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芳
盲校小學的語文教學,盲童使用厚重的盲文教材摸讀,速度慢、時間緊、任務重,盲童的語言學習與訓練受到一定限制。又因為可供盲童摸讀的課外讀物非常有限,使得他們的閱讀量遠遠不能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再加上生理方面的缺陷,盲童大多比較內向膽小,害怕交際,儀態(tài)拘謹,表達時常詞不達意,缺乏條理?!罢n前三分鐘”活動,既能彌補盲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上口語訓練的不足,又能激勵盲童課下自覺擴大閱讀面,有意識地鍛煉臺面上的口語表達技巧,從而切實提高盲童的溝通和交往能力。
1.1 詩文誦讀
為了更好地引導盲童學習傳統(tǒng)文化,我校盲部語文組的教師編輯整理了大量的校本教材,其中就有經典古詩誦讀的讀本。這種誦讀或清唱形式,難度相對較小,盲童適應得較快,在起始階段,有助于給盲童帶來登臺的自信,也有利于全員參與其中。同時在內容方面也給予充分的選擇權:用來誦讀的詩文,可以是《經典詩詞誦讀》校本教材內的,也可以是課外讀物中的優(yōu)秀詩文,同學們在閱覽室、圖書館讀到的好詩詞都可以拿來分享。
1.2 故事沙龍
在起始階段,盲童講的故事多“老生常談”,有時一個小故事,這個同學講完之后,那個同學還講,糾其原因是閱讀較貧乏。于是我就抓住機會,帶領全班同學到圖書館去借書,教他們如何利用科學的方法,在不同的圖書區(qū)找到自己需要的或感興趣的圖書。經兩次指導后,班里同學利用課余時間借閱圖書閱讀蔚然成風,同學們在臺上講的小故事也開始豐富多彩起來,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紛紛登場。
1.3 名言警句派送
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對人們的生活起著鼓勵、警示和鞭策作用。在“課前三分鐘”活動中,我要求盲童講他們最喜歡的或是感受最深的名言警句,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認識、談感受、談啟迪。同學們?yōu)榱俗骱醚葜v,搜集閱讀名言警句,進行思考、重組,從中受到不少教益和啟迪。
1.4 廣告詞賞析
很多盲童非常愛收聽電視和廣播,對里面的廣告詞熟悉而感興趣,于是我就建議他們收集自己感興趣的廣告詞,與“課前三分鐘”活動時,在大家分享,并對廣告詞從語文的角度進行賞析。孩子們從中懂得了對偶、雙關、諧音、排比、用韻等語文常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1.5 即興演講
在第三輪時,為了提升競爭性和趣味性,我們又加入了“即興演講”這種很有挑戰(zhàn)性的形式??紤]到是四年級的盲生,生活范圍多局限在校園內,所以演講內容主要為學校和班級內發(fā)生的事情,以激發(fā)他們表達的欲望,同時就一些社會熱點,以班級播報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發(fā)表看法。
2.1 堅持全員參與的原則
每堂語文課在講授新課之前,由一名學生先進行約三分的演講。第一輪先請那些表現大膽,平時就積極活躍的學生開場;第二輪按學號進行;第三輪毛遂自薦。這樣安排有利學生掌握自己的出場時間,同時也避免了乏味單調。
2.2 堅持由易到難的原則
第一輪,對于特別膽小的盲童,讓其站在座位上講,第二輪時,再到臺上講;也可以先拿著稿子上臺講,最后發(fā)展到脫稿講;可以先講一兩分鐘,最后講三分鐘。第一輪時,是自由講,有充分的課下準備時間,發(fā)展到第三輪為即興演講。
這種分階段、小步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訓練的方法,很適合盲童。每個階段有明確的、遞進式的目標,也便于操作和評價。我們盲校的班級,人數少,可以把每階段的目標落實到每一輪的訓練上。如第一輪時,表達清楚,語言通順,聲音洪亮即可;第二輪時,內容要較為精煉,體態(tài)要大方等。這樣比較容易一步一步地把活動推向深入,而且每階段的成果和進步都看得見。
2.3 多鼓勵,少批評
盲童很敏感,自尊心強,渴望得到鼓勵和肯定,所以教師在點評時以鼓勵為主。找出閃光點,一個別致新穎的題目、一段引人人勝的開頭、一段發(fā)人深思的結尾、一句精彩的評論,一個配合得當的個性化的的動作,都在表揚和肯定的范圍之內。從而讓每一輪的活動,同學都能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也學習他人的長處。
3.1 為“課前三分鐘”活動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資源
3.1.1 加強網絡閱讀方面的指導。四年級的孩子,又是盲童,在使用電腦、利用網絡方面,需要更多一些的指導和支持。于是我利用每周一節(jié)固定的“閱讀課”時間,指導盲童網絡閱讀,對如何瀏覽網頁,如何使用讀屏軟件等,加以具體指導,同時引導學生健康閱讀、綠色閱讀,有意識地拒絕網上的不良信息。
3.1.2 加強時文報刊閱讀的引導。班里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使用盲文閱讀,而時文報刊都是明文,盲童無法閱讀。于是我利用校廣播電臺,以播報的形式,加強盲童對時文報刊內容的了解,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生活。
3.1.3 利用我校擁有的全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這個平臺,開展一些盲童與普校中小學生一起參與的“小小故事會”、“同一首詩”等融合活動,為盲童創(chuàng)設更大范圍的交流環(huán)境,為“課前三分鐘”活動提供動力支持,更為盲童以后能更好地融入和適應主流社會打下基礎。
3.2 全程參與,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
“課前三分鐘”活動在班里開展的過程中,盲童的進步看得見,但同時問題也蠻多。我就一邊發(fā)現問題,一邊進行反思和改進,就不同的問題,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案:
3.2.1 無話可講。部分學生臨到上臺時,卻還沒有準備好。問下情況,說是無話可講,沒有,不知道要說什么。
原因分析:閱讀量小、閱讀面狹窄是導致盲童在“課前三分鐘”活動中無話可說的根本原因。
應對策略:利用閱讀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閱覽室,教會他們借閱相關圖書。我們閱覽室藏書很豐富,但是四年級的盲童一開始借閱的積極性卻并不高,調查了一下原因,大多是因為不會借,不會選,不知道借閱的程序是什么。于是我花了一節(jié)課帶盲童到圖書館內,進行了專門指導。
3.2.2 用時太長。學生學會借閱圖書后,閱讀興趣還是十分廣泛的,講的主題內容豐富了很多,但是大部分學生超時了,導致本來定的“三分鐘”,結果七八分鐘還沒有講完。
原因分析:不會選精彩的部分講,不會概括。
應對策略:指導學生選精彩短小的故事講;指導學生對不太緊要的情節(jié)進行概述。
3.2.3 ?不敢講。還有兩三個同學是不敢講,一上臺緊張得不知所措,把自己準備好的內容全忘記了。
原因分析:膽量小,鍛煉少。
應對策略:先在小組內講,在座位上講,最后再到講臺上來講。
3.2.4 不會講。一部分同學用“背誦”的方式,不會交流溝通,缺少吸引力,還有一部分同學雖然不是“背誦”,但是講起來缺少條理。
原因分析:缺少交流溝通的技巧
應對策略:教給方法,授之以漁。例如我選擇一則被同學干巴巴背誦出來的小故事,聲情并茂地講了一遍,讓學生從對比中認識到,講時要進入角色,要動情。
4.1 發(fā)展了盲童的口語表達能力
為了能在“課前三分鐘”有出色的表現,盲童會在課下反復地試講,還會讓同桌同學先聽一下幫自己把關。這種自發(fā)的“學”與“用”要比老師強迫學生造幾個句子背一段課文來得有趣,也記得牢固。再加上有正式的“說”的舞臺,要想“說”得好,必須要記一些好的詞句為“說”所用,臺上一分鐘,臺下半天工,所以,整個過程,基本上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學語言、用語言。
4.2 提高了盲童的溝通交流技巧
在說時,要有條理,要突出重點和趣味,要說清關系和因果,要講明個人觀點和想法;而下面聽的同學,也要懂得認真傾聽,不隨意打斷,有意見和想法要等結束后才可以辯論。說的時候,要大方自然;聽的時候,要認真誠懇。這些都是平時人與人溝通交流的技巧,這些幾乎天天都“課前三分鐘活動”中訓練,習慣成自然,于不知不覺間盲童的溝通交流技巧有了顯著提升。
4.3 鍛煉了盲童的認知和思維能力
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后,師生之間交流的話題也開始變得豐富了,歷史小故事、當地人文、社會生活,這些都可以憑著“課前三分鐘”為媒介,進入到我們談論的話題中。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后,盲生之間交換的信息,也開始豐富了許多、新穎了許多。他們在閱讀、分享、辯論中,語言能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發(fā)展。
4.4 提升了盲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以來,班里盲童最明顯的變化是:臺上人前變得自信了、大方了。一段時間的“課前三分鐘訓練”,班里的盲童不僅在平時的課堂發(fā)言中顯得落落大方,在學校的“雙劍合璧誦經典,書韻飄香滿校園”的經典誦讀活動和“毛澤東詩詞朗誦比賽”等活動中,都有出色表現,而且在與來校參加社會實踐的普校生互動時,也表現得自信大方。
本論文為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立項小課題《盲校小學語文“課前三分鐘訓練方法的研究》(QGX2017-186)成果。
(作者單位: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