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麗,蘇喆*,丁明,張交生
(1.深圳市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2.科教科;3.感染科,廣東 深圳 518038)
兒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住培)是兒科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以國家需求為導向推進兒科住培工作,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障。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應運而生。近年來,應用現(xiàn)代網絡和多媒體技術來豐富和完善臨床教學,已經成為反映教學水平的標桿之一[1-2],并且成為醫(yī)學教育改革,更新教學形式,實現(xiàn)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的研究熱點與方向,其卓越的教學功能和巨大的拓展?jié)摿︶t(yī)學教育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育技術產生巨大影響。國外網絡教學已發(fā)展得較為成熟,1998年美國許多學校已經將網絡教學大規(guī)模應用于教學實踐,到2000年5月,網絡教學已經得到全面的系統(tǒng)支持。國內對網絡課程的認識仍未得到較好的普及,部分網絡課程只流于表面形式,缺乏高質量的內容創(chuàng)作,且所采用的手段仍非常有限,處于發(fā)展的初、中級階段。建設兒科住培專題網絡課程,營造信息和資源豐富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住培學員的興趣和汲取知識的能力,激發(fā)住培學員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索,有利于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3]。同時,網絡課程教學時間更加靈活,更能適應教學基地學員多元化的現(xiàn)狀,將作為傳統(tǒng)臨床帶教的有益補充形式[4]。
以往網絡課程建成常見的問題有:課程缺乏前、中、后的評價和反饋,課程質量參差不齊,對學員的學習效果檢驗力度不足,學員獲得的反饋少,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網絡課程的構建將以形成性評價為基礎,在原有的網絡課程項目的經驗基礎上,增加對課程、教師和學員的形成性評價,促進整個網絡課程的持續(xù)性改進。既往的終結性評價,評價時教學活動已經結束,無法提高評價當時的教學效果。形成性評價(format assessment,FA)的概念由美國教育家 Michael Scriven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主要通過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各方面的表現(xiàn)進行實時評估、反饋,從而使教學活動在不斷測評、反饋、修正和改進過程中達到最佳效果[5-6]。近年來形成性評價在醫(yī)學教育多個領域逐步推廣[7],在兒科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中的效果也得到證實[8]。
兒科教學基地涵蓋呼吸、血液、神經、消化、腎病、感染、急診、新生兒、危重癥、心血管、內分泌、風濕免疫、兒童保健等專業(yè),病例資源豐富,承擔的教學任務日益增加并呈多元化趨勢。這種多元化趨勢必然帶來學員輪轉不同步的問題,導致教師設計課程困難,在同一時間授課,難以同時滿足所有學員的需求,且統(tǒng)一的課程也無法適應每一批學員的接受程度,如為每一批學員按同樣的順序安排課程,又勢必增加教師的負擔,因此需要拓展新的教學模式、輔助手段和多元化的課程設置,以滿足不同學員的需求,保證培訓質量。構建適合教學基地的兒科住培網絡課程,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或方法的不足,可提升學員學習效果。
網絡課程的構建主要圍繞兒科住培要求的理論知識,基于形成性評價理論,對學習中心(包括基礎課程和提高課程)、題庫、知識應用及特殊病例圖庫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系統(tǒng)評價,增加對課程、教師和學員的形成性評價,從而提高課程安排合理性、教師授課質量和學員學習效果,使課程做到持續(xù)改進,見圖1。
圖1 基于形成性評價的兒科住培網絡課程的構建Figure1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of pediatric standard residency training based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3.1 引入多層次、多角度的形成性評價 從評價對象、評價時間點及評價主體進行形成性評價。評價對象包括課程安排合理性、教師授課質量和學員學習效果。評價時間點涵蓋授課前、中、后全程。評價主體分成上、中、下三個層次,對教師和課程設置的評價來說,上指的是基地層面的督導,中指的是教師之間互評,下指的是學員反饋評價。對學員學習效果的形成性評價,包括來自教師的匯總錯題評價和學員根據(jù)課后習題自評兩方面,使學生在終末評價前找到自身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和提高。
3.2 專題性強,專業(yè)性強,系列完整 該網絡課程圍繞兒科住培內容設置為理論學習專題和相關診療講解與展示專題,涵蓋呼吸、血液、神經、消化、腎病、感染、急診、新生兒、危重癥、心血管、內分泌、風濕免疫、兒童保健13 個專業(yè)。理論學習緊扣大綱基礎課程,且加入了提高課程。相關診療講解與展示包括各專業(yè)定期更新的知識庫、相關知識的病例討論資料、視頻及圖庫資料。學員可根據(jù)輪轉計劃隨時進入相關專業(yè)的某一專題進行系列學習,解決學員輪轉不同步導致教師設置課程困難的問題,滿足不同學員需求,提升學員學習效果。
3.3 分層次設計課程 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和提高課程,基礎課程緊扣大綱要求,主要針對本科畢業(yè)學員和初接觸新專業(yè)的住培學員。提高課程有助于開拓視野,包括臨床培訓和科研培訓,適用于具備一定兒科學基礎、希望進一步學習和進行科研的住培學員。
3.4 題庫設置 系統(tǒng)自帶題庫,并可按層次自動生成題庫進行限時考試,即時評分和錯誤解析。根據(jù)三個層次的形成性評價結果,對題庫進行定期更新,進一步提高學員的學習效果。
3.5 授課形式 以CAI 課件為主導,利用多媒體手段和虛擬教學環(huán)境,靈活、生動、簡明闡述和呈現(xiàn)專業(yè)知識,充分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
3.6 課程操作 學員可以隨時進入某一專題進行學習,課程進度有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兩種,不同章節(jié)間存在廣泛鏈接,遇到疑問隨時可通過搜索引擎鏈接到相關專題。
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課程安排合理性、教師授課質量和學員學習效果。網絡課程上傳前,要先經過基地層面教學督導,現(xiàn)場反饋評價,并協(xié)助改進,然后通過教學比賽方式進行再次評價反饋,改進后擇優(yōu)上傳,以保證網絡課程質量。每一專題授課后都有當堂課后作業(yè),需答題后方能完成課程學習,并在其中進行即時反饋?;A課程之后,設有提高課程、各專業(yè)題庫、知識應用和特殊病例圖庫,每一部分均有來自三個層次的形成性評價,利于提高質量,改進效果。對課程安排合理性及教師授課質量的評價,上指的是基地層面的督導,中指的是教師之間互評,下指的是學員反饋評價。對學員學習效果的形成性評價,包括來自教師的匯總錯題評價和學員根據(jù)課后習題自評兩方面,使學員在終末評價前找到自身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和提高。
深圳市兒童醫(yī)院兒科在各種疾病的臨床診療、科研、繼續(xù)教育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病例素材和教學經驗,并已開始網絡課程構建前的基地層面督導反饋評價。我們將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借助局域網開發(fā)建設基于形成性評價的兒科住培網絡課程,為相關學員提供鞏固知識和深入學習的平臺,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或方法的不足,提升學員學習效果,為保障兒科事業(yè)未來梯隊的人員素質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