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古典詩詞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xiàn)實課堂的詩詞學習中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因此,有必要對古典詩詞學習進行“沉浸”式的體驗探索,讓學生體驗古典詩詞的文字之美、意境與想象之美、情感之美。
關鍵詞: 《月夜憶舍弟》;古典詩詞;“沉浸”式體驗
一、古典詩詞的“沉浸”式體驗
沉浸體驗也叫沉醉感,是指個體將精力全部投注于某種活動當中。沉浸體驗是個體體驗到的一種積極的感受,這種感受能給人以充實感、興奮感和幸福感。[1]所謂古典詩詞的“沉浸”式體驗就是學生個人的精神完全投注于古典詩詞的學習活動中,其思維能深入文字背后,并與作者的寫作狀態(tài)與情感產生“共情與共鳴”,從而獲得最佳的體驗。
以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為例,談談古典詩詞的“沉浸”式體驗。
二、古典詩詞學習的幾處誤區(qū)
1.空泛的自主合作,缺少了真實的“沉浸”
新課改推行以來,自主合作模式如雨后春筍,特別是基于小組的自主合作模式盛行。小組內圍繞著幾個問題熱鬧交流,以學組為單位對所議的問題自主展示,課堂氣氛熱烈。在一次公開展示課上,學生學習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月夜憶舍弟》(補充詩詞)一詩,學生先圍繞著“你印象最深的字詞”和“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兩個主問題進行交流,然后以學組為單位進行展示。熱鬧的背后缺少了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真實情感的“沉浸”。詩是語言的精華,它需要學生通過吟誦入境入情,沒有真實的“沉浸”,學習效率可想而知。
2.粗暴的背景呈現(xiàn),缺少了自主的“沉浸”
學習《月夜憶舍弟》一詩時,教師在教學伊始就介紹了杜甫的生平與經歷,在學生初讀交流后就展示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在學生沒有與詩“共情共悟”時就拓展了杜甫諸多描寫戰(zhàn)爭的詩篇。一次次的呈現(xiàn)粗暴地干涉了學生自主“沉浸”的體驗,截斷了學生自主感悟的思維,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造成了課堂效率的低下,更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
3.集體式鑒賞感悟,缺少了個人的“沉浸”
在古典詩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朗讀形式多種多樣,小組朗讀、分角色朗讀、集體齊讀等。在各種形式的朗讀后,教師往往讓學生開展交流與討論,卻唯獨少了學生個人的“沉浸”式閱讀與體驗。
詩詞創(chuàng)作是詩人獨特的個體活動,表達的是詩人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個體感受,所以詩歌鑒賞的過程也同樣強調個體的參與。[2]如果在詩詞學習活動中,教師能適當的運用詩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沉浸”與體驗,學生一定會有個性化的閱讀體會。
三、古典詩詞學習的“沉浸”式體驗探索
1.古典詩詞學習要體驗詩詞的文字之美
作者創(chuàng)作一首詩詞就是表達一種情思,綻放一段人生。學生只有“沉浸”于一個個文字之中,吟詠、思索,才能體會漢字的巧妙,才能領會作者遣詞用語的精妙,才能融情悟境,感受別樣的人生。
在學習《月夜憶舍弟》一詩時,我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歌后談談對該詩字詞的感受,其中一學生談到了“戍鼓斷人行”的“斷”字,于是我就引導學生“沉浸”入“斷”字的品悟當中。
生1:“斷”字用得好,寫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與緊張。
生2(補充):“寄書長不達”,戰(zhàn)爭還斷了與家人的聯(lián)系。
師:還有補充嗎?大家讀讀“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弟”和“家”如何理解?
生3:一個“斷”字,不僅斷了個人的行蹤,斷了自己與家人的聯(lián)系,也斷了家庭的活路。
師:你們理解的都很到位,我們看看繁體的“斷”字(投示“斷”)?!皵唷弊值挠疫吺恰敖铩?,斤本義就是斧,左邊是絲線,有斧斷絲之意。斧也是戰(zhàn)爭的兵器,它能斬斷音信,斬斷問候,可是卻斬不斷……
生(齊):人的思念,人的情感。
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圍繞著“斷”字,一字立骨,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繼續(xù)推敲,讓學生的思維活動“沉浸”其中,學生不僅懂得了“斷”字構字之美,更理解了“斷”字包含的豐富內容,為“斷”字背后豐富的“綿綿不斷”的情感體會鋪了路。
2.學習古典詩詞要體驗詩詞的意境之美
課堂造境是課堂學習不可或缺的藝術化的輔助行為,可以增添課堂情趣,引導學生思維。教師若能通過想象的方式讓學生入情入境,就能最大限度地還原出原生態(tài)的文本情景,從而達到文本之境與課堂之境的聯(lián)通,文本之情與學生之情的融通。
師:在這樣凄苦的邊塞,戰(zhàn)爭能“斷”了個人的行蹤,卻不能斷絕個人的想象與情思,請同學們結合詩句談談其中的妙處。
生1:“邊秋一雁聲” 這“雁聲”不一定是作者當時聽到的聲音,也有可能是作者因思鄉(xiāng)而想象出來的聲音,這“雁”字就暗含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師:鴻雁傳書,“雁”在古典詩詞中經常代表著“思念”的意象,大家能回憶一下古詩詞里含“雁”的句子嗎?
生2:有“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生3:還有“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師:一聲“雁”鳴,“故鄉(xiāng)”在心頭,一個“一”字,飽含作者的孤獨與無奈。
生4:“月是故鄉(xiāng)明”也是作者的想象,“是”字表明作者對故鄉(xiāng)思念之深。
師:假如你處在當時的環(huán)境,你會回憶哪些難忘的畫面?
生5:我會回憶母親為我做的一桌的好菜,會回憶爺爺和我一起放風箏。
生6:我會回憶爸爸帶我去看戲,還給我買棉花糖。
師:確實,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是親切的,家人相聚的每一刻都是溫暖的,在“露從今夜白”的那個孤獨的晚上,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讓我們一起朗讀杜甫《江村》里的詩句“自來自去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想象故鄉(xiāng)的美好。
3.古典詩詞學習要體驗詩詞的情感之美。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所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則進一步揭示出詩之根本是一個情字,情是詩歌的本質特征。[3]在字詞咀嚼品味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聯(lián)想、換位等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深處,從而達到“沉浸式”的愉悅體驗。
師:一句“況乃未休兵”乃是全詩情感之源,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聲聲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為“況乃未休兵,所以……
生1:所以寄書長不達。
生2:所以有弟皆分散。
師:我讀前半句“況乃未休兵”,大家讀后半句,我們合作朗讀。請看投示:
況乃未休兵,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況乃未休兵,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月是故鄉(xiāng)明。
況乃未休兵,邊秋一雁聲。
況乃未休兵,戍鼓斷人行。
這樣從詩的末句“況乃未休兵”這一句子出發(fā),根據情感的需要重新排列了句式與結構,學生在與詩歌的“共情共悟”的誦讀中會欣然發(fā)現(xiàn)詩歌原來還是一個有趣的結構魔方,其間竟然還隱藏著這樣的情感密碼。在此基礎上我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家國”情感。
在“共情共悟”基礎上的拓展能讓師生共同走向情感的深處,體會美好的境界。最后我告訴學生,這樣“不斷”的“家國”情懷歷朝歷代就沒有斷絕過:
北宋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辛棄疾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中寫下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清末·龔自珍在《雜詩》中寫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詩句,這些“不斷”的“家國”之情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脊梁。
詩詞本是有情物,當閱讀主體通過字句“沉浸”入詩詞波瀾之中,感受詩詞情感激流的沖擊,其內心深處綿綿之情也很有可能會被喚醒,當兩股激流相互沖蕩、互為融合時,那就是古典詩詞閱讀的美好境界。
注釋:
[1]景娟娟.國外沉浸體驗研究述評[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
[2]朱玲.詩歌審美,體驗先行[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6,(11).
[3]劉淼,陳燦華.讓詩歌充滿你的靈魂[J].中學語文教學,2009,(1).
作者簡介:陳海亮(1978— ),男,浙江省溫嶺三中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文本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