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琴
【摘要】新課標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可見,“真實”是作文的靈魂??擅看闻唽W生作文,尤其是考場作文,不是空洞無物的生活流水賬,就是“千人一面”的假大空。為此,無數教育工作者呼吁:真實,是作文教學的唯一出路。但是,寫作回歸真實,作文教學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并不能迎刃而解。因為,如果對“真實”思考不深,甚至理解錯誤,那么,學生寫作反而會進入“偽真實”的誤區(qū)。所以,在尋找表達“真實”的路徑之前,我們必須厘清兩組概念,探討真實的“真實”。
【關鍵詞】中學生作文;探討;真實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
古今中外的藝術家都把“真實性”視為藝術的生命。學生的寫作,盡管稚嫩,也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范疇。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獲得全世界聞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實?!比欢?,寫作不是對生活真實的抄襲。所謂生活真實,是指歷史上出現(xiàn)過和現(xiàn)實中實際存在的一切事物與現(xiàn)象,包括崇高的與卑下的、必然的與偶然的、真相與假相……它是真實的,也是雜亂的瑣碎的。如果學生事無巨細地把一天的吃喝拉撒都羅列出來,把個人化的偏激狹隘不健康的情感渲染出來,那就不是藝術,而是一堆垃圾。
寫作必須對生活真實進行選擇、提煉、發(fā)掘、補充、加工改造、去粗取精,從而達到藝術真實。藝術真實,是生活真實的超越與飛升。
二、虛構與虛假
有學生說,文學藝術不是可以“虛構”嗎,作文為什么不能編故事?的確,寫進文章的人事景都是可以虛構的,如望穿秋水、怒發(fā)沖冠、杜麗娘死而復生等,這些描寫顯然與事實相左,但讀者并不感到虛假,因為其中流露的情感是真切的,正如魯迅所說:“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碧摌?,應符合人的情感邏輯。
文本的虛構,必須符合邏輯的可能性,是一種審美化的真實。而虛假,是一種欺騙,如瞎編父母遭遇車禍身亡的作文,違背人的情感邏輯,其動機令人心寒。綜上所述,學生寫作的真實,是可以虛構的藝術的真實。那么,回歸真實的路徑何在?
首先,要確立現(xiàn)代化的寫作觀念。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睂W生寫作,就是要真實準確地表達自我交流信息,“為己立言”,說自己想說的話。學生是寫作的主體,在寫作訓練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把自由寫作的權利還給學生。自由,是寫作的基本狀態(tài)。很多時候,教師對學生作文,總是限制太多,定題目,定時間,甚至思想性都限定好了,如有脆弱必須戰(zhàn)勝之,有困難必須克服之。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沒有言說自己的自由,只好去湊一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章了,于是假大空的作文也就此誕生了。新課標倡導“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苯處煴仨氜D變觀念,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語言表達的自由。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隨筆比考試作文更中看。為什么呢?因為學生寫隨筆有更多的“隨意與自由”,隨筆里有真實的“自我”。
其次,鼓勵學生張揚真實的自我。葉圣陶先生早就大聲疾呼,學生作文必須“我手寫我心”。作文是用我的自由之筆,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寫作,不能缺失自我,沒有真實的自我,就沒有真實的寫作。唯有把作文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寫作個性的培養(yǎng)和訓練上,才能改變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假大空的窘狀。
語言文字是思想的外化,寫作的過程就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作文有無個性,取決于學生的思想有無個性。沒有個性的思想,就不會有個性的自我,更不會有個性的語言。強化思維訓練,是引導學生彰顯自我、提升文風的有效方法。例如王棟生老師曾在一節(jié)作文課上以《“水滴石穿”的啟示》為題,練學生的腦子,結果學生從滴水穿石的條件、效率、結果多角度獲得了啟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像王老師那樣,鼓勵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多視角觀察事物,學生的視野才能開闊,思維才能拓展,才不至于陷入“人云亦云、感受雷同”的泥沼。當然,學生敢寫了,教師就得有敢于接受的胸襟。主題積極向上的作文,我們要肯定;那些表達困惑迷茫的作文,我們要寬容。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學生的真實自我,應該百花齊放。王棟生老師說:“我很贊成一種教學觀,即讓少年兒童自由地表現(xiàn)個性,無所顧忌?!边@也是每個老師應該有的教學觀。
最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真實的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中永遠不缺寫作的素材:晚歸時,父母站在樓道口張望的身影;貪玩時,媽媽的嘮叨甚至責罵;難過時,朋友送過來的一個安慰眼神……可我們的學生往往對身邊的人和事視而不見,十分漠然。寫“我的老媽大人”,只會寫“我”生病時整夜陪在我身邊,甚至家里有車不開,非得背著我跑去醫(yī)院,每一個媽媽的做法竟然如此傻傻地相似。學生太缺乏“發(fā)現(xiàn)”的意識了。
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關注了,才能熟悉;熟悉了,凡事多思考,才能有發(fā)現(xiàn)。筆者常常跟學生聊生活,有意引導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學會從平凡的日子里,尋找到動人的細節(jié)。例如:提醒學生注意學校的柳樹與其他地方的柳樹有什么區(qū)別。有一位同學經過細致觀察,寫成一篇隨筆《女漢子》,幽默風趣,因為學校的柳樹被校工修剪成光頭,春天,剛發(fā)的芽根根直豎,如同魯迅的發(fā)型。漸漸地,學生的作文里多了些生活的色彩。
我們的生活是平凡的,但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用心感受,一定能發(fā)現(xiàn)它的美點。尋覓生命中點滴的美,撿拾生活中點滴的純,平凡也就立體了鮮活了。
李海林曾尖銳地指出,目前假大空盛行的作文教學,從根本上“走錯了路”,“走入了一條死胡同”,要想走出困境,必須走真實寫作之路。在我們日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用眼睛觀察世界,用大腦思考生活,用自己的筆描繪生活,讓他們講真話寫真文抒真情。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