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九生
(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8)
在藝術學升為與文學平齊的學科門類以前,作為前身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或一般藝術學的藝術學理論與同為二級學科的文藝學都是從屬于文學的。而且,就慣常說法,作為學科之一的藝術學是20世紀初從美學分離出來的。當然,這種說法是對于中國現(xiàn)代藝術學而言的。因為,在中國古代的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藝術學。同時,在二十四史中,魏晉至隋唐時期的《周書》《隋書》和《北史》中出現(xiàn)的“藝術”列傳也說明這一時期就已經有了相關的藝術學理論方面的史實。分析這些“藝術”列傳可以發(fā)現(xiàn),古代的“藝術”與現(xiàn)在的藝術的內涵與范圍有許多的不同。但是,古代的“藝術”幾乎包括著今天所說的在當時已經出現(xiàn)的藝術,也即包括美術、音樂、設計等等我們今天所認為的藝術種類。
而所謂“文藝”就是文學與藝術的契合,也就形成了作為文學以下的二級學科的“文藝學”。 在中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文藝學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或可稱為中國現(xiàn)代文藝學。而追本溯源文藝學的淵源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劉勰的《文心雕龍》,同時,在中國的正史中,北宋歐陽修等人撰的《新唐書》和元人修的《金史》中,已經有了今天所說的狹義的文藝學的相關知識的“文藝”列傳,這也說明文藝學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不僅有學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而且,在藝術學學科升門之后,由于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與范圍的特殊性,以及文藝學的概念與范圍的模糊性,從而使得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之間的學科與學理關系十分復雜。
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文學幾乎處于一個相對比較特殊與優(yōu)越的地位,因此,就造成了藝術學與文學之間的關系的特殊性,比如,藝術學曾經一直處于文學的門類之下,而文藝學則部分承擔了藝術學理論的功能與范圍。而且,中國藝術學的由來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其中,先秦時期的《考工記》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藝術”列傳是中國古代藝術學產生與不斷發(fā)展的佐證。而古代“藝術”的內涵和范圍的發(fā)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性”具有密切的關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文治武功與文武兼?zhèn)涫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終極追求。然而,北宋以后,中國就逐漸走入了“崇文抑武”與“以文立世”的偏頗路徑。而且,從古至今文學就在中國歷史上處于很高的歷史位置。古代文人或可稱為士大夫、士人等,其來源于春秋時期的“士”。東周以前屬于貴族的巫與史,逐漸衰落與失去貴族身份而衍化成“士”,又與平民中有受過文化教育的人員共同匯入到士的行列,漸漸形成擁有文化話語權的文人階層。而漢魏以后,南朝宋時范曄的《后漢書》中首次出現(xiàn)了“文苑”列傳就從某些方面說明了文學的地位的獨特性。北齊與隋唐之后科舉制度的興起更加使得文人不僅僅擁有文化話語權,還逐漸擁有了政治權利。
因此,在古代的二十四史中,所謂的文學、文苑、文藝,儒家、儒林等等列傳就十分的豐富,而且這些列傳中的記載與史實或都與今天的文學史一樣同屬于中國文藝與文學史的知識范疇。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盵1](P790)這三個“不朽”中,“立言”雖然排在“立德”“立功”之后,但是,自從文人執(zhí)政以后,“立德”“立功”與“立言”一樣都與文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自古至今文學都具有“不朽”的獨特地位。
由于文學的“不朽”地位與古代藝術學學科的文學化的性質與特點,藝術與文學在學科方面的關系,處于不正常的相反的狀態(tài),也就是藝術學反而從屬于文學之下,按道理來說文學應該是從屬于藝術學,也就是說目前文學與藝術學同為平行的學科門類也可能是有所不妥的。早在北宋歐陽修等人編修的《新唐書》的“文藝列傳”中就已經涉及到了文學與藝術的關系。
“然嘗言之,夫子之門以文學為下科,何哉?蓋天之付與,於君子小人無常分,惟能者得之,故號一藝。”[2](P4307)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就把文學視為“下科”和諸多藝術種類的一種,因為文學作為“一藝”與各種“藝術”一樣也是與天賦有很大的關系,不管是“君子”還是“小人”都可能獲得。這也就是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早就把文學置于藝術之下了。
但是,將文學與藝術學置于相并列的地位,卻在今天仍然受到人們的默認與推崇,甚至在藝術學升門之前,文學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凌駕在藝術學之上。而且,目前人們在研究藝術學的時候,仍然常常不把文學包含在其中。
近現(xiàn)代以來,西方的軍事強勢也帶來了文化的強勢入侵,也就形成了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對西方各個方面的學習與引進。因此,也就造成了到目前為止,中國藝術學理論界也常常附和這種完全來自于西方的論斷,也就是說與西方一樣藝術學是完全來自于美學的。即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被尊為“藝術學之父”的德國人費德勒與德索、烏提茲等人使得藝術學從美學中分離開來。但是,這種藝術學發(fā)展的情況對于中國來說并不完全如此,這種說法可能只適合于中國現(xiàn)代藝術學,而就中國古代藝術學來說,其產生的時間應該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以《考工記》為代表的中國古代設計學的理論著述與實踐經驗也就可能說明了中國古代藝術學的形成,因為,“‘學’的產生條件有三 :1.“大量的經驗積累”;2.“特定的事、技和時代”;3.“專業(yè)分化與綜合化的開始,知識的不斷專業(yè)化與綜合化將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科學與學科體系?!?而“《考工記》開創(chuàng)了中國設計學” 并“是‘中國設計學’的‘早熟’形態(tài)”。[3](P2~3)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二十四史的《北史》《周書》和《隋書》等等史書中出現(xiàn)的“藝術”列傳也進一步質疑了這種說法,至少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這種“藝術”列傳可能就是中國最早的藝術學理論的有關藝術史的知識,當然也應該是屬于古代藝術學的范疇之中。
表一
如表一所示,三史的“藝術”列傳記載了有十幾位美術、音樂和設計等等方面的古代藝術家。北魏時期的蔣少游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
“蔣少游,樂安博昌人也。魏慕容白曜之平東陽,見俘,入于平城,充平齊戶。后配云中為兵。性機巧,頗能畫刻,有文思,吟詠之際,時有短篇。逐留寄平城,以傭寫書為業(yè),而名猶在鎮(zhèn)。后被召為中書寫書生,與高德俱依高允。允并薦之,與德俱補中書博士?!盵4](P2984)
在《魏書》之“術藝”列傳中也有記載。而且,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亦有記載,并且還特別論述了德藝雙修的重要性。
“蔣少游,樂安博昌人。敏慧機巧,工書畫。善畫人物及雕刻。雖有才學,常在剞劂繩墨之間、園湖城殿之側,識者嘆息,少游坦然以為己任,不告疲勞?!?/p>
“彥遠以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鄙無德而有藝也。君子依仁游藝,周公多才多藝,貴德藝兼也。茍無德而有藝,雖執(zhí)廝役之勞,又何興嘆乎?”[5](P148)
因此,“藝術”列傳的出現(xiàn),也就說明“在中國,有關藝術的思想和對藝術學理論的認識具有久遠的歷史,堪稱世界藝術和藝術學理論園地的一朵奇葩”[6](P15)。
從某種角度來說,“藝術”列傳也許就是最早的藝術史著作。西方藝術史著作最早的是意大利人瓦薩里的《意大利藝苑名人錄》,是在16世紀,而中國的藝術史著作要大約早近一千年。對比“藝術”列傳與瓦薩里的著作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瓦薩里的著作仍然是美術史或門類藝術史,而中國的“藝術”列傳并沒有門類之分,而是囊括了美術、音樂等等各個門類藝術史的綜合,而這與今天定義的藝術學理論竟有多么大的契合。
其中,有論者也可能會提出兩者是沒有多少可比性的。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恰恰是這種不可比性才更顯示出兩者比較的意義。原因就是,首先,兩者并不是存在于同一時代,而且兩者時間相差也已經有八九百年了;其次,兩者的比較可能不是在同一個學科的級別的比較,因為,瓦薩里的《意大利藝苑名人錄》應該是門類藝術學的范疇。
對于中國而言,藝術學理論和文藝學都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與歷史,而且其表現(xiàn)出與文化保持著緊密而難以分開的傳統(tǒng)特征,也就是“綜合與交叉性”的特點。中國古代藝術家往往都是文人或具有較高文化修養(yǎng)的士人,按照西方標準的不論有沒有文化與文學修養(yǎng)的藝術家的社會地位是相對比較低的。
中國古代的“藝術”一詞與今天所說的藝術是有不同的,這也是給藝術一詞加上引號的原因。就今天已知的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在魏晉時期南朝宋范曄編的《后漢書》中的“藝術”一詞可能是最早的相關記載。并且,其中的“藝術”是“藝”與“術”的契合而成的合成詞。以常識可知“藝”的繁體字是“兿”,是從“埶”字發(fā)展過來的,“埶也,種也”[7](P63)。也就是說“藝”從最初的“種植”的意思而逐步引申為藝術、才能、技藝、經籍、標準、限度等等許多的解釋。而“術(術)”是“邑中道也”[7](P44),也就引申為方法與技術或技巧的意思。由此可知“藝”與“術”的涵義,既存在許多重疊的方面,又體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另外,中國古代的“術”或“數(shù)”可以“五術”來概括之,所謂“五術”就是“山、醫(yī)、命、卜、相”。山和醫(yī)是有關養(yǎng)生與治病方面的方法與科目,而命、卜、相就是占卜、算命與看相等等與方術(技或伎)相關的方法與技術。
同時,中國古代自周朝就開始就在貴族子弟的教育上強調對“六藝”的學習,所謂“六藝”就是“禮、樂、射 、御、書、數(shù)”。其中的“數(shù)”又通于“術”,而與今天所說的藝術有關的是“樂”與“書”,“樂”就包括今天的音樂與樂器等等,而“書”則包括識字與書法。從對“六藝”的內容的分析,就可知中國古代藝術教育與古代“六藝”的教育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同時“六藝”也被孔子解釋為儒家的六種經藉,即《易》《書》《詩》《禮》《樂》《春秋》。也就是《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因此,古代“藝術”的內涵與范圍的形成和變化與文學或文化教育就必定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隨著隋唐時期中國科舉制度的建立,“以文取仕”也就真正成為世人進階的主要渠道,而中國藝術發(fā)展的特殊現(xiàn)象就是文學與藝術和各個門類藝術之間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密切而難以區(qū)分的綜合與交叉關系,比如,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詩、書、畫、印”的四個不朽,中國繪畫史中文人畫史就占了絕大部分。也就是說對古代“藝術”的內涵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文學在傳統(tǒng)藝術的理論與實踐中有著很密切的千絲萬縷的關系,以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文藝學的產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性”具有極深的淵源關系。并在這種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文藝美學這個中國所獨有的新學科。文藝學產生的背景與文藝美學的研究對象與功能的廣泛性與模糊性也使得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的學科關系更為復雜。
作為文藝學這個名稱的產生的時間一般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晚期,而且各種說法不一,或來自日本,或來自于前蘇聯(lián)等。而就文藝學的淵源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劉勰的《文心雕龍》。同時,在中國的正史中,北宋歐陽修等人撰的《新唐書》和元人官修的《金史》中,已經有了今天所說的狹義的文藝學的相關內容的“文藝”列傳,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文藝學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傳統(tǒng)。因此,文藝學的產生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傳統(tǒng)積淀與現(xiàn)代引入碰撞出的成果,也就是說中國文藝學的產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與因素。
首先,由于文學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比其他藝術門類具有獨特的地位與作用,同時也具有極為廣泛的人才與成果?!耙晕娜∈恕迸c“以文立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淵藪,使得中國文藝學的傳統(tǒng)基礎深廣。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以《文心雕龍》為開端,同時在歷朝歷代的正史中,“文藝”、“文苑”列傳等等與文藝學相關的知識與史料相當?shù)刎S富。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積淀延綿不絕、生生不息。
再次,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都是照搬前蘇聯(lián)的革命形式與文藝模式,同時,西方并沒有“文藝學”的學科名稱,只有文學理論。這些與中國有關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歷史事實也有很大的關系。這一時期的文藝學可稱為文藝社會學或文學社會學。
最后,也就是藝術學的發(fā)展滯后的特殊情況。由于歷史等等多方面的原因,藝術學學科的對象、范圍與功能等等常常與文藝學交織在一起,而且,文藝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充當著藝術學的角色,以及與文藝美學同時“跨界”行使著藝術學理論的部分功能。
由于中國歷史傳統(tǒng)的淵源與人們一貫以來對于文藝學學科的重視,以及對于藝術學學科的理解的偏差。致使藝術學學科的建設與研究受到了相對的輕視與誤解。同時,在文革以后的八十年代,中國社會的重心由政治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在中國文化與藝術理論發(fā)展的需要下,就產生了文藝美學這門具有中國特色與為中國所獨有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中國人對人文學科與學術研究與發(fā)展的一個突出貢獻。
一般理解,文藝美學是文藝學與美學相互交叉、滲透而產生的一個具有綜合性的新興文藝學分支學科。它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文學藝術的審美現(xiàn)象與問題,也就是從美學的角度,研究以文學為主的藝術現(xiàn)象的審美觀照,它與藝術美學、美學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的,一段時間,文藝美學就是藝術學理論或藝術美學的代名詞,由于藝術學與文學或文藝學發(fā)展的不平衡,從而導致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功能要由文藝美學來承擔與跨界行使藝術學理論的功能,這也造成了對藝術學理論與文藝美學的學科范圍與界限的模糊化的傾向。
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里,文藝學的范圍還可或被擴展到整個文化與藝術的總和,因此,從一定的角度說文藝美學幾乎等同于一般美學或藝術哲學。當然,隨著藝術學脫離文學而升門之后,文藝學的研究范圍將逐步回到以文學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中來,而文藝美學也逐漸回聚到以文學藝術的審美現(xiàn)象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功能與范圍。
藝術學和文藝學這些名稱的出現(xiàn)要到近現(xiàn)代。但是,中國藝術學的傳統(tǒng)淵源是相當豐厚,并與文學之間的關系緊密而始終難以分開。因此,文藝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相當長的時期部分承擔了藝術學理論的功能與范圍。并且,藝術學理論(原二級學科的藝術學)長期與文藝學同時處于文學的學科門類之中而淪為文學的二級學科,也就是說中國藝術學的發(fā)展與演變經歷了曲折的發(fā)展過程。這些原因也造成了文藝學的學科范圍的廣泛性與模糊性,也進一步使得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的關系更為錯綜復雜。
目前發(fā)現(xiàn)“文藝”一詞的出現(xiàn)最早在兩漢時期《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中的記載,其中“文藝”與今天的文藝的含義基本是一致的。然而,“文藝學”作為一個固定的名稱,以及稱呼一門學科在中國古代是沒有記載的,相對比較正式的說法是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左右,由日本人首先從德語翻譯過來的,當然,由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早已有其實,那么概念與名稱就順理成章地被接受與通用于中國學術界。
“文藝學”在中國的概念既是民族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又是外來文化的影響的結果,一般來說有三種不同的范圍與涵義。
其一,是相對比較狹義的,也是文藝學的基本涵義,就是專指“文學藝術”或“文學理論”的研究,其實質也就是文學學。尤其是一些專門從事文學研究的機構或院校就以文學藝術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而較少涉及文學以外的。
其二,是相對比較廣義的解釋,就是“文學與藝術”,可以是部分或所有的藝術的總和的研究,或包括文學在內,或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總和并列的研究,這是由于文學在中國傳統(tǒng)中的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而延續(xù)下來的。
其三,就是最為廣泛的“文化與藝術”的總和的研究。不僅包括文學與藝術,還包括文化,比如,文藝復興是有關整個文化與藝術的復興而言的。
當然,文藝學的真正功能與范圍應該是第一種含義,而其中文藝學常??缃缧惺顾囆g學理論的功能的是第二種含義,也是最容易與藝術學相混淆的。而第三種含義,有時并不是在藝術學的范圍之中,從而顯得更加混亂。這其中的根源仍然是文學或文藝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所造成的。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所具有的與西方形成區(qū)別的“中國特質”。
因為文藝學的概念界定的模糊性與范圍和功能的廣泛性,從而使得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之間的關系顯得糾纏不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復雜的特殊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藝術學理論主要偏重于對各個門類藝術的一般的共性的規(guī)律的理論研究于探究,其中特別包括“研究藝術形式觀念的發(fā)生、形成、發(fā)展和消亡的規(guī)律?!盵8](P65),一般來說,因為文學作為一門學科與藝術學平列的關系,就基本上把文學排除在藝術研究之外,或者相對較少涉及。而文藝學則是以文學藝術的獨特規(guī)律為研究的重點。而且有時也承擔起了藝術學理論的功能,特別是在藝術學處于文學之下的時候。
其次,藝術學理論和文藝學都與美學有著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也都借鑒了許多美學的研究方法。但是,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藝術學理論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是19世紀末從美學這門學科分離出來的,雖然古代中國有關藝術學理論的相關藝術史知識比較豐富,也早已存在。但是中國現(xiàn)代藝術學還主要是來自西方的,因此,藝術學理論不僅要掌握大量美學相關的知識,而且在許多情況下需要借助美學的方法才能較準確地解決自身的問題;而文藝學則強調與美學相對平等的關系,相互借鑒與發(fā)展。文藝美學正是文藝學與美學平等對話而產生的惟中國獨有的學科,其中的原因就是文學在中國歷史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的結果。
再次,藝術學理論側重于客觀地研究藝術的發(fā)生和存在以及具體的形態(tài)特征,揭示它整體的共性的普遍規(guī)律,范圍只限于藝術與藝術相關的領域;而文藝學的范圍的多義性與模糊性,使得它的研究范圍有時不僅僅是文學藝術或文學與藝術,還可能是文化學與藝術學的總和的研究。因此,文藝學的研究范圍是不確定的,有時屬于藝術學的范疇,有時又超越了藝術學的范疇。
最后,藝術學理論雖然也強調實踐與實證,以“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對不斷變化的藝術現(xiàn)象與實踐進行研究,但是這種研究必須是以提煉與抽象出藝術的共同的一般的規(guī)律為目的,同時藝術理論要打通各門類藝術學的壁壘,以宏觀的角度來審視藝術;而文藝學雖然有時跨界到了文化與藝術的總的范圍,也不僅僅涉獵文學或文學以外的藝術門類的形態(tài)與實踐的研究,但是它并不是以探究總的藝術的一般的普遍的規(guī)律為主要目的,而是以文學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為主要目的而旁及其他藝術門類或文化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
因此,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既相互聯(lián)系與交叉,又各有側重與特點。而任何一門學科建設與發(fā)展,都是各個學科之間的在這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的相互借鑒與共同發(fā)展。
藝術學理論和文藝學的產生是人文學科不斷發(fā)展、演變、分化與深化的結果。但是,這種細化的結果并不是在各個學科之間建立某種鴻溝與壁壘,而是強調分工合作的相互借鑒的共同發(fā)展與促進。
在藝術學升門之后,有關中國藝術學理論的學科發(fā)展也必須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起來,因為中國古代的“藝術列傳”與“文藝列傳”的相關的古代藝術學方面的悠久傳統(tǒng),以及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和文學的緊密的關系與各種門類藝術的交叉和互補而產生的“綜合性”特點。因此,中國的藝術學理論既來自于西方,又具有與西方不同的特質與特點。
同時,中國文藝學也與西方的美學與文學理論或文藝學具有很大的區(qū)別,所以,中國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都不能脫離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文獻與成果而照搬西方模式。因此,明確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的特殊關系,才能更好地為藝術學理論與文藝學等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而厘清方向與道路。
[1]李夢生撰.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黃永年分史主編.新唐書 [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杜, 2004.
[3]李立新.中國設計學源流辯[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6,(2).
[4][唐]李延壽撰.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 1975.
[5]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杜, 1993.
[6]王一川主編. 藝術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杜,2011.
[7]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 中華書局,1963.
[8]王廷信編. 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 [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杜,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