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楠
摘 要:本文基于語料庫,從方言的問句理論出發(fā),聚焦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的句型及其解釋。研究表明:河南鹿邑方言“可VP”中“可”主要繼承了古漢語中虛詞“可”的疑問副詞性質(zhì),起到發(fā)問的作用;根據(jù)定量語料分析得出,鹿邑方言中“可VP”存在附加式問句:“S+‘可VP”以及一般的“可VP”問句;分析“可VP”問句得出,在鹿邑方言中“可VP”在問句中一般做主語、謂語、補語;鹿邑方言“可VP”問句中不能套用“可VP”句式,以及“X不X”句式。
關鍵詞:鹿邑方言 “可” “可VP” 問句 虛詞
一、引言
漢語方言中,“可VP”問句一直是漢語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李小凡(1990)、游汝杰(1993)等把“可VP”問句分析為是非問句;王琴(2008)把它歸為反復問句;徐杰、張媛媛(2011)認為“可VP”問句實為在句中“謂頭”句法位置執(zhí)行“添加”句法手段造成的結(jié)果。各地方言研究雖多,河南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的研究卻是十分缺少的。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話,其在詞匯或者在語法上都有著比較鮮明的特點,因此加強對河南鹿邑方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語料庫以及方言問句理論為基礎,嘗試對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進行全面分析,先對“可”字做出詳細闡述以理解鹿邑方言中“可VP”的特殊性,然后采用定量語料的分析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古今漢語中“可VP”句式的句法特點,歸納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性質(zhì)的規(guī)律性,以期對河南鹿邑方言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二、鹿邑方言概況
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邊地區(qū)。河南人口眾多,由于歷來的政治、戰(zhàn)爭、經(jīng)濟、運動等因素造成了大批量移民,人口的流動性使河南境外的很多地區(qū)也有大量以河南話為主的群體。河南方言屬于漢藏語系的分支,其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話,中原官話是北方方言的一支。中原官話分布在遠古華夏族的傳統(tǒng)居住區(qū),今隴海線南北。中原官話又細分為河南方言、關中方言東府話、關中方言西府話、秦隴方言、隴中方言、南疆方言。中原地區(qū)是漢族文化主要發(fā)祥地之一,中原官話的形成也必然與原始漢語有著更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中原官話在八種方言官話中分布的范圍最大。從行政區(qū)域上來講,中原官話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安徽、山西、陜西、甘肅等省,新疆、青海等地的中原官話和移民有關。河南省位于中國東部,古稱中原、豫州、中州,簡稱“豫”,因為大部分地區(qū)在黃河以南,故名為“河南”。周口位于河南中南部,東臨安徽省,西邊靠近許昌、漯河兩市,南與駐馬店市接壤,北與商丘、開封相連。根據(jù)語音的差異,周口可以分為東西兩個方言區(qū)。在中原官話里東區(qū)包括沈丘、鄲城、鹿邑,西區(qū)包括項城、淮陽、太康、西華、扶溝和川匯區(qū)。東區(qū)歸為商阜片,西區(qū)歸為漯項片,鹿邑屬于商阜片。由于臨縣之間語音的差異,造成各地方言有所的不同,因此研究鹿邑方言更有利于地區(q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三、相關研究結(jié)論及問題
(一)相關研究與結(jié)論
關于“可VP”方言問句的用法以及句法屬性,很多學者都做出了一定的闡述。相關研究者從附加問(tag-question)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可VP”問句是附加在某個句子后面的一種有特殊交際功能的疑問句,這類問句一般不單獨使用,回答必須是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有些學者(徐杰、張媛媛,2011)則是從共時角度出發(fā),分析不同方言中“可VP”問句的差異,認為“可VP”問句是句中“謂頭”句法位置執(zhí)行“添加”句法手段造成的結(jié)果,既不能把它歸入反復問句,也不能把它歸入是非問句,它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句式;相關學者(徐烈炯、邵敬敏,1998)從形式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認為其是一種過渡型問句,即在形式上接近于是非問句,在功能上接近于正反問句;邵敬敏(1999)更是把它同是非問句并列為“單項是非選擇”和“雙項是非選擇”。
(二)相關研究的問題與不足
詞語獨特的制約性揭示了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句法和語義關系。綜合分析上述文章可以總結(jié)出以下幾點有待于解決的研究問題。
1.諸多學者過多地強調(diào)“可VP”問句整個句型的句法歸屬性問題,鮮有分析“可”字的性質(zhì)等問題,如:“可”作副詞時,表示強調(diào)語氣,程度由輕到重。多用于口語。
(1)他可沒說過這話。
“可”表示疑問。多見于早期的著作,現(xiàn)在少用。
(2)杭州你可曾去過?
2.語言研究,尤其是方言的研究應多采取共時和歷時的研究方法,以求全面。而以上研究只采用共時或歷時這單一的研究方法。方言研究缺乏了歷時和共時的研究方法,方言就丟失了時代可溯性。如:
(2)a.金寒玦離,胡可恃也?雖欲勉之,狄可盡乎?(《左傳》)
b.弗慎厥德,雖悔可追?(《今文尚書》)
3.河南方言研究成果雖多,鹿邑地方方言的研究成果卻很少。河南方言的核心是中原官話,研究河南地方方言,有利于更好地進行民族交流和理解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
四、“可VP”中“可”字的性質(zhì)分析
(一)古漢語中虛詞“可”字的性質(zhì)探析
古今漢語虛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虛詞的主要作用是組詞造句,完成句子結(jié)構是它的語法功能?!翱伞弊衷诠艥h語中一般作虛詞。
“可”作副詞時,用于動詞之前,表示將來發(fā)生的行為;有時在古漢語中也表示重疊,表行為狀態(tài)的持續(xù);在句中也可以作狀語;用于問句時,常用來表示詰問語氣。如:
(3)a.今果應其言,可不是個媒人?(明《二刻拍案驚奇》)
b.俺那妹子兒有見聞,可(又)有福分,抬舉的個丈夫俊上添俊。(《救風塵》三折)
c.事可愧恥,難施面目。(唐《任氏傳》)
“可”字有時還可以用作連詞,用來連接分句,表示語意轉(zhuǎn)折、假設、讓步等。如:
(4)a.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卻)不復相解。(漢《答李嚴書》)
b.可(若)能聘,某當贈姥彩絹五十匹。
c.可(雖)道新聲是亡國,且貪惆悵后庭花。
“可”字用作附類,作動詞時,一般表示“許可”“可以”。
(5)a.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周《今文尚書》)
b.象曰:過涉之兇,不可咎也。(周《周易》)
(二)現(xiàn)代漢語中“可”字的性質(zhì)探析
呂叔湘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對“可”字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1.“可”作助動詞時,表示許可或可能,同“可以”。常用于書面語,在口語中只用于正反對舉的情況;也表示值得意。多用于“可+動+的”。如:
(7)a.可望豐收/可有可無
b.我沒什么可說的了。/這個餐廳可吃的東西不多。
2.“可”字作為動詞或者名詞的前綴。做動詞前綴的時候,表示可以、應該,一般構成形容詞;作名詞前綴的時候,表示適合,一般做形容詞。如:
(8)a.可悲/可喜/可愛/可恥
b.可意/可口/可體/可人
3.“可”作副詞時:強調(diào)語氣程度由輕到重,多用于口語。一般用于陳述句、反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表示疑問語氣時,多見于早期著作。如:
(9)a.他可沒有這樣做過。
b.他跑的可不快。
c.他一個外國人,漢語說的可好啦。
(三)鹿邑方言“可VP”問句中“可”的搭配初探
通過對古今漢語中“可”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鹿邑方言“可VP”中的“可”字主要沿襲了古代漢語虛詞“可”的用法,在句中充當副詞和連詞,與動詞搭配,構成疑問句式,起到強調(diào)語氣以及反諷的作用。如:
(10)a.你可渴?(你渴不渴?)表示疑問
b.你可厲害。(你很厲害)表示肯定,加強語氣。
c.你可真中。(你不行)表示反諷。
例(10)b中的“可”在鹿邑方言中要重讀,以使整個句子的句意得到強調(diào),加強語氣;例(10)c中的“可”字在句中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表示一種反諷,一般表示某人做事適得其反或者某人做了令對方不滿意的事情,含有諷刺意義。
(四)“可”作副詞表示疑問
1.有的句子本身具有疑問詞,“可”起到加強詢問語氣的作用,句子多用疑問形式表示。例如:
(11)a.你問問這件事可還有誰知道?
b.你們都這個樣可有誰替俺想過沒?
2.句子本身沒有疑問詞,“可”表示詢問的語氣,句子多用疑問句的形式表達。如:
(12)a.你說他可能再吃一碗面條嘮?
b.你可是張三啊?
(五)“可”在鹿邑方言中作連詞時,基本和古漢語“可”用法相同,多表示語義的轉(zhuǎn)折。如:
(13)a.他雖然這樣對咱,咱可不能這樣對他,畢竟一家人嘛。
b.這個車雖然便宜,可很耐用啊,我斗(已經(jīng))用了好幾年了。
五、鹿邑方言中“可VP”的句法特點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鹿邑方言“可VP”中的“可”主要沿襲了古代漢語中“可”虛詞的意義,起到詢問副詞的作用。這時“可”后出現(xiàn)的成分多是謂詞性成分,這種由“可”字加上謂詞性成分構成的疑問句,稱為“可VP”問句。
(一)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的幾種形式
鹿邑方言“可VP”問句的基本形式為:(NP)+可+VP。其中的“NP”在置于“可VP”句子最后表示發(fā)問的時候,一般可省略。
(14)a.你可吃點東西?
b.可吃點東西(你)?
這兩種句子在鹿邑方言中尤為常見卻也是鹿邑方言的特殊性所在,雖表示疑問意義,但沒有疑問語氣,句子的發(fā)問常常采用陳述語氣。
(二)一般性“可VP”問句
本文所舉方言例句除附加式問句以外都屬于一般性“可VP”問句,對此不再贅述。
(三)附加式“可VP”問句
附加問(tag-question),是指附加在某個句子(S)后面的一種有特殊交際功能的疑問句。呂叔湘先生指出:“這類問句,從形式上看,是抉擇問句”“但就意義而論,這類問句和單純的是非問句沒有區(qū)別?!敝苑Q它為附加問(tag-question)是從語用的角度出發(fā)的分類,它的語用意義表示:就始發(fā)句S的內(nèi)容征求對方的意見或者希望對方予以證實。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的附加問形式有:可中、可管、可對、可好、可是、可行、可懂,可沾等等。一般在附加式問句形式中,“可”后的單個漢字,可以做附加式問句的肯定回答用語,否定時,加上否定詞“不”也就是neg-VP的形式。如:
(15)a.你別老給我找事,可中?(中不中)
——中/不中。
b.你是老大,多干點活,可該?(應該不應該)
——應該/不應該。
在鹿邑方言“可VP”附加式問句中,附加問的形式大多偏重于是非性質(zhì),主要詢問對方是否持有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如:“我祝您老壽比南山,可好?”有時則主要是詢問對方的意愿或者征求對方意見,如“可行,可中,可該”。表達此類意思的時候,附加問中的“VP”可以是判斷動詞、表態(tài)詞、助動詞、形容詞等。
在實際的口語中,獨立成分的位置一般比較固定。但是在表征求對方意愿,如“可管”“可該”等問句中,獨立成分可置于句子主語之后。如:
(16)a.你可管多干點活?(你多干點活,可管?)
b.出去的時候可管把垃圾帶走?(出去的時候把垃圾帶走,可管?)
附加式問句中的獨立成分在一定的語境中還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這個時候重音放在“可”字上,“VP”多用升調(diào)的語氣,表示疑問的意思,回答用語常用“VP”或者“VP-neg-VP”。如:
(17)a.你就這樣干,可中?(中不中)
b.你們不要再吵架了,可管?(管不管)
在這種特定的語境中,始發(fā)句(S)已經(jīng)表達了說話者的態(tài)度,獨立成分“可VP”起到了一種加強語氣的作用。
(四)“可VP”與特指問的混合連用
“可VP”句式中,“可”的主要作用是顯示疑問點。一個問句一般只有一個疑問點和一個提問項來提問。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里指出,特指問句主要表示句子應用疑問指稱詞來指示疑點所在。在特指問句中,疑問語氣可用可不用,用語氣詞時,句中只用“可”和“其”。
1.在“可VP”問句與特指問混合連用的時候,兩種句式比較自由。如:
(18)a.你可知道他是誰?(你知不知道他是誰?)
b.你可買什么東西?(你買不買什么東西?)
2. “可VP”問句與特指問連用,在鹿邑方言中,一般省略特指問中的語氣詞。如:
(19)a.你買點什么東西嗎?(特指問)
b.你可買點什么東西?(混合連用)
*c.你可買點什么東西嗎?
由于這種句式是“可VP”與特指問兩種句式的混用,所以它便兼有了這兩者的特質(zhì):第一,包含對特指信息的提問;第二,包含“可VP”問句中征求、詢問的意義。
(五)“可VP”問句的不可套用現(xiàn)象
1.“可VP”問句不能和“可VP”套用
方言具有地域性。在阜陽方言中“可VP”問句可以和“可VP”問句套用,但是這一特質(zhì)卻不適合鹿邑方言。如:
(20)a.你可知道他回不回來嘮?(鹿邑方言)
b.你可知道他可回來嘮?(阜陽方言)
反復問句就是將一句話從正反兩方面去問。在鹿邑方言“可VP”問句中,一般不套用兩個“可VP”形式,而是采取“‘可VP+反復問”的形式,如例(20)a中的鹿邑方言。對于這類問句,回答的時候一般分為兩個層次,先回答“可VP”問,然后再回答反復問。通常情況下在鹿邑方言中,一般不直接回答反復問的問題,而是回到“可VP”問或者“VP-neg-VP”問中,如回答例(20)a時,用“不知道”或者是“不回來了”,而不會同時回答兩個問句。
2.“可VP”問句不能和“X不X”正反問句式套用
在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一般不和“X不X”正反問句式套用。如:
(21)*a.這杯酒我可應該喝不應該喝?
*b.你可喜歡不喜歡這電影?
在上述句式中,句子的傳疑重心在“可VP”上,而“X不X”正反問明顯占據(jù)了“可”這一疑問的發(fā)起點,這樣就造成了整個句式傳疑重心的重疊,導致對方無法把握句子的疑問點所在。
(六)鹿邑方言“可VP”句法分布
“可VP”問句在鹿邑方言中大都以單句的形式出現(xiàn),很少以復句的形式出現(xiàn)(“可VP”在句中作主語的時候,此時句子主要是陳述句)?!翱蒝P”問句的主要特點是在謂語中用疑問副詞“可”+謂詞性成分提問,因此,“可VP”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要依據(jù)其在謂語中的表現(xiàn)情況而定。通常情況下可作句子的主語、謂語、狀語、補語等。
整個“可VP”作句子的謂語。如:
(22)a.他//可生氣?
b.你//可吃飯?
“可VP”作句子主語。如:
(23)a.他可高興管我什么事。(他高興不高興不管我的事)
b.他可來上學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來不來上學很重要)
“可VP”在句子中作狀語的時候,“VP”一般是能愿動詞,表示一種能力,如:
(24)a.你[可會]寫字?
b.你[可能]背唐詩?
“可VP”作補語時,“VP”通常是形容詞,表示結(jié)果或者狀態(tài),如:
(25)a.你看我把屋子里收拾的可干凈?
b.你覺得他這樣做可對?
“可VP”作句子主語、謂語、補語的時候,“可VP”可以換成“VP不VP”的形式。
(26)a.蘋果你可吃?(蘋果你吃不吃?)
b.可是你偷的這個錢包?(是不是你偷的這個錢包?)
六、結(jié)語
在方言“可VP”中,鹿邑方言中的“可”字具有時代可塑性,主要沿襲了古代漢語“可”字的虛詞作用,主要在句中作狀語,加強反詰語氣,起到傳疑的作用;“可VP”中的“可”在句中充當副詞,表示疑問的作用;鹿邑方言中“可VP”問句存在附加式的特殊問句,可以和特指問句連用,主要加強表示特指的疑問詞的語氣;鹿邑方言“可VP”問句不能套用“可VP”句式。此外鹿邑方言“可VP”問句不能和“X不X”句式連用,一旦連用就會造成疑問發(fā)起點的重疊。
參考文獻:
[1]李小凡.語言學與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學
出版社,1990.
[2]游汝杰.吳語里的反復問[J].中國語文,1993,
(2)
[3]王琴.安徽阜陽方言的“可VP”反復問句[J].
方言,2008,(2).
[4]徐杰,張媛媛.漢語方言中“可VP”問句的性質(zhì)
[J].漢語學報,2011,(2).
[5]徐烈炯,邵敬敏.“阿VP”及其相關疑問句式比較
研究[J].中國語文,1999,(3).
[6]邵敬敏.X不X附加問研究[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
1990,(4).
[7]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
[8]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
社,2002.
[9]遲鐸.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10]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北京:中華書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