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存慧(大連外國語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44)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起源于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古老少數(shù)民族之一,高句麗與夫余屬濊貊一族,如《后漢書·高句麗傳》所言:“句麗,一名貊耳?!备呔潲悥|明王朱蒙于公元前1世紀(前37)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北部建立民族政權,在其后的擴張和集權化過程中屢受中原勢力打壓,被迫遷都至丸都城,之后又面臨滅都危機,再次復興后繼續(xù)擴張,渡鴨綠,侵樂浪,襲帶方,最終完成對朝鮮半島北部的統(tǒng)治。
公元4世紀,中原中央政權衰落,地方政權林立。高句麗在這樣一個群雄爭霸的時代,自然不甘偏居一隅,他們渴望得到更廣闊富饒的國土,因而國家連年征戰(zhàn),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方面,在這樣一個動蕩分裂、多災多難的時代,高句麗人民面對戰(zhàn)亂和貧窮,需要一種精神寄托將他們從現(xiàn)世的苦海中解救出來;另一方面,面對日益加深的社會問題和階級矛盾,高句麗原有的自然宗教已無法滿足日益發(fā)展的政治需求,統(tǒng)治者急需一種新的思想統(tǒng)治工具鞏固政權,維護統(tǒng)治。此時,恰好佛教由古印度傳入高句麗,其思想體系成熟先進,不同于中原儒家思想重視現(xiàn)實社會的治理,而是將精神寄托于神,正如后趙建立者石虎所言“佛是戎神,正應供奉”。因此在符合高句麗少數(shù)民族政權求取獨立、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需求下,佛教得以在高句麗傳播,并得到良好發(fā)展。
佛教傳入高句麗的確切時間在《三國史記·小獸林王條》中有所記載:“(小獸林王)二年(372)夏六月,秦王苻堅遣使及浮屠順道,送佛像經(jīng)文,王遣使回謝,以貢方物,立太學,教育子弟。三年(373),始頒律令。四年(374),僧阿道來。五年(375)春二月,始創(chuàng)肖門寺,以置順道,又創(chuàng)伊弗蘭寺,以置阿道,此海東佛法之始。”相關內(nèi)容也出現(xiàn)在《海東高僧傳》和《三國遺事》中,三條史料皆認定,順道受前秦苻堅的委任,為高句麗送來佛經(jīng)和佛像,后阿道來,又有了肖門寺及伊弗蘭寺的建造。同時,三部著作也都認定這是高句麗(海東)佛法的起始。
此外,還有另一種關于佛教傳入高句麗的推測,也多被認為是佛教在高句麗民間傳播的最早記載。史料《高僧傳》卷四“竺法深傳”中記載,支遁(字道林,314—366)與高麗僧人有書信往來,“(支遁)與高麗道人書云:上座竺法深,中州劉公之弟子,體德貞峙,道俗綸綜,往在京邑,維持法網(wǎng),內(nèi)外具瞻,弘道之匠也?!薄逗|高僧傳》中也有相關記載。由此可見,當時高句麗已有傳揚佛法的高僧,且與聞名玄林的東晉高僧支道林互傳書信,因此可以推測當時高句麗的確已有佛法在民間流傳,且不會晚于支道林的卒年(366)。
自小獸林王正式將佛教引入高句麗,佛教文化便在這片土壤上平穩(wěn)發(fā)展。佛教傳入初期,上層統(tǒng)治者只是因為政治外交的原因接納佛教,將前秦王苻堅遣使送來的佛像、經(jīng)文等供奉起來,以示對佛教文化的尊敬,而下層百姓最初并沒有完全領悟佛教的精髓,便在信仰原始宗教“多神”的基礎上,將佛與鬼神、社稷、靈星同祠,“佛”只是被看作“多神”之一而得到民眾崇信。此時的傳播狀況已使佛教具有了雜糅的特點,佛教作為高級宗教傳入,在其扎根的過程中已與高句麗的原始宗教和德教思想互相融合,也因此其更易于被百姓接受,佛教得以順利傳播。公元392年,高句麗王頒布政令,命舉國百姓崇信佛法求福,自此,佛教在高句麗進入了興盛期。
在建筑方面,公元393年“創(chuàng)九寺于平壤”,公元498年“創(chuàng)金剛寺”,當時的高句麗寺廟林立,法化昌隆。據(jù)《舊唐書·高麗傳》記載:“(高句麗)其所居,必依山谷,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廟及王宮、官府乃用瓦。”佛寺建筑能與王宮一樣用珍貴的瓦建造,可見其地位之高。而且,當時所興建的佛塔建筑規(guī)模很大,多為一塔三金堂式的伽藍格局。此外,從出土的文物飾物中也可探察到佛教文化對高句麗建筑的影響,如蓮花紋和忍冬紋的大量使用。在5世紀左右的一些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佛教題材相關的壁畫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長川一號墓中的大型拜佛圖,描繪了一百多個人物參佛、禮佛、拜佛、敬佛的形象,是高句麗佛教研究的珍貴資料。
在僧眾信徒方面,高句麗高僧輩出,傳法講經(jīng)盛行,且尤精三論學,如僧朗入華宣揚三論,梁末隋初,高句麗的實法師和印法師大力弘揚三論等。此時的僧人地位得到大大提高,僧人不僅講經(jīng)說法,拜佛禮佛,甚至還能參與政事。據(jù)《三國史記》記載:“男建以軍事委浮圖信誠,信誠與小將烏沙饒苗等,密遣人詣績,請為內(nèi)應?!笨梢娦耪\曾參與軍事調(diào)度,且身份應是僧人。佛教滲透到高句麗社會的方方面面,也為佛教在遼東半島的傳播打下了堅實基礎。
公元6世紀中后期,佛教在高句麗的傳播進入衰落期。此時,高句麗統(tǒng)治階層的新勢力不斷向唐朝求取道教,對抗舊勢力崇信的佛教,嚴重壓縮了佛教的傳播空間,而道教則成為了高句麗宗教的主導,如“蘇文告王曰:‘三教譬如鼎足,缺一不可,今儒釋并興,而道未盛……取僧寺館之?!庇纱丝审w現(xiàn)出在統(tǒng)治者心中,佛教地位已明顯下降,以至將佛寺變?yōu)榈烙^,供中原傳道者居住。據(jù)考,當時高句麗大量高僧赴日傳道,或歸附新羅,或安于百濟,造成嚴重的佛教人才外流現(xiàn)象。如普德和尚,因高句麗興道輕佛,移居完山孤大山(位于百濟境內(nèi))(《三國史記》載:盤龍寺普德和尚,以國家奉道,不信佛法,南移完山孤大山);僧朗、實法師、印法師入華宣揚三論(《高僧傳》載:僧朗入華至攝山棲霞寺師事法度)?!独m(xù)高僧傳》載:僧慧持聽高麗實法師三論,(法敏)聽高麗實公講大乘經(jīng)論,躬為南坐,結軫三周。及實亡后,高麗印上蜀講論;道現(xiàn)聞日本君臣崇尚佛法,附貢船前往等(《朝鮮佛教通史》載:高句麗道顯聞日本君臣崇信佛法,附貢船而來。敕住大安寺,教授之君臣崇信暇,操日本世記若干卷)。種種資料顯示,佛教在高句麗已步入衰落時期,但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佛教在遼東半島的推廣與傳播。
高句麗地處中國東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北部,是佛教在東北亞陸路傳播的樞紐,對中原、遼東半島及日本的佛教文化都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高句麗佛教由中原傳入,受其影響很深,但同時,也有很多高句麗僧人前往中原求法論經(jīng)。有學者統(tǒng)計:梁陳之間(公元502年—589年),高句麗有五人曾到中原地區(qū)求學佛法,隋代一人,初唐時期八人。高句麗僧人對中原三論學的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釋僧朗,三論學派之鼻祖,尤精于華嚴、三論之學,后任攝山棲霞寺主持。南朝梁天監(jiān)十一年(公元512年),梁武帝蕭衍派僧懷、智寂、僧論等十人赴攝山從朗學習“三論”之學,而且大多頗有成效,這使僧朗聲名遠揚,影響頗深。他所創(chuàng)三論新學對中原的佛學影響很大,是東北亞佛教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高句麗由于地理上的優(yōu)勢,使其對佛教文化在遼東半島,甚至在日本的推廣都有很大貢獻。高句麗南鄰百濟和新羅,其民間僧人間自然多有佛法交流。如高句麗長壽王派浮屠道琳間諜于百濟,僧人身份被用于國家軍事?!度龂酚洝份d:“(高句麗王)長壽王陰謀百濟,求可以間諜于彼者,時浮屠道琳應募曰,‘愚僧既不能知道,思有以報國恩’”。新羅佛教最初由高句麗僧人傳入,后期高句麗僧惠亮法師領其徒隨居柒夫婦歸于新羅,成為僧統(tǒng)并置百座講會及八關之法(《三國史記》載:“惠亮法師領其徒,隨居柒夫歸于新羅,為僧統(tǒng),始置百座講會及八關之法”)。著名涅槃師普德,門下十一位弟子在新羅統(tǒng)一三國后,創(chuàng)立了八座伽藍(《三國遺事》載:“這八座伽藍為無上和尚與弟子金趣等創(chuàng)金洞寺,寂滅、義融二師創(chuàng)珍丘寺,智藪創(chuàng)大乘寺,一乘與心正、大原等創(chuàng)大原寺,水凈創(chuàng)維摩寺,四大與契育等創(chuàng)中臺寺,開原和尚創(chuàng)開原寺,明德創(chuàng)燕口寺”),為新羅佛教文化的繁盛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高僧慧慈為日本圣德太子之師,對太子在佛教理解和造詣方面影響極大。譬如圣德太子注釋撰成的《三經(jīng)義疏》(即《法華經(jīng)義疏》《維摩經(jīng)義疏》《勝鬘經(jīng)義疏》,學界有認為《三經(jīng)義疏》乃偽撰之說,至今尚無定論,但總的來說肯定為圣德太子所著的看法占多數(shù))和其日后號召全國上下“篤信三寶”等?;酃嘤谌毡痉钪贾v三論,后被任命為僧正(《朝鮮佛教通史》載:“推古三十三年,高麗王貢慧灌到日本,為僧正,弘三論”)。其也被視作日本三論宗的初傳,對后世日本佛教的發(fā)展起到深遠的影響。
從上述佛教的傳布情況可以看出,高句麗佛教在東北亞地區(qū)影響深遠,有著一定的思想根基,它不僅僅具有文化宗教方面的意義,同時也具有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意義。高句麗政權雖然已經(jīng)滅亡,但是其珍貴的佛教思想?yún)s在傳播和交流中得以存續(xù),并對東北亞的佛教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