單概括。
此外,還有一塊寫有“可啖里魚”的雙魚彩繪磚(圖5)頗為有趣。這塊磚畫面的主體是兩條面面相對的游魚。游魚由綠色線條勾勒外形,尖嘴拱背,呈鈍角三角形狀,眼睛及身體鱗片由紅綠彩交替表現(xiàn),富有層次感。魚鰭和魚尾均由綠色單線條繪制,上下魚鰭均伏于魚身,與魚身線條起伏走勢一致;魚尾由4~6根微微上翹的線條構(gòu)成,生動表現(xiàn)出了魚在緩緩向前游動。為更進一步突顯出魚的游動狀態(tài),繪畫者在相對而游的兩魚中間用綠色繪制出了一條曲線,如雙魚快速游動時在平靜碧綠的水面上涌起了晶瑩一閃的波光,成為畫面的點睛之筆。右邊魚尾部用紅色繪制出了一條曲線,仿佛魚兒擺尾游動在水面涌起的一道微波。在畫面的左側(cè),有朱紅色書寫的“可啖里魚”四字。四字筆畫有粗有細,筆畫間無連筆,均一筆一畫寫成,單字看樸拙隨意,四字整體布局亦有分寸?!翱舌ⅰ笔恰翱梢猿浴敝??!袄雉~”則可有不同理解,一是“里”是“鯉”的簡化字,“可啖里魚”,即可以吃的鯉魚,也可讀為“里魚可啖”,即鯉魚可以吃。之所以將“鯉”簡化為“里”,可能因為若加“魚”字旁,與下面的“魚”字相比則顯得重復。二是“里”為“裏”的簡化字,就當里面講?!翱舌⒗雉~”意為“可以吃里面的魚”,或讀“里魚可啖”,即里面的魚可以吃。彩繪磚的“里”字如果當“里面”講,則有兩種寓意:一是指這幅畫里面(水里),二是這座墓室里面。
大邵莊漢墓群的出土物件中,除此數(shù)件彩繪磚外,還出土有銅錢及灶、壺、罐、豆、盤、盂、碓、倉、燈等陶質(zhì)日常生活用具及陶雞、陶狗、陶鴿等動物模型。結(jié)合漢墓中一同出土的陶質(zhì)生活器具來看,漢代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墓主人或許幻想離開人間后,在地下世界可以將彩繪磚中所繪的禽、魚等動物捉出來,用灶做熟后放入豆或盤內(nèi)食用,以解轆轆饑腸。
或許有人會問,彩繪磚中這兩條魚是否是給墓主人所繪的兩條做熟的死魚呢?非也,此乃活魚,答案是可以肯定的。一是畫面中所繪的綠、紅色曲線代表了魚兒游動涌起的水波;二是勾勒魚的線條主要用綠色,此效果更像是在碧波中的游魚,而其他幾塊畫像磚所繪的陸上禽獸的線條,多用紅色勾勒;三是魚鰭順勢,魚尾張開,代表向前游動;四是結(jié)合其他數(shù)塊彩繪磚所繪圖案均為動物動態(tài)圖判斷,此磚圖中的兩條魚是表現(xiàn)正在游泳的活魚。不可因為“可啖”兩字及魚身點綴的紅色,便推斷為已做熟的死魚。
這5塊漢代彩繪磚顏色簡單,用筆簡練樸拙,但匠心獨運、構(gòu)思細膩、表現(xiàn)生動、意趣盎然,充分滿足了墓主人對死后生活的所思所盼,是漢代墓葬習俗中的精彩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