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祥
(四川文理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渠江是嘉陵江的主要支流,古代叫潛水,流經(jīng)陜西、四川和重慶三省市的26個縣市,流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渠江的支流眾多,大小支流共有近600條,主要支流是州河與巴河。位于四川省東部的渠江流域主要包括達州市、巴中市、廣安市三個地級市以及南充、廣元兩個地級市的部分地區(qū),但主要涉及達州、巴中、廣安,自然資源豐富,這三個市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快,成為渠江流域的經(jīng)濟活動中心,因此本文主要論述巴人在這三個地級市的活動情況。
渠江的主要發(fā)源地有城口縣、萬源市(主要形成州河)、通江縣、南江縣(主要形成巴河),渠江在渠縣的三匯鎮(zhèn)匯集城口、巴中、達州等地的河流以后,始稱渠江,開始從北往南流,在渠縣的最南邊的瑯琊鎮(zhèn)流入廣安市,最后在重慶的合川流入嘉陵江。渠江是嘉陵江的重要支流,其流域面積占嘉陵江全部流域面積的四分之一。[1]渠江流經(jīng)之地在四川境內(nèi)有24個縣市區(qū)、100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和7500個村莊,流域人口1500多萬。
渠江流域處于亞熱帶溫潤氣候區(qū),雨水豐沛,物產(chǎn)眾多,是川東糧倉;形成渠江的山川主要是陜川結(jié)合部的米倉山和川渝、川鄂結(jié)合部的大巴山,水能蘊藏量很大,適合于進行梯級開發(fā);各種礦物資源豐富,盛產(chǎn)各種經(jīng)濟林木和藥材及其它土特產(chǎn),如南江的黃羊、通江的銀耳、渠縣的黃花、萬源的中藥材和茶葉等等。這些地方山高林密、峽谷幽深,不僅有各種土特產(chǎn)品、經(jīng)濟作物,另外也是旅游資源很集中的地方,如米倉山的紅葉觀賞、大巴山的漂流、華鎣山的國家地質(zhì)公園等等,應該很好地加以開發(fā)和利用。[2]渠江也是古代重要的航運河道,渠江早在漢朝時期就有航運記載,是山區(qū)運送各種土特產(chǎn)品的黃金通道,通航支流有23條,通航里程有2200公里,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巴人大都居住于渠江沿岸,他們進退都是通過渠江這個紐帶,可以說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渠江。
關于巴人的起源,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定論,有人說巴人起源于武落鐘離山,有的說巴人起源于陜西南部的漢水流域,還有的認為巴人起源于巫山一帶,甚至有人說巴人起源于洞庭湖一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這里不去討論巴人的起源,主要分析巴人在渠江流域的活動情況。
盡管目前對巴人的起源不是很清楚,但通過對出土文物的分析,我們初步判定巴人是從清江流域或者三峽一帶溯流而上來到重慶、四川的,因為鄂西的巴文化出土文物在時間上早于四川的巴文化出土文物,而且其遷徙路線是從湖北到四川,沿線的出土文物在年代上逐步遞減。因此,我們大致勾畫巴人的活動軌跡,是在夏朝以前活動在漢水流域,大約在夏初開始,陸續(xù)遷至湖北西部,在今長陽一帶生活。后來由于楚國日益強大,他們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威脅,殷商后期到周朝初年他們逐漸從清江流域向西遷移,經(jīng)三峽西進,到達重慶,然后沿嘉陵江北上,到達今天的川東北廣大地區(qū),散落于從廣元到南充的川北地區(qū)、從巴中到達州和廣安的川東地區(qū),逐漸融合了當?shù)氐囊恍┟褡迦缳z人等,成為四川東、北部的最大部族,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3]
后來,秦國在經(jīng)過商鞅改革以后逐步強大起來,威脅到巴人的生存,秦人從秦川大地向南發(fā)展,不斷擴大勢力,巴人不得不從川北廣元等地退守川東,大約在戰(zhàn)國后期部分巴人又從川東向峽江遷移,最后回到清江流域宜都一帶生活。但是,在川東的巴人有一部分繼續(xù)留下來,并沒有完全遷移,他們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蜀人的影響,包括經(jīng)濟上和文化上的影響;二是來自南下的秦人的影響,主要是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影響。
公元前316年,秦國大臣司馬錯大膽陳詞,力排眾議,舌戰(zhàn)張儀,游說秦惠文王接受南下伐蜀的意見,并親自帶兵攻取蜀國,9月進攻,10月蜀國亡。但是大夫張儀貪圖巴人財富,順道滅巴,將巴王俘虜而歸。兩年以后的公元前314年,秦國為了便于管理,設立巴郡以治巴人,治所在今天的重慶,在嘉陵江流域的渠江岸邊設立宕渠縣以歸之,由于宕渠縣面積很大,轄戶太多,后來慢慢分出宣漢縣(今屬達州市轄)、漢昌縣(即后來的巴中縣)。[4]
公元前300年的秦昭襄王時期,今天的廣元、漢中、達州、巴中、重慶等地虎患厲害,叢林中的白虎不時有吞食行人的現(xiàn)象,秦王下令,重賞滅虎,巴人三個平民英雄脫穎而出,受到獎勵。昭襄王大喜,放松了對巴人的管理,減免了巴人的稅賦,并規(guī)定:秦犯夷(巴人),輸黃龍(玉)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鐘。
公元前206到公元前203年,劉邦在平定三秦(項羽所封秦降將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的戰(zhàn)爭中,采用閬中人范目的建議,招募巴賨民眾參戰(zhàn),他們勇猛異常,為漢前鋒,沖鋒陷陣,大敗楚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劉邦的嘉獎,減免了他們的稅賦,他們在劉邦大軍討伐關東之前回到祖輩生活的渠江兩岸,過上了安穩(wěn)的生活。[5]
東漢時期,巴人都城宕渠城(就是今天渠縣土溪的城壩遺址)被稱為車騎城,因為這里產(chǎn)生了有名的馮氏家族,巴賨人馮煥父子先后擔任尚書侍郎、幽州刺史、車騎將軍等職,為人剛直不阿、知人善任、敢于進諫,深受百姓愛戴,他們增修賨城,造福鄉(xiāng)梓,被立廟祭祀。
東漢后期,由于貪官污吏橫行,百姓生活困難,張魯?shù)綕h中傳播道教,巴賨百姓起兵響應,在靈帝、獻帝幾個時期起兵造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起義。西晉末年,宕渠巴賨人李雄率眾起義,攻克成都,建立了十六國時期最早的國家——成漢帝國。李雄雄才大略,在位31年,治理國家井井有序,路不拾遺,刑不及亂,知人善用,開創(chuàng)了成漢帝國的全盛時期,是一位杰出、開明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家。
下面我們對川東三個地級市的巴人活動情況作一簡單的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巴中,顧名思義,巴人生活于其中,是巴人的重要活動區(qū)域,早在殷商時期,巴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并留下一些巴文化遺址。巴河是渠江支流,它在巴中境內(nèi)有兩個源頭,左邊的源頭來自南江縣,發(fā)源于川陜交界的米倉山,為巴河正源;右邊的源頭來自通江縣山區(qū),為支源。
巴人的祖先,按照《華陽國志》的說法,是黃帝之后,歷史悠久。目前學界很多學者認為巴人最早起源于巴中北部的漢水流域上游,早在夏朝以前就在這里活動了。[6]夏朝以后,巴人分為幾個支系,其中有些部落來到鄂西,到了清江流域一帶生活,在宜昌附近定居下來。巴中的巴人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從陜南南下的,一個是從長江流域北上的。至于在殷商末期到中原參加周武王伐紂的巴人是通過哪個線路出來的,一般認為是通過陜西東部;在漢朝的時候,巴人北上幫助劉邦平定三秦的道路,我們認為還是走商朝末年的老路,這就是有名的米倉古道。2013年,中央電視臺制作了一期節(jié)目,叫做“尋蹤米倉古道”,集中了陜西、四川等省的文博專家、考古學家探尋歷史上有名的米倉古道,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上古時期的棧道遺址及棧道坑,充分說明這個地方很早以前就是川東北出川門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7]當年的米倉古道是從漢中出發(fā),經(jīng)陜西南鄭縣,到四川巴中。我們認為,當年巴人就是通過這條路北出四川的。
嘉陵江的支流渠江有兩個重要源頭,其中一個就是發(fā)源于巴中市南江縣的巴河,巴河之所以叫巴河,應該是與巴人密切相關的,其發(fā)源地點在南江與陜西接壤的米倉山,接納了恩陽河、上兩河等十多條河流以后向南流去,在平昌縣江口鎮(zhèn)接納了駟馬河、通江河等幾條河流以后流向達州。米倉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漢水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的分水嶺。巴中市文物古跡眾多,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跡有3000多處,有不少的巴文化古跡遺存,有包括巴渝舞在內(nèi)的各種形式的巴文化遺產(chǎn),值得我們很好地進行研究。
巴中在民國以前叫做巴州,秦朝設置巴郡的時候,這里就是巴郡轄地;東漢時期,改原來的巴郡為三個郡,即:永寧郡、固陵郡和巴郡。后來劉璋統(tǒng)治益州時期,把今天巴中這一帶改為巴西郡,后來叫巴州,直到民國初年,才把巴州改為巴中,其意為巴人居其中。解放以后,巴中一直是縣級機構所在地,直到2000年設立地級市,仍名巴中市,轄兩個區(qū)(巴州區(qū)、恩陽區(qū))三縣(南江縣、通江縣、平昌縣),面積12325平方公里,人口335萬。[8]
巴中市最早的巴文化遺址應該是擂鼓寨遺址,位于通江縣春在鄉(xiāng)境內(nèi)。遺址呈三角形,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山包,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先后出土了很多文物,包括平底的陶器等大批文物,其火候不高,經(jīng)專家測定為4000多年以前的巴人文物,包括部分夏、商、周朝的文物,甚至還有少數(shù)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歷史久遠,說明巴人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來到巴中一帶了。當時的巴人喜歡居住在離水源有比較遠距離的臺地,與后來的巴人喜歡居住在水邊有明顯的區(qū)別,因此,我們認為后來的巴人中包含有來自百濮的一支,在渠江流域來說就是賨人集團,因為賨人最喜歡在河岸居住,這一點應該是巴賨民族最大的區(qū)別。
巴中市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漢中,其巴文化遺址應該說比較多,但是巴人是很早的時候就在巴中活動,夏商時期距現(xiàn)在年代久遠,沒有留下什么遺址;到東周時期巴人逐漸南下,尤其是在戰(zhàn)國時期受到秦國的威脅,慢慢往南遷移,也許巴中的地下有很多巴人的文物,但也只能夠寄希望于今后的考古挖掘了。
渠江蜿蜒流入達州,在三匯以南,河面漸寬,因此渠江干流在三匯鎮(zhèn)以上的是上游,三匯到合川為下游。在達州境內(nèi),渠江接納了其重要支流——州河。州河流域面積8900平方公里,但其長度只有150多公里,其原來叫做通川江,但由于流經(jīng)古代的達州,所以后來稱為州河。州河的主要源頭有兩個,那就是出自重慶城口縣的東源和中源,以及出自達州萬源山區(qū)的西源。不管是哪個源頭發(fā)源的河水,都流經(jīng)達州市宣漢縣境,然后經(jīng)達州市區(qū)流向渠縣,匯入渠江干流。
達州自古就是巴人的主要聚居區(qū),因此有很多巴文化遺址,現(xiàn)在保存得很好的主要有三個,即宣漢縣的羅家壩遺址、渠縣的城壩遺址和渠縣的賨人谷。宣漢的羅家壩遺址位于州河的兩個支流——中河與后河的交匯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出土的文物也非常珍貴,有夏、商、周歷代的文物,甚至還有少量新石器時代末期的文物(這一點與巴中類似),充分說明巴人4000年前就在這里生活。同時,從這里出土的周朝文物來看,這里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巴人的都城,既有大量的貴族墓葬,也有不少的平民墓葬。從其排列順序、朝向等方面來看,這里是巴人典型的墓葬區(qū)域,能夠充分反映巴人的文化特點。羅家壩遺址之于巴文化就像金沙遺址之于蜀文化,是中國上個世紀末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其價值不可估量,其地層下面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挖掘。同時,羅家壩對面的普光氣田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相氣田,建有亞洲最大的脫硫廠和硫磺生產(chǎn)基地。羅家壩遺址與普光氣田一起成為川東大地上的一對明珠,熠熠生輝。
渠縣的城壩遺址位于土溪的渠江對面臺地,三面臨江,背靠淺丘,與羅家壩遺址一樣,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這里出土的文物主要是商周以后直到兩漢時期的,是古代巴人的一支(賨人)的都城,又稱宕渠城。古代賨人在今天的土溪一帶建立都城,繁衍生息。宕渠之得名,按照《詞源》的解釋,“石過水為宕,水所蓄為渠”;按照《后漢書·吳漢傳》的說法,“宕渠,山名,因以縣名”,其實,這兩個說法都不符合渠縣的實際。根據(jù)川大民俗學家江玉祥先生的考證,宕渠不是來自漢語,而是來自賨人的語言,賨人稱呼高聳獨立的房子叫宕,蒙上虎皮的板楯叫渠。這里的宕其實就是吊腳樓,用以去除濕氣、躲避蛇蟲,這里說的板楯就是賨人在戰(zhàn)爭時候的防御武器——盾牌,只不過他們的盾牌上有特殊的裝飾物,是用非常堅實的木質(zhì)做成的?!秶Z·吳語》中有“奉文犀之渠”,韋昭注“文犀之渠,謂楯也”。宕渠作為一個大縣名稱,始建于公元前314年,其轄地很廣,以今天的渠縣為主,人口眾多,到東漢時期依然是上等縣。東漢末年從中分出宣漢縣,宕渠之名直到公元6世紀才被流江縣取代。
賨人谷位于渠縣東部的龍?zhí)多l(xiāng)境內(nèi),是古代賨人為躲避戰(zhàn)亂的穴居之地,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賨人的臨時國都。據(jù)《輿地紀勝》162卷記載,“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賨人谷占地面積4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溶洞60多個,這里有賨人文化陳列館,他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陳列館通過展出賨人文化復制品、繪畫、雕塑、文獻資料等方式再現(xiàn)賨人生活場景,加深我們對古代先民的認識,效果很好。但我們感興趣的是,賨人在這里生活很長時間,到底是什么時候離開的,又是如何消失的?根據(jù)史料記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們不滿殘暴統(tǒng)治,紛紛逃離。據(jù)《華陽國志》記載,他們先后逃到陜西、甘肅和江漢流域,尤其是在成漢帝國解體以后,他們?nèi)繌那饔蛳Я恕K麄兊降兹チ四膬耗??除了《華陽國志》有所涉及以外,《太平寰宇記》也有涉及,一般認為賨人逃到湘、鄂、渝、黔四省區(qū)交界的邊境地區(qū)。據(jù)《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到了宋代,移居陜西商洛一帶的賨人還保留他們本民族的風俗習慣。至于賨人遷居蜀地,那是很早時候的事情了。楊慎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叫《徙陽縣辨》,里面就提到賨人在秦漢時期就到了西蜀的嚴道(今雅安市滎經(jīng)縣),在楊升庵的年代這里叫徙陽縣。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滎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25處賨人古墓,還在滎經(jīng)出土了賨侯的銅印,可以證明其所言非虛。
廣安位于四川東部,靠近重慶,渠江從北往南縱貫廣安,在新民河口出川進入重慶境內(nèi),在合川注入嘉陵江,最后在重慶市區(qū)的朝天門注入長江。廣安在上古時期先后隸屬梁州、雍州,在周朝初年巴國成立以后,隸屬巴人轄區(qū),是賨人活動頻繁的地區(qū),今天的廣安區(qū)古代叫賨城縣,可以看出這一點。廣安現(xiàn)轄二區(qū)三縣一市,是1993年設立的地區(qū),1998年撤地建市,是鄧小平同志的家鄉(xiāng)。
廣安的巴人遺址眾多,巴文化底蘊厚重,民間現(xiàn)在還保留竹枝舞、巴渝舞等巴文化遺存,有巴人水井遺址、神龍山巴人石頭城等遺址分布于廣安區(qū)、武勝縣等地,但是到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大型的巴文化遺址,缺乏像蜀文化的三星堆文化遺址或者金沙遺址之類的出土。
廣安其它巴文化遺址就不一一細說,這里特別要說的是距廣安市區(qū)不遠的石頭城,是戰(zhàn)國時期的巴人遺址,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里面有軍事堡壘猊峰城,有巴人祭祀、練兵、舞樂、議事的巴風樓和神壩等遺址。巴人在廣安活動的時間,大概是在殷商至漢朝,漢朝以后巴人逐漸從這里消失,其蹤跡難尋,但一般學者認為是退守鄂西,經(jīng)重慶到三峽再到今天的宜昌一帶定居下來,在鄂西高聳的山巒和幽深的峽谷中艱難生存。
整體來看,巴賨民族在渠江流域活動的時間很長,從新石器時代到秦漢以后,時間跨度在3000年左右,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留下了很多珍貴遺產(chǎn),值得我們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他們中的一部分在歷史的長河里慢慢融入其它民族之中,一部分慢慢發(fā)展成為今天的土家族。
[1] 趙冬菊,楊 華.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巴文化的起源[J].武漢文博,2006(2):26-32.
[2] 林 向.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J].中華文化論壇,2005(4):24.
[3] 常 璩.華陽國志[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87.
[4] 辭 源:第4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86.
[5] 段 渝.先秦巴文化與巴楚文化的形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96.
[6] 趙 靜.華陽國志中的巴人語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25.
[7] 柏貴喜.巴義新解[J].民族論壇,1997(3):43.
[8] 鄧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論集[M].成都:巴蜀書社,2001:15.