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發(fā)明 武小偉
【摘要】關于新課標形勢要求下,如何探究解讀文學經(jīng)典,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進一步使語文的文學性和實用性更好結合,如何做到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更進一步結合,是每一位老師需用心研讀的重點。
【關鍵詞】閱讀;文學作品;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參加課堂教學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新課標同樣要求所選課程內(nèi)容,應體現(xiàn)語文的文學性和實用性,這樣一來如何把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其實,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自主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要做到文學性和實用性的統(tǒng)一。所以,如何在新課標背景下講授文學經(jīng)典,是語文教師應該潛心關注的問題。教師應在課堂中啟發(fā)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上好探究課。
一、選好討論話題,尋找探究入口
有一個好的話題,就是一堂課有了靈魂,圍繞一個目標,才可能使思維集中,才能使靈感發(fā)散。“閱讀想象不是一個無意義的隨意行為,而是目的性很強的閱讀過程中的一種很重要的活動”。 所以,上課之前,老師應精心準備這節(jié)課討論的話題。所選話題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既要顧及作品本身的文學性,又要能激發(fā)學生的理性思考,不能隨手拈來,草草收場。我覺得提前給出本節(jié)課討論的內(nèi)容,讓同學們自己翻資料尋求答案,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在 《歸園田居》一課的講授中,我把四個問題拋給大家,成為這節(jié)課探究的主題,那就是詩人陶淵明關于“歸隱”的四個問題:1.從何而歸;2.緣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展開討論,每個小組討論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既能體悟詩的文學性,把握陶淵明“隱”的特點,又能進入理性思考。
二、師生角色定位,摒棄形式,突現(xiàn)主體
任何一節(jié)討論課的主體都是學生,探究的主體也應是學生,老師只是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討論,尋求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方案,小組學習或合作是一種展開討論的常用形式。老師做好情景預設之后,這一節(jié)課就應該是學生的展示舞臺。“教師的作用則主要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jiān)控……讓學生經(jīng)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其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p>
為了不流于形式,只講熱鬧,我在每個討論之前,要求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如在講授《祝福》一課時,讓學生分為三個組,每個組的同學分別扮演一類角色,這樣一來,第一組同學就作為殺害祥林嫂的兇手,第二組是替第一組同學說話的辯護律師,第三組同學則是最終裁決的法官。整個一節(jié)課,就成了一個模擬法庭審案的過程。學生很投入,被指為兇手的魯四老爺、魯四嬸、柳媽、眾人和“我”都先介紹自己和祥林嫂的關系,然后說出自己的主要行為,接著法官舉出一些被指殺害祥林嫂的理由,再由律師組的同學為被告辯護,最后法官總結陳詞。
整堂課氣氛很熱烈,但不流于形式。學生通過尋找誰是兇手的過程,得到宗法社會才是真正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這一結論。整堂課老師都沒有站出來公布早已擬定好的答案,而是一直藏在幕后,這樣一來,學生就成了這堂課的主人。學生得到了實在的體驗、感悟,進行了理智的思辨,經(jīng)歷了認知上的沖突和內(nèi)心的震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鞏固。
三、學生參與討論課的方式多樣化
討論課不是滿堂灌,也不是滿堂問,更不是滿堂鬧,討論也并非一堂課的唯一模式,只是主要模式,所說的自主、合作探究形式不是單一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學生要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知識,但也要關注別人的經(jīng)驗”。需要講時,老師就必須講;要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確實需要師生問答和教師點撥的,就要有問有答;確實需要討論后才能解決的,一定要給出時間討論;有些需要獨立思考的東西,就不要發(fā)動學生討論了;需要學生由內(nèi)心感受、領悟內(nèi)化的,又要求給學生一個沉靜的氛圍,如在《琵琶行》一課的講授中,讓學生討論完音樂內(nèi)容之后,我又讓學生欣賞一首琵琶曲,音樂欣賞完,我就讓大家靜靜地品味文章中的意境,寫出自己的心得。其實文學作品中,有很多東西需要細細品味。到講話劇時,需要學生演的還是要求學生去演。
四、探討研究的前提是誦讀
新課標要求學生多讀,即“美文要有美讀”。如果沒有理解文章,沒有熟透文章,那么討論就會成為一場鬧劇。如我們講《孔雀東南飛》時,提出了一個探討話題——劉蘭芝的真實年齡。如果不熟悉課本,就無法得知劉蘭芝被遣時的大致年齡。我們還分析了劉蘭芝被遣的原因,講這一點時,一些學生給出了種種假設,但若不在理解原著的基礎上去猜測,恐怕也會賠笑大方。
新課標明確地告訴我們要對教材進行多元化的解讀,沒有文本閱讀為依據(jù),就無法得到正確的解讀;沒有文學積淀,也無法讀出其文學價值,無法讀出民族精神。
五、評價要中肯,小結要精練,避免喧賓奪主
以前老師課堂最后的評價存在著一些弊端,如模棱兩可、答非所問、不置可否、一概贊賞、草草了事等。我們應該客觀辯證地看待學生的研究成果,否則是對學生的不尊重,若討論交流中出現(xiàn)謬誤,認識偏頗,老師不加以糾正,學生就不會得到提高。另外,解讀文本本身是對原著的一次再創(chuàng)造。“但是你要記得,你所留意的與反映出來的是另外一些東西,而不是故事或詩的本身。”教師不可對學生或原著草草定論。
總之,關于新課標形勢要求下,如何探究解讀文學經(jīng)典,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進一步使語文的文學性和實用性更好結合,如何做到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更進一步結合,是每一位老師需用心研讀的重點。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探究式閱讀對中學生獨立人格形成的研究”中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CJYC1725152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